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孩子问题之前一定要了解他到底知道多少。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一些诸如性、死亡、政治类的难题,你也许应该先简单地问:你听到些什么?让你的孩子先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发现他的问题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保持答案简单:
你给出的回答一定要适合你孩子的年纪,有时也许一句话就足够了。在他的问题背后,也许他只是担心自己的安全,所以一定要让他得到安全的保证:“警察叔叔会保护我们的”或“空中姐姐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安全地呆在飞机上的”。
·问更多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关于人员受伤的新闻,你可以问:看到这么多人受伤我感到很难过,你呢?如果他在学校被欺负了,你也要让他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你。问更多的问题,才能更了解孩子内心,他在想什么,在担心和怀疑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
·多次谈论:
你也许要做好心理准备,有时候你的孩子会重复地问你相同的问题。这表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在第一次回答的时候,要留一手,以便他再次问的时候再告诉他。
·认同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时,有一点要非常注意,那就是无论你的孩子感受是什么,你都要让他明白你是认同他的。只有他感觉到了被认同和接受,他才能真正感觉好受和解决了问题。而且如果孩子知道你认同他的感受,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和你沟通,告诉你他更多的感受。质疑孩子所说的话,那绝对将会成为你们之间的沟通障碍。
·做一个好榜样:
做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你总是说粗话,或者在生气的时候习惯大喊大叫,你又如何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呢?尽管有些事是大人的特权,如熬夜,去孩子们不能去的地方。但是身为家长,如果你不想孩子要学你的样的话,的确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且,一个言行一致的家长还可以减少孩子心中的许多疑惑。
我从教育的书籍中看到了一篇《教育》的文章,使我非常有感触,书中说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一脸急不可耐,巴不得自己的孩子4岁有20岁的智力,40岁的耐力,80岁的经历。”我想每位家长对孩子基本也差不多。
在教育方面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大不利,因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他必须经过磨难才会成长。例如:我班中的威威,他虽然是班级中年龄偏小的,但他也有他的强项,识字、讲故事都非常棒,这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令我苦恼的是每次用餐他总是最后几位,如果碰到的菜是虾类,那更不用说,这几只虾成了他最难的问题。
有一次我们吃油炸虾,等小朋友都吃完了,他还在吃,那几只虾完好无损。“威威,为什么不吃虾啊。你不喜欢吃吗?”他苦着脸回答:“不是的。”在我的催促下,他开始剥虾吃,在我刚要走开时,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只是把虾咬断,并没有把虾肉剥出来吃。看到他这样吃虾,我心里不由得想:他在家肯定不是自己剥的。“威威,你是不是不会剥虾?”我试探性地问道,这一问只见他的脸刹的红了起来,“不要紧,现在老师教你,你要这样剥才能把虾壳剥掉,像你刚才那样,虾肉都浪费掉了。”他点点头,在我的鼓励下,他剥出了一只虾,那时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在家吃虾都是由爸爸帮他剥好壳了的,他根本就不用自己动手。这次交谈后,我和他有了一个约定,在家中吃虾了,不再让爸爸或妈妈帮忙,都要自己动手剥。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一家几口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纵容。人的一生谁没有困难,我们不能控制困难,只能想办法克服困难,家长们忽略了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能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克服、解决困难。而家长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克服”。在这里我想让家长们知道,有时候看见一件小事被孩子搞得很复杂,你会顺手一帮,然而你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孩子失去了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要不怕困难,做得不好没有关系,但一定要认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这样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是受益匪浅的。
