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的小家伙们仿佛有无穷的精力。星期一的午睡时间,淇淇特别兴奋,就是不愿意睡觉。可我却有了困意,于是我陪他玩了一会儿游戏,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随即,泪水充满了眼眶。淇淇看见了:“老师,你怎么哭了?”“我没哭。”“没哭怎么眼里都是眼泪啊?”我笑了:“那你猜猜,我的眼里怎么会有泪呢?”淇淇挠挠头:“是因为我不愿意午睡吗……对了,你刚才打了个哈欠,所以你流泪了。”“对,乖淇淇,观察的可真仔细。”我拍拍他的脑袋。为了防止他要问我为什么打哈欠会流泪,我赶紧先问他问题:“打哈欠是会流泪,你知道还有什么情况下会流泪吗?”淇淇兴奋起来:吃辣椒时会流泪;丢掉心爱的东西会难过得流泪;生病很痛苦是会流泪;哈哈大笑时会流泪;做错事挨批时会流泪;还有妈妈看电视有时也会流泪……在我的启发下,淇淇说了许多不同情况下流的泪。我又接着问他,喜欢什么时候的泪,不喜欢什么时候的泪?为什么?这下淇淇更有精神了。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他自己明白了该如何减少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泪,如,生病时要坚强,小伙伴之间要友好相处,每做错一件事,要从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说到这里,小家伙想起累了:“老师,你是打哈欠流泪的,打哈欠说明你困了,咱们睡觉吧!”“嗯!”在心底为淇淇懂事儿高兴的同时,我决定午睡后赶紧找资料查阅一下泪水的成因,以准备回答淇淇可能要提到的问题。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不被孩子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其实,对孩子而言,哭泣并非表明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他们更多的是把眼泪当成对付父母的武器。通过哭,他们可以引起父母的关怀和注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还可以逃避许多惩罚。真正造成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是父母。当孩子第一次无意识地想通过哭泣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比如得到某个玩具、逃避某种惩罚,让父母带自己去公园玩耍时,如果父母由于孩子的哭泣而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就等于间接地告诉孩子,只要哭泣就一定能使愿望得到实现。无形中,也就间接地鼓励了孩子的哭泣行为,使他们领悟到,可以用哭泣作为武器来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样,久而久之,哭泣就成为了孩子的“法宝”,他们就逐渐学会用哭泣来解决问题,用哭泣使自己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东西。
要使孩子改掉爱哭的坏毛病,父母就不应被孩子的哭泣所迷惑和软化。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这样做不但会给孩子造成父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印象,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的哭泣得到了“回报”,间接鼓励了他们的哭泣行为,父母要记住,坚持原来的决定,就是一种对孩子把“哭泣”当武器的行为最有效的改进。
此外,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不需要去安慰他们、劝阻他们,而是要有意识地忽略他们、冷淡他们,让孩子知道,眼泪并不能解决问题,眼泪改变不了什么。或者,当时就直接向孩子明确指出,哭泣是没有作用的,让孩子主动放弃“哭泣”这一武器。这样几次之后,当孩子发现哭泣的确不能让父母关注自己,眼泪的确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泪做武器了。
新年新气象,转眼间,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懂事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树木花草也抽出了嫩芽,小鸟也飞回来了,孩子们脸上也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每天清晨,阳光明媚,孩子们喜气洋洋的来到幼儿园。因为这里有小鸟的歌声,有花草树木的芳香。孩子们也脱掉了笨重的冬衣,到处都是生机勃勃。他们一个个欢乐的笑脸充满着希望。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活力和朝气。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教师”,孩子们只有置身春天的自然景物之中,才能真切感知春天,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于我们大班而言“春天”这一主题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关春天的活动展开。
开学第二周有个三八妇女节,让孩子们利用周六日看看大自然的花草,在家里帮助家人干活。接着又到了植树节,这更是孩子们爱劳动、爱大自然的时候。这里面有孩子们关注的问题,有孩子们通过探索的新发现,在这个充满着孩子情感和智慧的天地里,孩子们与大自然共同经历着季节的交替和变更真正体验到了自然界的无比神奇,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吧!
经过开学的两三周自然变化,我和孩子们聊起了春天,在他们眼里春天是五颜六色的,有小鸟的歌唱声、有花草树木的成长、有公园里风筝、有春雨的沙沙、有各种各样的花香,有忙碌的农民们!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眼中的春天,仿佛觉得他们就是春天,那么阳光,那么美丽,那么快乐,那么生机勃勃!
