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常提醒人们“办什么事都要掌握火候,过火了就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家庭教育中,如何把握分寸,防止“过犹不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营养过度:摄入过多的超出身体需要的营养不但是浪费,而且对身体还会有害。蛋白质和脂肪过多,除会影响消化功能外,还可造成肥胖症,影响身心健康。
2、过分亲昵: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据年龄特点。对较大的孩子过分亲呢,常常会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常见的“恋母情结”往往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3、过分关怀:对儿童的照顾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过多的替代就是对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剥夺,促使孩子向退缩心理发展。
4、过度教育:超出孩子能力范围、过多的学习内容占据了孩子休息游戏的时间,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反而什么也学不好。
5、期望值过高: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如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期望过高,孩子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要求,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这种期望就会变成失望。
3岁半的西宝贝,一个温文尔雅的小男生。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骑车路过西宝贝身边,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球,他很生气,举起球看着小朋友的背影说:
“我不和你玩了!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永远也不和你玩了。”
有一次,西宝贝和一个小朋友同时拿到一块大积木,西宝贝几秒钟就放手了,对小朋友说:
“我不和你玩了!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永远也不和你玩了。”
西爸爸和西妈妈是高知识分子,从小西宝贝就是在书香里泡大的,三岁宝贝的阅读量已近上千本绘本,西宝贝在绘本阅读中,发展了超强的语言能力,一件事情发生了,西宝贝能想出好几种表达方式去描述这件事情。
在幼儿园里,西宝贝最喜欢的事情是坐在图书室阅读,能专注很长时间。他跟老师互动最多的是请老师讲故事,问老师一些语言类的问题,例如“流血(xie)还是流血(血)啊?”
看到西宝贝这样的表现,你一定会说,西宝贝的语言发展的真好。这是早期阅读的成果。
同时,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西宝贝没有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用语言去描述事情,孩子的语言是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方向被屏蔽了。孩子发展的方向走偏了。
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是一件好事儿。但早期阅读孩子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而6岁之前的孩子,是靠感觉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发展是通过丰富直接经验获得的。当您孩子的生活被大量早期阅读占满,您为孩子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高兴的时候,请一定要审视,孩子的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发展是否充足:孩子有足够的大运动吗?孩子有发展精细动作的机会吗?孩子跟环境、跟成人、跟小朋友是怎样互动的?等等等等。
只有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早期阅读才是锦上添花。
如果孩子的生活完全被早期阅读填满了,孩子离“小学究”的模样就不远了。短期内,您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有趣,好玩,说话很有意思;等孩子慢慢长大,随之而来因直接经验不足导致的认知困难、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情况,就会慢慢凸显。
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公立幼儿园,百余家长前往昌平区工业幼儿园排队等候报名。然而家长们排了七八天队,幼儿园仍未发布招生简章。
这一幕何止发生在一家幼儿园。小儿今年正好也要上幼儿园,带他去报名时,便听说有家长凌晨2点就守在园门口。还有人说,小孩明年上幼儿园,现在就开始为此事操心。有家长因此感慨:如今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
为何如此?看上去是僧多粥少,公立幼儿园吸纳能力有限所致。其实,这也是教育体制弊端的一种体现。幼儿也在为教育不公付出代价,承受现行教育的苦难。
公立幼儿园人满为患,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办学校有多好。比如,老师虐待幼儿的现象,私立学校有,公办学校也有。可为什么家长宁愿到公立幼儿园排队,而把私立幼儿园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办园能够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比私立幼儿园更具优势。私立幼儿园由于得不到财政和政策的同等对待,一开办往往就只能朝贵族园的方向发展,因而难以成为普遍享有的教育大餐。
从这个角度,更该说是家长们不得不选择公立园。例如,最近全国都在加强幼儿园安保措施,可人们发现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向了公办园。在许多地方,私立幼儿园压根得不到政府的安全保护,除非自己掏钱购买。小儿正在读早教班,所在早教中心一扇大门常打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这就是“公私不同”的一种具体表现。
公办教育资源有限,有钱有势者又都往这扇门里钻,这也加剧了幼儿教育的不平等状况。正常来讲,公办教育应当面向普罗大众,有钱人选择私立(贵族)学校才对。但有钱人挤着享受公办教育的好处,没权没势的家长只能眼巴巴排队,为几个有限的名额。
更严酷的现实是,别看排了那么多天的队,也未必都能报上名;就算报上了名,也未必能顺利进入幼儿园。“内部直升”,加上从后门进来的小朋友,公办幼儿园要么根本不用面向社会招生,要么名额有限,排队也解决不了几个小孩。当然,这也没法苛责那些走后门的人,是大环境使然。本辖区的小孩都不一定上得了辖区内的公办园,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所有这些问题,往深了说,都和现行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为今之计,就在于彻底打破公办、私立的藩篱,在财政和政策上对公私学校一视同仁,甚至应当大力扶持民办教育,这样才能逐渐缓解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的困境。
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讲究竞争的社会,家长们常常过早地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对此,他们还给出了各种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去幼儿园学点东西,增强他的竞争力。”
“为了孩子将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趁着孩子小,我们要努力奋斗几年,所以不得以只能把他送入幼儿园。”
……
从表面来看,家长们的这些理由既合情又合理,但很多教育专家却给家长们提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建议:男孩在3岁之前应该留在家里,由家长照看。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幼儿园不适合3岁以下的男孩,这是由他们的本性决定的。
的确,我们都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是脆弱的,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让男孩过早地经历分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从而会变得很焦虑,严重时,他们甚至还会在情感上封闭自己。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很容易烦躁,很容易表现出好斗的行为,长久如此,将十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培养。
因此,专家们一直呼吁,3岁以下的男孩要由细心的亲人来看护。从出生到3岁,男孩要与看护人一起度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于男孩来讲,看护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他)要给男孩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学会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这样评价男孩:不会关心人、冷血动物……其实,男孩表现出的“冷血”除了与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关外,还与他在3岁之前的看护人有关。因为男孩的看护人除了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让男孩感受到温暖,理解自己的善意,并与自己建立亲密的关系。
一位4岁男孩的爸爸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我家儿子4岁才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夸奖他懂事,很多家长也向我请教教子经验。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们夫妻俩的确下了真工夫。
由于我和妻子的工作忙都不能脱身,在孩子足够大时,我们为他找了一位有责任心的保姆。当然,保姆的工作不仅仅是照看孩子的生活,还包括教育孩子,我们也常常会把在书上学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讲给保姆听。由于教育得当,儿子身上的坏毛病很少。
另外,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我了解到,在3岁之前,男孩需要与看护人学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于是,每天回家后,我都会用讲座中所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当儿子对我们的某些行为不满而发脾气时,我们会及时地引导孩子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这样做不对?”
