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故事书,家长怎么念给孩子听呢?

幼儿英文故事 幼儿听故事 12-23

我的英文很差,要怎么帮孩子念?我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可以念吗?我的英文水平有限,如何给孩子做亲子阅读?孩子看课外书只是应付,我该如何引导?

英文故事书,我是怎么念给孩子听的呢?一起来听听汪培珽老师是怎么说的吧!

一、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同声传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走得好匆忙。

英文:“I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中文:Danny说:“我今年六岁了。”

其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词翻译

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词或少翻译了一个词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普通话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Iamsixyearsoldtoday.’Dannysaid.”就有妈妈问到“Danny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中文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还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后面呢?我会说当然是放在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样子啊。

2、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中文解释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产生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花更多力气。例如,你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它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

二、一英一中念完3次,以后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3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英文加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3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1、翻译次数可以视孩子的反应增减

至于所谓的“3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2次,也可能是4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3次,每次间隔时间都较长,超过3天或4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5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你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

其实,起步阶段的书都很简单,1页只有两三句,经过前3次的翻译,孩子光看图,也知道故事的内容了,父母发声念出来的英文,会不会被孩子当成看故事书时的配乐呢?而歌听久了就会唱,不是吗?

2、也可以先试试不用翻译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只适用前3次”,没有任何学理根据,是我自己发明的简易方法。

当我开始帮第一个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其实她已经是略能听懂中文的8个月大娃儿。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中文翻译的动作,会不会是翻译给自己听的?——是因为“妈妈怕”,妈妈怕孩子听不懂,好像翻译过后,孩子就知道故事了,妈妈就能比较理直气壮地继续念英文。

所以我会建议父母:对婴儿念英文故事书,根本不需要翻译——中文或是英文对他们有差别吗?倒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先试试不要翻译,直接念英文就好。说不定光是这种不常在生活里听到的外国声音,就能吸引孩子呢。

三、三本念熟了,再加下一本

当然,不是1整年只读这本书的意思。大约3个月后,我就发现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于是便再加了一本到孩子的书架上;等第二本也念熟了之后,再加第三本、第四本……

那么阅读的频次一周几次好呢?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建议大家每天坚持读绘本。不过不一定每天都要读英文的绘本,中英文穿插是可以的。我觉得如果每天都能读,也是很不错的。

至于一本书需要读几次,主要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愿意的话,你可以每天和他读不一样的绘本。也有的时候孩子会特别喜欢一本绘本,会缠着你一遍又一遍地读。

只要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当然可以尽量的给孩子读更丰富的内容,这样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帮他建构知识体系,在大范围内,挑选你们都很喜欢的绘本,按孩子期望的频率、次数来阅读。

四、念故事书之前做哪些准备工作?

1、先查词典,确认发音

书单上的每一本书,在第一次念给孩子听之前,逐词念一遍,不懂的词再查词典确认。如果买的书附有光碟,可以对着光碟的音频先练习一遍。

不论是第一阶段的娃娃书,还是最后阶段的章节故事,每一本我都会先逐词看过,确认每一个词的发音。入门书多半没几个生词,两三下就能解决,但是到了后面的阶段,有些绘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读过加上查词典,少说也要花掉40分钟。唉!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真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2、自己先大声念几次,练习一下

如果你对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够,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声念几次吧。入门的故事书文字都不多,三两下就好,并不会花太多力气。

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如果遇到了无法一口气念出来的词,我会先停下来,然后在心里默念到对的发音之后,再一口气将它念出来。千万别在孩子面前练习英文发音,咿咿呀呀、吞吞吐吐地一个词试了好几种不同的念法,这样叫孩子要怎么知道哪个才是对的呢?

五、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

其实我认为,重要的是有没有恒心,持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只要跨过这一步,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刚开始爬,接着会走,最后一定会飞快地跑起来,为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的道理也是一样。

当我通过前面爬行的“缓慢”阶段,会慢慢地发觉,孩子对英文书的接受度愈来愈高,对新书的渴求也愈来愈大。此时,我就像被什么东西逼着似的,不得不加紧买故事书、念故事书的速度。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在吸收,在进步,怎能不督促我也跟着快点前进呢!

