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桥社区幼儿园王梅最近,去一个幼儿园进行双向交流,正巧遇到他们园在搞防震演练,这次只是每个班小范围演练。我到了一个小班,正巧听到老师喊:“孩子们,地震了,快跑。”这时,孩子们抱头钻到了桌子,这时有个孩子动作较慢,迟迟没有蹲下去,这时班主任教师大概觉得有人在参观,所以非常恼火,大步走到那个孩子身边,大声吼道:“人家都躲起来了,你怎么不蹲下,真是笨,反应迟钝,缺心眼儿。”只见孩子似乎恍然大悟,惊恐万分,低下头钻到了桌子下面,这时老师回头又刻意向我解释:“这个孩子有点傻
,缺心眼儿。”
听完后,我无奈地苦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得出来,那个孩子只是害怕,一个小班的孩子,在发生地震这样的危险时刻,难免会害怕得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做了,难道反应稍慢一点,这样就是傻?缺心眼儿?老师在泄愤之余,是否曾想过,自己的这样一句话,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伤害?
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出言之前三思再三思,不要随意给孩子“下结论”,“笨”、“傻”、“缺心眼儿”这样的词语用在孩子的身上,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即使孩子真的智障,我们也不能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对他进行嘲笑、讽刺,这样做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老师们,请尊重孩子好吗?
让活动区“活”起来
活动区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及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活动区建立起来后,如果听任孩子自己去玩,就会造成活动的盲目性,活动的质量也不会提高。我发现我班一些孩子,在结构区长期进行一些简单的拼插游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娃娃家的幼儿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做饭、吃饭的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每天我都重点指导一个活动区,以教师或角色多重身份加入,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不断扩充游戏玩法。比如在角色区里,当我发现商店或娃娃家里的活动开展的不是很好时,我便以顾客或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调节活动气氛,使活动更好地进行;在结构区里,我不断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幼儿插出一些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物品,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这样,慢慢的使孩子从活动区不会玩,不知该怎么玩到学会了玩,并且玩得好、玩的开心,这与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真正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对活动区的引导很有艺术性,如何让活动区“活”起来,真正发挥活动区的作用,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
在户外活动中,大班孩子正在拍皮球。突然,韩康元小朋友蹲在那,好多小朋友围着他,我走过去询问什么事,结果是韩康元的右手小拇指,星期天被他妈妈用门子挤了一下,指甲翘着。拍球的时候不小心被皮球碰着流血了,我看了后马上给它消毒抱扎起来,就是在给他包的过程中,韩康元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笑容,眼睛一直盯着我。在我的印象中他好像从来没这么高兴过。因为这个孩子平时非常调皮
,经常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又不爱学习,经常给老师添点小麻烦。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忽略了他平时的一举一动,很少得到我的表扬。经过这一次给他包扎手指,他才真正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当时我的心里有点内疚,是啊!每个孩子都需要爱,不能因为自己的喜不喜欢去对待孩子,哪怕孩子再调皮,我也要蹲下来跟他们做朋友,用爱去感化他们。哪怕是一个爱的眼神、一个爱的拥抱,也许都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
在幼儿园里,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教师的喜爱和关注,而对于那些淘气、爱捣乱的孩子,教师的目光总会集中在他们又怎么淘气了。其实这样的孩子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的积极肯定。
琳琳在班里算是比较活跃的男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有小朋友找老师给琳琳告状,“老师,琳琳抢我的书。”“老师,琳琳坐我的椅子了。”“老师,琳琳挤我。”同时在集体活动中,我观察到琳琳对各种活动都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乐于在活动中同老师互动,能够大胆表现,愿意积极表现自己。针对琳琳这一情况
,我有意识地在同伴间、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琳琳,让其他小朋友向琳琳学习,树立琳琳在小朋友心中的形象。另外,引导琳琳学习和同伴交往的方法,如学说礼貌用语、学会等待、分享等。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善良的、纯洁的,需要教师赏识的目光去欣赏、去关注。面对喜欢调皮的孩子,教师更应付出爱心和耐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有一次饭后看书活动结束后,我请小朋友把书放好,然后到老师身边了排队一起出去散步活动
,有的孩子很快地把书“扔“到图书柜子上,然后跑到老师身边来争当火车头了排队了。只有嘉怡还蹲在那里帮忙把小朋友掉在地上的书全部捡起来在书架上整理好、放好。看到这一幕,我马上抓住机会夸奖了她。还请她当火车头,这无疑使对她最大的鼓励,也是对别的小朋友起榜样作用。渐渐地,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有很多很好的品质,和班里的老师一起讨论过后,我们更多的关注她把机会留给她,耐心地诱导,鼓励她大胆地表现自己,并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忽视她的点滴进步,并适时地在孩子们面前表扬她,渐渐地她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会在小朋友面前唱歌了,会主动跟老师说家里发生的有趣事情了,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从她的事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感受,尤其是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并抓住契机对她适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的话,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温暖、有爱。
迪迪是我们班一个有些内向的小姑娘,有些腼腆,而且胆子特别小。来园之后,我有意地观察她:玩玩具时,其他的孩子争先恐后,甚至会为挣抢玩具弄得面红耳赤,迪迪则在一边拿着几个其他孩子不愿玩的玩具默默地玩着;喝水时,其他的孩子早已三步并作两步地抢先接水,她则乖乖地跟在后面;课堂上,活泼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高举起小手等待老师的提问,迪迪则在我的鼓励眼神下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于是,我们更多地关注她,把机会留给她,耐心地诱导,鼓励她大胆表现,并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忽视她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孩子面前表扬她......慢慢的,她能够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了,会在小朋友面前唱歌了,会主动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了......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感受,尤其是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微笑,"孩子,老师喜欢你!"--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温暖,使他们享受到集体大家庭的幸福!并且慢慢的将自己闪光的地方展示在大家面前,内秀的孩子,平时不善于推销自己,更要创造机会使之受到锻炼,增强其自信心!把性格外向的孩子作为孩子们的榜样,同时,也不能忽视内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宝,一个都不能少!
