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莹:我们家的“仙人掌教育”

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 我们的城市幼儿园说课稿 04-03

由于我并不常住上海,而女儿能把自己养活下来都了不起了,所以我根本就不敢去指望她能照养好其它的“活物”,因此这棵仙人掌当我不在上海家时就是棵“孤儿树”。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棵“孤儿树”却活得兴高采烈,每年五月份到九月份这阳光最炽热的季节,一朵又一朵的黄花绽放不停。

我瞧着希奇道:“哇,真是了不起呀,这棵仙人掌居然能活得这么好。”

女儿则以见怪不怪的口吻回应到:“因为它是‘仙人掌’啊。”

由这棵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引发我和女儿对植物生命韧性的讨论,我说:“当初仙人掌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好养’,应该是为了适应自然界中优胜劣败的生存法则而被‘逼’出来的改变。”

女儿在点头称是后加了一句:“对,就像我一样。”

我听了笑起来,这笑容中有对女儿的嘉许也有着为母的疼惜,因为女儿在十八岁独自一人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读书,六年来所承担在生活、学业与情感、身体上的困顿与失落肯定不少,但她却从无一次打电话回家求救哭诉,都是咬着牙挺过来。曾问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跟爸爸妈妈哭呢?”

“哭给你们听有啥用,你们隔得那么远也没法立刻飞过来帮忙,哭完了还不是得靠自己去面对。”

“那为什么连回到家见了我们面也不说辛苦的?”

她淡淡的说:“都过去了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相较于女儿的独立坚强,一直在台湾岛内读书的儿子个性就显得太“面”了些,直到最近因出国进修,在人生地不熟熟的异乡,被“逼”得必须反思自己做决定和面对,才总算长出了点“仙人掌”精神。

曾观赏过一部胡杨树生长的纪录像片,其中有位培林专家讲述到种植胡杨树的诀窍——少浇水、施肥与培土。

因为若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浅自然经不起风雨;所以只要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由于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自会“逼”得它们不得不拚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何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何愁这些树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仔细想想,这栽树的原理其实不就跟养孩子一样,若对孩子太过周到照顾了往往就培养出了他们的惰性,生命的温室只会诞生出生命的灾难。

若要想要孩子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就不能给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必须强狠下心去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在温室里我们是永远见不着参天大树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郜妈”的亲子教育经:看到妈妈们的小问题


导读:通过“郜妈”的一双新鲜眼,我们看到了很多妈妈的“小问题”。

“郜妈”,名叫郜莹,台湾女作家,台湾电台、电视台资深主持人,上海浦江之声嘉宾主持人。她写了很多育儿的心得书,引起广泛讨论的是《妈妈必须教给女儿的事》。“郜妈”一直在做一个“爱心点灯”的活动,号召大家为贫困小学捐书,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郜妈”。

“郜妈”的亲子教育经,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郜妈”说大陆妈妈:

有点功利哦

举例:我近期待在大陆发现一个特别现象。在图书大厦里,听到一位妈妈一边翻幼儿书一边说:“字这么少,要买本字多一点的。”还有很多妈妈让0到3岁的孩子上早教班,大家彼此夸耀的经常是:“你看我孩子认识多少字。”而一些问题妈妈都来问我要“立竿见影”的教育药方。

观念:其实太功利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以后说不定都找不到工作哦!

郜妈说:我的儿子从美国念到硕士后到上海工作,他的月薪一万人民币,但是我认识的女性朋友,还不到30岁,她在上海工作的月薪超过两万人民币。我儿子心理就有些不平衡了。所以我告诉他,对于现代社会,父母一味追求的学历,其实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保证书。怎样做人、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妈妈咨询我,其实就是很功利地想要一张药方,马上把孩子治好,但并不是每个药方都适合每个孩子,孩子需要的是维生素,强身健体。

“郜妈”说管教:

父母管孩子要“创新”

举例:其实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父母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吓唬孩子,比如“你再调皮,就把你扔出去,不要你了”。问题是,家长能做到吗?不可能。所以下次吓唬时,请你用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吓唬。