很多妈妈可能已经在想:“我好累哦,我只想睡觉,没有力气查词典。”爸爸呢?也是一样:“我工作好辛苦哦,我想看电视休息。”所以啰,我一开始就说过,养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并不轻松,不会比我们白天上班容易,真的需要父母一起同心协力,才能成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听故事


我们是普通的三口之家,我和爱人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家的宝贝叫朱弈阳,就读于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四班。我们是工薪阶层的家庭,什么都很简单化,唯有学习是重头戏,所以家里最多的就是藏书,我的,爱人的,儿子的,我们则变成了大书虫和小书虫。

说到育儿的点滴,我们虽都是教育工作者,但真的很忏愧,我们是很不合格的家长,陪伴孩子学习游戏的时间是有,但耐心教育的次数却不多,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工作疲劳之后的不耐烦,唯有一件事是在坚持做的,就是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听故事。

我是喜欢看书的,打小就喜欢,所以我的孩子还坐在摇篮里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给他看书了,因为自己的喜好,提前给他灌输了起来。虽然那时候他还不会说话,他只会把书扔来扔去,还会把精美的书给撕破,连老人家也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事情,但我一直坚持着。刚开始的时候,宝贝会把书一次次地扔出摇篮,我会一次次地捡起来给他,后来他开始翻弄起彩页,我就教他怎么拿书,怎么翻书,会走以后,宝贝就会看书了,而且会有模有样地坐着安安静静地翻一会。于是我就开始从不同的途径来收罗适合两岁孩子看的书,只要晚上有时间,我就陪他一起看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一直到好多故事,从简单的图画书到有字的故事书,刚开始他喜欢反复听他最喜欢的故事,年龄稍大了以后,他对新书感兴趣,所以我就隔一阵买,隔一阵买,我把买衣服的爱好转成了买书,几乎每个晚上,宝贝都会跟随我沉浸在故事的王国里。让我欣喜的事发生了,打这以后,家里的书本即使已经讲过很多遍,但都是完好无损的。两周岁不到的时候,他能把一个简单绘本《小猪奴尼》从头讲到尾了,打这以后,全家都支持我给孩子买书、看书了。

宝贝两周岁过后,有一段时间我和爱人都比较忙,没办法,就把孩子托给了老人,在打包的时候,我特意在袋子里装了几本书。爱人跟我打趣:老人又不会讲故事,你拿来做什么?但我还是坚持装了进去。后来老人告诉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晨醒来的时候,阳阳都会拿书看,老人看在眼里就忍不住了,根据图片内容讲了起来,结果被小家伙推翻了:奶奶,不是这样讲的,于是反过来他教育起了老人家。在不知不觉间,小家伙已经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

但没人讲故事给宝贝听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随即,爱人在网上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小布丁,这里的故事讲得比我生动多了,而且内容很丰富,但宝贝一开始不适应,吵着要妈妈讲故事,我就故意找借口推脱,一段时间过后,他逐渐喜欢上了小布丁,每天睡觉都要抱着,听完几个故事才肯睡觉。

三周岁到了以后,我开始增加了一些益智类的书,比如说走迷宫,找不同,拼图等,一开始他没有耐心,我也着急,宝贝看书的兴趣也明显淡了,转向看动画片了,和爱人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一下子给予的太多,于是我放慢了脚步,先给他找相同,再找不同,先玩益智类的玩具,再看益智类的书,一直到入园前,他尝试拼10块以下的简单图形,开始走简单的迷宫,开始和我一起做他所谓的益智类的作业。

入园以后,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发现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了,因为平时我们只是注重他的倾听习惯和阅读习惯,所以我们很感谢老师,虽然他有些内向,但老师会积极的鼓励,虽然他发言声音轻,但老师会耐心给他响亮发言的机会。上学后的每个晚上,我有时会因为忙碌,就在一边自己看书,他也会自己手捧着书看很长的时间,我知道,他现在会主动地专注地看书了。

我从小与书为友,现在我的宝贝也与书为友,这或许就是一个好习惯的传承,希望我们的宝贝徜徉在书的仓储里。

孩子“不听话”时 家长应该怎么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立场以及想做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想必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天气变凉了,你觉得要穿毛衣,孩子却说他要穿衬衫;晚上9点,你觉得要睡觉了,孩子还要玩玩具;你觉得爬树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孩子还是跃跃欲试;你想让孩子睡前刷牙,他偏偏说不……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新妈案例:

案例一:睡觉就是一场“战争”

我家大宝5岁,每天晚上到睡觉时间,他总是不能按着点睡,典型的“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来”好话说尽了也没用。有时候我气急了,凶他几句,他又哇哇大哭,搞得每个人都不愉快。

案例二:刷牙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

小美3岁半,特别不喜欢刷牙。由于我和老公本身牙齿就不好,所以对孩子的口腔卫生很关注。本来是为了她好,希望她不要像我们一样,但是每次到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她哭得撕心裂肺地把牙刷了,就是我极度失去耐心一走了之。唉!刷牙真是件头大的事情!

