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班,有两个好朋友是一对好朋友,轩轩和瑞瑞,他们总是在一起。如:早晨阳光活动时,两个人总是在一起玩,做游戏;玩滑滑梯时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
瑞瑞吃饭吃的很慢,而轩轩却吃得很快,有一天,吃午饭时轩轩很快吃完了,把自己的碗、筷子放好后来到了瑞瑞身旁,嘴巴里说着:“瑞瑞你快吃呀,你看我都吃完了。”说着轩轩就将瑞瑞盛菜的盘子拿走了,将菜菜倒掉了,瑞瑞看了看轩轩,接着很开心的将自己的汤和饭都倒掉了,两个人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追着你,你追着我,我走过去让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先休息一下,我来到轩轩的身旁摸了摸他的头问:“轩轩你为什么要将瑞瑞的菜菜倒掉?。”轩轩低下了头,轻声地说:“他吃的太慢了,我想和他玩”。“哦,原来是这样啊,可是这样的话瑞瑞没吃饭,可能一会会就饿了啊,那样是不是会很难受啊?”我接着说到。“会。”轩轩的头低的更低了。“接着又和瑞瑞沟通了一会儿,瑞瑞认识到自己把饭倒掉了不好,答应老师以后不随便倒掉饭了。从那天以后,轩轩吃完饭后扔会跑到轩轩身旁,但他没有在将瑞瑞的饭倒掉,而是在一旁耐心的等,而瑞瑞看轩轩在等他,也慢慢的加快了自己吃饭的速度,渐渐地,瑞瑞改掉了吃饭拖拉的坏习惯,看到瑞瑞的进步,心里感觉很开心,可是做到了第二天,两个好朋友还是在一起玩,一起游戏;在上课时,两个人就分开坐了,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老师的脸上也充满了笑容,感叹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真的比较大。
可是渐渐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轩轩和瑞瑞集体活动时坐的位置是一前一后,上课时总是不停的讲话,轩轩经常会跑到我身边说:“老师,瑞瑞推了我,他总是跟在我的后面。”课间游戏时,瑞瑞和轩轩总是在一起玩,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大声喊叫,整个教室都很吵,在和轩轩和瑞瑞沟通后效果那个不明显,将他们的位置调换了,接着又和他们的家长沟通,希望他们一起教育,现在轩轩和瑞瑞仍然是好朋友,课间的时候仍然会在一起游戏,只是不再你追我赶,做一些危险的事了。
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影响,作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些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案例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作为幼儿园教育者我们在努力追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研究表明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但由于自身年龄发展特征,缺乏生活和游戏经验,幼儿在游戏中大都以模仿为主,很少有创新的表现。所以在日常游戏中作为老师,常会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为主,引导幼儿探索各种材料的玩法,从而导致出现教师高控游戏过程或开展高结构的游戏的现象。然而,当我在组织中班幼儿开展自主探索游戏时,却发现了许多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表现。
案例描述
案例一:户外“过小桥”
户外场地上平行摆放着两座“小桥”,我组织幼儿排队一个跟着一个从一座“桥”上通过,再通过另一座“桥”,依次循环反复。当两次循环之后,我就站到一旁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当没有老师的组织后,幼儿的游戏开始发生了变化。有的幼儿开始双脚分开坐在桥面上,然后慢慢地移动。其它的孩子看到之后也学着坐着移动,于是便看到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坐着移动,同时,还发现些孩子开始倒退中往后移动着。几次循环之后,又发现有个别孩子竟然全身趴在桥面上,然后爬着过了桥。孩子们就这样在两座桥上,玩出了不同的花样,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再组织,而幼儿却也很有秩序地一个跟着一个通过“桥”。
案例二:玩橡皮泥
在即将离园前的十分钟内,幼儿已做好离园准备,我发给每位幼儿一份橡皮泥,让他们在玩中等待家长的到来。我并没有规定他们要做什么,只是问了问:“橡皮泥,变变变,可以变成什么呢?搓一搓、团一团、压一压能变什么呢?”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起来,“可以变成球,可以变成饼干,可以变成面条…”说着孩子们便动起来了,有的搓成球,有的搓成长条状,有的搓圆再压扁变成“饼干”。我站在一旁等待孩子们更多的作品,接着一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说:“老师,饺子。”我一看,果然很像饺子,圆圆的饼干对折之后就变成了饺子。我夸了一句:“真是饺子耶,真棒。”其余孩子看了之后又开始捏捏橡皮泥,然后我便听到孩子们说:“老师,看我的牙膏,老师,这是蛇,这些是豆豆……”。最后,我发现孩子们将手里的橡皮泥变成了蛇、面条、饺子、饼干、豆豆以及棒棒糖等等不同的作品。
分析与评价
