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孩子珍贵的好奇心、探索欲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2-03

儿子的探索欲相当强,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就一定会把它们搞得清清楚椘,追根问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但在很多时候却被成人们有意或无意的被破坏了,有时我也会犯这种错误,不过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尽量保护儿子的这种天性,分享一下我的方法:

一、认真对待儿子的所有问题

飞飞有一点非常的特别,凡是见过他的人都对他的语言有着深刻的印象,哪怕是给他理发的叔叔,也说你们儿子以后肯定是个演说家,因为从理发开始到结束,儿子的嘴巴没有停过,他的一连串的为什么让理发叔叔回答不了。儿子的问题来源于他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像力,这些为什么反应了他在想些什么,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正是我最期望培养他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他拿到一把新的玩具左轮手枪,玩了会就问,为什么这把枪会转的,我告诉他里面有个小的发动机,发动机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就此开始。再比如:“为什么大便是臭的?”“闪电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电吹风一头吹热风,另一头却吹冷风?”“蜡笔干掉了为什么要扔掉?”“为什么这把剪刀孔(手柄)是两个圆的,那把剪刀孔(手柄)是一个圆,一个是椭圆的?”“为什么糖在融化了没有粉了”等等

二、宁可损坏东西或浪费时间,也要保护探索欲

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有时需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在尝试某种事物运作原理的时候,会同时破坏了这件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因为与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比起来,物品的价值是多么的渺小。有一次儿子对音响感兴趣,我就把整个功放器拆开来了,让儿子知道原来里面是一块电路版和一些控制开关,就这么简单。我们拆过很多东西,家里的纸杯,矿泉水,餐巾纸都曾是儿子的探索品,包括敲醉过好几只勺子,这些东西的损坏就是代价,不过换来更有价值的能力,我觉得很值。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今天儿子在家复印照片时,居然打开了前档板,里面的光直接射出来,马上被我制止,虽然我知道他对这个机器很感兴趣,但在运行的过程中这样操作会伤害到眼睛。另外,如果真的非常重要东西我会收藏好,不让儿子看到,也就不会成为他的探索品了。有时,可能不是物品受损,而是成人的时间被浪费,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在商场的电梯里上上下下来回六七次,或者因为飞飞玩米搞得地上都是米不得不多几次吸尘,有时候大人的耐心就是孩子最好的保护剂。

三、给儿子讲最本源、最基础的知识

我一直遵循蒙氏的教育方式,教给他最本源的知识,为此我曾给儿子买过一套孙瑞雪推荐的百科全书,但他一点不感兴趣,后来儿子特别喜欢英语,我又买了一套老美的科普启蒙书《Ask me》,结果这套书成为了儿子的最爱,通过它,儿子知道了地球是怎么来的,宇宙里有什么,生命的起源和人是怎么出生的,火山为什么爆发,地球引力有什么作用,电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最本源的知识可以为他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解决他问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从小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过这些知识也让他有了更多的为什么!

飞飞有着相当敏锐的观察力,大人都不太注意到的地方他总能发现,并马上发问,有时候我们真的是招架不住呀。昨天晚上,家里来了客人,儿子在与他们讲话时突然说,“你的眼睛怎么是蓝的?”原来这位阿姨画过蓝色的眼线,更有意思的是,飞飞马上拿着英语原版的书要这个阿姨讲,显然他的逻辑是蓝眼睛的人是会讲英语的。儿子的这点比我强多了,我很多时候是不太注意人的外表,说过很长时间话的人,分开后我甚至不能确定对方戴不戴眼睛的,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

总之,注意保护孩子的天性、求知欲和探索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能嫌孩子们烦,要尊重孩子们的决定,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度,呵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一旦过了这个最佳的发展时间段,这种天性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顺便简单回顾一下刚过去的国庆七天假日:

首先,我们带儿子自驾游去了趟千岛湖,在一个刚开发出来的小岛上住了一晚,说实话,在国内的节假日出游最怕的是人山人海,于是我选择的是无名的小岛,这里有着新鲜的空气、绿色的食物、清澈的湖水和纯朴的渔民。结伴同行的还有两个同龄的孩子,孩子们在一起玩是本次游玩的主要目的,毕竟现在的独生子女真的是很可怜呀。

其次,第一次放手让儿子离开我们在朋友家玩,后来跟着朋友一家去下馆子,结果后来朋友告诉我,其它两个小朋友吃的东西加起来还没你们儿子一个人吃的多,而且他近一小时一直坐着,直到吃完后才下来和小朋友们玩,显然他的表现征服了其它的家长。

