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校园惨案发生后,幼儿园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教孩子在面对伤害威胁的时候保护自己?“学会躲避和逃跑”应该成为各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的新方式。
幼儿园果断教育:跑和躲
记者从北京市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各幼儿园除了加强校门看守和装备外,也在课堂上强调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不会让孩子学习武术来防身,也不会宣扬英雄主义,而是强调遇到坏人和危险,一定要跑开,躲避起来。”某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以往的勇敢斗争。要培养孩子遇事头脑冷静,让他们明白,采取哭的方式来面对危险反而更危险。”
还有的幼儿园针对大中小班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安全教育。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谣、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来发挥聪明才智。
专家说法
“跑和躲”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过去那种“往前冲”、做“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教育方式比较片面,没有顾及少年儿童的特点。孩子是不能被赋予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跑和躲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教孩子避开危险更实际
尽管我们害怕孩子遭遇危险,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他们关到笼子里加以保护,最积极的办法是教给孩子掌握识别和抵御危险的本领。幼儿各方面的发育有限,认知能力较低,面对危险情况时的在我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注重提高运动和操作技能,主动避开危险,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注意应该是锻炼宝宝增长技能事先抵御危险,比如大叫、求救、跑掉、告状等,而不是让孩子反抗或者遭受伤害以后简单的发泄情绪,这样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试验叫做“视崖”反应,就是在平地上画一个悬崖,让宝宝从一侧爬过去,结果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有的转身就爬回来,有的坐在“悬崖”边上大哭不止。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家长,其实孩子从小就有一定的认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们需要做的是发展这种能力从而让危险远离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
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孩子的一切你必然了解于自己心中。
宝宝上了一天幼儿园回到家,爸爸妈妈若要只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宝宝们是难以回答的。
和成人不同,成人可以回忆自己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然后汇总一整天的信息、感觉、情绪,做出阐述和评价。但是幼儿很难说清楚自己在幼儿园一整天发生了什么,甚至可能回忆不起来。
那么,对于幼儿,我们有一些引导的问题,问一些清晰的问题,让他们能够顺利表达和回忆一天过的怎么样。
下面为家长们准备这25个问题,视情况而定,每天可以选几个来问,或者当你觉察到孩子某方面有点异常的时候,可以问他们相关问题:
1.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好事情呀?2.今天什么时候最开心啊?
3.今天在教室,你想坐在谁旁边?(你不想坐在谁旁边?为什么呢?)
4.今天有没有帮助哪个小朋友啊?
5.今天你们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什么事情呢?
6.你们班谁最有趣啊?为什么你觉得他/她最有趣?
7.如果明天你变成了老师,你会做什么呢?
8.今天有没有哪个小朋友帮你啊?
9.幼儿园哪里最好玩?
10.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最不好的事是什么?
11.如果你可以换座位,你想和谁换?为什么呢?
12.午餐的时候,你最喜欢什么?
13.你今天什么时候觉得最无聊啊?
14.你今天听到的最奇怪的话是什么啊?
15.如果怪兽到了你们班,要带走一个人,你希望它把谁带走?
16.课间的时候,你想要和谁玩呢?
17.在幼儿园里,你不想学什么?
18.玩的时候你玩得最多的是什么?
19.在幼儿园里,你还想学点什么?
20.你们班有谁要罚站吗?
21.告诉我你今天在幼儿园什么时候用过笔?
22.如果我今晚给你老师打电话,你猜她会给我说你的什么事情?
23.给我讲一个你今天学到的东西。
24.你觉得自己对班上哪个小朋友可以更好一点?
25.告诉我今天什么事让你笑了?
当你问孩子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得到让你惊讶的答案。也可能,这些问题会引导他们告诉你更多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
第一:
万一被锁车内,门窗都开不了,车钥匙被拔,千万要记得方向盘上的喇叭是可以按响的,一定要想办法不停按喇叭!
