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幼儿园游戏有什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12-10

家庭教育属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

1

父亲的教育是树立人生的主心骨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爸爸是教学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父亲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的时候,就会变自卑、焦虑。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产生安全感,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

浙江瑞安市蔡笑晚是父教倡导者,他的六个小孩中学之前都是乡村生活,可是都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

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博士学位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就读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

六女蔡天西,18岁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8岁为哈佛最年轻副教授

他的育儿秘诀就是:把父亲当做事业来经营,他觉得父亲是一个终身事业,在所有日常事务中永远排第一。他说: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2

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

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一个人从出生到入小学前所承受的教学和日子阅历,是一生的根底。这一期间的孩子首要日子在家里,承受家庭教学。孩子在家里和妈妈共处的时刻多,妈妈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细节,从妈妈给孩子哺乳、到穿衣、吃饭、做人、做事都构成了一个文化全体,而这个全体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无量的。

一个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品质有:自爱、自重、自信、信念、坚持。母亲的大爱是成就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平台的关键。

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这个基础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

老子讲,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受母亲影响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说正确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Yjs21.COM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而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

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离异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离婚造成孩子的影响

1、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而这十五年就是现如今高达30%离婚率的一个重要埋伏——这阶段因为父母离异而遭受了心灵创伤的孩子,长大后会加倍的不信任婚姻,这一代人的离婚率较之父辈母辈,会呈翻番态势。不敢想象的是——在离婚率高得离谱的今天,他们的后代将来成人进入婚姻后,又会创造怎样的离婚率。

2、但值得忧心的是在对100名少年犯进行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有6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的出轨、争吵,是造成他们暴力冷漠性格的真正元凶。可以这样说,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而婚姻的杀手,则是现代人日趋上瘾的出轨癖。

3、人的每一个举动,都能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影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认同起这个心理学上的道理。父母、家庭、生活环境,那些看似只是“人生道具”的星星点点,却常常对人的一生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4、有这样一个怪圈:那些父母曾经有过外遇经历的孩子,成年结婚后,出轨率往往更高。而那些遭遇暴力丈夫的太太,追究到其童年生活中,会发现她们往往也有位同样的暴力爸爸。儿女的婚姻常常是父母婚姻的一份“翻本”。宿命论者称其为“逃不脱的轮回”,实际上这是一种儿女对父母的心理模仿,虽然心心念念告诉自己“不要走向那条路”,但不自觉的潜意识里,却一步步模仿着走向更远。

5、不少离异夫妻,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到他们大学毕业而终止,恰恰是到他们大学毕业才刚刚开始,工作后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友,婚姻恋爱,每一方面都才会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童年的黑影。

6、有些女人从二十熬到三十,从三十熬到三十后,每次提及“婚姻”,总是莫名的恐慌,她不是不渴望安定,只是父母的婚姻,在她的内心里,埋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他日,即便勉强结婚,往往也会以看待父亲母亲的眼光来看待丈夫,极力的从他身上寻找自己童年印象中的共识。一个过不好日子的女人,都是为心态所害。 当今出轨大潮势不可挡,每个人都沉浸在诱惑中尽力满足欲望的膨胀。

7,科技越发达,越缺少当面沟通的机会,很多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只能在微信里看见父母,犹如虚幻从来不不曾真实体验过父母的爱,这种交流被高科技所代替,慢慢的孩子的表达能力开始下降。

8,来自学校同学的压力,有些熊孩子当着离异孩子的面,骂她是没有娘的孩子,这心灵创伤是极难恢复的,每次家长会都是爷爷奶奶代替,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理照成毁灭性打击,她开始变得不爱交流,变的没有自信,变得自闭。

9,因为父母的离婚导致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没有耐心,内心自卑,这种安全感会伴随他一生,出现在未来婚姻中。

父母离异孩子的心理会有什么影响


结婚,一开始是两个人,随着时间流逝,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夫妻之间有了隔阂,开始吵架、冷战,渐渐走到婚姻的尽头。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离婚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一对对夫妻开始演起了离婚大戏,争财产、争孩子,他们开始恶言相向。在这个过程中,受伤害的总是孩子。

不论是和平离婚,还是开演各种离婚大剧,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伤害,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缺乏父爱或者缺乏母爱,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内向、自卑、性格扭曲、情感缺失等。父母以及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父母的婚恋观也会延缓给孩子,给孩子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心理专家指出,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发生争吵、泪水、相互贬损等行为,都会成为孩子经验记忆的一部分,会被记录到“父母”、“婚姻”“家庭”等标签中。在以后在某个瞬间,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好的记忆会重新被释放出来,从而影响到孩子对于家庭以及婚姻的看法。

想要降低离婚对于孩子的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是经过友好的协商、负责任地分开这种方式。那么离婚时,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孩子受到的伤害呢?