再次,我带儿子与我的老美朋友吃饭,席间Erik问了儿子所能在餐桌上找得到的所有颜色,除了银色外,飞飞回答出了所有色彩,还和Erick用英语对话,看来迪斯尼里学的英语还是有点用的。

最后,除了陪儿子,我去打了场高尔夫,结果第二天大腿就酸得不行,按理说我平时的运动量也不算小,怎么小小的高尔夫球却让我有如此大的反应,此外,我继续布置新家的一些软装饰,并首次在新家过了夜,非常的安静,看来这个温馨的家已经准备好迎接小主人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科学的启蒙应该怎么进行?如何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关于科学启蒙的书籍有哪些?作为蒙氏教育及奥尔夫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当当妈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儿子今年幼儿园大班,这半年幼儿园教了一些小学的内容,如学拼音、练听算、学珠心算等,这应该算提前教育,而不是早期教育吧?这样做好吗?

当当妈: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我经常和一些妈妈交流,她们说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如此贫乏,天文地理都想知道,但是要工作,要带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掌握各种知识。其实,幼儿的科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探索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有位科学家回忆童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情,是发现自己放在小瓶子里的蚕竟然结了茧,后来变成了飞蛾。这一事件,给他带来的冲击,使他终生对自然充满浓厚的兴趣。童年的经历造就了一个科学家。反观我们现在早教中,老师带着孩子养蚕,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全过程,而不是等到孩子自己去发现。

2、那什么时候进行知识的灌输最合适?我的孩子喜欢玩土、玩石头,不喜欢看画报怎么办?

当当妈:活的知识任何时候都不是灌输的。孩子需要第一手的关于世界的体验,而不仅仅是通过书报得到的二手资料。在蒙氏教育中,关于自然的部分,我们尽可能带孩子去见实物,去摸实物,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概念,进而对书报中的知识感兴趣。玩土玩石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呀!孩子接触不同材质,对重量、形状等等有了真实的感觉,就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第一步,这也是蒙氏教育的最根本。

3、贝贝妈:当妈好!我儿子快6岁了,喜欢看科学类的电视节目,比如《蓝猫淘气3000问》和《比克曼的世界》。一个是传统的演示说教,一个是闹哄哄的有趣实验,你觉得哪类更好?你有什么好节目推荐吗?

当当妈:坦率地说,我不是很喜欢蓝猫,太灌输了。比克曼可能六岁以上的孩子比较喜欢,对小的孩子来说有点太闹了。其实,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有机会和自然接触,和动植物接触,对它们感兴趣,了解一些概念,就可以了。只在五六岁之后,才会对其中的逻辑关系感兴趣。我推荐一套图书,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亲亲自然丛书》,很适合亲子共读。但孩子的第一手经验是最主要的。

我觉得不少妈妈还是想给孩子一个唯一的、最正确的答案。但实际上,首先幼儿需要得到的不是这种答案,而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且,许多事情科学上并没有最后的答案。

给大家讲个故事:上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美国的费曼,讲过父亲是如何给他做科学启蒙的。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那是一只什么鸟的时候,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生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所以只有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好问是一种天性。好奇是人探索世界的开始,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你知道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怎么样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一)

外界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富有好奇心是所有宝宝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怎么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是所有宝妈都要学习的。

首先,宝妈要明白好奇心是非常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的,因此宝妈一定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每当宝宝到一个新环境时,宝宝会到处观察这个陌生又新鲜的环境和周围事物。这时,幼儿的好奇心表现在自发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各种活动中。例如,宝宝看到下雨时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天上有神仙吗?”等等问题。

其次,还要好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当宝宝一直在问问题时,家长不应该表现出厌恶、害怕的表情,更不能采用漠视、斥责和嘲笑的态度。在幼儿的探索行为中,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环境,给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鼓励幼儿自由的思考,无所顾忌的提出个人的问题和发表个人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最后,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幼儿的各种提问。 幼儿对不同事物产生好奇,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但答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对于简单的问题,应立即回答,回答之后还可以向幼儿反问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促使他们继续探索。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二)

好奇心是可以引导小孩探索、学习的,这就是家长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意义所在。那么,家长们要如何培养好奇心呢?