观念: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要说话算数,要有点创新意识。

郜妈说: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在商场大哭大闹要买东西的窘境,我的一个台湾朋友也是,一次他儿子又躺在地上赖皮,他觉得很丢脸,可打骂都不管用,突然灵机一动,他也躺在地上,周围人都围观,还有人说要打电话给警察,孩子就很着急,直喊爸爸坐起来。后来朋友站起来跟大家解释,然后对儿子说:“你觉得丢脸吧,刚才你躺在地上,爸爸和你现在一样觉得丢脸。”这之后,他儿子再也不闹了。有时候,管孩子也要有点创新精神。

“郜妈”说母爱:

做个“力所能及”的妈妈

举例:我做了一个讲座“老鸟妈妈和新鸟妈妈”,其中有新鸟妈妈就问我,作为老鸟妈妈,在对待孩子方面,也会有像新鸟妈妈那样的担忧和害怕吗?我说,当然有,而且怕的大方向差不多,都是怕教育孩子上失策,没教到点儿上、耽误了孩子;怕孩子不成材;怕孩子学坏误入歧途;怕孩子不懂照顾自己;怕孩子不快乐、不幸福……只是害怕的具体事上有些不相同。

观点:不论孩子长到多大了,妈妈那颗担心孩子的心,都永远提在那放不下来。所以不想让自己这颗妈妈心给累死、担忧死,就做个自己“力所能及”的妈妈。

因为这样你才能做得轻松,才能坚持下去。我看到育儿书里都说:孩子别着急,慢慢来,从来没有人说爸爸妈妈,别着急慢慢来,所以我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妈妈们,我也曾因为错误的决定而让我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有所缺憾,我的儿子从小受到爱护,他很依赖我,但他到美国读书之后,我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希望他不要打电话来诉苦,现在我发觉当时做得太绝了,让孩子以为我不再爱他。

很多书都说家长应该怎样,但我希望安慰和鼓励年轻的父母,让我们和孩子彼此都能保有“不模范”的空间去自由挥洒,用心不用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

“郜妈”说孩子:

要让他们懂得规则

举例: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大陆女生六成愿嫁富二代。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跟同学煲电话粥时所说的一段话:“我将来长大后,一定要找个有钱的老公来嫁,然后再用他的钱来打拼我的事业!”我跟她说:“你知道找个有钱男人嫁,必须要花多少心力去打败多少女人吗?而且就算侥幸获胜拿到了这个‘钱口袋’,时时担心他会被其他女人给抢走,与其花费如此多心思还未必能得到或护住这‘钱口袋’,还不如将这些辛苦心思用来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钱口袋’来得更稳妥。”

观点:我儿子中学时要买一双名牌球鞋,用的是别人祝贺他考上高中的红包,我希望他不要买,但他认为是花自己的钱,我告诉他:“这个红包钱以后是父母要还给别人的,也就是说,你花的还是父母的钱。在你没有真正赚得到一分钱的时候,你没有权利买奢侈品。”孩子要让他懂得规则。

郜妈指点“母亲节”:

子女“抱蛋”妈妈“种树”

在台湾,母亲节的气氛比较浓,孩子送妈妈卡片和亲手做的小礼物很普遍,学校也会组织,而“郜妈”做过很多关于母亲节的活动和创意,在今天的母亲节,“郜妈”就支几个招给大家。支招一:抱蛋活动

我们曾经让100个孩子每个人领一只生鸡蛋,然后带在身上过一天,等到母亲节的下午,再进行回收。基本上只有10个左右的孩子能够保留鸡蛋完好,孩子们就会抱怨说:“生鸡蛋好容易破哦,很难拿呀。”我们会告诉他们:“拿一天你们都觉得很难,可妈妈们从怀孕那一刻开始,就把你们像生鸡蛋一样,每天小心翼翼地捧着,她们该多不容易啊!”小孩子们特别感动,这个活动的效果非常好。支招二:种棵“妈妈树”

