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十分的敏感的,对外界环境会产生一种防范意识,形成自己的“敏感区”。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就为孩子成才打开了通道。因为凡是孩子最敏感的也就是最有兴趣的,而兴趣则是孩子成才的启蒙老师。
不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可谓细心、悉心、精心之极,但在发现孩子的“敏感区”上却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粗心。有的孩子多次在父母面前表现了对动物、植物、机械、色彩、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强烈的敏感,做父母的却视而不见,贻误了培养孩子成才的时机。天津有个少年科技爱好者叫张明,十一岁时他制作的七管低压台式收音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但最初张明的父母都很讨厌他的淘气;小时候不肯到幼儿园去家长只好把他锁在家里。他在家摸爬滚打,浑身弄得像个泥猴似的,把买给他的手枪、汽车等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后来在一位小学老师的启发下,父母才喜出望外地知道孩子拆卸玩具正是他好奇心强,爱观察,肯钻研的表现。发现了孩子这一“敏感区”之后,张明的你母便同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同时边拆卸边教授道理,启发他的思维,假如张明的父母仍是讨厌训斥、打骂孩子,那么科学天地里这一株茁壮的幼苗不就被扼杀了吗?
细心观察孩子吧!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眼神或所提的问题中去捕捉孩子的“敏感区”吧,那样,你也许能为孩子成长找到个突破口,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更多地学习,因为它需要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事求是地发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而不是主观的神经过敏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从而造成贻误孩子的健康发展的后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造成损伤。
温情提示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大约一周二的时候,断奶期间,放在保姆家三天;
两周岁之前,偶尔一两次,我有事,晚上将他留在保姆家没有接回来;
去年国庆节,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将**留在我妈妈家过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节前,两周二三的时候,**先随公婆回乡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爷爷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几乎每一次的分离,他似乎都表现得比较适应。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哭闹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抚下平静下来。而且,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表现也真是可圈可点,活泼可爱,会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规矩。相比我带着他的时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临时养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爱说的话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现,他就又爱哭又不听话!”
果真,妈妈不在,孩子更乖吗?
应该说,我不在的时候,**确实是很“乖”的。有礼有节,活泼可爱,很会自己找乐子。妈妈不在,孩子为什么会更“乖”?其一,因为孩子其实最懂得审时度势,他会因为妈妈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以求得别人的接纳,保证自己的安全;其二,妈妈不在,意味着孩子有了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这个机会让孩子欣喜,他们会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时暂时忘记妈妈;其三,妈妈是最坚强的依赖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问题的包办者。当妈妈不在时,孩子失去了依赖,于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我安排。
不过,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时的。