第一,家长可以带宝宝买一些需要创造力的玩具,比如乐高积木这类的玩具。它可以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除了玩具,家长可以给宝宝一些黏土、纸盒这类的制作素材,让宝宝自己发挥想象力,自己制作。

第二,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宝宝没去过的地方,去接触大自然。这样宝宝就可以看到平时在城市里看不到的花草树木以及昆虫、小动物等。宝宝见到的新鲜东西多了,自然就有好奇心了。

第三,给宝宝买一些课外书。书本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宝宝快乐的最好媒介。小动物绘本也好,天文类绘本也好,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并不是十分重要,关键是能够抓住宝宝的兴趣,宝宝也喜欢读。

第四,家长们不能扼杀宝宝的好奇心。如果家长们对宝宝的问题不耐烦了,或者是训斥了宝宝,宝宝就会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害怕问问题。

第五,在家也要为宝宝创造一个新鲜的、有趣的环境。

家长是宝宝保持好奇心的关键。家长不要回避或不理睬宝宝的提问,不论如何都要回答宝宝的问题。因为家长的回答意味着认可宝宝的好奇心,如果不回答宝宝的问题就会影响宝宝的求知欲。其次,不要让宝宝的好奇只停留在书本和屏幕里,要带宝宝多外出接触实物才能刺激宝宝的好奇心。此外,外出还能开阔宝宝的视野。在外出的同时,家长可以多向宝宝提问,多问问“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建立思考的习惯和培养好奇心。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多和宝宝玩一些需要动手的亲子游戏,最好让宝宝自由的发挥。

最重要的是,宝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束缚宝宝的想法。由于年幼宝宝的认知有限,可能会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逻辑的设想,这个时候妈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宝宝的想象力很丰富,总是说出一些异想天开和没有逻辑性的话,但是宝妈千万不要说破,要鼓励宝宝的想象力。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三)

孩子的天性就是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迫切要求弄个明白,对身边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就产生了要观察身边事物的动力,当他仔仔细细地观察后,就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力,从中就能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所以,父母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及想象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往往不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孩子高兴得又蹦又跳,边走边看,遇到新鲜好看的事儿,就要停下来看看,这时家长就会说:“快走啊,你真烦人。”“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有的干脆开口骂孩子,如此等等,日久天长,孩子的好奇心就彻底消失了。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象力表现得非常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孩子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要给予尊重,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横加指责。

第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世界。

观察是孩子认识外部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经过认真观察后写出《咏鹅》着名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至今传诵不衰。鲁班是木工的鼻祖,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铁锯就是其中之一。据传他由于工期短,任务重,每天要起早摸黑地干活。有一次,在紧急赶路时,被一种草的叶子划破了皮肤,出于好奇,他不顾疼痛,马上低头观察那种草的叶子,为什么能那么快把皮肤划破。他发现这种草的叶子两边长满了小齿。因此,他萌发把铁片做成有齿的一种工具,即后来的锯。果然非常好用,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按时完成了任务。

有人统计,世界上的大发明家,他们除了认真刻苦学习以外,还都有很强的观察力,都善于奇思妙想,敢于创新,一件件发明创造,就出现在世人面前,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可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重视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好奇心、好问,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天性,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动力,所以无论孩子的提问属于哪种情况,家长都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向孩子进行教育的极好机会。如果家长敷衍应付,不但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而且不利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好问表示出厌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望。

因此,重视孩子的好奇心,就要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要有启发性。对于定向性的问题(如那是什么?这叫什么?)要给孩子以直接明了的回答,但对于有逻辑关系的以及其他较复杂的问题,家长在回答的时候,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找出答案。

有这样一件事例:

一个孩子看到夜空中挂着圆圆的月亮,然后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月亮是圆的,月亮会一直这么圆、这么亮吗?”

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月亮会怎么样,而是说:“你觉得呢?过几天我们再来看看月亮好吗?过几天再来看,也许月亮就会告诉你他的秘密了。”

过了几天,妈妈找了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带孩子出来看月亮,孩子看到后,就问妈妈:“妈妈,月亮怎么变小了,没以前好看了,它还会再变大、变漂亮吗?”

这时妈妈仍旧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带孩子来看月亮,当孩子又看到了圆圆的月亮后,他高兴地嚷道:“真有趣,月亮会从圆的变成弯的,又从弯的变成圆的。”

这位妈妈的作答方式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它既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

第四,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

孩子也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做一些很古怪的行为,这些行为或许在无形中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对此,家长要正确处理,不能看到孩子造成破坏,就对孩子非打即骂,而要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有些事可以更好地去解决。例如,孩子把玩具拆得满地都是,作为家长,不要斥责孩子,而要给孩子说明玩具的制造原理,并鼓励孩子按照玩具的构造原理和安装方法把玩具修好,并向孩子介绍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孩子学会使用玩具、爱惜玩具。

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四)