我参加过儿子的一个表演会,当时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自己的妈妈,但我想对儿子说:“虽然辛苦,但有了你,妈妈觉得很快乐。妈妈感谢你。”所以我们酝酿了这个活动,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张卡片,并大声地告诉孩子听,然后一起把卡片挂在树上。这个活动会让孩子们感觉到妈妈对他们的需要和爱。

家庭教育:仙妈育儿记


仙妈育儿记

下个月我女儿小仙就整八岁了,她呆萌的小样子仿佛就在昨天呢,一转眼,今天她就变成大姑娘了,我不得不感叹,时间过的真快。

仔细想来,在小仙成长的道路上,我是个懒妈妈。为了她能尽快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晚上只有在她哭狠了,我才会开灯抱抱她,一般的哭,就让她哭几声,然后自己再接着睡;再大点开始训练她独立吃饭,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更是了,看她很费劲的才能把一勺饭送进嘴里,把衣服穿反了的时候,我按下那颗想过去帮忙的心,躲起来偷看,直到她自己尝试成功之后,再走出来对她进行表扬,鼓励她下次继续。她仰着花猫似的脸冲我笑的那一刻,我们彼此都是很高兴的。因为我的不帮忙,我曾无数次被仙姥姥说懒,没有动摇,我依旧坚持继续,仙爸也全力配合。

十个月的小仙接触的第一本书是婴儿画报,最初我对她的要求仅仅是不撕就好,愿意听我念书,那当然更好。没想到她不但不撕,反而很快就喜欢上了书。我频繁的出没于书店书市,给她买各种各样的书,回家念给她听。我有过一口气念五本书,念完差点晕过去的经历。一岁多的小仙对书的热爱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厉害的高度,睡觉的时候头底下枕着一本,怀里还得抱着一本,还得听睡前故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她说不清楚书的名字,只会说个大概,比如,小猫,那就是得听小猫的故事,好多书里都有小猫啊,这就辛苦我和仙爸了,每天晚上翻箱倒柜的找有那个故事的那本书,仙爸负责陪睡,全念完。

从小书看的多,道理懂的就多。只要你能说出不给她买这个东西的理由,小仙是从来不会哭闹的。书比玩具多的多,一直是她成长中的一大特色。现在也还是这样,几本书,几张纸再有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写完作业的小仙,可以这样自己玩一晚上。

听话懂事自理能力强,幼儿园的老师普遍都那么评价小仙。第一个大班一开学,我再次犯懒跟小仙说,以后书包自己收拾,作业自己记,少写了如果被罚,你自己承担。两个大班上下来,我真没管过她,老师也没找我,偶尔问起来,老师都是一片赞美之声。

去年九月小仙上一年级之前,我突然觉得不放心了,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对小仙进行各种嘱咐,终于有一天小仙忍不住了说:‘妈妈,你别说了,我都明白我都懂。’她还真明白真懂,书包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别的同学的家长忙着在群里问作业,帮孩子找课本找文具的时候,她已经写完了,她没丢过东西。每个课间她都会在学校里转转,没几天就把学校的情况摸熟了,算是打消了我对她会在学校里迷路的担心。

幼小衔接,对小仙来说几乎是无缝的,她好多方面比高年级的一些孩子做的都好。语文数学老师对她的评价都很高,上学期成绩册上,小仙被班主任老师给了希望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下课能多和老师同学交流的评语,这学期成绩册拿回来,我一看全变了,全是老师对小仙的肯定以及鼓励,也就是说她改正了,这种强大的执行力,连我这个大人都自愧不如。

说了那么多,小仙就没缺点吗?当然不是了,她很犟,骨子里就犟,书看多了想法一多就更犟,犟的令人头疼。之前我没少为她的犟生气。后来我想开了,转变方式方法,这件事情出来了,我会把我的意见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跟小仙说清楚,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怎么做让她自己去选择,让她积累处理事情的经验。有时候她会非常高兴的跑来跟我说,妈妈你说的是对的啊。不来找我也没关系,我不生气,她虽然是我的孩子,但更是个独立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和做事情的方法,只要在绝对安全,不违背道德的状态下就好。

养孩子对所有父母而言都是一场修行,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我觉得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当放手,不要急需否定孩子,给孩子一个尝试锻炼的机会。我们都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废物式育儿真是万万要不得的。与其羡慕谁家孩子学习好,谁家孩子懂事,谁家孩子优秀等等,真不如时常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作为父母的你,做过些什么?!

