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护理小儿多动症患者

如何进入上学状态 家长教育笔记 03-22

导读:小儿多动症一定要多注意做好预防,而对于小儿多动症可以采用以下预防方法,运用得当或长期坚持,完全能避免小儿多动症发生。那么,小儿多动症的预防方法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今天由小编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家长如何护理小儿多动症患者这一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多动症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活动过度

(二)注意障碍

(三)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四)学习困难

如果家长发现小孩有上述的多动症表现,那就要做好多动症的治疗了。

家长护理小儿多动症患者,要做到:

1、要树立孩子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要注意努力培养有小儿多动症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注意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反复的说服教育,鼓励患儿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战胜小儿多动症,以消除患儿心底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努力帮助患儿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

2、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要注意多引导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打球、爬山、郊游、游泳等,让还多参加书法、柔道、画画等群体性活动,多到室外接受日光的沐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兴趣习惯、爱好。

3、要加强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要注意设法提高孩子的集中力、注意力,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逐步的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在课桌的安排上,将小儿多动症的安置于第一排,以便得到老师及同学的监督,多给孩子看一些他喜欢的图书、多讲一些他爱听的故事。作为教师及家长,对孩子的没一点进步,都要注意及时的表扬、鼓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多动症症状:患者易出现食物过敏


(路透社医学新闻)据美国学者报道,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ADHD)儿童,其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是正常儿童的7倍。

华盛顿Georgetown大学医学中心的JosephA.Bellanti博士指出,食物过敏可能诱发儿童发生ADHD。

研究人员对17例7-10岁ADHD儿童进行了食物过敏原的致敏试验,结果发现56%的ADHD儿童试验阳性,而正常儿童中阳性率仅为6-8%。而且,当询问受检儿童及其父母是否对某些食物过敏时,4名父母(23.5%)称其孩子存在不良食物反应史。

Bellanti博士认为,食物过敏可能与儿童ADHD存在一定联系,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卫生研究院的David

Fassler博士指出,该研究样本较小,而且以往有关ADHD的许多研究不支持该结论,因此该结论有待于进行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多动症儿童长大后易患心理疾病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患多动症的女孩长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结果与过去他们开展的针对患多动症男孩的研究结果相似。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187名6岁至18岁的女孩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其中96人是多动症患者。在研究开始、中期和结束时的三个不同阶段,研究人员通过问询方式分别对被调查者进行了三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结果显示,在患多动症的女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会患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将近三分之二的人会出现吸毒或酗酒的问题。与之相比,没有患多动症的女孩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上述问题。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明白为何多动症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也不清楚这些心理疾病是否可以通过对多动症的治疗在儿童长大后予以避免。

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其主要症状是注意力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等。

多动症患者的自卫行为分析


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行为异常和学习困难,常遭到老师的训斥,家长的打骂及同学们的讥笑讽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常常出现不及格。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使他们害怕再次遭到挫折,从而采取退缩、回避的方法作为自我防卫的措施,以试图改变处处受责难的局面。从而表现为拒绝学习,不做作业,逃避考试,甚至逃学。儿童的这种逃避行为常会被父母及老师认为有意对抗,从而加重处罚,增加了额外作业负担,更加重了多动症儿童的退缩回避行为。

(1)退缩、回避: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行为异常和学习困难,常遭到老师的训斥,家长的打骂及同学们的讥笑讽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常常出现不及格。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使他们害怕再次遭到挫折,从而采取退缩、回避的方法作为自我防卫的措施,以试图改变处处受责难的局面。从而表现为拒绝学习,不做作业,逃避考试,甚至逃学。儿童的这种逃避行为常会被父母及老师认为有意对抗,从而加重处罚,增加了额外作业负担,更加重了多动症儿童的退缩回避行为。

(2)幻想和孤独:由于多动症儿童在学校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乐趣,他们便会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世界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进而出现幻想及孤独症状,整日少言寡语、忧郁、自卑、失望,不与同学交往,甚至对母亲等也不予以交往、交谈。