好奇心,人皆有之,表现在孩子的身上尤为突出。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许多在成人眼中毫无作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留连忘返,百看不厌的“研究”对象,对于那些在成人眼中平谈无奇的事物,他们却会感到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然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力成功的起点,爸妈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向更高层次思考。

1、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假如孩子对电视遥控器或者其他事物发生了兴趣,与其担心他们毁坏物件,不如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满足他想要自己操作的好奇心。这样,孩子多了锻炼的机会,也能更好地激发其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事物的能力。

2、不要以成人的思维约束孩子。

由于孩子的认知有限,因此常常会问很多奇怪的问题或者产生很多奇怪的想法。当他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坚持不懈地打破沙锅问到底。面对孩子的好奇心,爸妈一定要认真对待,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孩子的想像力。

3、创设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环境。

对孩子来说,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蕴涵着丰富的可供探索的资源。家里的客厅、厨房、阳台,户外的公园、马路、随便哪个小犄角旮旯,都能成为引发孩子好奇心、诱导孩子提出问题的学习场所。爸妈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根据孩子的兴趣适时适度地提供材料和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动手体验。

4、在游戏中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敲敲打打,爸妈可以提供几根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棍棒,让他们尝试敲打不同质地的物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样可以引导宝宝探究不同质地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品上,产生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同一质地的棒子敲打在不同物品上,产生的声音又有什么不同等。

5、做个和孩子一样好奇的爸妈。

如果爸妈对周围事物显得十分冷淡,甚至对孩子的好奇心不以为然,那么孩子的好奇天性就会在无形中受到压制。因此,爸妈也要在孩子面前做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引导他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6、鼓励孩子有更多非常规的玩法。

如果孩子的好奇心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上,那么孩子的好奇也仅仅是好奇而已。好奇是创造力的源泉,但是仅仅停留在好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创造力的人却并不多的原因。比如,在玩游戏的时候,要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开创自己的玩法,正是通过这种非常规的玩法,孩子才能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最好的发挥。

7、和孩子一同探究事物的奥秘。

孩子有时会有很多古怪的想法,面对宝宝的好奇心,爸妈可以引导他们设想很多的可能,然后帮助孩子一一证实,或是一一否决,这样做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获得事物的真相。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指孩子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自然事物的某些规律、联系、属性等的心理倾向。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是孩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孩子探索精神形成的前提

1、孩子对探索对象及问题的兴趣程度:孩子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志趣及积极的态度。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不断探索陌生的事物是孩子的一种特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这种“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要通过科学教学引导他们,使他们探索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达到生活中能随时随地去研究他们所碰到的自然现象并试图加以解释的效果。因此,应在活动中让孩子养成爱观察、爱提问题、爱研究问题的习惯。

2、孩子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要让孩子进行探索活动,就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环境。认识和了解自然事物和现象,离不开实践,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课堂,不要把孩子禁困在教室里,要鼓励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水土流失、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四季变化等,都必须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直接观察认识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让孩子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亲手实验,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秘密,由此产生的兴趣和由于“成功”而取得欢乐,是知识灌输所不能得的。

3、在探索活动中孩子所具备的能力:要让孩子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类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饲养、采集、制作等动手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认识自然界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方法

1、引导孩子提出问题,确定探索对象: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矛盾,揭示矛盾,并把矛盾交给他们去思考、研究、解决。要明确提出需探索的问题,有计划地探究。如活动《搭纸桥》,提出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使“纸桥”的承受力增大?孩子立即被问题吸引住了,都积极动脑筋、思索,并开始动手操作,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改变纸的形状能改变纸桥的承受力这一科学结论。

2、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探究,老师在孩子的探究过程适当加以引导,这样适合孩子爱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容易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想动手试试的心理要求。整个探索过程是在孩子自已的操作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强烈,全过程的印象更深刻。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引导重视过程,而不要只注意结果。

3、个人探索和集体讨论相结合:讨论是集体思考和观点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活动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要放手让孩子之间相互讨论,充分提供质疑、释疑的机会。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把每一个人的研究所得化为集体的财富,又使每个人从集体财富中吸取营养。在研讨中,老师主要是观察孩子的研究活动,倾听他们意见,不要轻易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言语和表情去干扰孩子的思考,更不要以仲裁者自居,即使孩子得出的结论明明是错的或不完全的,也不要直接指出,而要针对错处再提问,使其思考、实践,如在“吹泡泡”活动中,孩子认为用各种形状的铁丝框会吹出相应状的泡泡,教师不必立即回答,而让他们自已去试试。

