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美丽花园说课稿 11-17

育儿观念:想让孩子变成花园还是荒漠

xx药房搞活动,我十张奖券中了三张分别是一、四、五等奖。当我领取一等奖的奖品一辆折叠自行车时,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还有人唏嘘称赞。我却左右张望,不希望刚才在颁奖现场玩耍的我班的那几个孩子看见。

我们家是有潜规则的,一不能买彩票,二搞活动中了奖要低调,所以以前我中的电饭煲、电热壶、茶具等东西我都瞒着孩子说人家商家赠送的。目的是不想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我自然不能让我教的孩子有这种思想,他们还太小,如果有了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想法太可怕了。不就有的人为一夜暴富买彩票倾家荡产,坠楼丧生的吗?

看到有些家长领着孩子去兑奖,而且中奖后孩子大人那种喜形于色的样子,我真替他们担心,那一点点意外之财就值得这样得意忘形吗?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会做赔本买卖吗?

奉劝那些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小心行事啊。要知道童稚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阳光和风雨都可以轻易地影印到上面。如果我们洒给它七彩,它就成为一座花园;如果我们洒给它尘埃,他就可以变成荒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让孩子快乐,还是成功


近来,一个家庭教育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孩子快乐还是让孩子成功?成功派的观点是: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没有成功谈不上快乐,为了成功,即使让孩子们先“痛苦”若干年也在所不惜。“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派乃“望子成龙”者。快乐派的观点是:人生就理当活得快乐,没有快乐的成功毫无意义,只要快乐,孩子没出息也无所谓。“我平庸,我快乐!”快乐派似乎是“望子成虫”者。双方观点尽管针锋相对,思维方式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把成功与快乐截然对立起来。其实快乐与成功的关系远没有这样简单。二者既是矛盾的双方,又是相容的双方,还是并列的双方。有的孩子既成功又快乐,失败不能令他们沮丧,烦恼也不会令他们沮丧,烦恼也不会妨碍他们继续追求成功,对这种孩子,既不必强调成功,也不必嘱咐他们去寻求快乐。有的孩子看来很成功,但是快乐的源泉过于狭小,完全寄托于高分,一旦考不好,他们就有可能崩溃,对这种孩子,就不能过于强化狭隘的成功意识。有的孩子潜力本来很大,但浑浑噩噩过日子,这时候适当强化他的成功意识,或许能使他活得更充实,也更快乐。有的孩子每天无忧无虑,学习也尽了力,但能力如此,这时父母若拼命逼他“成功”,则有可能使他既失去快乐,又失去他本来可能获得的那种成功,终成一个心灰意懒的失败者。有的孩子能力有限,但心高气盛,拼命想争高分,精神表面亢奋,实际疲惫而焦虑,这种孩子万不可再强化成功意识,否则很危险。有的孩子饮食终日无所用心,脑子够使,不往正事上用,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快乐,其

实只拥有最肤浅的感官刺激,这种孩子,既不懂成功,也不懂快乐,两样都要补课。有的孩子只有成功才能快乐,有的孩子成功不成功都可以快乐。有的孩子只有快乐才能成功,有的孩子皱着眉头也能得到成功。孩子什么样的都有,想按一个或几个公式来塑造孩子,极不明智。父母有权“望子成龙”,也有权“助子成龙”,但是没有权利“逼子成龙”,没有权利把“成龙”作为孩子的惟一选择。同样,父母也不可以把“平庸”作为孩子的惟一选择。快乐派的父母实际是在对孩子说:“你快乐,则我成功。”而成功派的父母实际是在对孩子说:“你成功,则我快乐。”我认为,无论快乐还是成功,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成功观、快乐观、幸福观强加在孩子头上。父母无权包办孩子的未来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父母,应该学会科技含量更高的教育方式——尊重,交流,引导,指导。这很难,需要动脑筋,需要学习,但是如果不走这条路,成功派和快乐派父母将发现,成功和快乐都在离他们而去,迎面而来的则多半是失望、焦虑和苦恼。头脑“古代”的父母,教育现代的孩子,结果大抵如此。

育儿观念:让孩子自由成长


育儿观念:让孩子自由成长

一转眼女儿到了幼儿园大班下学期了,从一个小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小大人”了!她的进步首先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其次,家长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

有句俗话说到:男孩适合“穷养”,女孩适合“富养”,我们家是女儿,所以需要“富养”。每个人对“富养”的定义都不同,我的理解中“富养”不是穿金戴银,不是百依百顺地娇惯和溺爱,而是给予精神上的富足,最终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女孩。养女儿比养男孩更需要细心地呵护和沟通,因为女孩子的内心更柔弱、更敏感。所以,我经常花更多的时间陪女儿,或是带她出入各种场合,或是外出旅行开阔她的视野、增加阅历和见识,或是假日里和她约好两个人一起去看场电影、逛逛街,或是带着她去她的小伙伴家里串串门,而不是一味地逼着她学这学那的,让她有个快快乐乐的童年。