家庭教育:老人倒地,我们应该怎么办?


八月征文:老人倒地,我们应该怎么办?

老人倒地,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话题近些年一直遭到热议。8月3日《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一段儿《老人倒地之谜》,使得这个话题又一次升温。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驾车人常玲玲自述:她早上开车带女儿去幼儿园,途径一个早市,她们看到了一个老奶奶摔倒了,于是她便停下车与旁边的人一同把老奶奶扶了起来,(她扶的时候旁边已经有人在扶)考虑天气原因就把老奶奶扶上了自己车内。之后听到了路人在议论关于“这个老奶奶碰瓷”,她想了想还是报了警,交警方面介入,把她的车扣了下来,并且要求去做笔录。据她及其几个好友描述:当时办案交警建议她走一个简易程序交两三百块处理这事,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车也可以不用做各种检验直接提走了,不然车子检验加上上诉的时间就至少要四十天才能提走。她考虑再三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本以为事情就结束了,谁知麻烦就来了。

没过几天,她电话就被打爆了,来电的自称是被撞人的孙女婿,他说,老太太被撞后,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需要道歉。双方没谈拢,常玲玲被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1元以及向老人道歉,承担诉讼费用。法院宣判常玲玲败诉,常玲玲表示不服申请上诉。回去后找到了出事地附近工行的摄像头,然后叫办案交警调取查看,因为离出事地有点儿远,画面不太清晰,就交给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意见书表示:当时是存在车身和老人相贴,故此一审失败。

她再次上诉,在无事的时候寻找目击证人,还找了另一家专业机构再次进行视频认定,专家说老人是受到两个力倒地的,一个直行的,另一个是向右侧偏的,再结合视频的专业分析,专家表示没有看到人和车直接接触的图像。但是二审还是败了,维持原判。二审失败后,常玲玲表示会继续申诉,为了一个“理”字。

这个节目看完,我就想,自己遇到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孩子越来越大了,在这方面我应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一,我觉得先不要急于去扶人,先搞清楚人倒地的原因,观察其状态,因为很多患有疾病的病人跌倒是不可以随便搀扶的,会导致其二次受伤,如果当时发生了骨折等情况,你的好心搀扶就有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绝不能轻易移动。

第二,相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小,体力无法支撑倒地人的重量,就要寻求第三者的帮忙。救助前做好准备,记下第三者的身份信息,观察周围是否装有摄像头。

第三,我们应该迅速观察伤势,如果倒地人伤势并无大碍,尽可能的让他自己站起来;如果倒地人伤势较重,那么,你就应该联系其家属并及时报警和打120,让他得到更专业的救护。守护其身旁,替他遮阳挡雨,递上水,陪他聊聊天,以减轻他的疼痛。

第四,之前给孩子讲过《白蛇传》《农夫与蛇》,让他可以了解区分好与坏,对与错。让他知道社会有黑暗面,就足够了!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美德。能帮的还是要帮,要懂得自我保护,我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是好人多,要让爱的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由“幼升小”联想到的

在高考、中考、“小升初”硝烟弥漫之时,“幼升小”也呈现出喧嚣、膨胀之势。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所谓名校的“幼升小”入学面试题:

第一题,有1到9九个数,将它们分类,如1、3、5、7、9/2、4、6、8是按奇偶数分的,现问1、3、7、8/5、9/2、4、6,是按什么把它们分成3类呢?

第二题,小明不喜欢穿高跟鞋,小明换灯泡不用梯子,问小明是谁?

还有一题,一只青蛙掉进2米的井里,青蛙用力往外跳,每次只能跳半米高,问需要跳几次才能跳出来?