4、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探索的程序和经历。给孩子适当介绍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所观察过的现象或所做过的实验,感受科学家思考过的问题和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这既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探索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志趣,培养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探索品质。

三、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1、探索内容要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孩子探索的内容应当是他们所关心的、熟悉的、能接受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并且要趣味性。探索对象应从宏观到微观,自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使孩子的认识由初级阶段逐渐发展。

2、探索过程应从外部现象逐步过渡到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它不会感性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大量地探索现象,才能从中探索出规律的东西。例如孩子只有先分别认识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个器官外部形态后,才能进一步探索这些器官的生理,即它们的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如根的吸收作用、阳光的作用等等。从而进一步研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

3、探索活动要加强组织指导:探索活动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季节等情况合理安排。确定探索内容后,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

育儿心得:好奇探索,积极参与


育儿心得:好奇探索,积极参与

每个小朋友都是美丽天使的化身,他们天真、活泼、可爱,又富有想像力,每天会带给身边的人许多的欢声笑语。小宇就是这样一个可爱又灵动,充满无限正能量的小天使,爱冒险、爱探索、热于参加集体活动,是班上的积极份子,是老师的好帮手。

现在的孩子大多成长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为了让孩子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作为家长我们每周都会带孩子去近郊的乡下采风,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中,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与探索精神。

穿着大大的雨鞋(孩子的感受是“妈妈我的小脚脚坐船了”),手里拿着很多家长都认为很危险的锄头在花园锄草。虽然看着危险,但宝宝从中探索到的是,要如何协调四肢,才能更好更轻松的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并发出感叹“小草也有生命,为什么我们要锄掉小草?”

夏天我们会带他去菜地捉毛毛虫,去池塘捉小蝌蚪,去小河边掉龙虾,孩子总是既兴奋又高兴。在他的小脑袋瓜里永远藏着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龙虾喜欢吃蚯蚓,什么我直接用一根棒子就能掉到龙虾,为什么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小蝌蚪是怎么蜕变成青蛙的。

生活中的探索与发现

前不久小宇因为咳嗽而去医院打掉针,由于各种原因护士小姐在打掉针时打了5针,换了三个护士才掉上,由于我们从小教育宝宝要做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小宇虽然没有哭,但是心里还是很委屈的。打完掉针回到家,他也开始给他的巧虎宝宝打掉针了。先用酒精棉花擦皮肤,绑上松紧带,打针,掉水,最后绑扎、固定一步不漏,模仿得有模有样。整个步骤全部完成后才让我们进去参观,这时他跟我说:“妈妈,我的水平可好了,一针就帮巧虎掉上盐水了。”我说:“你这么利害啊?”他得意的说:“那是因为我观察仔细,护士阿姨帮我打掉针时的动作我全学会了。”我看了一下已经掉上水的巧虎的手,绑得跟真的一样,太让我感叹宝宝的动手能力了。我想这不仅得益于他平时爱观察,爱模仿,爱探索的好习惯,更得益理生活中这真实生动的一课。没有护士打5针掉不上水让宝宝受了委屈,宝宝也许也不会刻意去模仿护士打针。

集体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

作为小班的家委会代表,平时我自己也会在班级中号召组织一些活动,当然小宇也会非常积极的跟我一起筹备组织活动。4月初春暖花开,我们组织了小班的宝宝进行丛林探险。家长们事先在茂密的松树林里茂好宝藏,然后让宝宝们经历坎坷去发现宝藏。因为松树林中的路不像平时我们的水泥路一样平坦,松树林里长满了野草,一不小心宝宝就可能会被绊倒,所以宝宝们必须不畏坚难,勇往直前才能发现宝藏,找到宝藏,并体会成功找到宝藏后的喜悦。

对于这样的活动,小宇每次都很开心,冲在前面。这次活动,宝宝们不但找到了宝藏,还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在松树林中发现了一只受伤了的小鸟。在小朋友和家长的共努力下,终于拯救了小鸟并成功放飞,家长们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要爱护小动物。

作为一名小班的小朋友,可能小宇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探索,只知道对某件事,某个事物很好奇,但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自己的所能,让孩子通过真实、生动的画面来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探索,并体会探索所带来的乐趣,体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快感。正是由于这种爱参与的精神,2014年4月小宇小朋友可爱、搞笑的生活视频有幸被上海东方卫视《潮童天下》所采纳并播出。

虽然他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在我们家长的心里,他是一个可爱的、活泼的、积极向上的、热于探索发现的小孩,所以我推荐小宇,希望也能得到幼儿园的认同,及各上及机关的肯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