在以上的两则游戏案例中,我们鲜明地看到幼儿在游戏中也会有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并最终创新出的多种新玩法。为什么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如此的表现?分析这两则游戏,会发现有许多共同点。首先,游戏的材料简单且具有多变性。这两则游戏中使用的材料仅仅只有单一的平衡桥和橡皮泥,相比较于其它类的游戏材料很少。但同时这两种材料的玩法具有多变性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其次,游戏中教师的“干预”少,游戏结构低。在这两则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要求只有常规的提醒,游戏中对于幼儿的规则要求很少,游戏结构较低,这样反而给予幼儿较多的自由探索空间。所以,通过以上两则案例的分析可见,游戏材料的特性和游戏结构的高低以及教师的组织是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创新的重要因素。
,就和保安人员吵起来,像一个泼妇,什么脏话都有。本来这件事是一件好事,是为了孩子安全着想,他就要无理取闹。如果,我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不知爷爷会什么反应。听说他的爸爸妈妈也很放任这个孩子,在小区里就像一个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到处乱跑,这样的家庭……。但不管怎样,孩子现在在我班里,我不能听之任之,尽我所能吧。于是,我开始特别留意起他来。今天早晨,王瑞来到幼儿园,进教室,他很有礼貌的跟我招呼:“老师早!”我欣喜若狂,连忙答道:“王瑞早”,并且俯下身子,摸摸他的脸蛋:“你真有礼貌,”并且和他亲切交谈起来:问问他的家里情况,谁送你来幼儿园的?今天吃什么?或者与他聊聊天。我想每天这样亲近他来感化他,他一定有所收获吧。
我班有一个王瑞小朋友,个子不高,但很有个性。与他接触了一个多月,我真的尝到了束手无策的苦果。他平时一直与人吵架,每天不知有多少人要告他的状,属于老师及其操心的那种,只要王瑞进入了教室,我的心就拉上了弦,稍有不慎,就会出纰漏。像他这样一个小朋友,可能一对一的带着还嫌累哦。上课没定性随意离开位子,随意走动。下课也是如此,想干啥就干啥。与他说说道理,有时耍无赖,动作极其难看,吐口水,跺脚样样做得出来;有时频频点头哦哦哦,一分钟不到故伎重演,好端端的一节课被迫中断。哎,怎么办?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我想有必要进行一次家访。但我思想极其矛盾,他的爷爷是个“难弄”的家长,去年已经领略过他的“风采”,就为保安人员在门口把关,不带接送卡的家长不能入园,就和保安人员吵起来,像一个泼妇,什么脏话都有。本来这件事是一件好事,是为了孩子安全着想,他就要无理取闹。如果,我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不知爷爷会什么反应。听说他的爸爸妈妈也很放任这个孩子,在小区里就像一个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到处乱跑,这样的家庭……。但不管怎样,孩子现在在我班里,我不能听之任之,尽我所能吧。于是,我开始特别留意起他来。今天早晨,王瑞来到幼儿园,进教室,他很有礼貌的跟我招呼:“老师早!”我欣喜若狂,连忙答道:“王瑞早”,并且俯下身子,摸摸他的脸蛋:“你真有礼貌,”并且和他亲切交谈起来:问问他的家里情况,谁送你来幼儿园的?今天吃什么?或者与他聊聊天。我想每天这样亲近他来感化他,他一定有所收获吧。
观察领域:健康
观察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者:***
今天我班在进行健康活动《我为红军送粮食》活动中。轮到高晨宇小朋友走“独木桥”时(平衡木)时,一只脚总会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踩到地面,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还是未能成功,高晨宇很沮丧地说“老师我学不会”,“宝贝,老师相信你可以的,你已经进步很多了”这时高晨宇看看我又看看平衡木,低下头不说话,还是不愿在去尝试,“你看啊,刚开始你的脚一下就踩到地面上了,现在你都能保持好长时间才踩一次,你已经很棒了,在坚持练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高晨宇加油”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高晨宇加油,高晨宇加油……”小朋友们也齐声喊到,高晨宇踌躇再三最终还是走到平衡木处练习起来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高晨宇小朋友终于成功走完了“独木桥”,他开心地笑了。
观察分析:
小宇小朋友是一个较为腼腆的孩子,在尝试走“独木桥”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尝试比较勇敢的孩子。在前几次的尝试活动中凸显了小宇动作协调性稍有欠缺,当经过多次尝试未能成功,他自信心受到了抨击,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小朋友们加油打气热烈环境,让他自己再次产生了坚持走过平衡木的信心。在孩子慢慢练习中最终得以成功。
指导对策:
1、小宇是一个动作协调性稍差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传递正确的动作要领让孩子观察学习,同时提供适宜的锻炼环境促进他动作协调性发展。
