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调整座位有好处

幼儿园新生开学调整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12-03

后来,我就经常用调整座位的方法,让能力强的孩子去感染和带动能了弱的孩子。这样既使能力弱的孩子得到了发展,又使能力强的孩子获得了锻炼和交往的机会。

在活动室给孩子们排座位时,教师往往根据“高矮相宜、男女搭配”以及“活泼好动的与比较文静的穿插起来”的原则,将孩子的座位固定下来。经过实践我认为在座位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将座位适当调整有好处,它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使之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我班的赵修俊小朋友很喜欢画画,每天一入园就开始涂涂画画。渐渐地他周围的几个小朋友也受他的影响,爱上了画画。几个星期后,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我有意识的将修俊小朋友的座位作了调整,让平时不喜欢画画的三个小朋友跟他坐在一起。一段时间后,这三个小朋友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再如我班的王雨小朋友普通话讲的很标准,平时也喜欢讲故事,我就有意识的让她跟几个不善于言谈,不喜欢表现的孩子坐在一起,受她的影响,几个孩子的普通话进步很快,渐渐地也开始表现自己了。

后来,我就经常用调整座位的方法,让能力强的孩子去感染和带动能了弱的孩子。这样既使能力弱的孩子得到了发展,又使能力强的孩子获得了锻炼和交往的机会。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适时调换幼儿座次好处多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所教班级的幼儿座次一般一个月调换一次,我觉得适时调换幼儿的座次有很多好处。

1、有利于调节幼儿的眼视神经,调换座次能调节和平衡幼儿的眼睛视觉神经功能,避免眼球长时间向一个方向倾斜。

2、能扩大幼儿的交往面。许多幼儿往往只跟自己座位身边的伙伴玩,而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较陌生,适时给幼儿换座位,可以促使幼儿跟伙伴广泛交往。

3、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个性,座位适时变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与性格各异的同伴和谐相处的机会。

4、有利于幼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个班级中的孩子在智力、能力、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让幼儿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发挥多种优势的互补作用,以求得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在幼儿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姐妹们,你们可以在你的班级试一试,我觉得你会赞同我的看法的。

小班上学期随笔:适当调整 降低难度


今天天气下雨,我们的户外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做完早操以后,我们就来玩走线的游戏吧!于是我边示范边进行讲解:请你小眼睛看好地上的线线,然后一个脚抵着一个脚向前行走,注意在走的过程中,地上的线线就是小桥,可不能掉到河里去哦,另外走的时候也要一个脚抵着另外的一个脚,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我讲解完以后孩子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开始尝试了。只见有的小朋友比较顺利地走完了全程;有的小朋友因为掌握不好就没有一个脚抵着另一个脚进行行走。当走到帆帆小朋友的时候,只见他先尝试着一个脚抵着另一个脚行走的,走了一段距离以后他开始重心不稳了,有好几次差点从紫线上掉下来。于是他连忙调整自己的姿势

,他将脚微侧,虽然是脚抵着脚的,但是是斜着的脚抵着斜着脚的,果然他用这个方法行走以后,没有出现重心不稳的现象,也较快的行走完了接下来的路程。

其实一个脚抵着一个脚的在一根线上行走是小班上学期乃至在早教课程中就要求掌握的内容了,可是为什么班级中有这么多的孩子没法自如地进行行走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们在平衡上的能力还是较弱的,还不能较好的掌握。再反思下该活动其实相比较不抵脚的行走方法,该方法是较难的,也难怪有部分幼儿还没能掌握。而在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帆帆小朋友他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动作,相对降低难度的方法,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就应该向帆帆小朋友一样,看到较难的,自己掌握不了的,就要想出适当降低难度的方法,这样幼儿、教师才能两方获益。

