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有人叫我育儿专家,我总惶恐心虚。要知道我们这些喜欢把生活中丁点小事就一惊一乍,洋洋洒洒晒出来的主妇,要说专业知识,没有,要说多方实践,也没有。如果真有那么一点值得提起来说的,那就是“久病成医”。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我们喜欢取笑捧着政府铁饭碗的同学,说她们眼睛一睁,国家给的工资就到手了,一闭,国家给的丧殓费也到手了。后来我们全成了妈妈,不管国企、私企,不管高官、白领,我们全有了一个共同点,每天眼睛一睁,孩子的吃穿用度得照应了,每晚眼睛一闭,明天孩子的吃穿用度得准备照应了。所有的时间,都在准备照应与照应之中。
然后到孩子会行会走会闹,除了悉尽照顾,还得斗智斗勇。
小泥上中班的时候,最令大人崩溃的是她的拖延毛病。
在家是这样。洗个澡,一直拖。有时说让她弟弟先洗,有时说让她爷爷先洗,我们住7楼,水压不够,8点以后就得轮着来,她一个个让,让到晚上10点喊她睡觉,才发现她还躺在她卧室一角开着灯看书呢。
出门也是这样。我提前10分钟告诉她,赶紧把那套裙子穿了出门,别让我们大家等着。她会大声应我说好!20分钟后我提着包包,穿好鞋子,把钥匙插钥匙孔,僵着身子等半天,才见她还穿着睡衣拿着橡皮筋问我,是扎头发好还是披着头发好。
写作业还是这样。学校有作业,让她写几个笔划,她从下课回家开始写,貌似很认真地猫在我特地为她准备的卡通书桌上,一直写到晚上10点催她睡觉,一检查,哇,还有一半没完成,不就几个笔划嘛,1分钟就可以全部写完。她在桌上搞什么呢?嘿,全是花花草草,拿把小尺子,把从外头搞的小植物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纸折成的小袋子,装了满满几袋。有时搞不到花草,就切橡皮,好好一个橡皮切成碎块与粉末。
有时干脆拖着拖着就给忘了,睡到半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作业没完成,于是哭起来,这事儿我可接受不了。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你今天能不能不这么磨磨蹭蹭的?手脚麻利点儿,你看看你的时间全花哪儿了你?”
小泥嘟嘟喃喃:“以前不都这样吗?”
于是我知道了,拖延这种毛病,来源于习惯。我也曾经想过,如果小泥再这样,那我就一再地叮嘱,坚持让她改正过来就是,就像拖延的毛病,我起码会告诉她今日事今日毕吧,起码告诉她,凡事不要拖到明天吧。但是事到临头,似乎我又没那么坚决了。
作为家长,像我,有时也不能坚持原则。
于是我放手了,不说教,不训斥,开始让她承担拖延的种种后果。
比如她经提醒后还是拖着不去加件衣裳,着凉的结果是拉稀,吃药;比如她夜晚忘记做作业,我一定不让她补做,第二天交白卷挨骂;比如考试拖着不起床,我也不催,考试差点迟到……
有了作业没做挨批的教训,有了考试快迟到的恐惧,小泥的拖延毛病自然而然就好了。作业一般在学校就做完了,一周五天的书法练习也很自觉就完成了,一切的衣服、课本、费用,全是她自己打理,要交什么钱,要买什么学习用品,上课要准备什么,全是她自己整好了再告诉我们,现在不仅没有拖延的毛病,连带的,独立性都显得比同龄人强多了!
跟孩子的小毛病斗争,我基本属于投降状态,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只是偶尔让孩子吃吃苦头,受受教训,如此而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再怎么说教引导,孩子的人生终究是她的人生,在她的人生里绊上一脚,让她摔一摔,不是比说教一百次更有效的吗?
某日,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我实在忍不住,就对那少年说:“同学,把座位让给老人坐,好吗?”少年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没关系,让他坐着,我是他姥姥。”
这使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好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去帮孩子提书包、做值日等不该做的事,把孩子宠着、惯着,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做,什么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就连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家长们也不放心,千方百计地跟着。有些家长,孩子都读大学了,还担心孩子离开家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有难处,于是尽量想办法就近上学,以方便自己照顾。由于家长们如此的溺爱、庇护和包揽,滋长了孩子任性、自私、刁蛮、懒散等不良习性,处处唯我独尊,凡事先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前段时间看了“康熙大帝”的电视剧,感触甚深。康熙年幼时,其祖母就对他的言谈举止立下了种种规矩,稍有逾越,即严加批评。康熙五岁时,祖母便叫他站班当差,每日黎明即起……在祖母近于苛刻的调教下,康熙自幼习射,勤奋学习到了咯血的地步。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长辈们也用康熙祖母那样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严要求,严管教,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使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并能在逆境中克服种种困难,独当一面,这绝对没错。因为,我们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脱离父母的怀抱,成功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从中接受锻炼,以增强其责任感。比如,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床铺;大人做事时,让孩子一起帮忙;待人处事方面让孩子尊重别人、谦虚礼让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家长非但不应一味地包办代替,还要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一些“路障”,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小树不剪难成才啊。
