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更苦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01-20

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特别是家有男孩,这个更不能少。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他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

不能吃苦,终究是会让身边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

01、看看我们村的两个老头,就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你看着他们从你面前走过,就会感觉岁月匆匆,人生不过几个十年啊!

我们村这两个老头,一个是年轻时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张罗的。

50岁的人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在外边做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做几下就玩去了,说太苦了。然后骑着车去外边寻牌友,钓鱼,胡吹海侃,整日不回家,村里也没有多少人待见他,他就去外村玩。

而老妻呢?天天在葡萄园里劳作,酷暑时节全身包裹着衣物帽子,在烈日下除草施肥,挣几十块的工钱。因为一个家庭一年的开支,人情往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光靠种几块地肯定是不够的。

老妻收工回家后还要张罗饭菜,风吹日晒下的脸常常像裂开的老树皮,那双手更是又大又黑。(好工具范文网 FanwEN.HaO86.cOm)

我们都觉得她苦,但是她好像没有感觉,她也许觉得自己就是这命吧。

还有一家人就不然,老头是天天做事,家里家外忙活,一家人过得滋润自在,走在外边也是腰杆子挺拔,受人尊敬。

吃苦不可怕,劳动让人有尊严。

02、很多人长大后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欢的模样,都是成长的时候从根处坏掉了。

而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观念是关键。

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个家庭如果有好几个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后一个是弟弟的话。这个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

因为从小有爹妈疼着,遇事有姐姐罩着。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发珍惜,视为掌上明珠。稍不留神,父母爱的天枰就朝着小的那个倾斜了。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还常常被老父催着寄钱回去,给弟弟建房子娶媳妇呢。

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的。自己省吃俭用惯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让孩子给绑住了。

有一个妈妈曾留言说,老公家里有一个弟弟就是被溺爱的,现在26岁了,从来不为别人着想,家里条件不好,公公婆婆都是农村种地的,过年都舍不得买点好吃的,但是他自己呢,苹果手机跟风买,还出国去玩,还找我们借两万块钱去整鼻子,好多这样的事情,之前觉得是他不懂事,后来才发现都是他爸妈惯的,而且我婆婆还说他从小就这样,要的东西没得到都不行的。所以我自己带孩子,不需要她的帮忙,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那样。

每次看到这样的父母,我就感到心疼。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成为一个寄体,养出寄生虫呢?

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有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所以家务活不要孩子干,家里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过问。很多孩子长很大了都不知道盐是多少钱一包,油是多少钱一桶。

记得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03、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样的回答,让很多父母陷入了深思之中。因为我们很多的家庭,父辈努力打拼,积攒可观的家产,期盼孩子不要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样劳累。结果,就养出了白眼狼,养出了啃老族。

我们还会常常听老人说,省着点,因为你生了儿子就要考虑给他买房,在农村就要考虑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

我们老家那边,如果是因为家里没有房子让儿子娶不到老婆,大家指责的竟然是老子无能,而不是说儿子没用。

我觉得这个逻辑很混蛋。为什么儿子娶老婆一定要老子管呢?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前段时候,一个多年没见的同学在微信群里借钱,说自己要做生意,结果本来热烈交谈的群,一下就鸦雀无声了。

这位同学是出了名的,因为他的好吃懒做。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他每天的起床的洗脸水是奶奶打好,然后由奶奶穿衣服,爷爷喂饭,上学的书包永远是爷爷背着。

读中学后更是这样,每次一堆臭袜子脏衣服塞一袋子,放假的时候就拿回去给奶奶洗。

最主要的是还爱借钱,读书的时候就几乎把所有的同学借一个遍。

没想到现在30多岁了,还是老样子,听说刚刚跟妻子离婚,家里的孩子判给了妻子。也没有一个正经的工作,天天就是瞎混,不想努力,就想通过借钱来发财。

结果混成了一个这样的光景。

其实这样的结果父母是要负责的,为什么当年让他在爷爷奶奶这样的溺爱中成长。

他就如同掉在一个蜜罐子里,不知道外边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更不知流汗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他当年的享受换来如今的吃苦。