析案例:

1.太多的“管束”会让孩子更“不听话”

做父母的爱孩子,就会特别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教给孩子,有些时候,由于爱子心切,我们甚至会顾不了孩子愿不愿意接受或者适不适合,都会希望他们“听话”,因为我们害怕他们出错,担心他们不好。这种“厚重”的爱,在潜意识里可能是因为父母还不太信任孩子的能力,也带有一些小小的控制感,希望能驾驭孩子。但是有时候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多,他们就容易觉得父母太唠叨,甚至会有逆反心理,从而让父母“引导”孩子的功效降低。

2.打骂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父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通过打骂的形式去“教育”孩子。

可能在这种歇斯底里或者怒火之下,孩子确实是屈服了,父母会觉得让他长了一次教训,但是他心理上没有完全的接受。因为他很恐惧,不服不行,是被强迫的去“听从”的,等到父母不在时,他又会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并且这种发火可能一次两次有效,但是长期下去,孩子也会“免疫”,对于他的行为不是一个很好的引导途径。

如果父母太容易“暴躁”,孩子也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孩子将来长大可能也会表现得比较暴躁,容易发火。在他的世界里可能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就是发火,没有商量,没有忍耐,没有退步。

支招: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1.该不该听话要分类讨论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有反思和判断能力。当孩子“不听话”时,要想一想他这种不听话有没有道理,我们说的东西适不适合他,然后尽力调整自己的教养或者是建议,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孩子不可能完全听父母的,遇到问题要分析是应该由着孩子还是应该坚持我的东西。对于一些原则性比较强的问题,比如孩子碰电闸了,那就一定要让他听从我们。但是对于一些没上升到原则问题的事情,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主。

2.必须听话的事情要立规矩

孩子的自知能力是有限的,有时确实需要父母的监督。就拿睡觉这件事情来说,对小孩子来讲,他的兴趣很浓的时候,就会特别不愿意停止和结束。孩子的自控力是比较弱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玩得都睁不开眼了,但是他还依旧不愿意去睡,可是第二天上幼儿园,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我们是不能的妥协的,因此这件事情上,并不能完全听他的话。我们就应该坚持让他去睡觉,不能听他的。

小贴士:孩子总不按时睡觉怎么办?

首先就要讲好规则几点睡觉,形成好的睡眠习惯。其次,如果孩子出现了耍赖,给他的让步是有限的。比如,在这个时间你再玩三分钟。或者是在快要到约定的时间点时,提前15分钟提醒他。假如九点钟睡觉,那八点四十五就要提醒孩子,让他提前有个进入角色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可以安排个睡前特别吸引他的事,让他一想到睡觉就觉得想有好事了。比如,睡前故事。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听睡前故事,每天给他讲个有趣的小故事,慢慢地他到了睡觉时间就会赶紧去睡,因为他期待睡前故事。

3.以维持一个良好友善的关系为前提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遇到分歧时,要以和孩子维持一个良好友善的关系为前提,尽量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闹得很不愉快。因为关系闹一旦僵了的话,孩子会很不愿意与你合作,他就会不信任你,他认为你给他的要求只是为了满足你自己。

就拿刷牙这件事情来说,大量的信息告诉我们保护牙齿很重要,如果牙齿坏了,就会有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今天不刷牙了,牙齿就会有问题。牙齿是否健康跟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不愿意刷牙,你可以好言相劝。年龄小的孩子,他刷几下,让他自己去选一些他喜欢的牙膏或者是刷牙,给他调整一下。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他一直不能养成刷牙的习惯,家长也就告知他便可以。因为说太多孩子会逆反或者是应付了事,牙刷就放在嘴里两三下,可能都没完全湿透,很快的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可能你说好多遍,甚至大发雷霆都没用,但是如果他因为长期不刷牙有了口臭,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大家给他提意见了,他很可能就改了。

虽然像刷牙这类的事情确实对孩子有好处,但是也建议不要因此而孩子弄得特别僵。因为这种僵对孩子大人彼此都是伤害,可能造成的伤害会让将来两个人的亲子关系不顺畅,它会因为一件事情引发很多别的事情。家长让孩子“听话”有时也要有个度,孩子总是要哄的,家长可以退一步,让他刷三下四下,或者只是漱漱口等等。

延伸:父母这样做孩子更“听话”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希望孩子能采纳自己的的建议,父母怎么做孩子能更听得进去他的“话”呢?