答案:第一题,按声调分(1、3、7、8是一声,5、9是三声,2、4、6是四声)。

第二题,小明是姚明。

第三题,青蛙跳不出来(因为每次跳上来又会掉下去)。

很显然,这样的题不是来考察一个心理发育正常的6岁儿童的,出题者并不了解儿童心理。无论它是多么知名的名校,它有多么显赫的教育砖家,我真诚地劝告家长别让您的孩子去记忆这些无聊的答案,它们不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却极有可能让您的孩子思维混乱。

让孩子远离脑筋急转弯

书豪6岁入学时在北师大做过瑞文心理测试,校长曾主动透露过测试结果。后来我上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心理学时,才知道那个结果表示书豪6岁时的智商是超常的(孩子智力的发育,和父母后天的教养直接相关)。但是,他6岁时绝对回答不出上面的三道题。

第一道题应该是小学的拼音课上学到的,第二道题纯属莫名其妙,第三道题就更荒谬了。6岁的孩子,思维发展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征包括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和未掌握守恒。也就是说,6岁儿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从一个维度考虑问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他怎么可能做出青蛙跳上来又会掉下去的辩证思维!

以上三题都类似于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的出题本意是拓展联想和想象。但是,翻开现在各种《脑筋急转弯》的书,看看里面的题目,其联想真的就是莫名其妙,其想象只能说是胡思乱想。

记得书豪上小学二年级时,每天放学后,我和他一起坐校车回家,我注意到很多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都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三年级的男孩正兴致勃勃地考问同伴:“最老的老人家是谁?”答案是:老子。

我一时好奇,向男孩要来书翻看了一下,不觉得那些题目有趣,倒觉得答案奇怪,有的还比较弱智。

那个时候书豪正在读十本少年版的《中国通史》,他很明确地回答我: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呀,与其让孩子记忆那么古怪的答案,不如让他掌握正确的认知。

学习心理学后,了解到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进一步意识到《脑筋急转弯》很多题完全不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的逻辑混乱,有的联想牵强、胡乱想象,这样的书对儿童有害无益。

我在做儿童咨询的个案中也发现,那些思维发展迟缓、思维混乱的儿童基本都缺少正确的认知,我还注意到他们的父母在听到孩子错误的社会认知和知识时,也没有给孩子纠正。

别盲目地让孩子上课外班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群家长给孩子报奥数等课外班,为了报名时在教室里找个好位置,他们带着孩子彻夜排队。

家长做出这样的选择,有无奈,也有对学习的误解,更有当前整个教育大环境对家长的误导,而最终受害的将是一代孩子。

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外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和考级开办的,您听说过历史地理课外班吗?自然科学补习班吗?电工木工等生活技能兴趣班吗?铺天盖地的课外补习,投入时间花费金钱最多的就是“小升初”、中考、高考范围内的几门主科。孩子们在学校学的是这些,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还要补习这些。尤其数学、英语是所有考试都少不了的重点,孩子们花费在这两门学科上的时间太多了!

从幼儿到考上大学,十多年的时间啊,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发展的快速期,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少量的几门功课的学习上,您不觉得浪费吗?!

如此狭隘的学习,怎么可能出现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我相信对于那些教育方针和大纲的制定者,他们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自有他们的目的;而对于大量的活跃在补习这一行业的各类教师、教材的编写者而言,补习与其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如说是他们利益的需要。课外班真的是一块越做越大的蛋糕,尝到甜头的绝对不会是孩子。

学生的课内知识真的需要课外的补习吗?当然不是。

参加书豪的初三家长会,几科老师都说到一个现象,有些孩子上补习班,课堂的内容都提前学了,反而课堂上不好好听讲。但是那些内容,孩子们却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书豪也曾跟我说过,他的同学基本上都在外面报班,学得比学校快。但是那些补习课上老师只讲题,公式、定理、原理都讲得少。还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讲得细,基础的东西才能掌握得透。他说自己虽然不补习,做过的题、见过的题型是比同学少,但学校课堂上他听得更认真,不补习也照样能考出好成绩。

有时他在家,还会接到在外补习的同学从补习课上发来的短信,他就乐了。既然是课外班,上课的老师无论从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的纪律,自然没有学校的老师那么负责了。