不要看他无所谓的样子,表面风光的很,也许在某一个深夜,他也会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日渐衰老的脸,狠狠地责骂自己,追忆童年的甜蜜,然后痛诉命运的不公吧。

04、从小被娇惯的孩子,何曾能想到,吃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苦难这所学校的教育,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智慧。

告诉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定要有一个让孩子吃苦的意识,能不帮忙就不要帮忙,孩子流点汗,吃点苦是好的。

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活,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锻炼自己的手脚。

为人父母就要让孩子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能够为一个人赢得尊严,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

这些话说起来像口号,但是多年后,一个快30的子女还跟你伸手要钱去吃饭的时候,就会明白吃苦教育的重要。

所以,吃苦教育,要越早越好。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拖延的苦头,让孩子吃吃


每当听到有人叫我育儿专家,我总惶恐心虚。要知道我们这些喜欢把生活中丁点小事就一惊一乍,洋洋洒洒晒出来的主妇,要说专业知识,没有,要说多方实践,也没有。如果真有那么一点值得提起来说的,那就是“久病成医”。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我们喜欢取笑捧着政府铁饭碗的同学,说她们眼睛一睁,国家给的工资就到手了,一闭,国家给的丧殓费也到手了。后来我们全成了妈妈,不管国企、私企,不管高官、白领,我们全有了一个共同点,每天眼睛一睁,孩子的吃穿用度得照应了,每晚眼睛一闭,明天孩子的吃穿用度得准备照应了。所有的时间,都在准备照应与照应之中。

然后到孩子会行会走会闹,除了悉尽照顾,还得斗智斗勇。

小泥上中班的时候,最令大人崩溃的是她的拖延毛病。

在家是这样。洗个澡,一直拖。有时说让她弟弟先洗,有时说让她爷爷先洗,我们住7楼,水压不够,8点以后就得轮着来,她一个个让,让到晚上10点喊她睡觉,才发现她还躺在她卧室一角开着灯看书呢。

出门也是这样。我提前10分钟告诉她,赶紧把那套裙子穿了出门,别让我们大家等着。她会大声应我说好!20分钟后我提着包包,穿好鞋子,把钥匙插钥匙孔,僵着身子等半天,才见她还穿着睡衣拿着橡皮筋问我,是扎头发好还是披着头发好。

写作业还是这样。学校有作业,让她写几个笔划,她从下课回家开始写,貌似很认真地猫在我特地为她准备的卡通书桌上,一直写到晚上10点催她睡觉,一检查,哇,还有一半没完成,不就几个笔划嘛,1分钟就可以全部写完。她在桌上搞什么呢?嘿,全是花花草草,拿把小尺子,把从外头搞的小植物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纸折成的小袋子,装了满满几袋。有时搞不到花草,就切橡皮,好好一个橡皮切成碎块与粉末。

有时干脆拖着拖着就给忘了,睡到半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作业没完成,于是哭起来,这事儿我可接受不了。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你今天能不能不这么磨磨蹭蹭的?手脚麻利点儿,你看看你的时间全花哪儿了你?”

小泥嘟嘟喃喃:“以前不都这样吗?”

于是我知道了,拖延这种毛病,来源于习惯。我也曾经想过,如果小泥再这样,那我就一再地叮嘱,坚持让她改正过来就是,就像拖延的毛病,我起码会告诉她今日事今日毕吧,起码告诉她,凡事不要拖到明天吧。但是事到临头,似乎我又没那么坚决了。

作为家长,像我,有时也不能坚持原则。

于是我放手了,不说教,不训斥,开始让她承担拖延的种种后果。

比如她经提醒后还是拖着不去加件衣裳,着凉的结果是拉稀,吃药;比如她夜晚忘记做作业,我一定不让她补做,第二天交白卷挨骂;比如考试拖着不起床,我也不催,考试差点迟到……

有了作业没做挨批的教训,有了考试快迟到的恐惧,小泥的拖延毛病自然而然就好了。作业一般在学校就做完了,一周五天的书法练习也很自觉就完成了,一切的衣服、课本、费用,全是她自己打理,要交什么钱,要买什么学习用品,上课要准备什么,全是她自己整好了再告诉我们,现在不仅没有拖延的毛病,连带的,独立性都显得比同龄人强多了!