2、教师尝试有针对性地对小宇实施挫折教育,正面引导幼儿明白:人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3、提倡家长和老师同时对幼儿多点耐心,多鼓励,为他加油打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正确引导幼儿。
背景: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后,我试着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寻找对策,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发展。
实录:
有些孩子特别热衷于某一个自主性游戏区域,一到自主选择的时间,就会搬上小椅子很快地进入到那个区域,半个学期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而对于其他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婷婷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每次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往一个地方跑,那里就是绘画区,一到那里,她总是最投入的那个人,又是画又是涂,等到讲评的时候,都会把今天的作品往我的手上一放,“老师。
”然后就安静地回到座位上。
有几次我试着请她到别的区去玩,但每次她就会站在那里不愿意动了,“老师,我不想去。
”任你怎么跟她说那里可以怎么玩、如何好玩,她也不为所动。
分析:
有“偏区”现象是因为幼儿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婷婷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小,平时话不多,上课也是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从来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可能是她的这种个性让她不愿意去不熟悉或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区活动。
加上这个孩子对画画情有独钟,她的家长还特地给她报了绘画班,中班的她在绘画和色彩的运用上比同年龄的孩子高出了很多,也就是孩子这方面的特长,她的作品常常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可能就是这种成人的特别关注,让她更加“离不开”这里,兴趣也变得更浓厚了。
调整:
针对婷婷的“偏区”现象,作为老师我们要“带她进入游戏区”,由老师带着她玩,适时地对她的行为给予帮助,让她消除害怕的心理,并从中获得成功感。
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我们两位老师要统一认识,对些区域适时地给予“降温”措施,讲评时可以经常讲一些其他区域的情况,不要过多地关注某个固定的活动区域还有在这些区域中有较好表现的孩子;表扬那些愿意尝试不同区域的幼儿,鼓励大家多关注其他区域。
当场:
1、表扬那些愿意尝试不同区域的幼儿,让他们谈谈自己学到的不同本领。
2、对在固定活动区域玩的幼儿提出希望,让他们关注其他区域。
延后:
带像婷婷这样的“偏区”幼儿去其他区域玩,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其他区域也有成功感。
表演游戏的创造性,表现在角色运用语言、表情和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它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孩子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扮演角色,反映作品内容,但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往往有时想要渲染某个情节,却又无所适从。 因此,我在组织表演游戏时,为了使游戏内容更丰富,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忆有关的生活内容,并和正在表演的故事作有益的联想,逐步拓宽思路,用真实的熟悉的生活丰富故事情节,使表演更生动饱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增进幼儿语言、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周围的现实生活往往是儿童游戏内容的基本源泉,但孩子们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潜意识里却没有这种概念,表演内容单调,失掉了表演游戏本身应有的特点。
在表演游戏《小猫钓鱼》的开始部分,“猫妈妈”领着“小猫”去河边钓鱼。第一次表演的时候,“猫妈妈”肩膀上扛着鱼杆,“小猫”拎着小桶,就这样干巴巴地往河边走去。
孩子们表演完后,我问:“有谁和爸爸妈妈去钓过鱼!”“唰”好多孩子举起了手。我接着问:“那你们是怎么去的!”“爸爸骑车带着我和妈妈。”
“妈妈在路上还给我讲,现在是春天了,小草都绿了,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所以我们才能去钓鱼。”“我和妈妈还在去钓鱼的路上捉迷藏呢。”
听到孩子们的话,我拿起“猫妈妈”和“小猫”的头饰说:“它们听了小朋友的话,悄悄地对我说,你们太偏心了,小朋友去钓鱼的时候,那么有意思,可刚才演我们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呀?”