第二:
夏天来了,防雷电,一定要告诉孩子:
1.不要在楼顶或树下避雨
不要继续在楼顶等建筑物顶部玩耍,也不能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大树下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2.不要在水面和水边停留
在河里、湖泊、海滨游泳,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等都是很危险的;
3.不要快速移动
雷雨中最好不要奔跑,更不适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雷雨中快速移动容易遭雷击;雨中快速奔跑也是很危险的。
4.远离金属物质
在雨中走时,不能撑铁柄雨伞,手拿铁等金属类的玩具最好收起来;避雨的时候要观察周围是否有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或电力设备,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5.不能玩手机
雷雨天气告诫孩子不能玩手机。尽量别拨打或接听电话,家里的座机也避免使用,因为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线侵入的雷电波却无能为力。雨中听歌也是不对的……
6.雷雨天气注意穿鞋
在雷雨天气赤脚行走或避雨,会加大了被雷击的可能性。贪玩的孩子应该立即穿上鞋子,或者在脚底垫上塑料等绝缘体。
7.不要淋浴洗澡
行雷闪电时不宜淋浴洗澡,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住高层的,还要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告诫孩子不要把头或手伸出户外,更不要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雷雨天气,在野外和家中洗澡都是很危险的……
如果刚好在户外雷区,请教孩子这样做:
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在靠近雷暴的危险环境,这时应该停止一切行动,并且这样做:
1.严禁奔跑,不要张嘴,应立即双膝下蹲,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2.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属壳体的船仓内;
3..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外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并丢弃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4.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千万不要跑动,应双脚并拢跳离。
如果是在屋内,关闭门窗十分关键,还要给家庭电器断电。
近段时间以来,儿童坠楼事件多有发生。警方提醒:从近段时间全国各地发生的幼童坠楼事件可以看出,此类事故多发生在窗台、阳台边,幼童生性好动,缺乏安全意识,负责监管的大人一定要加强安全意识,不要让小孩单独靠近窗台、阳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014年1月,小斌出生于广西贵港市。今年4月13日晚上10时多,小斌的妈妈张惠下班回家后,用塑料桶装了约15公分深的水在客厅洗脚。因为太累,张惠洗着洗着就睡着了。醒来后,她直接上床继续睡觉,忘了倒洗脚水。
小斌当时1岁3个月,与奶奶睡一间屋子。次日早上6时多,小斌起床在客厅玩耍。7时多,小斌的奶奶去厨房做早餐。8时许,当奶奶做完早餐回到客厅时,发现小斌的头部已倒栽进装有洗脚水的塑料桶里!奶奶急忙抱起小斌,发现他脸色发黑,已没有心跳和呼吸。
张惠听到奶奶的呼叫声后,急忙抱着儿子搭了一辆电动车直奔医院。急诊抢救40多分钟后,小斌恢复心跳,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二天,小斌被转至南宁市一家医院,在重症病房观察了21天后,转入普通病房。5月20日,小斌再被转至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据三九脑科医院植物状态促醒中心主任倪莹莹介绍,患儿来院时可自动睁眼,但不能发声,无法进行眼神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全身肌紧张,大脑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萎缩,被诊断为植物状态、缺血缺氧性脑病。目前主要是对患儿进行全面促醒治疗。
原来能笑能跳的小斌现在成了植物人。
“原本他能说能笑能走路,因为我的疏忽,他现在只会哭闹,连抬头和翻身都不会,一想到这些,我后悔死了!”张惠含着泪说。据悉,小斌所有的治疗费用加起来已花掉了18万元,这些钱全都是借来的。
你看似寻常的举动,对孩子可能是危险!
四川新闻网宜宾6月28日讯28日晚,宜宾市某花园小区发生一起悲剧,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从16层高楼坠落,当场死亡。事故也给所有家庭提了个醒,随时注意孩子的动向,尽量远离窗户、阳台等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29日上午,四川新闻网记者在现场看到,事发11栋楼位于小区大门左侧。现场已被清洗过,已经没有了血迹。据小区居民介绍,昨晚8时许,小区内忽然传来一声巨响,众人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孩从楼上掉下来了。“我看那个娃娃头部受了重伤,当时就没得气了。”家住小区的林婆婆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
众人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孩子的父母也随即赶到现场,一看孩子的情况,立即哭晕在地。据事后了解,孩子今年才1岁零8个月,是个女娃娃。周围群众介绍,事发疑因婆婆抱着娃娃在16楼窗户旁打接电话。由于一手拿电话、一手抱娃娃,加上娃娃在婆婆怀里乱动,结果一不小心从窗户上掉落下来。由于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周围群众的坠楼原因说法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
6月27日,湘潭一名4岁男童被父母遗忘车内数小时,当发现时已身亡;6月26日,汨罗市弼时镇三名儿童意外跌落当地敬老院后的景观池塘,不幸溺亡;6月27日,长沙捞刀河街道有个父亲一巴掌,竟将2岁半儿子打得噎住了,紧急送医院抢救,幸运的是孩子抢救过来了。
这几起事件,无疑敲响了高温天里孩子安全的警钟。如果,父母下车前,能多留个心眼往车内再看一眼;如果,三名儿童落水的池塘安装了护栏;如果,父亲不是用巴掌来教训两岁半的儿子,相信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生命只有一次,但愿所有人都能绷紧安全这根弦,呵护孩子的成长。也但愿这样的悲剧今后不再发生。
宝宝说
我有点喜欢发脾气。我撕贴纸的时候,如果半天撕不下来,就会大哭;我搭积木的时候,如果老是搭不好,就会把所有积木都推倒。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这样。妈妈似乎有时候也搞不明白。
妈妈说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宝宝怎么那么爱发脾气。不过一听到他哭,我就心软了,就立刻哄他,让他停止哭闹。老公则总是唱黑脸,吓唬宝宝:“再哭大老虎就把你抓去吃了!”“再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有时候越吓宝宝哭得越凶。
老师说
上面的一些表现,是宝宝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安抚,更不是恐吓和威胁。首先应该分辨宝宝哭闹的原因,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安抚、引导宝宝,从而使他逐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他的情绪,学会以积极的情绪去应对他面前的世界。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孩子对一件玩具是表现出喜欢还是厌恶,对一条狗是亲近还是恐惧,这就是情绪。情绪是婴幼儿适应生存重要的心理工具,不同的情绪激发和驱动着他做出不同的行为。
幼儿具备三大情绪能力。
第一,情绪表达能力。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到1岁后,他们就能够表达内疚和蔑视等复杂的情绪了。