跟孩子的小毛病斗争,我基本属于投降状态,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只是偶尔让孩子吃吃苦头,受受教训,如此而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再怎么说教引导,孩子的人生终究是她的人生,在她的人生里绊上一脚,让她摔一摔,不是比说教一百次更有效的吗?

让孩子适当地吃点苦


某日,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我实在忍不住,就对那少年说:“同学,把座位让给老人坐,好吗?”少年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没关系,让他坐着,我是他姥姥。”

这使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好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去帮孩子提书包、做值日等不该做的事,把孩子宠着、惯着,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做,什么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就连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家长们也不放心,千方百计地跟着。有些家长,孩子都读大学了,还担心孩子离开家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有难处,于是尽量想办法就近上学,以方便自己照顾。由于家长们如此的溺爱、庇护和包揽,滋长了孩子任性、自私、刁蛮、懒散等不良习性,处处唯我独尊,凡事先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前段时间看了“康熙大帝”的电视剧,感触甚深。康熙年幼时,其祖母就对他的言谈举止立下了种种规矩,稍有逾越,即严加批评。康熙五岁时,祖母便叫他站班当差,每日黎明即起……在祖母近于苛刻的调教下,康熙自幼习射,勤奋学习到了咯血的地步。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长辈们也用康熙祖母那样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严要求,严管教,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使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并能在逆境中克服种种困难,独当一面,这绝对没错。因为,我们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脱离父母的怀抱,成功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从中接受锻炼,以增强其责任感。比如,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床铺;大人做事时,让孩子一起帮忙;待人处事方面让孩子尊重别人、谦虚礼让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家长非但不应一味地包办代替,还要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一些“路障”,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小树不剪难成才啊。

让孩子学会面对痛苦


乐乐曾在大人的帮助下,养过一只小鸡,从鸡宝宝一直养成长出鸡冠的小公鸡。在小鸡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观察到小鸡长出翅膀了,长出小鸡冠了,小鸡在院子里遛弯时喜欢在泥地上扒土玩等等,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可是在城市的家里怎么能养鸡呢?一是鸡的粪便太臭,尽管经常清理还是会污染家里的空气;二是小鸡长大了要打鸣,不符合物业管理的要求。但是我没有武断地趁孩子不在家时把鸡杀掉,我觉得这样做会伤害孩子,不如让孩子面对养鸡的各种经历。

我先把平时和孩子玩过的“捕小鱼”的亲子游戏又讲了讲,告诉孩子为什么捕到小鱼就放回河里,捕到大鱼才送到鱼市。过了一段时间,又告诉孩子,我们常吃的鸡腿、猪肉都是把小鸡、小猪养大了变成的美味。还讲了猪皮可以做什么,猪毛可以做什么。乐乐慢慢地接受了把小鸡变成美味,也能够观察姥爷杀鸡、接鸡血、拔鸡毛等过程。我还事先拔了几根好看的鸡毛留着给他玩。

但是刚过了两天,乐乐早晨醒来就不开心,说:“我梦见小鸡了,我最不喜欢杀掉小鸡了。”“你不是喜欢吃鸡腿吗?”“我喜欢超市里的鸡腿!”见孩子还没有真正面对这个现实,我说:“如果你觉得很难过,就哭出来吧。”孩子哭了一会儿(我一直静静地等待着),说:“爸爸做的鸡一点儿都不好吃。”的确,老公一向擅长烹饪,可那天做的鸡是炒的不是炖的,嚼不动;鸡血豆腐也没煮熟。乐乐最喜欢吃血豆腐了。“真是的,太不成功了。”我表示赞同。见孩子情绪好了,我立刻说:“乐乐现在学会面对痛苦了,太好了!”他也笑了。

我想:孩子自己经历痛苦,化解痛苦,比我的开导更有效果。

学会“面对痛苦”,并合理化解,是孩子要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才能合理疏导。通过小鸡的到来、喂养、失去的全过程,孩子体会到了快乐、痛苦这些真实的内心体验。

仔细想想,我们人类不也是要经历出生、成长、死亡这个过程的吗?

