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气非常重要,当然,我所指的勇气,并不是去欺负别人的霸道,或没头没脑的莽撞。我所指的勇气,是敢于面对错误,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坦然接受幸福和他人的赞美,同时也敢于面对失败的挫折。我常常想,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这样的训练,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少走多少弯路,省去多少煎熬和辛苦!
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了智慧的勇气,考学时,只要尽了力,他就可以坦然接受考试的结果,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不会在考前惊慌,上演让人扼腕的临场表现不佳的憾事;工作时,只要机会来临,他就能牢牢抓住,勇于承担,毫不迟疑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不会瞻前顾后,错失良机;恋爱时,只要爱了,他就勇往直前,不会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免得最后落得人去楼空,徒留遗憾。
除了这些人生大事之外,人的一生中,还不知道要面对多少大大小小的难关、困顿和选择。而这些遍布人生旅途的大小石块,都需要孩子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懂得去绕过它,或跃过它。因此,我把“勇气和进取”放在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位置上,就是希望我们宝贝的孩子,不要被尖锐粗砺的石块绊倒,或站在明明可以跃过的石块前,不敢迈步。
案例:
我儿子小的时候是个小胖子,读小学时长得又高又壮,每次在学校门口看他排班队,都能一眼看见他人高马大地站在队伍的最后面。由于他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和小学一年级是在位于台湾中部的乡下学校里上的,所以二年级把他接回台北上私立小学时,我和他爸爸都有些忐忑,担心这个在乡下“放养”久了的、黝黑粗壮的土孩子,没法适应台北这个繁华大城市里的学校氛围。
可是没有想到他一插班进入二年级后,立刻就被选为班长。当他回家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时,一开始我以为是班主任故意这么做来鼓励他的,可没想到他却说:“今天早上开班会时,老师问全班同学有谁愿意当班长,我是第一个举手说要当的人,所以老师和同学就让我当啦!”自此之后,这个从乡下转学来的土孩子,三年级时当了全校降旗典礼的司仪,四年级荣升仪仗队队长,五年级则代表学校竞选台北市小市长。
你若问我,他失败过吗?当然!四年级时,他因为发号施令错误,让全班同学在竞赛中转错了方向;五年级竞选小市长败北。可是面对这些失败的打击时,他有一句对我来说至今受用的话:“又不会怎么样!”所以,他越挫越勇,越挫越找到通往成功的方法和能力。
“我家有20万块钱”“妈妈说你的衣服特别难看”,孩子一不小心就说出了你的秘密,让你不知所措?是时候教会孩子什么是“秘密”了。
到了四五岁,孩子们可以和大人真正对话了,这当然是个可喜的飞跃。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话多必失,他会不加选择地泄露你所有的秘密。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什么该跟别人说,什么不该说,除非你特别告诉他。下面是几点建议:
1.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什么是秘密
很多父母只是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隐私啊。而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什么是隐私,孩子根本不明白。因此,如果想要说话奏效的话,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词语来解释这个概念,而且说的时候,要具体详细。你可以试着这么对孩子说:“隐私是只有自家人才知道的事情,不应该跟别人说。比如爸爸妈妈吵架这件事就不要对别人说。”
2.教孩子学会自己判断什么是隐私
当孩子已经明白了隐私的含义,接下来,就可以帮他分辨哪些事情属于隐私,哪些可以毫无顾忌地告诉别人。父母完全不可能把每件事是否能跟外人说对孩子说明。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帮孩子培养自己判断的能力。
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编一些“傻乎乎”的情节,然后跟孩子一起探讨是不是该把这些告诉别人。比如,问孩子:“我和爸爸说,我们要在月球上盖一套房子来让全家人住,这样的话用不用告诉外人呢?”然后,鼓励他向你提问,比如他会问:”妈妈,我可以告诉老师,你觉得她的鞋子很难看,她别再穿这样的鞋子进教室吗?”你可以这样回答他:“老师有老师自己的喜好,我只是说出了我的看法,不一定我的看法就是对的。而且,你这样对老师说,肯定会让老师觉得十分难堪,让她下不来台,你想一想,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穿得太难看了,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也感到十分难受呢?像这样的事情,你不说比说更好。”
3.教孩子学会征求父母的意见
即使经过了数不清的角色扮演游戏,孩子可能还是对有些事情拿不准。所以,告诉他:“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对外人说,可以先问问我。”不过,让你尴尬的是,他可能不会小声说话,而是像大喇叭广播一样地问你:“妈妈,我能跟齐阿姨说飘飘小弟弟的头形很奇怪吗?”不管结果如何,你也要在私下里表扬:“你问妈妈能不能说,而不是直接告诉齐阿姨,是很对的。但是,最好下次小声问我,这样,阿姨就不知道我们说的小秘密了。”
4.当他快要“犯错”时给个暗号