孩子和父母有情感上的依恋特别信任父母

家长跟孩子特别亲,孩子不会因为惧怕你而屈服你,而会因为信任你而愿意跟你亲近。因为有情感上的依恋,他非常的信任你,你给他提供什么建议的时候,他就更容接受。他会相信你是爱我的,是尊重我的,你是为了我好,而不是你要强迫我,你要控制我。如果你经常跟孩子有身体接触,经常抱他亲他,经常跟他做快乐的游戏,在他伤心的时候给他抚慰,孩子会跟你特别亲。如果你每次给孩子的建议,他都能从中受益,馋到甜头,慢慢地他心里就累积起信任感了,也就更容易“听话”。

辣妈分享:

1.挫败会教会孩子

@香烟在沉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有自主的思想,我们不能强制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来做,打着以爱为名的招牌,妨碍孩子自己的摸索。孩子会在挫败中学会守规则,这是我们强行干预所达不到的效果。

2.多问宝宝为什么

@广州-滕妈:宝宝做错事肯定有,作为妈妈我最近学会先多问宝宝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宝贝却不理会,也不说话,这个时候我就会急了,偶尔会控制不住地大声叫。

家长不懂英语 怎么辅导孩子?


英语就是我们孩子将来走向世界的一个工具,没有它,孩子很难走出迈向世界的第一步,英语也是应试教育的必修课,没有英语成绩的优秀,也很难敲开世界著名大学的大门,但是如果我们家长也不会英语,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英语呢?

培养孩子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个老师,虽然家长不懂英语,但是如果孩子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他们会主动的学习英语,并且保存长久的学习专注力。家长可以有意的带孩子看一些带有英语的字母的原版的动画片电影,听一些好听的英语儿歌开始。

告诉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是目前世界的第一语言,世界上有超过10个国家讲英语。英语也是世界会议的官方语言。可见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可英语,还可以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一21世纪的工具,为自己服务。掌握讯息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让孩子去一些英语学习的启蒙班,兴趣班,让专业的老师培养孩子的第一语感,都说孩子学习一门语言,越早越好。让孩子早点接触外语,将来他们就感觉不陌生,更容易入门了。

让孩子从听英语开始学起,小孩子学习英语,不用一开始就记单词。可以先听和说,这样更容易让孩子融入到英语当中,不觉得生涩。语言毕竟是一个表达的工具,能听懂会表达就是学习语言的第一目的。买一些适合他们的磁带,经常听,配上有彩图的书籍,孩子慢慢就理解了。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外国人,毕竟他们说的才的地道和生活的外语,如果你的邻居有外国人,或者有外国人的幼儿园,或者有外国人的英语到什么的,让孩子多接触他们,和他们对话。

给孩子念书听的五个小诀窍


同样是念书给孩子听,有些父母做到亲子尽欢,有些却是父母与孩子都很不愉快,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亲子共读时是否能掌握其要诀。以下,我们介绍几个念书给孩子听的五个小诀窍,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

1.轻松愉快地念故事

阅读是孩子人生起点上一种充满刺激与想象的游戏,如果一开始念书的过程就非常的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孩子就会养成“书本即乐趣”的信念。而父母为孩子念书的第一要件,就是热忱与保持愉快的心情,并且把念书给孩子听当作是一种游戏。而图画书中的巧思与趣味,大人一样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单纯的惊喜。所以父母在念书给孩子听之前,最好自己先看个几遍,熟悉书中的情节,然后再以愉快的心情念书给孩子听,那么不仅是父母给孩子快乐,孩子也同样带给父母快乐。

2.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文字和印刷品,父母都可以把握机会念给孩子听。例如:坐公车时,念公车的号码和地名;上街时,念路边的广告和标志给孩子听,或是和孩子在购物时,把孩子感兴趣的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念给他听。

