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生活道路上,每一个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的踩着脚印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孩子的心理,慢慢的体会出一些孩子的感受,慢慢的明白了怎么和孩子融洽的相处。这些是学问,更是育儿的生活。
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尽早知道几件事,会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智慧和理性。
1、玩具越少孩子越聪明
不管你有没有钱,都不应该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玩具多对开发孩子的大脑反而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玩具多了,就会这个摸一下,那个看一下,缺少了研究的精神,更加不会执着的对待一个玩具,从而养成什么也不喜欢,什么也玩不过三分钟的坏习惯。玩具少了,孩子就会想着办法动着脑筋的折腾那一个玩具,花样百出,而且爱不释手,越是玩的花样多,对此玩具的喜爱也就越深。琢磨的多了,一个玩具可以想出无数个玩法,聪明的脑袋瓜就是这么不经意的培养起来。
建议一个可行的方法:家长可以先把玩具分门别类,然后先拿两三个玩具给孩子玩,并多陪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多动脑子。等到孩子确实玩腻了,在重新拿两三样新的玩具给孩子玩。
2、从小独立吃饭的孩子,做事情更专心
小的时候,孩子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难被其它的事情所干扰。而吃饭是一个人雷打不动的事情,这是心理需求。吃饭,这个最为平常的事情,却是最可以锻炼孩子生活习惯和某些性格的好时机。
中国父母喜欢喂饭,其实最不可取。喂饭往往会让孩子三心二意,对食物挑剔。让孩子从小独立吃饭,不仅可以让孩子专心在于吃的这件事情,还可以开发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并且在专心对付怎么吃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对食物的喜爱,并且不会去挑剔食物。
3、良好睡眠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吃就是睡,父母对孩子可以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宠爱,但是唯独睡觉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在睡眠中成长,无论是身体的机能还是脑部的成长,都是在睡眠中快速的增长起来。
很多人认为只有睡够就好了,还喜欢半夜给孩子喂食或者让孩子很晚才睡,他们总认为睡觉是不需要一个时间规律。其实这个观点很错很错。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健康快乐,不仅帮助脑部的最大化发育,还会带给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因为每一个人每一天至少会花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上。
4、多经历小挫折可以培养坚强的个性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摔跤,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受委屈等等。你们有没有想过,小时候受到的这些小挫折,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学走路的时候跌倒几次甚至几百次,能怎么样呢?最多就是受点小伤,磨破皮,撞个包之类。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受到这些挫折,他就会因为没有经历而害怕受伤,小时候害怕受伤倒也没有什么,那么长大了之后呢,他还是脆弱的像饼干,又该怎么立处于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呢?生病也是同样,每生一次病就是多了一种身体的抵抗能力,所以别害怕孩子受到这些小的挫折。坚强的个性就是从这些小挫折中磨练起来的。
5、走出去就是最宝贵的学习经历
人生并不只是纸上谈兵,书本上的知识知道的再多,也需要他经历,体会领悟发现之后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他脑中真正的营养。有人说,孩子三岁前根本没有记忆,那么带着他出去玩去看世界还有用吗?
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孩子在走出去的时候,享受了那个过程,看到了不同的事情,这些都会沉淀在他的脑部,会给他以后的学习带来的不同的思考。孩子从小就要走出去,走的路越多,他的人生越丰富,他的思维模式才会更完整。
6、多读几本书,学习多方位的思考模式
书本上的世界多姿多彩,从小就让书本熏陶的孩子,思考的模式更为多元化,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更为丰富。
睡前让孩子听几本书,一来可以养成睡前静下心的习惯,还可以尽快的进入安静的睡眠状态;二来书本上的故事更可以激发起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从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欲望。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在今后的育儿生活中,你会慢慢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各方面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家长,你是否碰到过以下的情况:
看着孩子笨拙的动作,干脆上前帮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诉他。
看到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替他整理了算了。
如果这些事您都做过了,那么以下提出的建议很是适合您。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课上,一个孩子在玩各种各样的锁玩具,妈妈在旁边看。刚开始,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打开了几把锁,但后来碰到一把比较复杂的锁,孩子动动这儿,又动动那儿,正抓耳挠腮地想办法。这时,妈妈伸手帮他打开了:“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案例分析: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相应的水平,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很费脑筋”的大事;但是他们愿意为此费脑筋,并常常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而兴奋不已。
但有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得“等待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帮他找到答案是最省事的途径。但这种方式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以后还可能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案例2
“我自己来!”
