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家长要抓住时机,用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
“是你让宝宝越来越没耐性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却在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使宝贝的“耐性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和正确的航向。
“没耐性”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爱”也会使宝宝“受伤”——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紧急刹车,必然引来一场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缺乏耐性会埋下哪些隐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忍耐力训练进行时
灌输“等”的概念
1岁左右的宝贝还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含义,他可能指着门、含混地说着:“去外面”。这时你可以说:“等妈妈把你的奶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或者:“等你把这小碗蛋羹吃完,咱们就去找小朋友。”对宝宝,妈妈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让他看到: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延迟满足从易到难
操练宝宝的耐性要考虑其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对1岁的宝贝,最初能等上三五分钟已经是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来抗议,就让他哭上1分钟。别心疼,这可是训练耐心的关键。
说出你的理由
如果让1岁的宝宝等待或把正在进行的游戏继续下去,妈妈应该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比如:“你现在咳嗽,吃了冰淇淋会咳得更厉害,过几天好了才能吃;”或者“把积木再往上搭一些,你的‘楼房’肯定会更漂亮。”
创设一个压力情境
设立压力情境是锻炼孩子忍耐力的好方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价格昂贵的玩具,而你的支出计划中没有这笔消费,你跟他商量:可以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如果你能帮妈妈节省生活费,妈妈会很感谢你。如此,孩子心中有了矛盾,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制造一点困难
有意识鼓励宝宝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能提升他的耐性。比如请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即使失败了,父母不妨说: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爸爸妈妈相信他。然后,告诉他一个窍门儿。借助这一方式,宝宝给了自己积极的暗示,避免半途而废。
给点“阳光雨露”
在培育宝贝耐性的过程中,表扬和奖励好比“阳光雨露”,因为控制情绪时非常痛苦,当宝宝经过努力“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这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自我激励。
朋友的小孩长的很漂亮,人也很乖巧,嘴巴也特别甜,比较惹人喜欢。但是有时候脾气确实是很倔,有时候也会是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到手的那种。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吧,反正是如果她想要什么东西,她要是得不到就会拼命的哭,一直到她满意为止。不过以前跟我们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她讲道理,然后她也会慢慢的改变。孩子嘛,毕竟还是小。只要好好教育了还是会比较听话的。
我知道朋友的性子,其实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小孩怎么就那么乖巧呢?别人家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且又多听话,多懂事。她家的小孩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每次都问我,你家**怎么那么厉害啊。这么小就怎么怎么样之类的。我跟她说,你家孩子一样那么好,你要多看看你家孩子的优点啊,你看她人那么漂亮,而且嘴巴特别的甜,你看这些人见到你家孩子谁不喜欢啊?你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好的脾气呢,每次都不好好跟她说,你怎么对她她就怎么对你,其实她就是你的镜子。而且,你不要总是打她,你打她只会让她更叛逆,你觉得你家孩子在你打完以后就好好做事了吗?从此就听话了吗????也许她这几分钟是听了,可是再过几分钟呢?还听吗?你现在本来就是全职带孩子,你要是觉得她做事拖拉,就给她定个时间表,哪怕你就放下手中的一切都不做,先陪着她把事情做完了你再来做你的事情,比如她放学回来后,你先看她有没有作业,如果有作业,你就先陪她写,写完了再来做饭或者做别的,盯着她,这样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她自己就会遵守了。朋友说:我哪有那耐心去陪她写啊,她写个作业要两三个小时,我没耐心。我说你自己都没有耐心了,你怎么让她有耐心呢?你总想着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总盼着她做事利落,孩子本来就是喜欢玩,没人监督了自然就懒散了,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不也这样。
听了我的话,朋友说:也是啊,看来我还是要对她好点,现在小就这样,等到大了就麻烦了。我说:是啊,现在她还小,还有机会改正,再大一点就定性了,你最好坚持,每次说了你以后你能坚持几天,过几天又开始不耐烦了。所以你自己也要做好,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会做的好。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所有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我跟老公都是急性子的人,平时两个人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时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对xx说话的语气很凶,每次发火后就后悔,但这后悔真是一点用都没有。伤害已经造成,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是他们最大的依靠,最大的信赖。我们要做的是耐心陪伴着他成长,在他遇到挫折时鼓励他,在他遇到困难时帮助他,在他成功时勉励他。我们既要做他的父母,也要做他们的朋友。与孩子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不能因为他是小孩子而剥夺他说话的权利。让他明白,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只要要求合理,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要求。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心理就产生落差,轻则对孩子语气不好,重则打骂孩子,这些行为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只愿自己能在陪伴xx成长的路途中,耐心更耐心一些。尽量做到不攀比,不打骂,不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愿望的牺牲品。让孩子自由,自信,快乐地长大,我觉得这就是做为一个妈妈最大的成就!身教胜于言传,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如今的小孩多半都没有耐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莫名其妙地哭闹,或一气之下把作品、玩具全部捣毁。上课不专心,老是乱动,或嘁嘁喳喳说个不停的幼儿,在儿童专家的档案中经常可见。
许多学者认为要改善小孩欲求不满,必须帮助孩子培养耐性,并实施斯巴达式的教育。的确,如果小孩不能养成克服欲望的耐力,后果实在堪忧。譬如:别人不如己意,便立刻产生不满,做出攻击的态度或冲动的行为,对于这种小孩,上述的建议是必要的。上述的理论固然没错,但换一角度来说,一味地压制小孩的欲望,问题可能更糟。不但会养成没有主见、凡事依赖的性格,也会使一个原本精力充沛的小孩,变成了反抗的小孩。
总之,为人父母者必须以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错误,并尽量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绝对不能容许的要求,就必须断然拒绝。事实上,这也是让小孩学习忍耐的方法之一。
举例来说:带小孩逛街时,若小孩吵着要买玩具,父母以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或这玩具不适合小孩为理由拒绝,这样做对吗?不错,应该断然拒绝。不管小孩怎么哭闹,干脆当作没听到,但不要因此打骂、严厉训斥孩子。因为,这时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逼迫或哭闹下投降而买下玩具,那么,孩子不但很容易宠坏,养成威胁父母的恶习,也无法培养耐性了。如你打骂他,就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反抗情绪。
最重要的是父母两人的教育方法不能矛盾或对立,倘是三代同堂更应该先和长辈协议以免教导时发生左右为难的情况。
假如小孩没耐心是溺爱的结果,那么父母本身应该再权衡一下。你可曾深切地了解,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所以,父母应该积极地帮助他培养耐心,以免长大闹事时,才泪流满面,悔不当初。
父母训练小孩的耐力,一定要树立好榜样。如果家庭中的长辈本身就缺乏耐心,三两下不顺心就把桌子上的东西摔在地上,那又怎能要求小孩呢?俗语:“有样学样。”小孩当然也会学这一招,你说这是谁的错?“身教重于言教”,千万别做坏榜样,以免小孩依样效法,那时候就算你花再多的精力去教导,也很难成功。
所以,家里脾气不好的祖父母也许是父母先要沟通的重点。问题儿童的家里通常都有溺爱孙儿的长辈,他们根深蒂固的旧式教育法,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是需要淘汰的。所以诚敬地与他们先沟通,是绝对必要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