3.重复念一个故事

反复念孩子喜欢的书,是协助孩子进入书本世界的方法之一。一遍又一遍地聆听,是孩子成为一位阅读者的必要过程。重复多次之后,孩子对文字与语音的印象加深了,对内容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在听故事时,他们对故事的发展有所期待,也能预测书中的人、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重复为孩子念一本书,不仅让幼儿从听懂的层次提升到欣赏体会故事的层次,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预知、控制故事的发展,而在心里获得莫大的安心感和成就感。

4.以富有感情的声音念书

父母在念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接受的程度,以自己的语句重组、裁剪故事,最重要的是让亲子都能完全融入故事之中,享受故事的乐趣。对于年纪很小的孩子,父母最好从“看图说话”之类的简单图片或图画书开始念起。慢慢地,父母可以念些短篇的故事给他听。如果孩子还不能了解每个字句的意思,父母可以简化故事的内容。父母最好以富有感情的声音念书,增加图画书对幼儿的吸引力。有时也可以配合情节学些动物或机器的声音,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5.问孩子问题不能急

图画书是亲子共享的书,父母不要在第一次念完书时,就逼问孩子刚刚听到了什么东西?也不要勉强孩子了解内容,因为孩子的个别发展有差异,可能当时他还无法接受书中的信息,但过了一阵子之后,就能听得津津有味。零到三岁的阶段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时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进而将来喜欢阅读。因此,请不要对孩子施加任何学习压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育儿观念: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

今年我接了一个中班,带班几天,我就深深感到了这个班级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特别是一个叫伟伟的小朋友,早上来园,他手上拿着玩具玩,看了老师也不叫,老师和他打招呼,他也是一脸的茫然,一旁的奶奶手上拿着油条,一边喂一边说,叫老师叫老师呀,孩子还是玩着玩具不理不采。

我看着那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那孩子对奶奶确实不一为然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这就成了我们宠孩子的条件吗?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还是回到过去的穷苦生活好了,至少他们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都千依百顺,与孩子所反馈给我们的却形成了反比,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了,我们要向西方学习好的东西,但是不能把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传统美德给丢了。

“宝宝啊,等会儿热了,叫阿姨帮你脱脱衣服啊”

“老师我的被子在哪里啊?”

“我睡哪一头”

一个中班的孩子能力再差,这些小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作为家长我们要为我们的孩子到底做些什么呢,他们可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是在你们的怀抱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啊,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家长要知道: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1+1=2更重要;教会孩子学会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孩子学会几个洋文更有意义。

家长烦恼:听话的孩子变"陌生" 怎么办?


烦恼:

自从上了初中,妈妈觉得和女儿小薇的距离越来越远。以前孩子一回家就汇报学校的情况,谁的作业忘记带啦,谁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啦……妈妈全知道。可是现在小薇回到家,就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锁起来,还在门上贴了个条子:进来之前请先敲门,谢谢。妈妈问起学校的情况,小薇敷衍地说:“还不就那样。”问多了就不耐烦。让妈妈更担心的是,小薇现在成绩逐渐下滑,每次跟她分析原因的时候,就低头不说话,问急了就跳起来:“我也不知道,你逼死我也没用。”妈妈怀疑小薇是不是在谈恋爱。等小薇上学之后,和爸爸进入她的房间,结果只找到一张纸,上面写了自己的一些内心感受,觉得生活没意义之类。爸爸妈妈很担心。

指导: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老师还常常听到来自孩子的声音: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孩子了,父母为什么总是不信任我,什么都要管?孩子也有很多的无奈、委屈、愤懑和茫然。

处于十四五岁花季的少男少女,为什么十分反感父母的“偷看”,为什么爱在自己的房间锁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宜公开的秘密,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家长正是因此而担心。其实,这是他们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减少,独立意识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感情变得细腻,许多想法开始在内心翻腾,原先敞开的心扉开始渐渐关闭,有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即便有不少话想说,但观点已经与长辈不一致了,于是他们与父母的心理沟通明显减少,转而向“心爱的日记本”或者是同龄朋友。因此,他们往往用“锁”勾划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这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是少男少女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造成双方的矛盾。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问题发生的关键,在于孩子与父母都没有把握好随着成长而带来的一些新情况。孩子大了,心中自然会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尽管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东西,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对此应该予以尊重,千万不能因为子女不再像以往那样和自己说心里话、有事瞒着自己或给房间上锁而心急、焦虑,蒙上沉重的阴影。注重平时的交流,特别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与隐私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恐怕是避免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