我试过各种办法,但要么无法坚持要么因为觉得麻烦而放弃。此间种种,难以细述。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思路。
一、把饭菜做得丰富些,可爱些,好吃些;经常带他去运动。因为确实需要用一些办法促进孩子的胃口,加快成长速度。
二、不过度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他吃得多吃得少,吃得快吃得慢,都不评判和催促,更不发怒责骂、逼迫。我也不再提醒个没完没了。我相信我家孩子已经将进食当成痛苦的折磨,起码有好多时候是这样来感受的。他的内心因为吃饭已经饱受创伤,我需要花时间让他相信我们在进行改观,我会还给他自由,还给他尊重,多给他关爱。帮助他感受到快乐和放松。
三、如果他吃得比较慢,而我吃完了,我就陪着他;如果他希望我喂饭,我会喂他。当然我也会大力鼓励他自己吃饭;我允许他吃些健康的小点心,当他饿了的时候;如果他不想吃饭我也同意。但为他准备点心,当他想吃时可吃。过去一直是用书上的一些理念和说法来当指导,我其实早就发现专家和畅销书上的说法有点不适合我家,但有点信奉权威的我还是不敢扔掉。而现在我决定更新那在我家行之无效的,不适合我儿子情况的,在以后的育儿过程中,我将自己尝试,自己摸索,自己确认,我将判断的标准立为:孩子是否认同和快乐。专家和育儿前辈的说法是用来参考的,不必信奉如法宝更不可照搬。我发现喂饭时儿子很快乐,有时吃得挺好的;我和儿子商量说,吃不完的饭菜不要收走,想吃时就热给他吃,他连忙说:“那妈妈,你帮我放在餐桌上。”
四、将这套方法持续下去,相信这样做能最大程度帮助到孩子和自己。我总是缺乏耐心,希望在一次两次后就出现显效,很多方法没成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这次我想坚持下去。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的小贿赂
昨天晚饭时间,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扰了我们,打开门,门口赫然站着的是他每天在楼下的小玩伴儿壮壮,壮壮的到来对奇奇奇来说自然是一个惊喜。同时壮壮带给奇奇的惊喜还有两块小蛋糕,奇奇兴奋地收下了,还强烈挽留壮壮能一起在家里玩一会儿,但壮壮说他是特意来送小蛋糕的,因为奶奶还在楼下等着他。
壮壮出其不意的到访,让我很是困惑,因为据平时对壮壮的了解,这可是个很小气的小朋友哟,虽然他们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但平时奇奇在楼下想玩他的玩具他都舍不得分享呢,为何今天会这么大方地主动给奇奇送吃的来了呢?我很诧异地问奇奇:“壮壮大晚上的咋会为送两块小蛋糕而专门跑一趟咱们家呢?”奇奇不以为然地说:“因为这是前面他自己提出来送给我的,他说如果我选了他当体委小助手他就会送我两块小蛋糕,妈妈,我是因为他表现好才选的他,不是因为他送我两块小蛋糕而选的他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呀,知道真相的我这下可是没办法淡定了,小朋友之间这样贿赂的小行为我如何能去纵容呢?话说小朋友之间竟然也会因为某种目地而采取这样的贿赂小手段了吗?还真是不能小瞧这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我让奇奇坐在我对面,让他看着我的眼睛,严肃地对他说:“儿子,这两块儿小蛋糕的事儿妈妈要认真的和你谈一谈。我认为,这两块儿小蛋糕你是不可以收下的。”奇奇一听不愿意了:“为什么呢,妈妈,又不是我向他要的,是他自己提出来送给我的。”我说:“妈妈问你,你是不是很想吃这种小蛋糕呢?如果你特别想吃,那么想得到它们的可行方法只有两条,一是你可以用每周妈妈给你的零花钱自己去买,二是你可以把想吃蛋糕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然后爸爸妈妈买给你吃。你知道咱们家的规矩,即使是垃圾食品,但只要是你感兴趣的,我们都会至少买一次让你尝一尝的。”奇奇仍然很不服气,眼泪儿都快急出来了:“为什么呢,为什么他送给我的我就不可以吃了呢?”我认真地和他说:“因为这两块儿小蛋糕并不是他真正分享给你的零食呀?这是他贿赂给你的小礼物,如果你收下了,你就有理由也说不清楚了。虽然你说你不是因为小蛋糕的原因而选择了他当你的小助手,但只要你收下了它,怎么让别人相信你呢?同学们会误以为你是因为要了人家的小礼物而做了不公正的事儿呢。”
奇奇小朋友仍然在纠结中。。。我继续开导他:“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的。有两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贪小便宜吃大亏’‘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不管你将来做什么,都不要贪小便宜,只要不是真正分享给你的东西你都不可以要的,尤其是别人主动送给你的,但只要他是有条件的,你要学会拒绝掉。我们要行得端坐得正,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让人尊重你,喜爱你!你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现在就把小蛋糕还给壮壮,好吗?”