乐乐曾在大人的帮助下,养过一只小鸡,从鸡宝宝一直养成长出鸡冠的小公鸡。在小鸡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观察到小鸡长出翅膀了,长出小鸡冠了,小鸡在院子里遛弯时喜欢在泥地上扒土玩等等,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可是在城市的家里怎么能养鸡呢?一是鸡的粪便太臭,尽管经常清理还是会污染家里的空气;二是小鸡长大了要打鸣,不符合物业管理的要求。但是我没有武断地趁孩子不在家时把鸡杀掉,我觉得这样做会伤害孩子,不如让孩子面对养鸡的各种经历。
我先把平时和孩子玩过的“捕小鱼”的亲子游戏又讲了讲,告诉孩子为什么捕到小鱼就放回河里,捕到大鱼才送到鱼市。过了一段时间,又告诉孩子,我们常吃的鸡腿、猪肉都是把小鸡、小猪养大了变成的美味。还讲了猪皮可以做什么,猪毛可以做什么。乐乐慢慢地接受了把小鸡变成美味,也能够观察姥爷杀鸡、接鸡血、拔鸡毛等过程。我还事先拔了几根好看的鸡毛留着给他玩。
但是刚过了两天,乐乐早晨醒来就不开心,说:“我梦见小鸡了,我最不喜欢杀掉小鸡了。”“你不是喜欢吃鸡腿吗?”“我喜欢超市里的鸡腿!”见孩子还没有真正面对这个现实,我说:“如果你觉得很难过,就哭出来吧。”孩子哭了一会儿(我一直静静地等待着),说:“爸爸做的鸡一点儿都不好吃。”的确,老公一向擅长烹饪,可那天做的鸡是炒的不是炖的,嚼不动;鸡血豆腐也没煮熟。乐乐最喜欢吃血豆腐了。“真是的,太不成功了。”我表示赞同。见孩子情绪好了,我立刻说:“乐乐现在学会面对痛苦了,太好了!”他也笑了。
我想:孩子自己经历痛苦,化解痛苦,比我的开导更有效果。
学会“面对痛苦”,并合理化解,是孩子要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才能合理疏导。通过小鸡的到来、喂养、失去的全过程,孩子体会到了快乐、痛苦这些真实的内心体验。
仔细想想,我们人类不也是要经历出生、成长、死亡这个过程的吗?
我们很快能够学会享受快乐,我们也应该很快学会面对痛苦、失意,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身在职场的父母更是不容易,有时候难免忙中出错,所以职场妈妈需要时时进修,积极学习育儿知识,也可以向高质量的育儿讨论群等组织靠拢。告诉您5个职场妈妈的误区,不管你是否在职场都要注意啦!
误区一:怕睡不好耽误工作而不陪宝宝睡觉。
有些职场妈妈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工作,把带宝宝睡觉的责任交给了父辈们或保姆。殊不知这样做会大大减少本来就不多的母子身体接触,影响宝宝的心理发育。
误区二:把工作和情绪带回家。
有些妈妈为了弥补孕产期拖后的工作进程,把工作带回家做,或者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这会减弱妈妈对孩子的用心陪伴,要知道宝宝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你全心陪伴,他会报以开心大笑,否则,孩子就会用哭闹来抗议。
误区三:用很多玩具来弥补宝宝。
很多职场妈妈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就用玩具弥补,其实宝宝在小的时候(尤其是一岁以内),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玩具。他们更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带他们探索世界的人。所以,有再多玩具的宝宝也会黏人,尤其是白天见不到的妈妈。
误区四:把孩子圈在家里。
户外活动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基地。而老人和保姆担心孩子安全,不敢带孩子出去随便跑跳。如果妈妈下班后还不带宝宝去户外活动,他们的身心发育会因此受影响。
误区五:轻视育儿知识。
许多职场妈妈在孕产期苦学育儿知识,但回到工作岗位后,育儿知识就不那么上心了。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不好带”、身心受影响,妈妈也觉得特别累和茫然。其实,孩子每个阶段都是独特的,许多父母看起来不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读书的苦
读书的苦铸就未来的路,读过的书从未浪费,它们化作能量支撑你去看最美的风景,眼前繁多的知识是通往未来的门票。
二、批评的苦
没有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历经磨难,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每一个批评你的人,都是生命里的贵人,指引你不断的超越自己。
三、分离的苦
人生总要学会告别,一路不断失去却也不断收获,懂得日后的别离,才能学会珍惜当下,善待每一次相遇。
四、变迁的苦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本身也在改变,变化带来恐惧不安,也可能蕴藏惊喜,对待变化的从容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五、失败的苦
成长的路上风波不断,,失败从不会断绝,唯有一次次汲取经验,才能把失败化为成功的垫脚石,成功才能指日可待。
六、残缺的苦
完美可遇不可求,残缺却是生活的必备,不但事物难以完美,父母,爱人。朋友都并非完人,接纳不完美,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七、遗憾的苦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收获的回报,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怀着期望,尽力让自己无悔无愧。
八、教养的苦
人不能随心所欲,大家的克制和尊重形成利人利己的公德,戒掉自己的坏习惯,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谁的成长不经历苦涩?孩子必须承受的苦正在引导他们成长,该吃的苦都尝过,该走的路都走过,该做的事都努力过,成长会因此变得意义非凡!!!
如今的孩子,往往都是蜜罐里长大,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时候,越是娇惯,就越是脆弱,不堪一点点风雨和打击。
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是需要我们和学校一起教育的。既然不能一辈子陪着孩子、护着孩子,就该让孩子磨砺出一颗坚强的心,学会与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解,从容地面对风波和不平。
只有让孩子经历了该经历的苦,孩子才能脱胎换骨。为了孩子的未来,就放手让他去成长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