如果孩子真的兴趣浓厚,您为他报班也可以;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您为他请家教也合适。但如果您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班,千万不要盲目地跟风。兴趣班不仅无助于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可能会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损耗他的学习能力。

书豪在上学之前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我那时的认识就是他上幼儿园不是去学知识的,是和小朋友玩的。他不会一句英语,不会一个拼音,认识的汉字只有80个。但他在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注意和思维的能力、自我意识方面发展良好。而培养这些能力,需要的不是兴趣班,重要的是家长。

他小学时也没有上过课外班。六年级放学后,学校给他们每天加了两个小时的课,双休日也加了一天的补习,但是书豪是班里唯一没有参加的。不仅如此,在他上学期间,我还多次给他请了整周的事假,带他去外地旅游。我那会儿的感性认识就是补习太功利了,而整个小学的课内知识并不多,也不需要拔苗助长地去学小学水平以上的英语和数学。

我学心理是在他上六年级时,也更清醒地认识到小学阶段,远比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庆幸自己注重了孩子的成长,而没有过多关注他的成功――成绩和获奖。

网友的女儿看了我写的书豪读书单后,说不相信他读了那么多的书。其实我没有写多只有写少的。您想想,一个放学就回家,没有家教没有补习的孩子,父母为了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连电视都几乎没有看过,他当然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看书了。一个小学二年级就有兴趣读完《中国通史》的孩子,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能不发展呢。

他曾经和同学一起参加过朝阳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考试,他们学校只考取了两名,书豪考了第一,和第二名相差有50分。

找好学校不如做好家长

我们经常还看到这样的一些报道:为了让孩子上某幼儿园或小学,家长们彻夜排队;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名校,父母找关系、花重金等等。当然,这里面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的利益化功利化等深层的因素。也不乏家长的盲目跟风。

但是,孩子的成长告诉我们:与其费心地为孩子找所好学校,不如用心地学习做个好家长。

教育发展到今天,儿童的成长差异,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家庭。好家长胜过好学校。

我最早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书豪四岁时,有次他发高烧,带他到武汉儿童医院看专家。连续输了两天液后,第三天专家又让他验手指血,结果白细胞特别低。专家怀疑白血病,不仅又开了输液单,还开了住院单。我虽然看不懂检查结果,还是开动脑筋问了专家:孩子的白细胞减少,会不会跟前两天输液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有关?但专家马上否认了我的无知。

因为上中学时,我在老师的打击下不再循规蹈矩,慢慢有了一个好的品质就是:质疑权威。所以,那天我虽然万分心痛,但还是忍住没有给书豪输液,没有办理入院。而是在下午找了一家有熟人的医院,给他又查了一次手指血,并且拿出前后三张验血单对照。因为上午没有输液,特别低的白细胞竟然增加了。我确信孩子没有白血病。

看来专家也难免有庸医,至少也存在只看数据不动脑子的砖家。那天出了医院,我直奔医院旁的一家书店,买了《现代儿童诊疗手册》《儿童护理》《内科学》《外科学》。我没有弄明白那些复杂的医学用语,只是知晓了一些症状的表现,预防、治疗、护理的一点基本常识。

就像上商店,我们需要做个明白的消费者一样。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成为一个明白的患儿家属、一个明白的学生家长。

相信我,为孩子花费金钱和精力找学校,还不如花点时间和心血读点儿童心理。不是拿来研究,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识,至少让自己具备一点分辨和判断学校和教育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从法律还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是一群缺乏常识的民众。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支持这些,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来都不是培养具备一定常识和素质的公民。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这是我从事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以来最深切的一点体会。记得有位妈妈跟我说:“陈老师,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是您这样的。”我说:“那你就要给孩子一个最宽大的怀抱。当他遇到问题时,你是他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我们左右不了社会和学校,但我们却可以好好地把握自己。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互补。当学校教育更多的强调是义务时,做父母的需要教给孩子的是权利;当学校教育更多的要求是纪律和服从时,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当学校按照某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定孩子时,我们更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当应试教育加倍强化了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思想时,我们尤其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