第二,情绪识别能力。1岁甚至更早的婴儿已能“察言观色”,能够对父母和陌生人的情绪做出反应,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懂得如何得到你的关注。
第三,情绪学习能力。儿童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个情绪学习的过程。由于和父母亲交往最多,他们最多的还是“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父母的熏陶。如果父母总是忙乱急躁地应付各种事情,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那种急躁情绪。
情绪培养对宝宝未来的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情绪愉悦的孩子,能促进身心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能更冷静更客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并寻找办法战胜它们;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和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人际关系融洽。
情绪低落的孩子,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压抑和摧毁,这将阻碍他们发展学习的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
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3个月到2岁,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一时期,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至关重要。
怎样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1)针对性引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从中能看出宝宝的性格是情绪平缓型,还是情绪激烈型,以便于亲子间更好地沟通。情绪平缓和激烈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平缓型的孩子可能表现比较乖巧,父母要更加细心地关注、体察其情绪变化,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激烈型的孩子,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要区分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2)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儿童情绪发展中的重要性无人能比。父母要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情绪、情感面对孩子和生活。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
3)面对面,“照镜子”。父母抱着宝宝,与他面对面,并模仿他的表情。宝宝可以观察到各种情绪表达,学会跟别人沟通彼此共同经历的情绪状态,学会通过情绪来对周围施加影响。
4)给情绪“贴标签”。经常用一些情绪词汇来描述孩子当时可能的感受,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感受其实非常广泛、复杂,但是却可能没有能力说出来。父母用各种情绪词汇来描述他当时的感受,可以确认宝宝的情绪,给孩子提供情绪“标签”,同时丰富孩子的情绪概念,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5)鼓励孩子积极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对别人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遇到事情不爱哭,善于与人交流,父母就应该表扬他。
6)与孩子一起谈论情绪。当家长感到生气、高兴等不同情绪反映的时候,要直接告诉孩子,并告诉他们原因。家长总试图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隐藏好,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这些情绪最终会以错误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孩子情绪的表达,所以我们最好坦诚地与孩子谈论情绪。
父母们都知道,婴儿撕纸可以让手指变得更灵活。不过,专家指出,儿童的抵抗力较弱,父母们让孩子撕纸画画时千万别用报纸,因为报纸里的油墨可能对孩子有健康隐患。
1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喜欢“见纸就撕”,稍大一点后又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
不过父母要注意了,千万别觉得看完的报纸反正废弃不用就给孩子撕吧。为了避免油墨对孩子造成危害,尽量不要给孩子报纸用来撕纸或画画。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印刷都采用了环保油墨,但一些报纸、杂志在印刷的过程中还是会大量使用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致癌作用的有机溶剂来溶解油墨,特别是一些彩页,油墨面积大、墨层厚,有机溶剂的残留会比较多,如果长期吸入,可能影响到大脑的中枢神经,易得白血病,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另外,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看完杂志报纸后一定要洗完手再拿食物,因为油墨中还有另外一种有害物质——重金属铅,它对人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肝部都有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和孕妇影响更大。
许多成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不惜花费很多钱给孩子购买图书,但却不注意指导孩子阅读,不注意保管,因而降低了图书的价值。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书画对激发幼儿智力的独到作用,利用书画来开展孩子的智力。
1、要精心挑选书画。有些家长不注意,凡是带图的书都认为是低幼儿读物,而不加选择地购买,结果花钱不少,孩子却根本看不懂。因此,成人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孩子能理解的,文字简炼,词句优美的图书,让孩子阅读并复述。有条件的,还可让孩子自己选择,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书画中的内容,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
2、帮助孩子有效地阅读。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去看;有的看书的目的性不明确,无目的地乱翻,很快就将一本书翻完;有的把图书倒着看也不曾察觉;还有的只会讲书上有什么人,什么动物,而不懂得各张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从阅读中受到更多的教育。针对这些情况,爸爸妈妈要注意:
(1)首先教会孩子怎样看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要一页一页地按顺序看,看的时候要仔细,要注意看懂画面上有什么人物、事物,他们在做什么,从而理解画面上所表达的意思,逐步养成看完后能知道其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
(2)在看书画的时候,成人可适当地进行提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提问的安排前后不一,可在看书或讲故事前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去听,然后从故事中找出答案;也可在看书或讲故事中间造成悬念,提出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来解答;还可在听、看完故事以后,进行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从而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