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离园时,孩子们陆续的被家长接走了。
只有性格内向的维涵还没有人来接,我把他领回了活动室,忙着打扫卫生。
心想:还好,维涵还没哭,以前家长不来时早就哭开了。
我偷偷看了看他,只见维涵不时的向外看,低声的说:“妈妈怎么还不来呀?”我不断地安慰着,给她讲故事。
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可她都不感兴趣,还是心神不定的样子,眼里已经有了泪花。
我灵机一动就用这个方法吧。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捶了捶腰自言自语的说:“哎我好累呀?要是有个帮手就好了。
”维涵一脸认真的样子:“老师我帮你,你就不累了。
”我说:“好哇,老师谢谢你了”。
维涵拿起了拖把,麻利的干开了。
我俩一边干,一边聊,好开心。
不知不觉时间过得真快,维涵妈气喘吁吁的跑来了,急忙说:“今天我有事,实在赶不回来了,急死我了,我以为孩子在哭闹呢。
”维涵高兴地说:“妈妈我在帮老师干活呢。
”家长看到孩子高兴地样子,悬着的心平静了下来。
我趁机表扬了维涵,还奖励了她一朵小红花。
娘俩高兴的离开了幼儿园。
今天虽然我晚点回家了,但心里却很高兴,维涵帮助了我,她也从中体验到了助人
老师言语的准确性,不仅仅关系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组织生活活动的时,我常常采用问答的形式开展,如:教师说“我请?”引起孩子的注意,幼儿反问“请谁?”幼儿进一步参与对话。“我请某某小朋友帮我做什么事情。”把劳动任务进一步进行安排。本以为这种方式是完美的,直到佳琪的一句话,“老师,我帮你整理玩具吧。”“不,佳琪,整理玩具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帮的是自己。”
佳琪只是在简单的模仿我的话,但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不是我帮你,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服务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活动实践,也应该贯穿于语言教育。成人的语言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隐性的环境。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方式,当语言渗透到思维模式中时,幼儿的内心就会觉得是我帮助你,而不是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需要成人的呵护,但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的意识。许多家长反应映孩子在家的自理能力差,在园里的自理能力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自我服务的机会被家长剥夺。从自己叠衣服的事情来看,许多家长会把孩子的衣服叠好再走,而不是请幼儿自己叠。你也会看到家长背着孩子的书包,而不是幼儿自己背着书包入园。
2、幼儿的自主性差,家长的语言提醒较少。幼儿自主性较差,家长多数是代劳,而不是语言上的提醒。孩子的鞋带开了,多数的家长是蹲下给孩子系鞋带,而不是提醒幼儿自己系鞋带。
自我服务的教育不仅仅在于幼儿的自主活动的实践,还要贯穿于语言教育,教师的提示语要规范,要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做一位合格的老师,从规范自己的语言开始。
,我觉得太幸福了。
谁说孩子小,我觉得孩子的心比海大,比针细,我们无意当中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由此可见,我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对孩子起到正能量的引导作用,要把孩子放在心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都能感觉得到。只不过有些孩子感性些,会直接流露出来,而有些孩子内敛些,但在他们心里一定深深地喜欢并依赖起真心对她好的老师。所以,我要对自己说,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也会把真心的把你当做阿门喜欢的人,好好地听你的话,认真的跟你学本领,和你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今天下午离园时,孩子们陆续的被家长接走了。只有性格内向的维涵还没有人来接,我把他领回了活动室,忙着打扫卫生。心想:还好,维涵还没哭,以前家长不来时早就哭开了。我偷偷看了看他,只见维涵不时的向外看,低声的说:“妈妈怎么还不来呀?”我不断地安慰着,给她讲故事。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可她都不感兴趣,还是心神不定的样子,眼里已经有了泪花。
