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
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其实,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请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因为谎言有时只不过是幻想,或者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盘。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
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飞起来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如果孩子的话总是不着边际,那么父母最好给孩子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了,让孩子懂得待人诚实很重要。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为极其恶劣的事情,而且为了掩盖这些行为对你说了谎,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必须受到惩罚的时候了,并且要让他知道第一天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是因为他的行为,第二天则是因为他说谎了。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想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和父母的信任的。
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
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2、如果孩子是习惯性的说谎,那么向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先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然后允许他给你一个更好的说法。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说法。准备好了吗?我要问了。”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这种做法有3个好处:一、它给孩子时间去决定是张口就说谎呢还是说些其他的;二、它避免了相互争执激烈化;三、既然父母允许孩子说谎了,有了心理准备,那么父母就不会生气或者烦躁不安了。
3、为了让孩子也尝尝谎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对孩子也说谎。比如,孩子想去看电影,父母答应他了。可是一会儿父母又不承认了,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谎。这时候,父母可以很轻松地告诉他:“我认为有没有说实话并不重要。也许刚才我是顺口说‘好吧’,但是并不真的说明就得带你去。我感觉你在家里愿意我们用这种方式和你说话,你也这样对待我们。你是在告诉我“我”必须说实话吗?但是,说不说实话对你就不重要了吗?这样做公平吗?”听完这样的一番话,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你知道吗?孩子在婴儿期大脑最聪明。刚出生的婴儿,其大脑具有惊人的吸收能力。以“儿童之家”而闻名于世的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苔梭利女士,把它称之为“胎生的吸收精神”。她说:“婴儿在其降生的环境中接受各种感官刺激,形成与这个环境相应的素质。
随之,这种成人已经失去了的、可以与上帝的创造力相比拟的非凡能力,便将迅速消失。可以这样说:越是接近零岁,这种吸收能力就越强。与零岁至两岁的孩子相比,成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然而,如果父母们对大脑的这种可称为天才的吸收能力产生作用的时期一无所知,在这一特殊时期里,不给予教育性的刺激,那么婴儿的大脑将得不到出色的发展,相反会迅速失去吸收能力,转变成劣质的头脑,即使以后再给予多么优良的教育性刺激,也无法恢复这种吸收能力的功能了,培养聪明头脑便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
零岁至三岁的孩子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实在是天才性的。无论难易程度如何,他们对所给予的教育性刺激都能理解、接受;与此同时,他们不仅能记忆进入大脑的知识,而且记忆的图像之清晰胜过高清晰度的计算机。在这一时期里输入的信息,会原原本本地留存于人的深层意识——潜在意识中。进入这一层次的知识,将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同精密的计算机一样。
婴儿从周围人的说话声中记忆语言并开始说话,实际上靠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依赖于成人所不具备的这种出色的处理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婴儿都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确是天才性的。大脑的基本模型于婴儿六个月时完成。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婴儿的大脑里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它与周围环境的作用没有关系),可以使婴儿自然地获得语言、自然地会说话。在婴儿的头脑里,的确天生就有一个黑猩猩以及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绝妙的语言获得装置。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个装置与周围的环境作用无关;然而,我们现在必须知道,大脑的功能是在接受了外界的刺激之后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让我们从婴儿出生那天开始,就用丰富的语言对他说话吧。这样,这个吸收能力极高的大脑就会把语言吸收进去,并且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不久,当他开始说话时,便会成为一个词汇量相当丰富的婴儿。婴儿并不是在理解之后再记忆语言的。最初,他仅仅是把语言当做一种声音存入其潜在的意识之中。
当婴儿的理解力逐渐增强之后,那些储存在潜意识里的、在此之前还不懂的语言的含义就会一下子明白起来;而且,由于这种高度的语言处理能力是成人所未及的,因此才两岁的孩子就竟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很难的文法,在大人眼里俨然是个优秀的语言学家。然而,人们往往不知道上面这个事实,以为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说话。有的母亲很庆幸自己有个不吵不闹的小宝宝,认为这样很省事。但是,如果在婴儿出生后,不对他做任何有益的事情,只是让他安静地躺在那儿,那么很可能到了两岁甚至三岁,他都还不会说话,成为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婴儿一下子从天才的宝座上跌下来,变成了凡童,想要再让他返回到天才的位置上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婴儿在出生后的仅仅六个月的时间里,就因周围亲人的放任自流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孩子正是由于在这个时期里受到父母的错误对待,从而失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才素质。在这一时期里,不可以让婴儿寂寞地度过每一天。你对他有多少付出,就会得到多少回报,优质的投入将使你的宝宝获得惊人的良好素质。
“孩子不爱学习,也不爱玩,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些啥!”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有时我们真的是误解了孩子,有句话叫“有心栽花花不开”,即使大人,也有一心想做,却做不成的事。为啥不爱学习?一起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1.“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根源: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
这类学生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潜能优势。
2.“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
根源:目标不明确
这类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数是为父母、为老师、为考上好大学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需要明确目标,帮助其专业定位,给他看得见的未来,才能重新唤起学习动力!
3.“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
根源:学习技能低
这类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急需提升如:学业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课堂学习效率、各学科学习技巧等学习技能。
4.“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
根源:认知能力低
这类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且学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类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
5.“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
根源:情绪不稳定
这类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厌学、抑郁等等,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学生的心理资产,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
北京国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分析:孩子厌学问题成因很复杂,只有深入分析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性地做相应的心理辅导,才能真正帮孩子走出困境。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时一定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抱着发泄的态度去乱扣帽子,说孩子就是“不上心”、“笨”等等,那样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打击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学习问题更严重。
北京国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建议:面对孩子厌学的现象,作为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厌学心理就会变得更严重。孩子会变得容易遗忘,容易把刚刚学过的东西也忘掉。要注意赞美和鼓励。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教师应把教学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智能的开发非常有益。然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其中无法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做了超“规范”的行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等,一旦被孩子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就会增加。
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现在拥有秘密行为的人,并不限于年轻人。在当前竞争环境里,人们接触到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有些外表看来颇有成就、权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外人不知晓的秘密。笔者就知道一位房地产业名人,他闲暇时最喜爱的活动,是收集儿童音乐唱片。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这一嗜好,与能干的企业家形象相差甚远。在惊讶的同时,也嘲笑他的“儿童”行为。其实,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秘密行为很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压力后,为了缓解紧张、达到平静而采取的注意迁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为可以寻求稳定心理,这可以看作每个人都有的防卫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宝物被夺走,当然会对抢宝物的人憎恨,以达到心理平衡。
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的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稳定。家长要用较适当的方法表达对孩子错误的纠正,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反感时,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当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这对孩子的稳定心理是无益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