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愿。可在心愿满足的同时,心病又来了,家有宝宝的父母现在开始崇尚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小小的宝宝为了保险就开始上早教启蒙班、兴趣班、找最好的幼儿园,生怕让孩子“输的起跑线上”。其实这都是父母的责任心、虚荣心、攀比心、爸爸妈妈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起跑线。其结果是现在培养孩子真难啊。其实正确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育不当,即使禀赋在高的孩子也会被扼杀,任何极度过分的催逼都能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其不知最好的早期教育是家庭教育,上帝赋给孩子的是潜能,开发出来的是智慧,天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天才的失败源于极度的催逼、和不当的教育。
我们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如果爸爸妈妈为着“起跑线”从幼儿园就开始你争我夺,对宝宝的“后劲”却没有认识和信心,不认真去了解孩子。要我说与其给自己添烦恼,给宝宝添压力,到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宝宝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是契机。潜能的开发是越早越好,但不是我前面说的过极与不当。
要小心弄巧成拙、画虎成猫,太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早学习就真的好吗?我有这样的感觉,很小的宝宝就能背诗几十首,几百个成语,英语说的滔滔不绝,真让人羡慕不已。结果问他锄禾日当午,锄禾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画虎成猫比喻什么?不知道。英语说的虽然滔滔不绝,但发音并不准确,口齿也不是很清楚,“流利”地说着并不地道的英语,我实在是羡慕不起来。小孩子初学外语,打基础时的发音最重要,否则一旦定型以后就很难纠正了,到不如还是一张白纸留给孩子,等进了学校再说。
后来居上更可贵,从宝宝上幼儿园就开始争夺,上那些最好的,就以为是进了保险箱。可一上小学,学过的宝宝可能就会不耐烦、开小差,相反没学过的反而是兴致勃勃的,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宝宝会面对大量新知识似乎有些吃力,但这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加以帮助和鼓励,不久后他们便适应了新环境,开始如鱼得水了,会学得很轻松,成绩也绝不比那些名牌幼儿园出来的差。所以进不进好的幼儿园对宝宝的成长虽然有影响,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毕竟竞争是一辈子的事,只要宝宝聪明肯学,到哪都能保持一贯的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而如果能后来居上的话就更宝贵了。当然我说的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和他们比的条件,但我们是自信的。况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只需要学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还没有到达确立人生轨迹的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人生起跑线”,还是让我们的宝宝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尽情地玩耍吧,有益的玩就不是学吗?童年的生活是最美好的,不要压弯了我们的孩子。我想说的不是反对早期教育,而是反对过极和不当,才是真正违背了冯爷爷的早教理念。
起跑线提前虽然是父母自己设置的,但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也无法免俗。起跑线上,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输不起。哎!这条起跑线把大人和孩子折腾的真是够累的了。好心态正确的对待,我们还是赢家,告诉宝宝你是最棒的,你能行,因为你自信。明天是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我们和小东朔还是玩,到大自然中去玩,玩的快快乐乐!玩的无忧无虑!玩出健康!玩出智慧!东朔你真棒!你和小朋友们一样,你们都能行!!!