最后,奇奇虽然有几分不情愿,但还是同意我把快要到嘴儿的小蛋糕送还给壮壮的奶奶了。处理完这事儿后,他便又恢复了开心的小模样。晚上入睡前卧谈时,我又刻意提起了这个话题,想加深一下他的印象,奇奇马上反应道:“妈妈,我知道了,也记住了,别人送的东西只要是有条件的我都不可以要的,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分享,放心吧,我以后不会这样了!”嗯,真的希望他能记住了哟,希望他能在小朋友的小贿赂面前经得起诱惑哟。
想起昨晚把小蛋糕还给壮壮奶奶时她说的话了,她不认为这是件多大的事儿,她觉得这蛋糕吃了也没有啥关系,她只是想让她的孙子兑现他的诺言。为了顾及情面,我还是笑呵呵耐心地和她解释:阿姨我觉得这真不是一件小事儿,出于这种原因送的蛋糕孩子是坚决不能收的,希望您不要生气,希望您也能跟壮壮解释一下,孩子错误的行为咱们家长是不可以支持的。估计那奶奶最后还是生气了,但我不可能就因为怕她生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故息,真心希望壮壮奶奶在回家后能仔细地再想想这个问题的,希望她能想得通,希望这件小事儿不会影响到两个小孩子间的友谊。
教育重在细节,要关注每天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事儿,因为再小的事儿都是给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的契机呀,我们家长都不要忽视。当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利用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最好效果的。
之前读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对跨国夫妇认真分析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回中国念书。很多观点有一定参考性也有一定真实性,提到很多经济原因,也能理解。美国加州硅谷的生活费确实很高,国内的教育费用确实较低。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说说我看到的美国高中以及这里的教育制度,以及等我有了孩子,为什么我一定会让他在美国念高中。
扫盲:美国高中什么样?
我之前的工作地点是旧金山市区的一所私立高中,学校招收了几十个国际学生,许多孩子都来自中国。之前的一年,我在旧金山湾区的一所公立高中工作。从公立到私立,论教育质量与环境,私立学校都更胜不止一点点,当然价钱也不是一般蓝领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美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公立教育,学生只要有初中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就近入学,不需要任何成绩。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权利选择学生(个别“磁石学校”除外,比如旧金山的LowellHighSchool),因此学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学区的好坏。
私立学校由学生自己申请,然后提交高中升学考试的成绩。私校一年的学费大约在1.5-3万美金之间,寄宿学校则更贵,一般在4-6万美金之间。家庭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申请私校的助学金,如果成绩非常顶尖甚至都能够将学费全部免掉。更多的公立与私立的区别可以再写一整篇,所以我还是直切主题,说一说我感觉的中美高中教育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中国高中=机械重复的作业+无休无止的考试!
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很感激自己能上一所充满人文精神的高中,遇到许多睿智博学的老师,尽管后期学校也迫于升学压力取消了许多课外活动,但是想起当年的课外阅读书目以及高一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会,还是觉得曾经有过很美好的经历。
当然,除去这些有限的活动,记得更多的是每天无穷无尽的作业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每天9节课从早上到晚,几乎就是机械的重复,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上大学。成就感,自然是有的,但是仅限于考试成绩好的时候。那种某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痛苦常常招致无数个夜晚的辗转难眠,想必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非学神或学霸级的普通学子都会在此频频点头。
然而除此之外,我不记得我有任何兴趣爱好,甚至任何可以让我的大脑暂时从学习压力中释放出来的东西。就算是恋爱都处于被遏制的状态,每天躲躲藏藏,本来应该是唯一的快乐,反而带来更多的焦虑与烦恼。回忆高中三年,绝大多数记忆都停留在许多的考试,许多的作业,以至于在偶尔喘息的间隙跑出去疯玩一场,亦或者在晚自习时与同桌小声说话的片段都成了记忆中难以寻觅的奢侈品。
结果是:除了会考试,我什么都不会!
这样的学习模式,从优势来说,这是学习的充实感,知识掌握巩固的连续性,是单纯的学生生活,是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教育。但是三年之后,我收获的除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爱好,没有特长,不参加体育活动,从来没有做过家务,不会任何生活技能。除了会考试,我什么都不会。
我也不知道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走着这样的步骤,没有谁与谁不同。我们都是拿着一样成绩单,算着一样数学题的高中毕业生。
我更不知道将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却随波逐流地与其他人一样懵懵懂懂地走进大学校门,又不由自主地因为一件叫做“毕业”的事情被“流放”到那个十分陌生的社会大熔炉中去,去接受锻造,接受挑战,既能承受失败,也要不屈不挠,但这一切对于仅擅长纸上谈兵的我们无疑是痛苦而艰难的。
那么对于过来人的我们来说,明知自己的下一代也会面临同样的一份艰难,又为什么不早作打算,让他们尽早做人生规划的主人?
美国高中=精彩纷呈的课余活动+自由自主的选课模式!
