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图形是先“平面”还是先“立体”?

图形幼儿园说课稿 什么是教育笔记 03-10

学好图形,是帮助幼儿建议空间思维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到底应该先学“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呢?

众所周知,上中学时,我们的课程设置都是先学平面几何,再学立体几何。几乎所有的中学老师也都认同这个认知逻辑,理由很简单: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而立体图形是三 维的。但仔细想一想,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球等,都是立体的,正方形也就是电视机的一个面,圆形也只是球的切面。

这样看来,其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平面图形,因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厚度的,只是有的厚,有的薄,就连一面镜子也是有厚度的。如:我们习惯说这面镜子是长方形的,也只是忽略了其厚度而已。所以,即使是很薄的镜子,其实也是立体的。所有的面都要依附于体上存在,“面在体上”,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幼儿来说, 孩子是通过触摸来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五官是孩子与生俱来最好的学习工具。根据3-6岁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孩子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的。

知道了“面在体上”这个原理,我们也就不难得出和孩子生活紧密联系的,孩子经常去动手探究的其实都是立体图形,而平面图形,相对于孩子反而会更加抽象。所以,特别是在3岁的幼儿课上,老师提供给孩子的都应该是具体形象的教玩具,越立体,越贴近生活,孩子动手探究的欲望也会越强。

那么幼儿图形课上应该如何设置课程才会更符合幼儿心理,更加科学呢?

3岁的思维课上,帮助孩子建立庞大的空间思维必须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例如,《玩立体图形》课程便是3岁宝宝图形课的第一课。我们会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通过触摸和多角度观察的方法去感知各种立体图形。

如何体现多角度呢?如:通过玩球,感知球是圆的、能滚动,通过切橙子,引导幼儿观察到橙子切开 后是圆形的,并且切的角度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这种不断让孩子自己去触摸、观察、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认知最好的途径!

所以,在培养孩子空间思维时,并不需要把“平面”和“立体”完全割裂开,而是要以立体图形作为载体,通过探究生活中的立体实物,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感知体上的平面图形,这才是最科学的。如:《圆柱体》课程里,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圆柱的很多奥秘。

通过让孩子找生活中的圆柱,再到动手用各种形状的纸、小圆片等材料制作圆柱,最后老师在动手切大萝卜的活动中让孩子从多角度感知了圆柱体里的各种平面图形,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生活中自主去发现和探究的热情,以及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教育初期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拼写?


在幼儿教育初期,父母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有些人指出,是否应该先教拼音,再教拼写,最后教字呢? 其实四岁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还不能理解将字母拼起来这个过程。那该先学拼音还是汉字呢?川少社官方书店的小编给大家一点小的意见:

学前儿童只能去认识拼音字母,而达不到拼的能力,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抽象思维,4岁左右孩子才能从表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所以不要求之 过急。单独去认识拼音字母,是和认识汉字一个道理,但是去把声母和韵母拼起来,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做不到,即使有的孩子可能做到了,也是背诵下来的。所以不 要求之过急,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直接教学汉字的优势,还因为单个的汉字可编成为朗朗上口、又富有儿童情趣的课 文,和强记死背那些本身并无意义、相互间全无内在联系的拉丁符号,完全是两种情趣、两种氛围,自然也就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不仅是学习的效率不同,而 且在儿童情趣培育上也不一样。

有些家长担心,认字的同时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话会说不好。其实,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听着录音带上朗朗上口的韵文,边听边说,边玩边学,在游戏中识字,在游戏中学说普通话,一天20分钟,20天左右,就是南方方言区的孩子,其普通话也可取得相当成绩。

实践表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这不是他们学习普通话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是在初步学了普通话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而且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可大为节省。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的教就是学生识字的“拐棍”。现在绕上一个大弯:先教拼音,让拼音字母成为“拐棍”,以此为“中介”帮儿童识字。对儿童识字 来说,这个弯绕得值吗?近二十年来,多个直接教儿童识字的实验都表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像教学拉丁化的拼音字母那么吃力,而且识字速 度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仅仅把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推迟一两年,把直接教汉字提前,就会起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拼音,最终的目的还是学好汉字。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根“拐棍”而已。在了解了宝宝的思维发育之后,相信每一父母对如何科学教孩子认字和学拼音已经有了自己的定论。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多花心思,也许有点绕路。但是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先学拼音还是先学识字?


在早教期间,父母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有些人指出,是否应该先教拼音,再教拼写,最后教字呢?其实四岁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还不能理解将字母拼起来这个过程。那该先学拼音还是汉字呢?