新学期女儿主动提出来要报一门画画兴趣班,我尊重她的意见,让她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前女儿一直在学小主持,学得还不错,学小持人使她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标准了,还经常在家当小老师,教我们怎么读“S”和“Sh”。自从她上小持人兴趣班后,胆子越来越大些了,以前胆小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更别提表演节目了,现在都能大方地应对了,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假期和朋友聚会唱KTV,她从来没在这种场合唱过歌,居然敢唱歌了,而且吐字特别清楚,让我倍感欣慰,不仅感慨女儿长大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了,所以有时候我会多跟她沟通交流,看看她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慢慢地引导她、鼓励她。小女孩越大我觉得我们陪她的时间就要更多了,只有多交流多沟通多一些时间在一起,她才会敞开心扉和我们多交流,否则她的心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这门功课确实不简单,做父母的都想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想丰富孩子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经验,才能教育好孩子,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教育孩子成狼还是成羊?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一家人去逛街,在超市旁边的一个角落里,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匍匐在地,偶尔抬起头来,也是一脸的沧桑与悲苦。她面前摆着一个破旧的瓷盘子,里面凌乱地丢着几张零碎的纸币。

女儿瞪着双清澈的大眼睛,仰着头问我:“妈妈,她怎么了?”我感觉是个爱心教育的好机会,便蹲下身来,一边递给女儿一张零钱一边对她说:“这就是乞丐。她年纪大了,没有孩子来供养她,她又没有能力自己去赚钱买东西吃,只能到处流浪,向好心人要些钱或吃的来维持生活。”

女儿接过零钱向老妇人走去,在她把钱放进那个破旧的瓷盘子时,老妇人双手合十,嘴里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向女儿伏下身去。女儿快步跑回我身边,看着女儿一脸的骄傲,我又轻轻对她说:“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记得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知道助人乃快乐之本。”

老公一直站在我们身边冷眼旁观,一言不发。我知道老公一定是另有想法,这么多年来我太了解他了,尤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当他赞同我的做法的时候,便会大声附合;当他不赞同我的做法的时候,便会一言不发;但他绝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跟我有什么争执。

果然,晚上女儿睡了之后,老公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不赞同你白天对女儿所进行的爱心教育。你这是要把我们的女儿教育成‘小绵羊’……”“这怎么能说是‘小绵羊’呢?我是在教育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没等他把话说完,我就打断了他。

“我知道你是想让我们的女儿有爱心和正义感。可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可以说是遍地‘狼群’,女儿太过善良将来可是要吃亏的!就说那些乞丐吧,报纸、杂志等媒体报导的还少吗?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他们四处搜罗流浪人群,甚至残忍地把他们打成残疾,逼迫他们去乞讨,目的就是要赚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女儿不知道,你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黑吗?”我忍耐着等老公把话说完。

“我知道这个世界很黑,但你要知道女儿才三岁多,在她的眼睛里没有黑暗、没有丑陋,所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甚至是美好的!如果你现在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多险恶,那在她心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你都没想过吗?”我深吸了一口气,我知道我已经很愤怒了:“还有,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会遍地‘狼群’吗?就是因为象你这么冷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恶狠狠地说完这些话,我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那晚的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我突然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究竟要把女儿教育成“狼”还是教育成“羊”?这几天我就这个问题想了很多。我想你是对的!我们的确应该让孩子都充满爱心和正义感,不然这个世界就只能会越来越冷漠。即便在女儿长大以后“狼群”遍地,但只要我们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给她一双慧眼,让她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那么即使她是只“小绵羊”也会生存得很好,而这个世界也会越来越温暖!对吗?谢谢你,老婆。我爱你们!

老公的短信看得我热泪盈眶,有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也更坚定了我对女儿爱心教育的信心。

今天早上去送女儿上学,正手忙脚乱地锁电动车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有零钱吗?”“干吗?”我满脑子正想着今天会不会再迟到呢!“你看——”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才发现有一个盲人正在拉二胡,旁边一个手拄拐杖的女人扶着他,费劲地向前挪。《好人一生平安》的曲子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我从包里找出一元钱递给女儿,领着她走过去,轻轻放在女人手里拿着的盘子里,然后在女人满是感激的目光中蹦蹦跳跳地向学校走去。正是送孩子的高峰时间,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是却没有人理会这两个人,一个个神色漠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偶尔有个孩子多看一眼,也会被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扯得远远的,那种漠然跟女儿脸上快乐和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突然想到:要把孩子教育成“狼”还是把孩子教育成“羊”,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问题。

育儿观念:让孩子在争吵中成长


育儿观念:让孩子在争吵中成长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会有争吵、闹纠纷,这是幼儿交往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都会阻止他们。但对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也并非都是坏事,这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

案例描述:

一天午饭后,小朋友都坐在走廊上玩着各自喜欢的玩具。忽然,我听见AA和BB因为一套拼图玩具而争吵起来,AA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拼图!”BB也当仁不让,理直气壮地说:“不对,我没抢你的玩具,是你在抢!刚才是我先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来,你就抢去了。”AA继续解释道:“我没抢,是我看见没有人玩了放在桌上,我才拿来玩的。”BB又说:“你没有抢,那就还给我,是我先玩的。”两人还在继续争吵,而我还不准备介入,我想继续做一个旁观者,看看他们自己能不能解决、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时,CC走过来说:“你们不要吵了,我看,你们两个人还是一起玩吧,一个人玩多没意思啊!”一听这话,BB马上说:“那好吧!我跟你一起玩吧!”AA也连忙说:“是啊!我们一起玩吧!”于是,两个小朋友一块玩了起来。这件事也算是圆满解决了。

分析: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孩子对玩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玩有玩的规则。幼儿在这种争吵甚至打闹中,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同时,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儿年龄虽小,却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美好情感。他们之所以发生争吵,是因为起初都认为自己有理,这说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在争吵和纠纷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得到锻炼,争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运用语言的一种实践,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有益的。在争吵和闹纠纷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争吵对幼儿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启示:

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对于幼儿能自己处理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不能解决的事情,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一下,给一定的启发。提高他们的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