浩浩今年三岁半。有一天早晨,妈妈想帮浩浩穿鞋子,准备送他去幼儿园。谁知浩浩推开她的手:“我自己来!”由于时间快来不及了,妈妈便执意帮他穿,而小孩却坚持自己穿。妈妈一生气,强硬地替他穿好,结果孩子大哭起来。
案例分析:
孩子有自己动手完成自己事情的天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刚帮孩子整理好小书包,孩子却把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家长为了省事,有时会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孩子是不希望成人事事插手的,他们更想要的是体验整个过程的快乐,而非结果。
案例反思:不要去打扰孩子的活动
一、保护孩子的自主活动本能
同样有这样一个例子:屋子里放着一摞叠好的毛巾,一个儿童把一条毛巾取下来,放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拿下第二条,放在第一条的上面;随后是第三条、第四条……直到把所有毛巾挪动完毕,然后又一条一条地把这些毛巾挪回到原处。
他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只是体验这个过程。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儿童挪动毛巾时,没有家长看到,因此没有受到成人的吆喝。没有成人的干扰,他才能如此轻松快乐。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家长千万要学会等待、耐心,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活动。
二、保护孩子自己的行动节奏
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正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成人瞬间就可以完成,并且会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了。
但是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而且节奏是不易改变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改变的正当理由。
其实当儿童被迫接近于成人的节奏时,他是痛苦的。然而很多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而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这种“帮助”孩子做事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依附于成人,而懒得再自己做任何事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而随之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家长要做的就是最好不要去打扰孩子的自主活动,保护孩子天赋的自主活动本能,并尊重孩子自己活动的节奏,让他们真正地自己享受自己活动的过程,并且在自主活动过程中自由地成长。
孩子不会爱人、不懂感恩,难以理解父母的苦心?
孩子会不会爱、如何爱,还得看父母怎么教——
01
有个小男孩,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
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
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然后气冲冲地跑开了。
后来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
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
我听了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02
有个男同学曾经和我们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
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男同学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我很怀疑,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
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有时候,看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我都觉得,这真的怪不得孩子。要怪还是要怪父母,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03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
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
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
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自己的家里做小孩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了,收拾屋子、织毛衣、踩缝纫机是我妈开给我的业余科目。
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
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04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爱和能力无关,刚会写字画画的孩子给妈妈画一张卡片,那就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关于爱的表达,不应该被忽视,而应当被褒奖。
民间有句老话说:惯子如杀子。
想让孩子学会爱人、懂得付出,千万不能太娇惯他。
你娇宠他,捧他在手心,他永远只需要想着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私,而自私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永远只看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最后他们的世界将缩小到只有他自己。
娇惯孩子是很短视的一种行为。
漫长的人生中,当父母的只能有短暂的时间将孩子奉为至宝,在绝大多数光阴中,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教会他们有爱,会爱,才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一份礼物。
父母的爱再浓再烈,若是都在他的心里结不出善意,那这样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人连朝夕相对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爱,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别的值得去付出的人吗?
很多中国父母的爱很无私,从小管到老,一刻不能放松,丝毫不求回报。这是伟大的爱,也是狭隘的爱。
因为这爱的终端是死胡同,它只是单程路,从这头到那头,没有河流蓬勃入海的那种力量,也得不到落地生根繁花似锦的结果。
我也是比较疼孩子的人,但儿子从小学时候就能帮我洗碗、做家务,初中已经会炒鸡蛋、做米饭,永远都是自己背书包,有时候还要帮我拎点菜。
我一个人在家他会老气横秋的告诉我“锁好门,不要随便给人开门”,他很为自己是一个小男子汉而自豪,能在父母面前做大人让他得到了强烈的荣誉感和存在感。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爱自己,更需要知道父母也需要自己。这对孩子而言,是双重重要的事情。
任何爱,无论父母之爱还是伴侣之爱,都应该走双程。
从一颗心到另外一颗心,如种子落到潮湿的土地,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枝叶,生出一片阴凉。这样的爱才会有价值。
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独有的财产,他除了是父母的孩子,还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所爱的人未来的伴侣。
而一个好的公民和好的伴侣,会从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身上开始展现雏形。
责商教育谭院长点评儿女之爱的传递很大程度是父母从点滴言行举止而浸润的。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爸妈养你,不需要回报什么,只需要你自己过得幸福就行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错,但是仔细一想,道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教育出众多“啃老族”“白眼狼”群体。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付出的过程,对孩子的爱也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这种教育方式听起来很伟大,但分析起来问题也很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孩子把父母的爱当做是理所当然,没有一丝的感恩,也没有回报的思想,极有可能养成一颗冷漠的心,将来不仅对父母冷漠,对整个社会都是怀着冷漠。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责任的教育,既要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也要教会他如何去爱别人。而且付出和收获都是相对的,如果不付出爱,哪里会收获爱呢?
学会爱别人是一种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也是一种责任的担当!要教会孩子爱别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而教会儿女如何爱父母!
