某日,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我实在忍不住,就对那少年说:“同学,把座位让给老人坐,好吗?”少年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没关系,让他坐着,我是他姥姥。”
这使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好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去帮孩子提书包、做值日等不该做的事,把孩子宠着、惯着,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做,什么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就连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家长们也不放心,千方百计地跟着。有些家长,孩子都读大学了,还担心孩子离开家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有难处,于是尽量想办法就近上学,以方便自己照顾。由于家长们如此的溺爱、庇护和包揽,滋长了孩子任性、自私、刁蛮、懒散等不良习性,处处唯我独尊,凡事先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前段时间看了“康熙大帝”的电视剧,感触甚深。康熙年幼时,其祖母就对他的言谈举止立下了种种规矩,稍有逾越,即严加批评。康熙五岁时,祖母便叫他站班当差,每日黎明即起……在祖母近于苛刻的调教下,康熙自幼习射,勤奋学习到了咯血的地步。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长辈们也用康熙祖母那样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严要求,严管教,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使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并能在逆境中克服种种困难,独当一面,这绝对没错。因为,我们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脱离父母的怀抱,成功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从中接受锻炼,以增强其责任感。比如,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床铺;大人做事时,让孩子一起帮忙;待人处事方面让孩子尊重别人、谦虚礼让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家长非但不应一味地包办代替,还要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一些“路障”,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小树不剪难成才啊。
育儿观念:对于孩子,请适当放手!
这天中午的午餐是香喷喷的丸子汤,由于饭比较热,我一边给小朋友分饭,一边叮嘱小朋友注重安全,小心烫着。忽然听到小朋友喊道:“老师,豆豆的饭洒了!”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而把汤洒了的少阳却一动不动的坐在那儿,任凭那些饭从桌子上流到身上,我连忙喊:“豆豆,快站起来!”我怕孩子烫着,而他仍然没有反应,于是我一把将他拉开。我感到一阵痛心,这么多的孩子看着汤被打翻,连最起码的自我保护都不会,汤很烫但只要站起来,危险就可以避免,细想一下,同样的情况在家里肯定也会发生,只是这些都被父母“包办”了,孩子只有挨训的份,没有动手的机会。
我借此机会问孩子们:“你们说豆豆的饭洒了该怎么办?”“会烫着吗?”“怎样才能不被烫着了?”让幼儿认识到事情发生后,首先要自己想办法,汤很烫时应马上站起来,或把两腿分开,赶紧离开座位,最后把桌子擦干净。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事情,我们已经包办的太多!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要让幼儿真正掌握并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和家长要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多给孩子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遇到事情,可以鼓励让他自己试一试,但决不能代替他!
适当的吃苦,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路!
01
儿子上初三了,住校。经常会抱怨学校的饭菜太难吃,生活条件太差。
“土豆炒肉里只潜伏着两块肥肉!”
“西红柿炒鸡蛋找不到鸡蛋,根本就是西红柿炒西红柿!”
“好不容易炖回排骨吧,量还特小,不拼命抢都买不到!”
“打热水要跑出二里地!”
“床板子硬死了!”
说起学校里的苦来,儿子就像下倾盆雨似的,是直泄而下。
当然,我知道,学校里的生活与自己家里是根本没有办法相比的,但是比起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我上初中时,在离家三十外的镇上,十八个人挤一间宿舍,每天的饭简单到,每顿只有馒头和从家里带的咸菜,学校每顿也会做两个炒菜,但没有几个同学舍得花钱买来吃,学校里人多,上厕所,用水笼头都得排队......
儿子皱着眉头说:“根本不是一个年代,没有可比性。”
儿子抱怨归抱怨,没有我和他爸的“特赦令”也是白搭!抱怨完了,照样去学校“受苦”。
晚上和爱人散步回来,在楼道门口儿见到三楼的女人正在来回溜达,停下聊了一会儿天,她说:“等到十点钟要去学校里接女儿回来!”
我知道,她女儿上的那所高中是住宿制的,办理走读非常麻烦,三楼的女人说,学校条件太差,女儿天天抱怨吃的差,住的差,一想到孩子在那受罪,我就难受,干嘛让孩子受罪呢,麻烦点,天天接呗。
于是,现在,每天是这样的,五点钟要早早的起床给孩子做饭,然后送去上学。等到十点下了晚自习,再去接。想来,跟上幼儿园时一样了。
02
我很奇怪:大多数孩子能吃的苦,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能吃呢?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大多数时候,不是孩子吃不了苦,而是作为家长的,不舍得让孩子吃苦。
只要听见孩子一嚷苦嚷累,赶紧一把揽过来,拉到舒适窝里保护起来,让他在温床上幸福成长。
可是,这些家长是否知道,人生的道路上,吃苦这条路是必经之路,你能够保护他的时候,他没有吃过苦,等有一天你保护不了,而他又在温床上长习惯了,当苦来临时,他会承受不住。
03
我的同学小M有三个姐姐,他是父母眼巴巴盼来的宝贝疙瘩,唯一的儿子。父母对他的爱,真是捧在手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那时候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从小到大,都是吃好的,一家人吃馒头,要给他蒸几个包子,每天早上单独给他自己煮一个鸡蛋吃,粗活从来都是姐姐们干,他反而到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至五年级上学的书包都是比他大一岁的三姐给他背着。
这样一个宝贝,从小没有吃过一丝一毫的苦。
后来,他长大了,姐姐们都已经出嫁,他也在父母的帮助下娶了妻,又生了孩子,自己也到了而立之年。
可是父母渐老,孩子渐大,他却无力负担一家老小,在家里种地,他不会,说:“现在年轻人哪有人种地啊!”