现在有些家长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在拼命的为孩子的起跑做各种努力。胎教、早教;送孩子上优质的幼儿园;读优质的中小学。问题是起跑前确定的方向是什么?终点是到什么地方?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可能就是要读好大学,要成才,要有好工作。这些也都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应该是孩子起跑线的终点,是我们所有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未来付出的根本目的。这不是简单的要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为孩子做好起跑的充分准备,准备必须是要围绕终点准备,否则就偏离了方向,结果也必然是要输的。
就业压力的增大
,使得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但是家长还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的名牌大学毕竟是少数,能上中国名牌大学的孩子也是少数,已经就读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也存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
因为我们家长的不同,造就了一个个不同的孩子。家长在给孩子确定起跑线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他,孩子将来的生存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人生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要考察幼儿园是不是以良好的习惯养成、自我生存能力、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力为办园目标的,教师是不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这样的起跑准备才不会使孩子偏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终点目标。
十几年来,中国家长似乎没人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现在,大家把这句话视为让人误入家庭教育歧途的始作俑者,恰恰折射出对孩子成长与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的缺失。
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中国教育报围绕着对这一教育口号的认识和相关问题,对家长发起调查,短短的两天时间有3000余名家长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您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怎么理解的”,4.7%认为人生是一场竞争,孩子从小在各方面就应该比别的小孩发展得好;3.4%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发展智力,早识字、早会算术,才能不落后;91.9%认为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教育,但不是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大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上述4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其中最根本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怎样认知孩子的成长。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知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差异。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竞争的家长,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
在我们的调研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您认为父母重点努力应该是哪个方面”,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量不让自家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培养方式,尽量让孩子多才多艺、优秀出众;三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家长育儿观的不同导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父母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二、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正本”必须“溯源”,只有大家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及相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从调查可知,父母对孩子人生的终点目标是有不同看法的。一个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取更多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样的人生会更幸福?那就要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这比传统智力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这些能力是个体从一出生就要关注和培养的。知识的学习对孩子固然重要,但许多知识的学习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的。许多孩子在0至6岁超前学会的知识,到了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用那么费劲。同时在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轨迹,都有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战争,是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优于故我、胜于昨日”。人的一生都会参与竞争,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竞争、有能力跟别人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18岁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竞争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三、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除了父母的育儿观外,家长还要读懂孩子、科学育儿。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养育,同时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想法和家长的想法有很多的不一致。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关心呢?家长“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如果父母能真正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
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的父母们正在行动和改变,他们已经开始放弃功利主义的育儿观,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用更科学和人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会实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生命的全程出发,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让孩子在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时能“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育儿信条,他们希望孩子登上“塔顶塔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心思和金钱。他们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弄错了“起跑线”!“起跑线”并不是早早给孩子报一堆培训班,在孩子不到一岁就教他识字、英语、唐诗、数数、钢琴、绘画......
现实里,很残酷的事实是: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个起跑线甚至从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左右了孩子的人生。
家庭一点一滴小事积淀成孩子人生的大事
确切地说,家庭环境、父母的知识素养、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父母期望、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亲子沟通方式、父母的社会资源等,统统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这里有基因的遗传作用,很难改变。
父母的经济能力和人脉,决定了孩子的弹跳高度。在智商相差无几,孩子都聪明伶俐的状态下,父母的资源可以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高度。
父母对养育孩子的认知,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发力。人生虽然是长跑,但有人早跑了,也许他会乏力,会累,但谁也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在后半程就可以爆发。
父母的眼光和毅力,会发掘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未被埋没的优异禀赋和特长绝对会为孩子的人生加分不少。
父母的脾气和性格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你太强势孩子会唯唯诺诺,你太焦虑孩子会有压力,你管太多孩子会叛逆……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环境下,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是贫富的比拼。你觉得富人的教育是靠真金白银上点补习班,出几趟国出来旅游就可以的?错!优质人脉、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陪伴时间都远比人民币更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孩子,并悄悄地完成财富的代际传递!
能给孩子人生理想多大支撑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家庭给孩子足够支撑,孩子将少走很多弯路。
理想被现实压弯的那些娃,多是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有调查显示,父母的收入水平与孩子所就读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不被金钱捆绑,才有更充分的自由去选择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人肯定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多赚钱,生活被迫苟且,哪里还顾得上诗和远方。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从来不必考虑房子、车子,更不用背着贷款艰难前行。他们进入一个行业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着眼长远,根本不会让眼前的小利益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他们考虑更多的也是行业的经验、积累到有效人脉、学习行业规则,时机成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拥有越多的人,才越不怕失去
穷人家的孩子输不起,更没有机会可以耐心等待,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眼前利益考虑的更多。一个家庭能给孩子的人生理想、自由发展提供多大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人生方向。
成功不光靠自己努力更取决于站在谁的肩膀上,财富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人脉。
你以为富人真的是只有“钱”吗?财富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优质人脉。有人说得很现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样么?