但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环节上却略显薄弱……别看他们在私底下和你聊得热热闹闹的,可在课堂上单独回答时,不是扭扭捏捏,就是说话声音似如蚊子,还有甚者竟然动也不动一下身,任你劝说也无用。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对智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细化之下的“良好的自我认知”(最明显的表现是自信、主动、愉快)这一层面,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具有着保障和促进作用。
幼儿自信心是其适应社会的必备终身技能,不仅是他们与人交往的工具,更是他们获得知识、认知世界的基础。
所以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想在今后的一日环节中,还要多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创设适于幼儿表达、表现的空间,从易逐步到难,使幼儿在适应中“想说”“喜欢说”,让他们在自信的说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从小事中发现,从点滴间做起,从实践里探索,只有这样“心系幼儿”的理念才会做出实效、做出光彩。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做孩子的好伙伴”!
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如果教师在幼儿的心中只是严厉的代名词,那么,幼儿就不会向老师表达心声,我们也无法探知幼儿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更了解幼儿,我会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与孩子们拉近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给与鼓励。
就像在户外活动玩沙包时,我有时会故意自顾自的在一旁玩,孩子们看到后就会模仿,甚至会根据我的方法自己进行创造,创造出更好的玩法;有时我会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战斗”中,每当这时候,孩子们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在一旁不断给我加油,出主意,他们会大声喊“老师,你往这边跑”,“老师,你要把沙包踢到这个圈里”,“老师,你可以踢得更高一点”,看到孩子们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时期,顿时充满了活力。
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你把孩子当朋友,孩子也会把你当成大朋友,和孩子们在一起,会感到自己和快乐,同时,也更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感知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对我们也会更加信赖。
因此,我们不妨蹲下来,敞开心扉接纳孩子,做孩子的好伙伴。
关于“做孩子的好伙伴”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离园后又到了孩子们吃饭的时间,由于两个班的值班教师去给孩子们准备开水,这个时候我就负责起孩子们的洗手与饭前准备工作,当我组织好中班的孩子后,我走到了大班孩子们中间。一进教室,孩子们就叽叽喳喳的问这问那,“老师,今天吃什么呀?”我边回答着孩子的话语,边指令着孩子们进行洗手、拿杯子、准备餐具……
当孩子们坐好后,还没等我发话,孩子们就抢着,“老师,我分餐具吧!”“老师,我拿勺子吧。”这个时候,最积极的唐振三和唐海洋小朋友占据了领先地位,由他们两个帮着老师拿餐盘和勺子。自己的分工就是:唐振三负责餐盘,唐海洋负责勺子。当他们两个真正到了各负其责的时刻,先到的唐振三搬着勺子就走,后来的唐海洋不紧不慢的说:“你拿错了,勺子是我拿的。”我本以为这个时候的唐振三不会把勺子给他,结果唐振三面带笑容的一边顺手把勺子放到唐海洋的手里,一边说着:“给你吧,我也是最后给你分餐盘。”这个时候接过勺子的唐海洋一字一顿的回着:“好吧,反正我就是拿勺子。”
在一旁的我跟餐厅的朱老师相对一笑,这就是我们身边可爱的孩子们!这就是每天叽叽喳喳不断围绕着我们,对我们不时诉说着一切的孩子们!
因此,不管随时随地,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出孩子们的心思,都会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所以,让我们一起谱写跟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一起记录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倾听孩子们的对话心灵!
从那天以后,她进幼儿园就再也没有哭闹过,即使是噙着泪挥手跟妈妈告别,伤心时忍不住流几滴眼泪,她都很快擦去,像诉说又像安慰自己一样对我说:“妈妈很快就会来接我的!”
初进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有一段适应期,但静怡的坚强却深深地触动我的心,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独立,学会适应环境,让祖国的花朵在社会的大花园中灿烂绽放!
,所以又画了一个太阳,想让大家都感受到天气的炎热。这个想法真是太奇妙了!我把齐齐的想法解释给小朋友们听,对齐齐的想法给了很高的评价,“齐齐想得比老师都好,老师都没有想到呢。”这时的齐齐是一脸的兴奋、骄傲和自信。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体会到了“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的含义。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老师,一定要有一颗童心,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事物,去理解事物。
给自己一双孩子的眼睛、孩子的视觉去看待孩子,去理解、尊重孩子,孩子们会让你时刻充满惊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