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姐姐谈育儿:顺其自然

育儿游戏 中班育儿经验 04-04

导读:鞠萍姐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顺其自然,让孩子快乐成长。”

作为我国第一位专职青少年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深受全国亿万小观众的欢迎,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鞠萍姐姐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鞠萍姐姐说:“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顺其自然,让孩子快乐成长。”

让孩子享受童年

鞠萍的儿子遥遥今年13岁,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母亲是“鞠萍姐姐”而感到优越,性格温顺且憨态可掬。鞠萍说,用别人的话来评价儿子就是“特别仁义”。鞠萍说:“有人说过因为上帝不能到每一个家庭,所以创造了母亲,母亲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他眼里我是最好的妈妈,十分风趣幽默!”

谈到儿子的教育问题,鞠萍的脸上露出慈母特有的微笑,她觉得儿童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美丽但却短暂,因此要多给孩子们留一些游戏的时间。“我让儿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希望他成为这个家那个家,所以我儿子的成绩也不是班上最好的。”

做个好人最重要

鞠萍认为“言传身教最重要”。她说:“父母是这么影响我的,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人品好坏是最重要的。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这是做人的基础,是孩子们一开始就应该接受的教育。我曾经做过全国十佳少年的评委,在评选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孩子说的都是成人模式的套话,失去了孩子们特有的纯真与可爱。”

从小培养自立能力

在顺其自然的同时,我强调要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行,因为今后孩子要面对四位老人,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也是在所难免。

从小到大,遥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妈妈能够陪他过一个“六一”儿童节,和他一起好好玩玩,但是至今不能如愿。提起此事,鞠萍也感到很对不起儿子:“作为母亲,我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他的时间太少,每个周末基本上都不能在家。儿子在我母亲家长大,和保姆在一起。他上的是全托幼儿园,读的是寄宿制小学,一切都能自理,早晨起床,自己热好早饭,晚上自己洗澡睡觉。”在鞠萍看来,现在的不少家长对孩子都太溺爱了,很多孩子都缺少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此外,鞠萍还觉得个性教育对于孩子最重要,“千篇一律地摇头和鼓掌,受不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初为父母:顺其自然地接受


为人父母,其实是在经历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可不只是看着、陪伴着我们的孩子日渐成长,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感悟。

◆初为父母:

“我是个慢热起来的妈妈”

Amy,28岁,时尚杂志编辑;女儿3岁半。

“我忽然觉得心中涌出了一股爱,以前从未感受过的。看着她天真幸福的笑容,小小的身躯灵活地跑来跑去,总有把她拥入怀中的冲动。”

我23岁时结婚,然后很快怀孕。当时我这个年龄的朋友都是单身,我就是个异类。不过和他们在一起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怀孕6个月还使劲吸着气想坐快艇,8个月会一高兴就跳起来,肚子结结实实地磕在办公桌上……女儿出生后,我很少关心她,基本恢复自己的生活:上网,看书,打电话聊天。房间里偶尔有“猫”叫,吓我一哆嗦,才会想起屋里还有一个婴儿。朋友打电话问候,聊上半小时我才会偶尔提到“那个小孩”,朋友很诧异,问我是在说自己的女儿吗?妈妈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真是很难适应。我不会自称妈妈,因为会起鸡皮疙瘩;拒绝跟一个不能回答我的人说话、唱歌、读书,感觉像个傻子。

女儿在月嫂和保姆的呵护下成长,她哪天笑啦,每天几点起床,什么时候大便,我只用耳朵听着。女儿5个多月的时候,偶尔能坐,能折腾一会儿了。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这个小孩在世界上最亲的人就是我了,而我却一直忽略她,她还有谁能依靠呢?就这样,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女儿,更加努力地投入母亲的角色。我带她去做儿童保健,想要科学育儿,没想到,与儿童保健大夫每个月的交流,让我对育儿的兴趣越来越大。我把它看成一门学问,一个挑战,开始钻研,并且耐心、认真地慢慢培养女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如今,女儿3岁半,我忽然觉得心中涌出了一股爱,以前从未感受过的。看着她天真幸福的笑容,小小的身躯灵活地跑来跑去,总有把她拥入怀中的冲动。这是一种温暖,一种骄傲,孩子带给我的,也是我要带给她的。我终于觉得自己像个妈妈了,慢热起来的妈妈。