**离开妈妈去保姆家断奶,过程很顺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个“顽疾”,只要喝牛奶,妈妈一定要陪在他身边,提供肚脐让他抚摸。这个让我倍感尴尬的习惯,是对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断奶的最大惩罚。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时间没看到妈妈,或者是被我训斥批评,他也总是通过抚摸我的肚脐缓解焦虑寻求安慰。他的这个习惯足以说明,那三个晚上的分离,给他留下了伤痕。而不是什么妈妈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尔送回婆家,我可以获得难得的休闲,和老猫去过过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欢一番。不过我发现,这样的闲瑕时光,我还是得买单。因为**会在从别处回来我的身边之后,让我付出加倍的辛劳。最典型的表现是,他变得不肯和妈妈有须臾的分开。哪怕是从床到衣橱这样的咫尺之遥的分离,也能让他失声痛哭。夜间转醒的次数也明显要增多。通常,他离开一周,回到我身边后也需要经过一周后才能重回过去的模式。我戏称**这是在索求“补偿”。这也是我不在时,**很乖,但我一出现,他就变得爱哭爱闹的原因。他在发泄我不在时的委屈和不满,同时,又在索回妈妈每天应该给他的幸福与关爱——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个“大宝库”,一旦妈妈出现,孩子总会想着要过来取点什么才高兴。这种“妈妈不在,乖,妈妈回来,闹”的现象,能说明的只是,孩子没有真正适应与妈妈分开。
所以,绝不意味着为了让孩子更乖,可以让妈妈缺席。
事实上,孩子是终究要与父母分开,独立生活的。但是,何时分?如何分得更没有“后遗症”?很值得思考。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孩子起码要在三周岁之后,与父母分开才比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适当地分开。
前一次,我和老猫把**送回婆家,准备让他在爷爷奶奶家呆几天。临到我要走时,大家都很担忧:**能同意吗?**的两个表哥们甚至开始出各种主意:舅妈,我们带他去玩,然后你赶快躲走……公公也说:“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会闹……”婆婆更是很着急,因为她担心**不肯留下的话,我们肯定会带走他,那她又要空欢喜一场。
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着**和他轻声交流了几句,然后,他主动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说再见。**的表现让公公和婆婆都挺吃惊,觉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样,把**如此轻松地“搞定”了。其实,所谓的魔法,就是我一贯以来坚持的给孩子安全感。我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离会容易得多。当然,这种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时半会,而需要持续而真诚的给予。
而妈妈,是最能给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无法缺席的。更确切地说,对孩子来说,就算妈妈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够做到妈妈在也一样,妈妈不在也一样(或者妈妈不在,但稍加安抚就能自如,事后也不会索要补偿),那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长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妈妈不在,乖,妈妈一回来,闹,那么,只能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太长时间地与妈妈分离,不可强迫。
假如在特殊情况下,父母必须把孩子临时寄给别人代为照顾,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哪怕几个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这一过程),在接回孩子之后,还要对孩子的缺失感进行充分的补充与满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妈妈不在,不是好好的吗?回来了你反而更闹!”
最近中的一位家长认识了一位数学老师,她利用儿童的数字敏感期,让4岁的宝宝仅仅在半年内便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并且是心算!效果显而易见啊!那么大家快来学习一下吧!
因为担忧孩子觉得枯燥,她完全没有让孩子背诵任何数学运算口诀,也没有采用传统的数数方法,最重要的是孩子学得毫不吃力也不厌烦,仅仅通过跟妈妈玩耍,便达到了让人惊讶的结果。这位妈妈具体如何跟孩子玩的?
什么是数字敏感期?
儿童的数字敏感期,一般发生在4岁左右,有些孩子可能会提前,是对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表现出兴趣。具体的行为有多种,孩子可能会问经常问现在是几点钟?或者孩子在吃饺子时突然跟你说TA吃了1个饺子还剩3个,又比如TA可能会对楼梯或户外的广告牌上面的数字很有兴趣,会自己读上面的数字,或者问你那些是什么数字,有时候会对比两个数字,比如他们会问5大还是2大,再或者TA独自玩起了卖东西的游戏等。
如果你家孩子有上面的表现,说明他们的数字敏感期来了。那么上面的数学老师妈妈是如何做的呢?
有一天,这位熊孩子(小贤)拿着几个玩具在“叫卖”:“卖烧肉,谁要买啊?1块一斤!”
(经常跟奶奶到菜市场买烧肉学会叫卖)
数学老师妈妈敏感地注意到,或许孩子的数字敏感期来了。一个想法从脑海蹦出:看孩子的高兴劲儿,何不让他在玩模仿游戏时更全面地接触数学?
(她说当时并没打算让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只是试试。)
“老板,你有开超市吗?我还想买点别的。”妈妈装成顾客问儿子。
熊孩子两眼发亮,高兴地跟妈妈说:“当然有,阿姨你要买什么?”角色转换得挺快的嘛。
在这个游戏中,如果用小纸条写出数字代替纸币或其他代币不可取,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有模仿大人、想象自己是大人的心理需求,另外,如果用代币,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让孩子认识真正的纸币,何不让孩子接触数字时顺便把纸币辨认了?所以,这个游戏建议用真正的纸币,每次玩耍完,不要忘记给孩子洗手即可。
“买一瓶沐浴露多少钱?”