适当的爱


经常有家长会问我:“孩子在幼儿园吃饭能吃饱吗?孩子在家吃饭都要喂的,爸爸妈妈不喂就不吃,在幼儿园拜托老师喂一下”。尽管我回答家长:“孩子在幼儿园都是自己吃饭,而且也不挑食。”可家长总是半信半疑的看着我:“是真的吗?怎么可能,在家连勺子也不碰一下,而且只吃肉不吃青菜……”,“也许是比较听老师的话吧!”也有的妈妈说:“在家一到吃饭的时候,儿子就拼命的叫:“妈妈,我要喂,我要喂。我也被儿子叫得有点不耐烦了,有时儿子把饭弄得满地都是,搞得桌子乱七八糟的,我的耐心便一下子就没有了。”在后来跟家长交流中我建议,在家的时候,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一遇到适当的机会便巧用教育时机,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其实,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做事情,就不要怕把衣服弄脏或者把其他的东西搞乱,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一手代劳。因为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尝试和实践后才会学到本领的!也有一个家长说,孩子在家时自己从不去管他,一些小事情都让他自己去完成。记得有一次,自己太忙了,没顾得上孩子吃饭,等忙完了,匆匆跑过去时,只看到孩子自己狼吞虎咽的,吃的满脸都是。桌子上、地上都是米粒,看着先是一惊,继而一喜。虽然孩子吃饭的姿势不对,身上也搞脏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啊!也许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会很用心的呵护自己的孩子,因为爱孩子,所以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去鼓励他怎样克服,而是立即代劳。因为爱孩子,所以我们有时虽然要求孩子自己去学做事,但孩子一哭闹,立即就心软而妥协了,从而前功尽弃。爱的方式有千万种,给予孩子适当的爱也是其中的一种。为了能更好的锻炼孩子,家长也巧妙的运用教育手法。当然,给予适当的爱并不是让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在孩子尝试独立的时候,要的不是一手代劳而是家长的鼓励和赞扬!

及时抓住孩子兴趣 适时调整活动目标


阅读活动《天上有个雷公公》教学有感

今天,我在给孩子们上幼儿园本课程里的儿歌《天上有个雷公公》的时候,我根据预设的教案顺利地进行着。

刚开始我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那些变化?"孩子们都很配合,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当我引入儿歌后,每次念到"轰隆隆,轰隆隆,天上打雷响咚咚"时,孩子们就很兴奋,不由自主地用两只小手敲打着桌子,有的孩子还两只小脚也用上了,个个都打得很欢,整个教室里发出的刺耳响声完全淹没了我的讲课声,这可是我预设教案时所根本没有想到的情景。

此时的我有些着急了,活动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呢?

随即我在脑海里迅速调整后半部分的教学方案。

我想:既然孩子们喜欢"打雷声",喜欢用动作来模仿"响雷声"那索性就让他们打过够吧!毕竟孩子的表现反映出孩子的需要,我们应该"以幼儿为本"去发展幼儿的情绪体验,我本次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幼儿正确认识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幼儿对打雷的恐惧心理,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于是我作了一个暂停的手势,孩子们立即停了下来。

我说,你们刚才都打得很好,但就是有点不整齐,还有你们仔细观察过吗,打雷的声音是有时大有时小,你们还想打得更好吗?(想)那胡老师来教你们打吧!接着我又告诉他们要想"打好雷声"我们还要把儿歌大声读出了效果会更好,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都很配合地跟着我学起儿歌来……之后,我又组织孩子们玩了一个"打雷"的音乐游戏,孩子们随着音乐声的高低起伏用不同大小的拍打声来表现自己对雷声理解,个个玩得都非常投入。

下课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的样子,三个五个地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通过该次活动,让我更加明白教师教学活动的预设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幼儿的表现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灵活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像今天当出现情况后我通过调整后半部分的教学方法,结果目标的达成度比我预设的效果还要好。

重新调整目标


好动和喜欢探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区域活动正好为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探索性提供了土壤。

玩水対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感兴趣的事,虽然再三提醒他们玩水时尽量不要把水弄到衣服上和桌上,孩子们却因为玩的高兴而顾此失彼。有一天,瑶瑶小朋友在玩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泼到了桌子上,他用手去擦,擦着擦着高兴的喊:“我画了一条鱼。”他这一喊,引来几位小朋友,并使这一举动迅速扩散——雨雨用手指蘸上水在桌上画起了花,洋洋用纸巾蘸湿了在桌上画起了云,乐乐干脆拿着擦布在地上画起了大树……

我忽然感悟:这是一种玩水的新方法,他们可以不受纸张大小的限制,无拘无束的大胆表现,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玩法。虽然这样的举动已经游离到了教师预设目标之外,但是我不急于制止他们,也没有熟视目睹,而是用赞赏的目光观察他们,帮助他们擦亮生成活动的新火花。经观察所有的孩子对这个举动都很感兴趣,于是我重新调整目标,并提供材料,积极跟进,以配合孩子们的需要。

第二天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支“笔”(在小棍上扎一块布),孩子们拿着“笔”蘸着水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画呀画呀,瞧孩子们高兴的样子——瑶瑶卷着袖子,向同伴炫耀着:“看,我画的梨树上长了好多好多的梨。”洋洋画了一幢幢高高的楼房;文强干脆把一杯杯水泼在了地上,高兴的喊道“发大水了,发大水了。”就连平时在教室里不大愿意画画的鹏鹏也画的特别起劲……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尽情的表达着、表现着、创造者。

孩子是多彩的,主观能动性常常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大展身手,甚至会游离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很强的随机教育能力,面对新的教育契机,随时调整目标。