一、向孩子解释说明离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

父母告知孩子离婚时,要给孩子一个原因,比如性格、感情方面等等,一定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离婚不是因为他。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自己做错了事导致父母分开,从而会非常自责,那么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自卑、以及厌恶自己的心理。

二、让孩子清楚了解以后生活的安排

离婚后要跟孩子讲清楚和谁一起生活,以及父母怎么分工,例如何时可以见到另一方,长假和节假日怎么过等等。或者尽可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参与讨论,主要让孩子感觉到生活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三、在孩子面前,不要讲述另一方过多的过错

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极力批判自己曾经的另一半,即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这样会让孩子恨上另一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孩子会想:“我有这么糟糕的父母,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造成孩子潜意识中的自卑。所以,跟孩子谈论另一方时,不要过多讲述对方的过错。强调作为父亲、母亲,他(她)是非常爱你的。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其温情、有人激发其斗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称之为:教养方式

心理学上,家庭教养方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归类为:

民主型:父母能够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对子女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同时也鼓励子女和自己交流;

专制型:父母操控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听命,享有权威。对子女有太多限制,缺少宽容;

溺爱型: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对子女“听之任之”;

漠不关心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忙于奔波,主要满足子女的物质条件,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又有人把这些归类分为两大类: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

有意或无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总是伴随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不过我们自身却后知后觉,我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却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印上了某种烙印。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孩子自己,经常听到其他人聊起他们父母:谁的父母很严厉,谁的父母很通情理之类。虽然不能严格把某一家庭教养方式归类到哪一种里面,但我们也很容易能从教科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的身影,看看以下研究结果,或许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有些启示和指导:

父母的教养方式只要是能体现对孩子的理解、情感温暖的教养,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走向社会以后,也会更少的体验到社会孤独感。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能动性,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亲)采取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子女便会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欢、偏执、高焦虑、敌对等情绪体验。而且,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孤僻、独来独往,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产生自我否定,而且还自卑易怒。极端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压抑、自卑或者冷酷残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一致,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心理学专家在儿童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不管何种教养方式,只要父母一致,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在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多疑、自卑,容易产生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

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发现父母教养不一致的现象:母亲严格同时父亲宽松,或者母亲宽松而父亲严格的现象皆有。其实,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和教养目标是一致的,但基本观点和侧重点不同。偏严格的一方倾向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希望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学会生活的道理;偏宽松的一方倾向于对孩子给予孩子更多体贴和宽容,采取放手更多一些;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是否有充分的沟通。父母在交换彼此的教育观点和想法之后,一定也能协商出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案,最终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态度。

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和态度向子女传达其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对于孩子,父亲母亲是他们的部分甚至全部世界。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无可替代,那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养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在其中,父母始终保持教养一致,使孩子体验到既不被放纵,又不被过分要求,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离婚后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离婚在现在越来越普遍,对夫妻、对孩子来说都是生命中一个重大的决定和转折。在生活中对孩子或多或少的也会造成影响。

1、孩子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对于小孩子来说会伴有有深深的恐惧感,觉得其中爸爸或妈妈会不要自己了,会有被遗弃的感觉。

2、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可能产生影响,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表现出:胆小、孤僻、易怒、不相信人、退行行为等,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同伴、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互动。

3、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过程中受到刺激性作用,会让孩子的性情有多变化,比如、忧郁、沉闷、孤独、或是变得情绪化、易烦易怒、有的还会有冲动毁物的行为变现。持续时间较久的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等。

4、夫妻在离异的过程中,对双发都是一场身心疲惫的消耗,心情起伏不定、烦躁不安,这个时候很容易把孩子当成发泄出口,孩子承载很多负性情绪。

5、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由于的家庭的变故,会让成为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乏信心和学习上积极性,在一些行为上可能会多了一些叛逆,如果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呵护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夫妻离婚后,不管孩子跟着爸爸或是妈妈,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孩子说对方的不好、错误、抱怨、指责等,避免孩子的幼小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变得更加消极。父母尽量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这件事,给孩子一个接纳的时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