Cindy,32岁,公司文员;女儿1岁。

“怀孕时,我每天都处于幸福的幻想之中,可是等孩子生出来我才发现,她并不可爱,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甚至连性别都不对。”

以前怀孕的时候,我每天都处于幸福的幻想之中——跟他说话,给他唱歌、讲故事。我摸着他的身体,感受着他的一举一动,觉得我们是那么亲密。可是等孩子生出来我才发现,她并不可爱,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甚至连性别都不对。更让我失望的是,我发现她根本不认识我,也不依恋我,她依恋的只是奶,给什么奶她都吃。我抱着我的孩子,反复打量着她,无法想象我们曾经血肉相连。我不明白,只是剪断脐带,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得如此陌生?3个月后,孩子的哭闹明显减少,而且越来越可爱了。她经常在吃奶时抬起头来,看着我,然后露出甜甜的笑容。当初抱怨孩子只认奶不认人的我,此时只能笑着说:“傻丫头,别笑了,快吃啊!”

“我终于意识到,我是一个父亲”

Steven,36岁,企业营销主管;儿子2岁。

“就这么一个小不点,就你半个胳膊那么长,带着你的基因,完全地依赖着你,让你觉得自己突然变得伟大了。”

那几年,我到处出差,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而且乐此不疲。老婆告诉我她怀孕了,我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那怎么办?”说实话,一直到老婆进了产房,我都觉得这事和我没啥关系。初为人父那几天,就俩字:混乱。完全是混乱。他刚生出来时,他妈妈奶水不足,得给他补充牛奶,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会嘬,需要拿针管往他嘴里滴。我特别慌乱,怎么抱孩子,怎么给孩子喂奶,都不会,全都是护士教的。我托着他的头和腰,用针管一滴一滴给他喂奶。就这么一个小不点,就你半个胳膊那么长,带着你的基因,完全地依赖着你,让你觉得自己突然变得伟大了。特别是,给他喂奶的时候,他的小手特满足地在我胳膊上来回摸,这一切带给我的感情冲击真是无比强烈。还有一回,孩子哭得小脸通红,护士说,孩子拉臭臭了,换尿布吧。我现在还记得,我给他换完尿不湿,孩子竟然感激地冲我笑了笑。只是这么简单的沟通,就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对我来说,父亲意识的产生,就是在这个时刻吧。

Kelvin,58岁,话剧制片人;儿子28岁。

“我们就这样,小脚踩在大脚印里,他跟着我,我带着他。就好像一切戏剧要有高潮一样,我突然生出一股感慨:我是他爸爸,我就要这样带着他走下去。”

孩子出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可以坦白地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我心里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如果晚生一个月就好了。”那样的忙碌很难让人去想父亲到底是什么。一直到他1岁以后,有一次我带他去海边,阳光下,波光粼粼,实在太美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和这一切融为一体。我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到水里。那时候他还走不稳,我扶着他的小手,他光着小脚,摇摇摆摆,一步扎实一步晃悠地跟着我沿着海岸走,还咿咿呀呀地很来劲。海水软软温温的,一波迭过一波冲刷着我们的脚背。我们就这样,小脚踩在大脚印里,他跟着我,我带着他。就好像一切戏剧要有高潮一样,我突然生出一股感慨:我是他爸爸,我就要这样带着他走下去。

◆专家意见

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一段生命历程

为人父母,在外部时间上都是一样的:自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作为父母的身份就已经完全明确了。可是在心理上要真正进入角色,每个人的情况却又不同。对有些人来说,这是非常自然的过程:怀胎十月,父母与孩子即已血脉相连,等到孩子出生之后,更是对之疼爱有加。可是对另一些人而言,为人父母却是未知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仍是生硬的,甚至是有些不知所措的。这一点在男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孩子并不孕育在他们的肚子里,许多男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个父亲,往往都要晚于孩子的出生。法国哲学家丹尼?马尔盖(DenisMarquet)写了一本《父亲》,以自己的心路历程证明,男人成为父亲绝非自然而然:“你们有没有梦到过自己换上戏服突然间出现在剧院舞台上,面对专注的观众,却不知道要扮演什么角色?这就是一个父亲面临的境况。”因此,如果自己是“慢热型”的父母,也不必自责,顺其自然地接受这段生命历程就好。

不过,无论是哪一类型,成为父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的探险,一段全新的旅程,一种心灵的启蒙。父母用心与孩子建立联结,帮助孩子顺利的长大成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其实也在用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成长,培养一个女人/男人成为一个母亲/父亲。