有的时候,大人说到激动处,也会说错话,孩子也一样。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大嘴巴,把家里的所有事都告诉别人,你可以与孩子定一个“暗号”,比如,当你觉得孩子要说到一个不合适的话题时,可以给他递个眼神,阻止他把事情搞糟,或者在桌子底下轻轻踢他的腿把手指头放在嘴唇上做“嘘”状都可以。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多多:给他提醒的时候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让他悬崖勒马,从而让尴她的局面不会发生。
作为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总是不遗余力。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方法
1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2
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3
大人的意见要统一。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4
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不太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要帮助孩子确定明确的行为标准并定期检查,确保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标准,并且以一种可以预期的安全方式运作和维持这些标准,这些都是你的责任。
之前我班有这样一个孩子,常“偷”拿教室里的玩具,我和家长沟通后才知道,家长早就发现这件事了,但是一直没有阻止,也没有进行批评教育。还说:“我明天再给你拿来不就行了吗!”……直到后来,孩子更加肆无忌惮,只要是在路上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拿”走。被摊主当场抓到好几次,每次家长顶多说孩子几句:不可以拿别人东西之类的话。最后,孩子反倒还觉得有点委屈:你之前都没有这样说过我!那位家长面对越来越多人的围观,也许是觉得有点难为情,当场扇了孩子几个耳刮子。
事情已经发展成这样,暴力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要靠体罚来管教孩子,只能表明孩子已经不受控制了。当然,孩子在短时间内经受暴力,可能一些行为会因为害怕而压抑一阵。但是最终结果,只能让孩子内心产生愤恨,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疏离,孩子不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有一天,孩子出现不合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最可能是在寻求他人的注意,哪怕是招来责备。将孩子放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呆一段时间,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进行自我调整,认识到不合规矩的行为让他失去了什么。“隔离”时间过长,教育也会失效。无论何时他的行为不合规矩,可以将赞扬和指责放在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确保这种行为不会再次发生。
相反,如果你意识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做错了什么,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这样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这些错误包括:不公正的批评孩子,责备孩子;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解释和改正他的行为,或者惩罚孩子过分严厉。
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就不懂得道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只有家园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消除思想上的分歧,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
5月2号晚上,因为到家比较晚,我们决定在外面吃饭。**爸问我们:“你们想去哪吃?要不吃烤肉怎么样?”我知道**爸想去吃烤肉,但是我认为总让孩子吃烤肉不好,所以我并没有支持他说要吃烤肉的建议,于是我选择了不说话。因为我知道如果**爸已经有想法,基本是我提了,他也会劝你选择他说的地方,所以我还是省点儿心吧。这时候女儿**说:“我想吃番茄虾。”**说的是去“眉州”,她特别喜欢吃那里的“番茄虾。”
没想到,**爸想都没想就说:“不行!”他的理由是太远了,我知道并不是因为距离的原因,只是他很烦女儿一到那就点‘番茄虾’。见老爸拒绝了,可能已经开始犯困的女儿就哭了,问为啥不能去那吃?其实,我从心里认为**爸不对,这个时候照顾点儿孩子的情绪就得了,而且她到了喜欢的地方,还能多吃点(平时**比较挑食,并不是什么都吃的孩子,所以在选择饭店的时候,我比较愿意尊重她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她多吃点。),但是为了他所谓的“威严”,我没有发表意见。
后来,**见老爸一个劲儿地嫌远,于是妥协了,说:“那就这个饭店怎么样?”她指的是我们眼前的一个饭店,我们也经常去吃。这下**爸没辙了,沉默了好半天才说:“好吧,就这儿吧。
进了饭店,洗完手,我们开始坐下来点菜。因为经常来,**根本不用看菜谱,直接说:“我想吃那个脆皮枣年糕、西兰花和金银馒头。”**爸因为她点了两种主食,又对她进行了一番说教,劝女儿**点儿一种主食,**不同意。唉,遇到这两个倔强的人,真是要命!最后,我说:“你点一碗米饭就好了,金银馒头算我的主食。”战争终于平息了。
我以为不会再发生战争了,没想到,刚消停了一会儿,**爸翻着菜单子又开始找事儿:“**,你吃饺子吗?”**兴奋地说:“吃,吃,哦,吃饺子喽。”**爸还给**叫过去,让**自己点儿吃哪种饺子。**兴奋地跑过去,点儿了一个虾饺。没想到,闺女高兴劲儿还没过,**爸又说:“你要是吃饺子,你就别点金银馒头或者别点那个枣年糕。”我当时那个气呀,这么大人了,犯得着为这点儿事和孩子没完没了嘛,你要是不想让她吃,你就别着她呀,你还问,问完闺女,又不让吃,这不是成心找事儿吗?