他跟着村里的人们出去打工,去了三天他独自背着背包回来了,说:“在工地上拉砖太累了,受不了。”
04
不久又有人叫他去做工,没出几天,他又回来了:“不是人干得活儿,又脏又臭,住得跟猪窝似的。”
这样如此反复了多次,他没有赚到钱,却白白赔了路费,再也没有人叫他一起出去打工了。他就在家里成天吊儿郎当地玩儿了一天又一天,玩了一年又一年,还好有父母那点老本儿可吃,不至于挨饿。
他的父亲去世不久后,母亲便得了脑血栓,又要吃药,还必须有人伺候。
买药,他拿不出钱来,伺候他又嫌脏嫌累,一怒之下把脑血栓的母亲送到了姐姐家,扔下便走。母亲看着他的背影直流泪。
其实他也不好受,上有病母,下有娇儿,自己却眼睁睁受不下苦去,挣不了养家糊口的钱来,只能过着穷困潦倒又被人瞧不起的生活。
不知道他的母亲有没有后悔,如果他早知道自己唯一的宝贝儿子,会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当初她会不会选择,让孩子吃一些该吃的苦,锻炼他的身心和毅力,而不至于等到这个世界靠他支撑时,他完全无力,无可奈何。
这时,他所吃的苦,远远要比小时候所谓的苦,不知道要苦上多少倍。
作为父母,我们自然应该尽己所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大多数人能吃的苦,就一定要让他吃,不要舍不得,不然,等到有一天,他应该顶天立地时,他承担不起,就会吃更大的苦。
家长们,别舍不得孩子吃苦,那是他成长必经的路。
家里的宝宝不爱吃饭,现支几妙招,家长不妨试用。
1、欲擒故纵:心里想让宝宝多吃一点,但脸上却是一副不露声色的表情,神色自然地先和宝宝说些非常有趣的事儿,根本不提有关吃饭的问题。即使提也只是限于“这饭的味道真好,你猜猜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宝宝不停地猜呀猜,从中感到乐趣,心里因此留下愉快的进食记忆,一点儿都不觉得吃自己不喜欢的饭是件令他很讨厌的事。
2、游戏“战术”:根据宝宝的喜好做他喜欢的游戏,如果宝宝喜欢玩打仗,在把他不喜欢吃的饭菜摆上桌后说:“这些吃的就是敌人,它要向我们进攻了,让我们赶快把它消灭。”宝宝一听便会来了劲头,妈妈还可按饭菜里的不同东西继续编故事,如这块肉是敌人的司令,先把他消灭了,再端敌人的老窝--喝汤。并告诉宝宝,吃光了这些东西就证明你胜利了。为了赢得胜利,宝宝会很快投入到进餐中。但游戏要经常依宝宝的兴趣变换花样,以免宝宝厌倦。
3、使用餐变得有趣味:让爱挑食的宝宝和妈咪一起做他不喜欢吃的饭菜。先带他去购买,如果是豆角,回来后就给宝宝一个择豆角的机会。待饭菜做好后,宝宝会特别关注有自己参与的这顿饭,他为自己能帮妈妈做菜感到自豪,于是会尽可能地多。
4、经常变换宝宝所讨厌食物的做法
如宝宝很讨厌吃鸡蛋,千万不可硬逼着宝宝吃,而是应把鸡蛋变着花样做,如水煮蛋、鸡蛋炒饭、蒸蛋羹等;不爱吃蔬菜,可把蔬菜剁碎后包在面食里,大多宝宝都喜欢吃带馅的食物,同时注意加强食物的色、香、味、形。
5、不让宝宝随便选择:宝宝一上餐桌,面对摆着的多个菜,不要先问他想吃哪个菜,而是问他想吃菠菜还是胡萝卜;如果宝宝吃饭时只是挑自己喜爱的吃,别的菜一点都不去动,可做一个宝宝最喜欢吃的菜,吃饭一开始,先把别的菜都夹上一点,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告诉他只有把这盘菜吃光了才可以再吃喜欢的菜。宝宝为了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只好把盘里的吃光。可在一旁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宝宝介绍这些食物对身体的好处,这样有助于宝宝由不爱吃到逐渐爱吃,也许还会突然发现这些令他讨厌的菜并不那么难吃,由此改变以前的偏见。
6、宝宝做得好时及时鼓励:即使宝宝不爱吃或从未吃过的菜,最好让宝宝都尝一尝。也许仅能尝一点点,但这样做能使宝宝吃更多品种的食物,并能发现更多喜欢吃的东西。当宝宝这样做了,一定要及时赞扬和鼓励,如给他一件意想不到的小礼物,让宝宝十分惊喜。待过几天,要求宝宝多品尝一点,以后逐渐增加品尝的量,如果不这样就得不到奖励,即使他吃了很多别的菜。这样,宝宝慢慢地就会接受更多的或不喜欢的饭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