世界上不会有这样“聪明”的母亲,先教孩子一个一个的音素,学会说一个一个声母、韵母的发音,然后教他如何拼。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母亲,总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让她的孩子反复地模仿着“牙牙学语”的。

学前儿童只能去认识拼音字母,而达不到拼的能力,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抽象思维,4岁左右孩子才能从表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单独去认识拼音字母,是和认识汉字一个道理,但是去把声母和韵母拼起来,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做不到,即使有的孩子可能做到了,也是背诵下来的。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直接教学汉字的优势,还因为单个的汉字可编成为朗朗上口、又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和强记死背那些本身并无意义、相互间全无内在联系的拉丁符号,完全是两种情趣、两种氛围,自然也就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不仅是学习的效率不同,而且在儿童情趣培育上也不一样。

有些家长担心,认字的同时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话会说不好。其实,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听着录音带上朗朗上口的韵文,边听边说,边玩边学,在游戏中识字,在游戏中学说普通话,一天20分钟,20天左右,就是南方方言区的孩子,其普通话也可取得相当成绩。

实践表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这不是他们学习普通话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是在初步学了普通话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而且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可大为节省。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的教就是学生识字的“拐棍”。现在绕上一个大弯:先教拼音,让拼音字母成为“拐棍”,以此为“中介”帮儿童识字。对儿童识字来说,这个弯绕得值吗?近二十年来,多个直接教儿童识字的实验都表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像教学拉丁化的拼音字母那么吃力,而且识字速度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仅仅把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推迟一两年,把直接教汉字提前,就会起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拼音,最终的目的还是学好汉字。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根“拐棍”而已。在了解了宝宝的思维发育之后,相信每一父母对如何科学教孩子认字和学拼音已经有了自己的定论。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多花心思,也许有点绕路。但是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早教中宝宝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识字


在早教期间,父母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有些人指出,是否应该先教拼音,再教拼写,最后教字呢?其实四岁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还不能理解将字母拼起来这个过程。那该先学拼音还是汉字呢?

世界上不会有这样“聪明”的母亲,先教孩子一个一个的音素,学会说一个一个声母、韵母的发音,然后教他如何拼。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母亲,总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让她的孩子反复地模仿着“牙牙学语”的。

学前儿童只能去认识拼音字母,而达不到拼的能力,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抽象思维,4岁左右孩子才能从表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单独去认识拼音字母,是和认识汉字一个道理,但是去把声母和韵母拼起来,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做不到,即使有的孩子可能做到了,也是背诵下来的。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有些家长担心,认字的同时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话会说不好。其实,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听着录音带上朗朗上口的韵文,边听边说,边玩边学,在游戏中识字,在游戏中学说普通话,一天20分钟,20天左右,就是南方方言区的孩子,其普通话也可取得相当成绩。

实践表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这不是他们学习普通话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是在初步学了普通话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而且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可大为节省。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的教就是学生识字的“拐棍”。现在绕上一个大弯:先教拼音,让拼音字母成为“拐棍”,以此为“中介”帮儿童识字。对儿童识字来说,这个弯绕得值吗?近二十年来,多个直接教儿童识字的实验都表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像教学拉丁化的拼音字母那么吃力,而且识字速度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仅仅把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推迟一两年,把直接教汉字提前,就会起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拼音,最终的目的还是学好汉字。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根“拐棍”而已。在了解了宝宝的思维发育之后,相信每一父母对如何科学教孩子认字和学拼音已经有了自己的定论。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多花心思,也许有点绕路。但是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让孩子先吃奶油还是蛋糕?


儿子最喜欢吃蛋糕,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自己或别人的生日,吃着蛋糕的时刻。在吃蛋糕时,他喜欢先吃蛋糕上的奶油,不把奶油全部吃完,他是不肯吃蛋糕的。过去我们并没有感觉这有什么不妥,奶奶说孩子喜欢吃,就让他吃吧。

但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讲座,研究儿童教育心理的老师说先吃奶油的习惯会对孩子将来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老师说:“因为奶油毕竟不多,当很快吃完再吃蛋糕时,就会感到蛋糕不如奶油好吃。而如果先吃蛋糕,感觉蛋糕还挺好吃的,再吃奶油时,奶油会更好吃。”

先吃奶油的习惯,就像有的人喜欢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里,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六七个钟头里,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而如果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按一天工作8个小时计算,1个钟头的痛苦与7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1个钟头的幸福,加上7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如果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这就是所谓的“推迟满足感”,它意味着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要学习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要学会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推迟满足感。

从孩子小时候吃蛋糕的先后顺序进行约束、规定和要求。孩子5岁开始,就要让他们养成先吃蛋糕,再吃奶油的习惯,从而学会自律,由此推而广之;孩子上学后,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时段,孩子12岁时,就可以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15岁后,他们的实践就可以更得心应手,而且以后处理类似问题,也会形成这种习惯,树立“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