果然,闺女不愿意,又开始哭。我虽然气,但是为了老公所谓的面子,我没有批评他。服务员点菜的时候,**爸还在为这事和**不停地理论。我直接告诉服务员,“点一份虾饺!”**爸见我点了,也不好再说什么,愤愤地合上了菜单,顺带嘟囔一句:“你就惯着她吧。”
对于**爸说我惯着闺女一说,我不同意,我说:“如果你不想让她吃,你干脆就不要问她!问完她,你又不让吃了,你这不是成心找事儿吗?我向着你说话,对**不公平,因为是你问人家吃不吃的。我向着**,你又说我惯着,我认为我没有惯着她。”
所以,我认为,不管怎么样,在孩子面前,父母必须要保持一致的意见是不对的,在某些时候对孩子不公平!我只想支持对的一方,我不想让孩子养成这样的认识:权利大的人就是对的。我想让孩子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对方的权威!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觉得在孩子面前,父母必须保持一致的意见是不对的。
**喜欢在睡前让我给读本书,那天我要给**洗衣服,就让**爸去给她念书。我在卫生间一直听到两个人在天南地北地瞎说,期间也听见了**的几声抱怨,我猜,肯定是**爸没给她念书。
果然,我一进屋,**就冲我抱怨:“妈妈,爸爸不给我念书。”我说:“你怎么就不能给她念一本呀?你给她念一本书,她不就睡了吗?”**爸却生气地说:“你怎么不和我意见一致呀?你就不能说爸爸累了,今天念不了吗?”“可是,你和她瞎说了半天,有这功夫,一本书早就念完了!”我生气地说。
在这件事儿上,我真的不想和**爸保持一致的意见,我希望他能多些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抽空给孩子念本书。因为毕竟爸爸和妈妈对一个故事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给孩子念书,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我希望爸爸能参与进来,让孩子多点儿新鲜的体验!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随机挑选了几个孩子做智力测验,就通知所有人说:“这些孩子以后肯定是天才。”
结果八个月后,当他们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比第一次进步了很多,教师也给了他们很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也说明了,教育孩子,鼓励往往比其他更有效。
其实当你常对孩子说正面鼓励的话时,往往能推进孩子往好的方向走。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这5句话能帮助爸爸妈妈,快收起来吧!
01
鼓励孩子积极向上的5句话
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的认同,父母不妨常对他们的优点作出表扬和鼓励,往往能推动他们更积极,更努力。
1、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2、别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4、你付出了努力,肯定会有回报的。
5、做得不错,希望你能保持好心态。
02
使孩子充满自信的5句话
只有自认为已经没有指望的事,人们才会放弃。孩子是脆弱的,他们常常需要一些鼓励去点燃内心自信的火种。
1、可能是方法不对,找到方法就没问题了。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03
鼓励孩子学习的5句话
没有哪一位父母会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可是催促和责怪往往没有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当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时,不妨这么告诉他。
1、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也一样。
2、你花多10分钟复习功课,上课就变得轻松多了,试试看?
3、你刚才做功课的样子很认真,希望你继续保持。
4、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5、考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是你努力了,就会有进步。
04
促进孩子品行高尚的5句话
知识学得再多,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很难在将来获得成功。一个人的任何技能,都不是一朝一夕中学成的,何况是应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因此,父母应尽早多向孩子讲解做人的道理,并为孩子做出榜样。
1、品德比分数更重要。
2、我们都要做诚实的人,全家人都可以相互监督。
3、竞争很好,但公平最可贵,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凡事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良心,这么做对不对。
5、做懂礼貌的孩子,要学会感恩,多说“谢谢”。
05
鼓励孩子自立自强的5句话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格。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不软弱、不撒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态度。
1、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己决定。
2、自己去做吧,不要依赖别人。
3、你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嘛。
4、路是自己选的,就要对自己负责。
5、你大胆去锻炼一下不是很好吗?
06
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的5句话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培养他们们热爱劳动,既能增强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使其在劳动中学会生活技能,对今后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应当从小就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1、平时多劳动,也是一种锻炼。
2、你多做几次就会了。
3、第一次,谁都一样。
4、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你也来尝尝当家的滋味。
07
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5句话
不会与人交往的人,在社会上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的,而一个不受欢迎或不被他人接纳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父母应当充分认识让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性,从小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积极交往,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走上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孩子,做人要坦荡,待人要坦诚。
2、你要学会融入集体中。
3、用你的诚心赢得他人的欢迎。
4、不要随便地怀疑别人。
5、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理解。
08
鼓励孩子纠正缺点的5句话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但父母怎样面对孩子的缺点,却很有讲究。切忌用打骂的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妨讲讲孩子的道理。
1、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说谎。
2、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3、你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4、有耐心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5、凡事都要冷静,不能急躁。
鼓励是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请多多鼓励孩子吧,针对孩子不同方面的成长,多多说上面5句话,孩子一定会更好的!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No.1 原生家庭影响你的人格和亲密关系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No.2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
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No.3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规则也不同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No.4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
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No.5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No.6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 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No.7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家长们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