不妨顺其自然 让孩子换条“跑道”


如果搞一个评选,评出当下最焦虑的群体,那么中小学生的家长一定会高票当选。不用看新闻,只要打量下我们周围,尤其是每年六七月的升学季,愁眉苦脸一定是学生家长的标志性脸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爸爸妈妈大有人在。有个段子比较夸张地写道,“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如果她孩子到学龄且又开学了,你就当她死了吧”。

家长的焦虑,对幼升小、小升初、中考或高考的孩子并没有好处。家长的焦虑还会传染给孩子。也许另辟蹊径,让孩子换一条“跑道”,心态才能放松下来。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写过一篇以女儿为蓝本的散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大意是:她的女儿在班上是中等生,她也陷入了焦虑,为提高女儿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学习资料等,轰轰烈烈地揠苗助长,但一说考试,女儿就厌食失眠冒虚汗,学习名次反而退后了10名。不过,一次测试中,全班同学竟然都把她的女儿当做“最欣赏的人”。她女儿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刘继荣对此感叹道,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刘继荣的女儿更愿意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与世无争、顺其自然,未必将来就过得不幸福。让孩子“坐在路边鼓掌”,避开激烈竞争的赛道,反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一直在学业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孩子,在漫漫人生道路里未必能笑到最后。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孩子身上的压力又反弹给家长,这样的恶性互动,双方都不堪重负。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在竞争和焦虑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和心理失衡。家长们不妨放下焦虑,用淡定平和的心态、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规划孩子的未来。

巧妙引导,顺其自然,孩子一定非常优秀


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教育专家王修文校长的《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收货颇丰,受益匪浅。

在此以前,“教育”一词,我一直觉得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无非是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生活上的基本习惯等小事情。读了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家庭教育原来如此重要,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才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家长不仅要重视,而且要不断学习,用专业的方法去帮助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急需了解和学习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理论,这本书正好就介绍了许多对我非常有用的内容和指导。【为您的恍然大悟鼓掌!】

给我最大帮助的是第二章,方法篇。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具体介绍了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各种原因,我作为家长,虽然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教育学,无法从正确的理论上进行家庭教育。王修文校长在书中明确指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非常适合我,对我启发很大。例如,在“确定大理想,小目标,并实施”一节中具体讲诉了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并努力实施的习惯。在“少批评,多自省”一节中,写到:“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自己不完美,凭什么要求孩子完美,孩子不完美,究竟是谁的责任大?”我自己就是一个好批评孩子的家长,脾气很不好,遇到一点孩子做的不好的事情时候就会大发雷霆,现在我认识到,我这样做是特别的不对,应该对孩子多鼓励,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认真反省了自己,觉得作为合格的家长我还差许多。另外关于阅读,关于环境的熏陶,作者都给予了明确的指导。这本书仿佛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在家庭的教育的道路上,给我指明了方向。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巧妙引导,顺其自然,孩子一定非常优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教育好孩子责任重大,我会认真学习不断努力,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冠军妈妈邓亚萍的育儿经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现在身份:北京奥运会奥运村部副部长

冠军经历: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多个世界冠军头衔,在第25届、第26届奥运会上获得4枚金牌,是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

一则广告成为视频网站上的热点话题。这是邓亚萍和妈妈一起拍摄的强生为“妈妈的爱”喝彩广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段妈妈深情的独白:“只要你正直,善良,脚踏实地,坚持或放弃,妈妈都支持,要做就做最好,在别人眼里你是冠军,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画面里的小女孩,在妈妈的鼓励下长大了。成为世界著名的运动员,也成为一名母亲。而当邓亚萍抱起孩子时,她又一次重复了那句话:“只要你正直,善良,脚踏实地。”妈妈的心其实就是如此,不管她多么普通或是多么杰出,只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妈妈”,她们的想法就会变得毫无二致。

当我们经历重重检查手续,坐进邓亚萍在奥运大楼的办公室中,听她聊起孩子、家庭和自己的工作时,这种印象得到了再一次的印证。

爱,同时意味着责任。

儿子林瀚铭是2006年3月出生的,瀚和汉字同音,有广阔之意,又和翰林的翰相近;而铭则是希望孩子记住所有值得纪念的事情。两个字就有说不尽的含义,邓亚萍的一片爱子之心也体现无余。