我们很快能够学会享受快乐,我们也应该很快学会面对痛苦、失意,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这5个误区让职场妈妈苦不堪言


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身在职场的父母更是不容易,有时候难免忙中出错,所以职场妈妈需要时时进修,积极学习育儿知识,也可以向高质量的育儿讨论群等组织靠拢。告诉您5个职场妈妈的误区,不管你是否在职场都要注意啦!

误区一:怕睡不好耽误工作而不陪宝宝睡觉。

有些职场妈妈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工作,把带宝宝睡觉的责任交给了父辈们或保姆。殊不知这样做会大大减少本来就不多的母子身体接触,影响宝宝的心理发育。

误区二:把工作和情绪带回家。

有些妈妈为了弥补孕产期拖后的工作进程,把工作带回家做,或者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这会减弱妈妈对孩子的用心陪伴,要知道宝宝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你全心陪伴,他会报以开心大笑,否则,孩子就会用哭闹来抗议。

误区三:用很多玩具来弥补宝宝。

很多职场妈妈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就用玩具弥补,其实宝宝在小的时候(尤其是一岁以内),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玩具。他们更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带他们探索世界的人。所以,有再多玩具的宝宝也会黏人,尤其是白天见不到的妈妈。

误区四:把孩子圈在家里。

户外活动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基地。而老人和保姆担心孩子安全,不敢带孩子出去随便跑跳。如果妈妈下班后还不带宝宝去户外活动,他们的身心发育会因此受影响。

误区五:轻视育儿知识。

许多职场妈妈在孕产期苦学育儿知识,但回到工作岗位后,育儿知识就不那么上心了。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不好带”、身心受影响,妈妈也觉得特别累和茫然。其实,孩子每个阶段都是独特的,许多父母看起来不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身心发展的需要。

育儿观念:再疼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8种苦


一、读书的苦

读书的苦铸就未来的路,读过的书从未浪费,它们化作能量支撑你去看最美的风景,眼前繁多的知识是通往未来的门票。

二、批评的苦

没有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历经磨难,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每一个批评你的人,都是生命里的贵人,指引你不断的超越自己。

三、分离的苦

人生总要学会告别,一路不断失去却也不断收获,懂得日后的别离,才能学会珍惜当下,善待每一次相遇。

四、变迁的苦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本身也在改变,变化带来恐惧不安,也可能蕴藏惊喜,对待变化的从容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五、失败的苦

成长的路上风波不断,,失败从不会断绝,唯有一次次汲取经验,才能把失败化为成功的垫脚石,成功才能指日可待。

六、残缺的苦

完美可遇不可求,残缺却是生活的必备,不但事物难以完美,父母,爱人。朋友都并非完人,接纳不完美,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七、遗憾的苦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收获的回报,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怀着期望,尽力让自己无悔无愧。

八、教养的苦

人不能随心所欲,大家的克制和尊重形成利人利己的公德,戒掉自己的坏习惯,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谁的成长不经历苦涩?孩子必须承受的苦正在引导他们成长,该吃的苦都尝过,该走的路都走过,该做的事都努力过,成长会因此变得意义非凡!!!

如今的孩子,往往都是蜜罐里长大,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时候,越是娇惯,就越是脆弱,不堪一点点风雨和打击。

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是需要我们和学校一起教育的。既然不能一辈子陪着孩子、护着孩子,就该让孩子磨砺出一颗坚强的心,学会与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解,从容地面对风波和不平。

只有让孩子经历了该经历的苦,孩子才能脱胎换骨。为了孩子的未来,就放手让他去成长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