10月份在国内参加教育展的时候,许多家长都告诉我,他们的儿子们是如何偷偷跑出去打篮球然后被校长抓回去训话,是如何每天作业写到凌晨一点多钟又在6点起床去上学的。
我常常忍不住以此对比我每天工作的高中:每天2点半放学,学生去打球,去参加社团活动,去剧社,去乐队。自主选择课程,课后也有辅导,但是一般不会超过2个小时。每个月学校还有各种“全民狂欢”,舞会,rally(拉力赛),游行,变装周,学生之间也常常有各种私下的派对,课外活动非常地丰富。
而更让我欣赏的却是允许孩子们自己选修课程的模式。所有学生有一定的主科必须选择,同时对于单独的学科,只有规定的必修内容,其余的内容则列为选修范围。一旦完成了必修内容,剩下的课程就可以都由自己选择重点学习的对象,包括艺术或者音乐类的课程一样都可以作为大学升学的重点课程。偏科没有关系,全科也可以,只要每选的一门课都认真获得好成绩。
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这里的高中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相反,它可能比国内的高中更辛苦,因为它对学生提出的是更多的要求。学习方面,这里的课程与国内大同小异,学生有必修的主科以及可以选修的副科。不论主还是副,作业量都很大,每天3-4小时也是必须投入的精力。尤其是一心想要上好大学的学生,从11年级开始往往需要修许多AP,包括经济、心理、环境科学、生理学等等,其难度与深度都远远高于国内能提供的课程,那么晚上熬到12点多也是常事。在这样的学习强度下,学生们也必须要很努力很辛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除了学习,我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美国申请好的大学,学习成绩好只是底线。真正能够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除了有4.0的GPA,往往还同时参加好几个社团,一定是一到两个体育队的成员,大部分在学生会担任要职,周末还要去医院或者救援所做义工,暑期一定不能闲着,背包旅行,长期义工,愿意多学习的学生可以注册名牌大学的暑期课程,足够优秀的学生甚至都可以申请到大学的研究所里面做实习。
这样对学生多元化的要求与期待,始终不断地敦促着孩子们永远朝着全能的方向发展。而这些除了学习以外的忙碌,往往都是孩子们所爱好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从小的熏陶,才使得这里的成年人们普遍都有积极向上的个人爱好。不至于同我们一样一离开校园就迷失方向,一下班就无所适从只会上网看电视,放假则成为沙发土豆白白荒废一个又一个周末,身体越来越差,等待退休的时候又仿佛回到了刚毕业时的迷茫,陷入一天又一天的无所事事的焦虑之中。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硕士,周末可能在动物园从事保护蛇类的工作;一个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数学老师,却有可能是攀岩高手,钟情各种极限运动;一对从事金融工作的夫妻,到了周末就成了专业潜水教练,免费教中学生潜水技巧……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越来越开始怀疑从小被灌输的那种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价值观是否正确,那些为了学习而没有任何个人兴趣的日子是否值得。
会生活=努力学习+认真玩耍
我常常想,其实当年念高中的我也愿意去做义工,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喜欢学历史,喜欢跑跑跳跳。如果当年的我也有像今天我眼前这些学生一样的机会,我也会参加学校啦啦队,也会每周末去教堂整理衣物、帮穷人分盒饭,我也会有许多时间读我喜欢的小说,选更多的历史课,学更多的文学课,不用做那么多的数学题。
我看到我的学生们会很辛苦很辛苦地念书,但是也会在周末的舞会很认真很用力地玩一个晚上;我看到我的学生们为了各种课外活动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这些活动却能带给他们巨大的乐趣和深刻的回忆,同时也充当了紧张学习生活的调节剂,而且它们往往会变成伴随一生的爱好和追求。从这些学生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更多的笑容,更多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更多想要为了自己理想努力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将来会从事怎样的工作,但是他们一定会是快乐的人。
请给孩子一个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等我有了孩子,我不想自私地为他设定一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老路,因为我已经知道这条路会是什么样子。我宁愿他能有机会去拥有自己的选择,能够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成绩不用非常好,但是在他意识到他可能永远上不了顶尖名校那一天时,他还能很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有许多喜欢做的事情,我还是体育队的明星。”
他的青少年生活不用依靠一张成绩单上面的数字来衡量也能过得充满幸福感,并且像这里千千万普通的高中孩子一样,进入一个普通的大学,拥有一个平凡而快乐的未来,永远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那么这样的孩子,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我相信他也会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因为他有一个富有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