也许换了另一个人,33岁的年纪才当妈妈,还有学业要继续完成,再加上繁重的社会工作,这样的挑战很难应付。但对成功地完成了那么多次超级转型的邓亚萍来说,这并不算是有难度的问题。虽然也碰到“他虽然小却能控制我,我得根据他的需要调整生活节奏”这样的问题,但邓亚萍很快适应了,并且逐步培养出了自己的育儿风格。

“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我教育孩子的态度是和父母教我的方式一脉相承的。我记得一件事情,那是10岁左右,我想加入省运动队却被拒绝了,原因是我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打球。那时候,我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回到普通学校,要么冒着永远也不能成功的险走下去。虽然那时候我年纪很小,但父母却把决定的权利交给了我。我记得父亲告诉我,你可以选择打球,我们不会干涉你的决定,但一旦选择,你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虽然孩子还小,还没有面临人生的这些选择,但邓亚萍却从小就把这样的观念教给他。她说自己不会成为替一切安排的妈妈,却会在旁提醒孩子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慎重,都要想好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按通常的说法,我应该被划入严母的行列吧。我爱他,很爱很爱他,但爱同时意味着责任,爱的表现绝不仅仅是关心他的吃饭穿衣身体健康。”

“小家”让“大家”

是妈妈,同时又是中国体育的标杆人物,身兼多职,特别是在奥组委任职,在2008年这个特别的时候,邓亚萍的生活难免受到诸多影响。而她在采访中,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小家’让‘大家’”。小家当然指的就是她和老公、孩子以及公婆组成的家庭,而大家,则含义多多,既是指北京奥运,也可以指她负责的奥运村,更是指奥林匹克这个大家庭。2008年8月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现在是邓亚萍生活的最大主题。

“基本上我每天7点钟就会到办公室,因为再晚就会堵车,我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在路上了。晚上的下班时间是没准的,只要有事情,就需要立刻处理。”这样的情况下,她和儿子的相处时间少得可怜。两岁多的小家伙,正是最可爱也最黏人的时候,可每次回家只能看到孩子熟睡的脸,对妈妈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但邓亚萍就像我们一直所认识的那样,毫无怨言地克服困难,露出熟悉的微笑:“我为一生里能够承担这样的一次任务而感到无比骄傲。

邓亚萍如何用奥运精神教育孩子?

1.碰见挑战不退缩,怀着必胜的信心去迎接它。

2.付出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于回报。

3.要有责任感,只要承诺了一件事情,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德国人尊重孩子,让其自然成长


镜头一:幼儿园的环境语言

德国的经济足够发达,但幼儿园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预想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或者特色教室。天花板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墙面上除了孩子们随意的涂鸦,还有些从户外随手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安静地呆在那里,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惊喜和快乐。甚至,就连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其温馨、舒适、优雅和朴实,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一行十几位应邀考察者的想像。

镜头二:森林之游

波兰登附近的礼等幼儿园有100多个孩子,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非常重视对孩子意志的培养,而培养的课堂,自然就是那里得天独厚的森林了。礼等幼儿园有个持续很多年的“森林游”传统:每个月的第二周都会组织孩子们步行到森林中活动一日,风雨无阻,四季不断,绝不因天气的恶劣打破计划。园长甚至认为越是恶劣的天气越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和适应能力。孩子们呢,当然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活动—在自然中纵情奔跑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嘛。也许正因为这种传统的、持续不断的训练方式吧,这间幼儿园的孩子明显表现出独立、不娇气、守承诺、适应力强等良好的品质特征。

镜头三:“我想安静一会儿”

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看书,玩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选择独处——哪怕只是简单地躲在角落里发一会呆。

这个独立的角落每间教室里都有,我把它叫做“安静角”。里面一般备有镶着布质公仔的柔软的坐垫和趣稚的靠垫,有的还放上一张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到这个角落,或者静静地坐着,满足其独处的需要;或者翻几个跟头,发泄其多余的精力。顺应和尊重孩子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教育理念就在这小小的“安静角”的设计中显露无余。更妙的是,这种设计还为老师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频走进安静角时,从预防的角度看,他很可能正在用行为表明他需要心理帮助了;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享受独处的孩子肯定有一个细腻的心灵,因为独处正是想像的放飞。

在我们的早期教育淹没在花样翻新的早期拓潜方案的声浪中之际,德国这种朴实无华、绝少人工斧斫成分的幼儿教育,不亚于来自林间的一阵清新的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