适当的惩罚


由于工作需要,我从小班调到了中班,由于刚换了新老师,一开始孩子们并不认可我,有的学生甚至欺生不听我的话。作为老师,我很理解这种情况,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尽快的认可我。

这不,第二天王辰晨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一上午就打哭了三个小朋友,每次我都耐心的对他说教,但他总是置若罔闻,让他给别的小朋友道歉也很勉强。中午分饭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安静的排好队去领饭,王辰晨站在队伍里用手举着杯子在敲前面小朋友的肩膀,还大声的吵。当时我正忙着分饭,没空去管他,就先将他拉出了队伍,严肃的让他在反思角好好想一想,自己做的对不对。五分钟过去了,终于分完饭,我走过去问:“辰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站在这里吗?”他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听你的话,再也不打小朋友了。”我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老师现在不生气了,快去吃饭吧。”辰晨轻松地跳着跑过去了。

通过这次无心之举,我觉得适当的给孩子一定的惩罚比一味说教效果更好,惩罚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错了就会受到惩罚。最后一定跟他讲清楚:老师生气只是针对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针对他,只要改错了,老师还爱他们。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这段时间孩子们已学习了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及蛇形加法等材料的操作。通过这几天对区角活动的观察,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从来不去取这些材料,而只是做那些不太动脑筋的工作,祁帅豪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区角活动时,我给了他一个刚性的指标,那就是必须完成十道加法题,才能再去取别的材料。他取来加法板的工作后,却不知道定规应该怎样摆,在我的指导下才勉强摆好。他选择了7﹢﹖﹦﹖的那张题卡,我教他做了第一道题:7﹢1﹦8,让他按同样的方法继续做下面的题,我便去指导其他孩子了。可一转眼他就拿着那张题卡过来说:“老师,我做完了。”我一看:7﹢2﹦97﹢3﹦107﹢4﹦11……如果按步骤认真操作一定不会这么快就做完的。于是我便问他怎么做出来的,他说是按顺序写上的。看来他已发现了答案的规律,那就是后一道题的得数比它前面的题的得数多“1”,于是他就钻了空子偷懒了。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怪孩子,换一个角度看,孩子能发现规律也是他的聪明之处。所以我没有责备他,而是又打乱顺序,重新给他出了十道题让他做,这下他可没有空子可钻了,只好认认真真的一步一步地去操作了。其实,区角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不认真、不投入,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不能光埋怨孩子,也要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给孩子所提供的材料是不是存在问题,要善于发现,及时调整,让每个材料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价值。

幼儿教师随笔:需要恰当好处的懒老师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于做好幼儿教师的书,的确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另一扇门。这木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

是的,如今的长辈们是如此的勤劳,尤其是上一代的老人,更是对孩子的宠爱没得说:孩子要自己穿衣服,他们忙帮着穿,说这样是节省时间,不要添乱;孩子要自己吃饭,他们连忙过来喂他们,而且还有他们自己的说辞,这样饭吃的干净,饭量也够,而且衣服也不会弄脏。就这样,他们的勤劳,剥夺了许多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懒惰的行为。我隐约记得,曾经看到一段话,有一个懒爸爸,当孩子摔跤时,他也不过来扶,站在一边还说:这都是你自己不小心看路的后果。当孩子遇到困难找爸爸帮忙时,爸爸也不帮忙,只是说:你自己再好好想想。,渐渐地,懒爸爸就培养出了勤孩子。在我们班里,以前比如午餐时分放骨头、鱼刺的盆子、离园时收积木,都是老师代替的,小孩子也习惯,反正老师会干的,我们自已吃、自己玩,后来了解到大班孩子需要服务能力培养,就培养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做个懒老师,其实孩子们真的很聪明,告诉他们方法以后,他们会根据今天的菜正确来分发需要的盆子。

其实这个懒也不是每个成人都能办到的。懒要懒得恰到好处,也要懒得有方法。帮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孩子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孩子的经验都是从自己直观感受而来,而不是成人间接的灌输,尤其是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应该让他们自己亲力亲为,也可以要求他们同伴互助,实在不行的情况下我们再上前帮忙。刚开始,他们也许会胆怯,会不自信,但日积月累,他们会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除了懒动手,还要学会懒动脑,只有你懒动脑,孩子的脑筋才会越转越利索,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大。世界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时不时地会产生不少疑问,是不是我们都要有问必答呢?其实,注重引导孩子在探索和思考中寻求结果,使其从小养成爱动脑,爱思考问题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借鉴书中的一句话:懒并不是坏事,但懒要懒得科学。老师的懒是富有智慧的,是懒得恰到好处,把锻炼的机会留给了孩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