天下没有无分歧的家庭,夫妻争吵对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体验。
「妈妈,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当着3岁的女儿吵架。
我扯着嗓子,把枕头扔向老公,女儿刚好从房间出来,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后的玩具绊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马翻,360度大回环。
女儿吓坏了,紧紧地扶着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惊恐地看着我们。
我迅速爬起来,顾不得没有发挥完的唇枪舌战,把女儿带回房间,离开第一现场。女儿突然大哭,「妈妈,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办?」
我以为她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争吵,为什么乱扔东西,为什么打架,结果3岁的女儿问的是这句。
我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被击破,鼻子酸了眼圈红了,心中的委屈、难过、对孩子的愧疚全部倾泻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生活习惯差异、思维方式、财务因素、隔代关系、育儿观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谐等等各种理由都会成为夫妻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而育儿,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战场,很多中国妈妈最心寒的丧偶式的育儿,往往都是妈妈做多、管多、批评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发全面战争,各自为阵,就像拔河,情绪的对峙很容易两败俱伤。
然而一边责备对方,一边用彼此的冲突来惩罚孩子,其实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
父母吵架,为何受伤的总是孩子?
一对夫妻,从最初连体婴一般相爱,再到走向冲突的独立个体,最终成为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夫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每一步都伴随着彼此差异的磨合和冲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沟通「陷阱」,特别容易导致激烈的争吵和对抗:
1.责备和问罪:(都是你的错)
2.谩骂:(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3.威胁:(你再这样就离婚)
4.命令:(你必须听我的)
5.说教:(我懂得比你多……)
6.警告:(我最后告诉你一次)
7.控诉:(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8.比较:(你看看别人家的老公)
9.讽刺挖苦:(就你这样的,还挑三拣四)
10.预言:(不听我的,你总有一天会后悔)
这些陷阱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对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为你好」,本质都是控制。
这些暴力语言不仅使得夫妻关系闹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双亲都是厮杀和博弈。
研究发现,父母激烈争吵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感受,对孩子影响深远:
1.父母吵架是因为我,引发错误归因;
2.最亲近的人激烈冲突,失去安全感和稳定感,不知所措;
3.情绪上的连锁反应,就像「踢猫效应」一般,负面情绪被持续传染、酝酿、升级,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会引发应激反应,继而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暴力语言示范,会让孩子认为处理冲突和问题的方式就是谩骂、暴力沟通。
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沟通」特别容易被孩子习得,即便是无意识状态下孩子也会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有时候创伤还会代际传递,孩子因为习惯了父母对争执的暴力沟通方式,日后容易在亲密关系和社交中变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当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那些年父母吵过的架,都进入了自己的灵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会「好好吵架」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当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两种:
一种是所有情绪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达和合理沟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种是,避免沟通,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种是真和谐,第二种是假和谐。
真和谐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练,假和谐的父母无法真实表达自己,为了孩子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情绪不是流动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协,而看不到冲突化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真实的「冲突体验机会」。
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会很好地表达自己、应对冲突。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说话,分房分餐,连家里老人出殡这样的大事都是靠别人传话,相互之间不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这样的假和谐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较封闭,亲密关系也很有问题。
当夫妻遇到问题,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发争吵时,如果可以「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反而是对孩子很好的情绪训练。
首先需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凶,深呼吸,暂停几分钟都是让情绪降温很好的缓冲办法。
其次,对事不对人,善用「我式」沟通法,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亲子中的共情,换位思考,想想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静下来后,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非暴力沟通」的底线是不对彼此进行谩骂、人生攻击,不恶语伤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太过激的言行,容易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评价。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妈妈是个混蛋、坏人」更具破坏性了。
每对夫妻沟通模式不同,有人习惯热吵,有人喜欢冷战,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留一段时间让情绪平缓下来,然后再交流沟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夫妻关系就像双人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独特模式,然而都离不开真实的表达和彼此的和解。
「灾」后重建,重点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过程,并且真诚地告诉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释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有冲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这次争吵是父母的事,与你无关,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永远爱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争执后已经有强烈的情绪问题,甚至异常行为,有攻击性,可以通过安全的攻击性游戏帮助孩子宣泄情绪,比如打枕头、打沙袋等高强度游戏。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重演现场,比如孩子当爸爸,玩具做妈妈,让孩子可以理解真实的冲突和情绪。
当然,通过讲绘本、玩画画、玩音乐、模拟角色演动画等表达方式也都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感受。
其实,在一段「完美争吵」(冲突-和解-重建-修复)中,父母真实地呈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绪的爆发、感受的表达、情绪的描述处理与控制、问题的沟通与解决.....可以说是最好的实战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过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让孩子也获得了这样的情绪经验。
在「完美争吵」或者「非暴力沟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会学习到情绪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好说话,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实流动的情绪中,给孩子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