在这个世界上,据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即使是那些淘气、难缠的孩子也不例外。记得班里的王淑昊,刚来的时候,由于年龄小,哭闹的特别厉害,每次都要我到门口抱他进来,他拼命的大哭,声音尖锐刺耳。终于有一次,我刚一从他爷爷的手里把他抱过来,他就在我的耳朵边啊啊的尖叫了几声,当时我的耳朵嗡嗡直响,还钻心的疼,我把他抱进大厅,立刻紧紧的捂住了耳朵,对他说:“老师的耳朵疼。”那么任性的孩子,哭声嘎然而止,愣愣的看着我,我又说:“你的声音太大了,把老师的耳朵都震疼了,快给老师摸摸好吗?”立刻,一双冰凉的小手抚上了我的耳朵,轻轻地揉起来,用眼睛关心的询问:“还疼吗?”从那一刻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天使,收起了他的任性,不听话,变得那么善良,真诚。来到班里,我对他讲:“不光老师,爷爷、奶奶,还有小朋友都不喜欢你大吵大嚷,因为大家的耳朵都会疼,你的嗓子也会疼。”王淑昊认真地听着,我又说:“大人去上班,小朋友就应该上幼儿园,有话好好说,老师愿意听你说话,不愿意听你大声吵。”王淑昊和别的孩子玩起了积木。第二天,我去门口接他,他赖在车里不下来,我去抱他,我指了指耳朵,聪明的他立刻明白了,乖乖从车上下来跟我走了。他的爷爷都难以相信,说:“王老师,你真有办法,刚才还不下来呢。”我笑了笑,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不是谁都能懂的。
所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需要我们老师用心慢慢去发现。
春光明媚,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真是一个好天气。吃完午餐,我喊道:“孩子们,要去散步了,快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可别掉队了。”散步中,男孩女孩各排一队,我两只手各牵着一排头孩子的手来到了塑胶场地上。
塑胶场地上的每一道线,在孩子们眼里,成了独木桥。我边走边说:“小心啊,要过小桥了,可不要掉下去哦!”一开始,小朋友会小心地走上“小桥”,慢慢地移动步子,对走桥游戏还算喜欢。可是,他们走了两圈后,就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渐渐开始,歪歪扭扭地走着,其中队伍中间还有几个孩子走着走着就故意停下来,等到前面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一段距离,这才冲跑过去,有的孩子跑得急,把同伴推倒了。
爱跑爱跳是孩子的天性
,同时小班幼儿自我控制差,一开始我们用语言提示他们不要这样,刚开始老师的提示有点作用,孩子可以注意自己的行为,但一会儿又会跑起来。看了孩子的行为,我不禁想道:怎么样才让他们自觉地跟着慢慢散步?何不带领他们玩安静地游戏!
我对孩子们提议道:“我们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好吗?”孩子们连呼:“好!”我对这个游戏的规则做了调整,把老狼追赶小兔子这一部分,变成了小兔子模仿各种静止物体的动作,这样他们玩起来就不用跑了,能避免饭后激烈运动。游戏中,我扮演大灰狼,让孩子们悄悄地跟在后面走,当我一喊:“天黑了”,孩子们就快速地变成静止物体,如石头、花、树等。然后,我则围着他们转,一边走,一边嘴里夸张地说着:“诶呀!小兔子们都在哪儿呢?”“奥!这里有一块石头,不是小兔子!”孩子们听到我的话,会偷偷地笑,保持不动很长时间。此时我们老师夸张地语言既增加了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孩子的耐心、挑战了孩子的好胜心。孩子们沉浸在小心翼翼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由于是刚刚吃过饭,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不能带领孩子玩紧张刺激、尤其是需要奔跑追逐的激烈游戏。选择具有轻微运动量的游戏不会导致孩子由于过度奔跑而带来胃、腹的不适,又为枯燥呆板的饭后散步过程注入了趣味性、生动性。饭后散步的组织看似简单,却随处可见教育契机,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