富穷存在心态上的差别
有时,穷人在自身混得不好的情况下,更愿意抱怨社会,恨自己没有人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富人则较少怨天尤人,更多从自身找原因,抓住下一个机会默默努力。所以说,与其说很多富二代继承的是钱,不如说他们继承了这种心态。他们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眼界更高、思路更开阔、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事业起点。
要是拼不过“别人家爸妈”,你还能给孩子什么?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要更努力,努力生活的更好,努力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拼不过,就拼教养
在拼爹拼妈的时代,对于孩子的爱和陪伴,也许是贫富家庭之间差别最小的一个部分,正所谓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教养不是富人的专利,跟家境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却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教养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拼不过,就拼性格
性格也是重塑人生的一张非常重要的牌。“性格改变命运”并不是空穴来风,幸运的人总是具备某些性格特质。例如:更外向、更开放、更轻松、,擅于交际,喜欢聚会,因而接触面更广、认识的人更多,大大增加了碰到“好运气”的机会;幸运的人较少体验到焦虑、愤怒、抑郁和罪恶感等负性情绪,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所以如果拼不过“别人家爸妈”,请给孩子好的教养、好的性格,这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
虽然努力不一定能逆袭,但不努力肯定是没机会,况且即使是比我们孩子背景好、条件好、更优秀的富二代还在那么拼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满足现状?
有句话叫做“没有翅膀的孩子就要奋力奔跑”,让孩子明白: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世界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翅膀,他们可以慢慢飞翔、但你必须奔跑!愈练愈强,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才可以实现青春的梦想。
付小平博士: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
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的时候,父母只是随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还常常故意输掉游戏。父母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希望唤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这样陪孩子玩,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后,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样的陪玩,也完全达不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让孩子收获快乐,又让亲子互动的效果最佳呢?
1、转变心态: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
要让家长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们的心态进行转变,从陪孩子玩,转变为和孩子一起玩。当我们感觉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不会把陪伴孩子当作一种任务,更不会随便应付孩子。同时,我们也会从中享受到早已久远的童年欢笑,重新唤回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不断发掘曾经熟悉的童言稚语。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彻底进入玩耍和游戏的状态。不管是什么游戏,我们常常都玩得兴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叹,和孩子一起玩这么有意思,怎么还会有家长觉得是一种负担。
2、投入状态:从敷衍了事转变为全力以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尽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关键是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每时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在小区和伊伊散步的时候,她发明了一种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戏。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动范围,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况她都在这个圈外活动,偶尔误闯老虎的地盘,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们在游戏中笑着、跑着、打闹着。就在那个时候,我仿佛也感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我们甚至会玩得忘记了时间,平时半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往往会玩到一个小时。我所扮演的老虎,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样子,常常引得路人围观。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更不会感到难堪。因为我没有觉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们一起在玩这个快乐的游戏。
3、回归童心:从成年人转变为大孩子
当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需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长的权威,退回到曾经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一起嬉笑怒骂。
我们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临下地随便指责孩子。如果父母经常不耐烦地对孩子责骂说“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会”,孩子也许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们玩游戏了。
如果在孩子看来,我们就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放松,也会更加愉悦。如果有人要问伊伊最喜欢我们家里的人是谁,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坚定:“爸爸!因为爸爸最喜欢陪我玩。”确实,我是平时和她玩得最开心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获的,关键就是我们自己要永葆一颗童心。
4、不断成长:从黔驴技穷转变为陪玩高手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对孩子用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当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驴技穷时,在他们眼里,孩子就会在转瞬之间从人见人爱的“天使”变成调皮捣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开心,我们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学会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兴趣爱好不广,那就尽量多培养一些兴趣特长;如果父母的游戏方式单一,那就尽可能学习更多的游戏;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够,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尽情享受亲子之悦。
其实,陪孩子玩也是一门学问,在选择和开展游戏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游戏。假如孩子总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图;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医生,让他学会照顾别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