(3)过度补偿行为:多动症儿童为了克服自卑情绪,以补偿自尊心受到的伤害,就会依仗自己的组织能力、体力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小团体,强制其他同学入伙,在课堂上起哄,欺负其他同学,对老师恶作剧,甚至斗殴。这种带有攻击性的举动,是用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否认自己的不足,补偿自身的缺陷。

(4)掩饰和否认:多动症儿童为了逃避责难,当老师和家长批评时就开玩笑,以阻止别人的注意力。有的多动症儿童完全否认自己的不良表现,把自己的成败归罪于家长的打骂。这种掩饰和否认行为都会无形中加重了多动症儿童的多动症状。

小儿多动症区分 如何区分好动与多动


如何区分好动与多动

1、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下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而多动症的孩子做不到。

2、正常儿童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

3、正常孩子作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患儿却表现得很笨拙。

4、中枢神经兴奋剂能使正常儿童引起兴奋。而患多动症的儿童服用后,却很快地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呈相对集中。当他们服用镇静剂时,反而出现兴奋、多动。

因此对被怀疑的孩子,不妨给他们喝些咖啡或浓茶,如果孩子没有突出表现时,希望爸妈不要随便带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孩子心理上不良的刺激,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是多动症,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加精神负担。

多动症治疗护理:需“静养”


据新华社消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1000万~2000万左右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提出,对于患多动症的儿童,应该创造环境让其“静养”。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大症状。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生张挺秀介绍说,与大多数同龄儿童不同,儿童多动症患者通常表现为过度活动、注意维持困难和冲动控制困难。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自控能力发育障碍。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难,因此容易出现情绪障碍、逆反心理、酒药成瘾、抑郁、孤独等其他心理障碍。

据介绍,5岁前的儿童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到了5岁以后,有意识注意开始迅速发展。对于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张挺秀建议在孩子3岁以后就开始训练有意识注意,能够有效纠正其多动症。而对于多动冲动型多动症,更重要的是创造环境让孩子“静养”。

张挺秀说,5岁前儿童的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善,兴奋大于抑制,自控能力差,“我要做什么”容易,“我不做什么”难,但如果6岁后还是兴奋大于抑制就不太正常了。因此,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对于孩子好的行为,一定要多加表扬,不断强化鼓励,促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千万不能纵容,否则就会形成习惯固定下来。但“否定”孩子必须讲方法,例如,往往该吃饭时,很多孩子玩得正开心,此时父母不应该马上强制制止,而应该给他一点缓冲时间,否则会让孩子兴奋和抑制产生强烈冲突,进而大哭大闹。

张挺秀还介绍说,是否患有多动症,必须到6岁后才能定性,但早期会有所表现,因此对可能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要训练他们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如画画、弹琴、做美工等,有利于培养注意力和控制力的提高。孩子患多动症不必紧张,严重的才需要药物治疗,轻微的患儿通过行为矫治完全能够治疗。

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3项)

⑴、作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⑵、上课常常不听讲。

⑶、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⑷、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⑸、很难坚持做某以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一项)

⑴、往往想到什么就作什么。

⑵、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⑶、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⑷、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⑸、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⑹、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两项)

⑴、坐立不安。

⑵、经常奔跑。

⑶、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⑷、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⑸、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⑹、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⑺、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应注意以下两面三点:

第一,在允许的活动场合,如下课、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自己

,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于“不拌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拌多动”及“注意缺陷不拌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拌多动的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缘何而起


有人提出,体内铅过多或铁缺乏是多动症的病因。因为低剂量的铅即会抑制脑中酶活性,干扰神经递质代谢,影响患儿的智力、记忆力、视觉、听觉及运动功能,使患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建议患儿不吃受铅污染的食品以及贝类、莴苣等含铅量高的食物。缺铁患儿也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行为异常,经铁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对此,上海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对某小学215名一至六年级学龄儿童进行调查,证实其中35例多动症患儿与铅中毒或铁缺乏无关。另有一些资料报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儿童精神创伤和饮食也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因素。还有人把多动症归咎于荧光灯、电视机释放的“软X射线”,但物理学家反驳说,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1845年,外国学者霍夫曼描述了一些孩子,他们小动作频繁、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任性及学习成绩不良。霍夫曼首先指出,他们这些异常行为决不是精力旺盛和顽皮,而是一种病态表现。1931年,温考夫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类病态表现,把它称作儿童多动症。此后,随着临床报道日益增多,称法也五花八门,有叫粗笨行为综合征、原发性读书迟缓、器质性脑损害、格氏发育综合征等等。直到1962年国际小儿神经病学会议进行充分讨论后,才暂定命名本症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现在,这一名称已为大家普遍采用。