当我们为儿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他正高兴得手舞足蹈时,我们会引导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你幸福吗?”“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当然,即使孩子不会说话时,我们也会示意他亲亲我们,以表示感谢。
……
正因为如此,我家儿子不但不“冷血”,还常常会主动关心我们和别的小朋友。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与送幼儿园相比,为孩子请一个有责任心的保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幼儿园,虽然孩子能够学到一些比较科学的知识,但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被关注的心理需求,也不可能与每一个孩子都建立十分亲密的关系。因此,要想使这些小男孩正确地感受和理解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对一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另外,这位家长教育方式的科学之处还在于,他会引导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弥补了男孩不善表达的缺点,而且会极大地推进了男孩对情感的感受能力,从而使男孩很快就与家长建立亲密关系。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有这样一个观点:在生命初期,男孩需要亲密关系。也就是说,男孩需要明确地知道家长在关注他们,在爱他们。
然而,大多数的家长都持有这样一个陈旧的观点:如果男孩哭泣时立刻前去安慰,就会惯坏他,从而使他变得娇气、没有男子汉气概。
其实,这些家长的观点不但陈旧,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婴幼儿时期男孩的情感往往会比女孩更脆弱,他们需要在与父母身体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安慰。因此,当一个3岁的小男孩哭泣时,家长更应该抱抱他们、抚摸他们,或者耐心地引导男孩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关心,从而建立起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
男孩们是很聪明的,当他们年龄稍大一点,他们很快就会将在家庭中学到的亲密关系运用到他的人际关系中。例如:
当幼儿园的老师帮他们擦掉鼻涕时,他们会在内心真诚地感谢老师,有时甚至还会习惯性地亲亲老师以表示感谢;
当幼儿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
……
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再也不会有人说男孩“冷血”了。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在男孩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全国妇联日前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成为中国家庭面对的主要困难之首。特别是农村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的感受比城市受访者更为强烈,高出13个百分点。
小学捐资助学费传出12万元“天价”
广州小学招生报名近日开始,因教育部门打击择校力度的加重,捐资助学费又涨,“省一级”小学要收六七万“择校费”,还上不封顶。此外,外来工子弟学位日益紧缺,为一个报名名额,家长挤破头也难进。
对于非地段生而言,捐资助学费是他们进入知名小学的通行证。由于小学的名气不同,捐资助学费的数额也不一样。以天河区为例,华景小学需要3.5万元,棠下小学需要1.2万元。至于越秀区的知名小学,数额已达到4~6万元,某名校的捐资助学费还传出12万元的“天价”。
80后父母宁做“丁克”不做“孩奴”
一项调查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标准学制为19年,按2002年各学级的实际水平计算,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投入130551元,其中国家投入45078元,占34.5%;社会投入5689元,占4.4%;个人投入79784元,占61.1%。
物价高涨,教育经费更是水涨船高。如今三十而立的“80后”甚至因教育经费高居不下而选择做“丁克”,也不愿做“孩奴”。“80后”的众多独生子女深知责任的重大,所以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先准备好一笔资金以作养育经费和教育经费所用。
教育要重温“家常便饭”
黑龙江的一份调查显示,子女教育累坏了七成家长,祸根就在“钱规则”。高等教育学费高不必多言,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实行全免学费之后,很多地区也是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教育是人生的“重新洗牌”,如果因为教育费用的门槛越来越高,普通家庭早早出局,那么这种焦虑感难免影响社会稳定、家庭和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过精妙的譬喻,中国教育的计划必须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反对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少爷教育”“小姐教育”“书呆子教育”。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办“穷人教育学”。20世纪上半叶,晏阳初、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运动”,今天也有必要再次拿出来温故而知新。教育必须是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弱势人群的平民教育,一种“粗茶淡饭”的教育,因而也是“家常便饭”的教育。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让孩子跟“我不行”告别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