“3块。”
在跟孩子玩游戏时,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对数字没概念,也没有按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贵重程度来定价,这时父母不用纠正,也无须夸张说“这么便宜”,尤其不要嘲讽孩子定价愚蠢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懂得合理定价,但不是现在。
第一步,认识基本数字
让孩子给每个商品(玩具或家里的实物皆可)定价,帮孩子贴上价格的标签;
先从简单的认识基本数字开始,当某种商品多少钱时,“顾客”给相应的多少钱,帮助孩子对数字和纸币产生关联。
第二步,找零(加减)
将一张大金额的纸币给孩子找零,比如商品3块,你给TA10块,让孩子找回7块等。通过多次互动用不同大小的金额找零。
第三部,乘除
“顾客”同一商品买多几个,3瓶酱油、2瓶沐浴露、2块猪肉……这时要帮助孩子如何使用乘除方法(可以通过一件件的加法,过渡到乘除)。
当然,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会像小贤一样,要在大人的帮助下一遍一遍地数钱才能完成购买,小贤妈妈也没打算训练出什么数学天才,但在陪同小贤玩了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发现,每次当看到妈妈拿了某张金额的纸币时,小贤就像条件反射一下,他能马上从他的“钱箱”里找出零钱,并且很少出错。
以致于有一次逛真正的超市,身材瘦小的小贤一下子心算出面前一堆的商品总价,让柜台服务员瞪大了眼睛。
超过了数字敏感期还可以玩吗?
即使到了小学阶段,也还是可以的,因为通过玩游戏学数学,比传统的学习方法高效有趣多了。有趣才能学的好,不是么?
温馨提醒:
每个步骤的掌握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兴致很高,但没多久可能兴致不如从前。这时父母不应该强迫,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可以让孩子停一段时间再玩,或变变换花样,比如开完超市开服装店、玩具店等,可能又吸引孩子的兴趣了。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时不好好做游戏,学唱歌时不好好唱歌,坐不住,乱跑乱跳!”
“我的儿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一会儿动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一点作业都要做到半夜”。
“我家女儿上课总是不注意听讲,课下什么也不会,因为这我打过、骂过,总是不管用”!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你真知其中的危害吗?
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报告证实:98%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弱智,那为何在100个孩子当中,成绩怎么悬殊那么大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持续地学习与做事。
没有注意力就没有专注力
成为问题孩子的几率大
国外专注儿童教育的机构,通过调研得出:孩子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会造成感觉综合失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惹事生非,甚至成为打架、逃学、早恋等问题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人际关系
注意力不集中与人际关系也有关系?没错!经常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经常搞小动作,还会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自控能力差,还会给孩子造成极大压力,引发父子、母子之间关系恶化。
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不自信
成功面前望而却步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任务完成的不好,考试成绩差,得到的都是家长和老师的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很多孩子一自卑就更加完成不好任务,往往还没做事,就会出现悲观、失望、胆小、怯懦等现象。
所以家长们千万别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长大就好了!一般来说,6岁之前是培养孩子专注力最好的时期,而6岁之后孩子很多都已经“刀枪不入”了,说什么都没用。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关住,一种束缚式的关心,这样的关心,牢牢地捆住了孩子的心性的发展,孩子是被成长的。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他们是有安全感的,是温暖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是有责任感的,是个对社会有利好行为的,是有完善性格的人。
被父母关住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对人是比较冷淡的,依赖性较强的,社会功能有所缺失的,性格较孤僻或暴燥的,性格不太完善的人。
孩子从小就做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父母要求的,并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从小就背负父母这样大的愿望,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却忘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孩子成了一部机器,一部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他们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加更好的“硬件”,让这台机器能更快速地运转起来,可是结果往往是以这台机器的报废而告终。虽然这台机器有了最好的硬件,但这些可能都不适合,反而成为好看的累赘。
关注孩子,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像一股清流一样,自主地流淌,最后流进大海,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滴水,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美妙的人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