据统计,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约占学龄儿童的2一10%,男孩明显多子女孩。患儿的智能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性格方面的异常。他们不仅自己坐立不安,调皮捣蛋,学习散漫,而且还妨碍同学,难为老师,既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显然,儿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学习困难和慢性行为改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于儿童多动症缘何而起,它的病因是什么,至今尚无一致看法。

许多学者主张,儿童多动症是由各种各样的脑组织轻微器质性损害引起的。帕塞麦尼克1959年就指出,多动症与患儿出生时脑损伤有关。患儿脑部可能在母孕时就遭受损害,也可能出生后遇到外伤,由于他们表达能力不完整,这些损害很难被家长发现。孕期母体患风疹、妊娠中毒症等疾病和婴幼儿患炎症性疾病,病原和毒素也会损伤患儿脑子。人们发现,难产儿、早产儿和小样儿发病率较高,前者可能是分娩时患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器械性损伤所致,后二者则与孕期母体罹病、胎儿宫内营养不足等有关。近年来婴儿颅损伤抢救成功率提高,似乎也增加了多动症发病率。庞迪尔提出,患儿脑损伤部位多在额叶系统或尾状核。其他报告则认为其损害可以发生在额叶和网状结构,也可以呈弥漫性损害。

不少证据表明,儿童多动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精神病学家塞法调查了17例多动症患者,结果发现,他们同胞兄弟19人中竟有10人有同样症状。人们注意到,父母中有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者,他们子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的患病率为50%,而异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患病率仅为14%,同卵双生儿的发病率可高达100%,而异卵双生儿的发病率要低得多。为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专家们把患儿的兄弟姐妹寄舍于环境相似的领养人家中,结果,堂兄弟姐妹22人中仅2人发病,而同胞兄弟姐妹19人中就有9人罹病。这些都说明,儿童多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性。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患者的遗传缺陷是由Y染色体异常所致。

大量临床检查显示,多动症的神经生理基础异常与人体内生化代谢紊乱有关;尤其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已经知道,多动症患儿尿中3一甲4一氧羟苯乙醇含量减少,脑脊液中同型香草酸含量降低,而二者都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夏威特斯在动物实验中用药物耗竭储存在大鼠脑内的儿茶酚胺,大鼠出现焦燥不安、活动过度,如果再给予注射苯丙胺类药物,提高大鼠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它便很快安静下来。因此,人们推测,患者神经突触间隙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不足,导致大脑信息不易下达,从而产生自制能力不足的各种征侯群。温德进一步认为,多动症是由于遗传关系所导致脑胺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综合征。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

有人提出,体内铅过多或铁缺乏是多动症的病因。因为低剂量的铅即会抑制脑中酶活性,干扰神经递质代谢,影响患儿的智力、记忆力、视觉、听觉及运动功能,使患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建议患儿不吃受铅污染的食品以及贝类、莴苣等含铅量高的食物。缺铁患儿也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行为异常,经铁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对此,上海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对某小学215名一至六年级学龄儿童进行调查,证实其中35例多动症患儿与铅中毒或铁缺乏无关。另有一些资料报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儿童精神创伤和饮食也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因素。还有人把多动症归咎于荧光灯、电视机释放的“软X射线”,但物理学家反驳说,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目前,虽然多数学者相信儿童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是对多动症病因的各种学说�;�;脑轻微器质性损害说、遗传因素说、生化代谢紊乱说、环境因素说等却均有存疑。儿童多动症病因至今不明。人们期望尽快揭开儿童多动症病因之谜,以便能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妨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多发病、常见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