当我再请孩子们表演的时候,它们的情绪似乎突然高涨起来,加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一个“猫妈妈”临出门的时候,帮“小猫”整理整理衣服说:“出门的时候要听话,等钓到了鱼,妈妈炖一锅鲜鱼汤给你喝,也好补补钙。”
另一个“猫妈妈”在路上歪着头对孩子说:“孩子,你来听,是什么声音,现在是春天,小燕子飞回来了,大树又穿上了绿衣裳,小草都变成了嫩绿的颜色,等一会儿到河边见着大人的时候要有礼貌啊!”
由于有了老师的引导,两次表演的情况已大不一样。其实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也在不断增加,表演游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他们生活中某段生活的再现。
因为一般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如果要表演,没有生活内容的加入,往往索然无味,游戏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孩子们所增加的这些创造性的语言和情节,它给表演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
在组织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每次表演的前几遍往往都比较单调,不是孩子们没有有关的生活经验,而是他们的思维一时还不能和正在表演的内容相吻合,这时便需要老师在表演前适当引导,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充实表演情节。
如在表演《萝卜回来了》之前,我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回忆: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和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天气很冷,从温暖的教室来到室外的时候你会怎样"冬天的时候,你最喜欢干什么"除了请孩子们讨论,我还请他们用动作来表示。
因为有了相应的铺垫,孩子们的表演也是百花齐放。一个孩子演的小白兔,先是蹲在地上,两手合在一起放在头的旁边作睡眠状。突然身体抖动了一下“呀,真冷”,然后站起身作打开门状。
“风这么大,冷嗖嗖的风吹得我都哆嗦了,肚子真饿,还是先找东西吃吧。”出门后,小兔先搓搓手,跳了几下说“这样还能暖和一点”,再作蹦蹦跳跳状找东西吃去了。
另一个孩子演的小熊说“难得一个下雪天”,作抱头状,“晶莹的雪花飘落下来,好像蝴蝶在跳舞,我先堆个雪人吧”,只见他一会找来一把铲子作铲雪状,一会高兴地围着“雪人”跳来跳去,忙得不亦乐乎。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一个孩子所增加的情节无形中也使其他孩子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因为日常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他们用语言和动作重新组织,渗透在了表演中。
这种形式,不仅充实了表演情节,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经验的不断挖掘,萌发了孩子们的一种创造欲望,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拓宽幼儿发展情节的思路不仅是老师的一种引导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一种表演技巧,使他们能把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再现在表演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表演次数的增多,孩子们的表演已不再拘谨平淡,他们已不是完全模仿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增加或删去某些情节、对话。
在表演中,孩子们是以自己的情感、动作、语言、语调等再现他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记得孩子们刚表演的时候,哪怕是故事中的对话,若孩子说错了一点,其他孩子都要赶紧给他纠正,而现在孩子们已能较自如地增加内容和情节了。
如表演《三只蝴蝶》的开始部分,三只蝴蝶在草地上做游戏,三个表演的孩子,一会儿拉起手做集体游戏,一会儿又拍球、闻花香,还有的在跳舞,他们把自己在草地上做过的游戏很自然地迁移到表演中了。
有时无论是幼儿自己表演或观看别人表演,他们都兴致勃勃,并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与理解在对白和情节中作相应的取舍,表演起来极具感染力,这样的情节显然是耐看多了。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创造的过程中,孩子们已不单纯地只是在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地把增加表演情节的思路拓宽到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他们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新的特色,这种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一种独立活动,在这样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在游戏中体味童心”,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绿绿的草地上,快乐游戏的一群人——漂亮清纯的女生,天真可爱的宝宝,是姐姐带着弟妹,还是多年前大杂院里的大带小?