我灵机一动就用这个方法吧。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捶了捶腰自言自语的说:“哎我好累呀?要是有个帮手就好了。”维涵一脸认真的样子:“老师我帮你,你就不累了。”我说:“好哇,老师谢谢你了”。维涵拿起了拖把,麻利的干开了。我俩一边干,一边聊,好开心。不知不觉时间过得真快,维涵妈气喘吁吁的跑来了,急忙说:“今天我有事,实在赶不回来了,急死我了,我以为孩子在哭闹呢。”维涵高兴地说:“妈妈我在帮老师干活呢。”家长看到孩子高兴地样子,悬着的心平静了下来。我趁机表扬了维涵,还奖励了她一朵小红花。娘俩高兴的离开了幼儿园。
今天虽然我晚点回家了,但心里却很高兴,维涵帮助了我,她也从中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在愉快的情绪中等来了妈妈,我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每天对孩子进行常规训练,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渐渐地大多数孩子诸如吃饭、小便等日常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班的琪琪小朋友什么也得老师帮忙。
一次上课,别的小朋友都拿着小椅子做到了前面,只有琪琪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哭,直到我把小椅子给她拿到前面,她才停止了哭泣。不仅这样,琪琪吃水果的时候,果皮吐得到处都是。她小便从不自己脱裤子,都是哭着让我给她脱。琪琪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她的意思就是让老师帮她)
琪琪小朋友从不跟小朋友玩,一般都是跟在老师身后。我试着跟孩子交流,慢慢地她跟我熟悉了
,有了安全感。我让小朋友们向她伸出友谊之手,琪琪爱跟伙伴们玩了。现在还常常跟小朋友比赛吃饭、穿衣等,小便也不用老师给她脱裤子了,还经常跟我说:“老师,我能行!”
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作为老师我也感到自豪。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找准突破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午起床后,我正给孩子们梳头,昕玥走了过来,想拿钢琴上的皮扣,可是她人小胳膊短,够不着,就对我说:“你把皮扣给我吧!”我看她十分费劲的样子,刚想帮她拿过来,可她刚才的话突然在我的脑子里闪了一下,于是我改变了主意,问她:“刚才你说什么?”她不解的望着我:“想拿皮扣啊!”我点点头,对另一个孩子说:“可可,请你把桌上的书拿给我,好吗?”说的时候,我故意在说“请”的时候加重了语气。
昕玥是个聪明的孩子,马上意识到该怎么做了,她对我小声说:“老师,请你帮我拿下皮扣来吧!”我笑着点点头,把皮扣递给了她:“不是老师不想帮你,而是因为你刚才太没礼貌了,现在,你这么有礼貌,老师特别喜欢帮助你!”昕玥不好意思的笑了。
通过这一件小事,让孩子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礼貌教育不是讲个故事,说说道理这么简单,而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及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就会成为最理想的教材。
上午我们进行完教育活动,准备带宝贝们出去晒晒太阳浴,这时隔壁班级的刘老师过来借东西,临走时和我开玩笑,推了我一下,没想到这个无意间小小的举动引来了“众怒”,孩子们一下子不受控制似的往我这边冲过来,小手边做手枪状,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你敢欺负我的老师,砰、砰、砰”。孩子们挥舞着自己的“小手枪”一齐朝着刘老师发射,诚翔跑到我身边拉拉我的衣角对我说:“媛媛姐姐你别怕,我来保护你!”“我也来保护你。”健祎也跑过来说到。听完这些话,我心里好感动、好温暖。这时我急忙解释到:“小朋友们,刘老师刚刚和媛媛姐姐开玩笑的,不是真的欺负我。”孩子们似信非信的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刘老师。刘老师也急忙点点头说:“对呀,对呀,我们是在玩的。”听完刘老师的话,孩子们才放过了刘老师。临走时刘老师说:“下次再上你们班,我可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不然又会引起“群攻”了。”说完我们哈哈大笑了起来。看着眼前这群天真的孩子们,心中不禁充满了成就感,我为能拥有你们这一群勇敢、善良的孩子们而感到自豪!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