猜出来了吗?他们是快乐的幼儿教师和他的天使般的宝宝。
陪伴天使般孩子成长的幼儿教师们,沉浸在对自身工作热爱和对自身教育天职的责任中。期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小天才。期望孩子们在长大后有一对可以任他们翱翔的坚实的翅膀。因此,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对教案的反复推敲之中,以及抓紧点滴时间向孩子传递知识之中。
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他们习惯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习惯了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稚的孩童。怀着成人的担心,教师的责任心,他们不停的纠正孩子的行为。就这样,一心为孩子好的教师,天天和一群盼望成长的孩子们“斗智斗勇”,有时还要承受家长的不解与埋怨。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走进童心世界”这一响亮的口号,引导幼儿教师们重新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呀,教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使教育者逐步改变着对教育的认识:从传统的师道尊严,到尊重,理解孩子,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从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到因材施教。从片面的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关注孩子的需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孩子的主体地位并存。
观念的转变使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期望通过自己对孩子细致的观察,了解孩子不同的个性,兴趣与需要。期望在对孩子充分了解后提供恰当的帮助。支持孩子的发展。并随着孩子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使教师真正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共同解决困难的合作者,不断学习的引领者。
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引领下,教师们从新的角度开始了新的思考:我们的孩童时代是怎样的?那时的我们最需要什么?什么事情令我们感到最快乐?是什么填满了我们快乐的童年生活?
他们努力闭上眼睛寻找记忆中的童年,回想当年的情景,聆听当时的声音。当他们再次睁开双眼,眼中跳动着孩童目光中的晶亮与透明:“我小时候最爱玩跳绳,一下课就像剑一样往外跑”“我小时跳皮筋最棒,大家都爱和我一头儿”“我小时候一玩沙包就忘记回家,我妈一叨叨我就烦”、、、
是游戏填满了他们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学会了与同伴交往,遵守规则,愉悦了他们的身心,使童年色彩斑斓。为了游戏,他们曾想尽办法与唠叨的老妈、严格要求的老师周旋。
现在他们长大了,成为了严格要求的老师,他们谨记成人,教师的职责,在遗失了自己童年之梦的同时,还煞费苦心的规范着孩子的梦,抹去孩子缤纷色彩中的不调和色,挑出孩子喧闹旋律中的不规则音符。
与童年的亲密重逢,使幼儿教师们感受到童年阶段不只是成年的准备期,他们应该与孩子共同为其成年做准备的同时,使孩子尽情享受童年本身的乐趣。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快乐的游戏场景:教师在游戏中感受了自己童年的“过去时”,理解了孩子童年的“现在进行时”。教师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体会:以一颗童心去贴近童心,理解童心,以一颗童心来引导童心。
看着放下师道尊严的教师们,看着尽情玩耍和自己一样疯的教师们,孩子们开心的笑了,笑声中,他们觉得老师变小了,自己长大了,老师是自己的“哥们”“伙伴”了!
家长朋友们,照片上孩子的笑脸打动您的心了吗?您是否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困惑呢?
请您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吧,想想自己犯下的可爱的小错误,想想儿时的自己对家长的评价和期望。
试着每天清晨给孩子一个天真的孩子般的笑脸,试着关心,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试着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试着理解孩子们那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与孩子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走进童心世界,尊重,理解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伙伴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于“在游戏中体味童心”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