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从生命之初,就自然承继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无论是身形外貌还是性情禀赋,从孩子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就像面对一面镜子,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所以,不要责备孩子,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爱运动,孩子必定体力充沛、爱探索;父母性情温和,孩子必定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父母较少挑剔,孩子必定宽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样的,一个孩子性情急躁喜欢对抗,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静;孩子自卑的背后,也一定有位自我价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责、批评别人获取心理补偿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有缺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脸上有灰,会马上用纸擦脸而不是擦镜子。但在生活中,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很少会积极自省。大多数父母仍愿意扮演“教育者”的身份,把成长的“自主性”交到孩子手里,出现问题,才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希望为他们指出正途。这一方面是因为逃避和推托的确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自我成长,父母对教育孩子更感兴趣,这就阻碍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体察和认识。所以,当父母再为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束手无策时,有必要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对他造成了影响?
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
育儿心得:孩子是一面镜子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都会惊讶于宝宝在不知不觉当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被孩子的言行举止“吓到”,然后感叹一句“孩子成长地真快”,亦或是“孩子真聪明啊”。
但这些“天才”之举,真的是无师自通吗?当然不是。有一次奶奶生病了,孩子跑过去跟奶奶说:“你一定要好好吃药,这样身体才会好起来。”我们都欣喜地发现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啊。可是仔细一想,这个话不是他生病的时候,我们一直告诉他的吗?他现在逮到了机会,总算可以说给大人们听了。想至此,大家不禁莞尔。
其实,只要我们足够留心孩子平日里接触到的各种环境,我们就会清楚地联想到,孩子是在哪里学来的这些知识。可是孩子们是懵懂的,他们的模仿仅仅是天性使然,并没有是非之分。有的时候,我会因为孩子乱发脾气而苦恼。而孩子发脾气时候的一些“口头禅”也总是让我惊骇莫名,甚至会勃然大怒。但是当我静下心来,问问孩子,你的这个话是跟谁学的啊。孩子总会诚实地告诉我,是爷爷、奶奶、爸爸或妈妈。这样的回答又让我哑口无言,不得不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如何。
这样一反思,我才觉得,原来问题是出在我们家长身上。孩子就是一面镜子,总是反射出家长的言行举止,甚至惟妙惟肖。我们的“口头禅”,或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又或者是,我们是在一个相对轻松诙谐的语境中在使用,但是孩子却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于是潜移默化当中,他就会形成一些语言习惯。比如,妻子总是喜欢笑骂“你给我走开”。孩子学会了,在发脾气的时候,也来一句,“你给我走开”又或者更简短有力的“走开”两字,我就会觉得对长辈使用这样的措辞实在是太没礼貌。于是我就会批评孩子,但是孩子能理解其中的是非对错吗?这个不是妈妈经常说的吗?
孩子在快速成长。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尽量清晰地去了解他或她学习模仿的轨迹,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古语云: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作为家长,我们也要知道“以孩子为镜”。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引导他们树立早期的行为习惯,培养基础价值观。同时,也促使我们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次塑造自己。总之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有时候不搭理人是有原因的,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大人和孩子说话时,孩子及时回应大人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礼节,而孩子不搭理他人就会显得不懂礼貌。而孩子不回答他人问题的原因除了不礼貌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自身比较沉默。
1、不同的情况
孩子不回答他人问的问题,或者不在路上以及公共场所跟他们交谈,可能仅仅是遵守学校的安全指令,如果照这样看来的话,孩子不跟自己不认识的人交谈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爸爸妈妈有时候可能都不知道学校老师的指令,所以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下交流,问问孩子是不是学校里面展开了安全研讨会。
反驳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说法有时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孩子现在年纪还小,可能不能把情况解释清楚。明确指导方针,家长与老师和学校领导要保持一致,防止孩子出现困惑。
2、影响
当孩子不回答别人或拒绝说话时,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一些成年人看到这种场景可能会觉得孩子不懂礼貌,其他孩子则认为这个小孩势利,开始挑错并欺负他。
孩子拒绝跟他人进行沟通所产生的负面反应可能会让情况更糟,评判孩子的人越多,就越有可能疏远他,或者告诉别人避免跟这个孩子接触,进一步孤立一个已经在犹豫了的演说家。
3、条件
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回答别人。有一些孩子内向,跟别人交流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有的孩子可能生活中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讲;还有些孩子在跟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
性格内向的孩子不能够说他是粗鲁,因为他根本无法做出反应,内向到一定的地步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指出,社交恐惧症会造成患者极度恐惧任何社交互动。天生害羞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后可能也会发展为社会恐惧症,有时候可能就仅仅是因为在家被严厉的批评,或是因为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
4、解决方案
找出孩子不喜欢和他人说话的原因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跟孩子安安静静的谈论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
你可以在安静的时候问问孩子“你和小伙伴进行谈话的时候感觉舒服吗”,而不要问“当人们问你问题时你为什么不回答”,如果用后者来问孩子的话,可能孩子会感觉到有些不舒服,一些简单的话语鼓励和逐步接触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可以帮助孩子跨出敢于交流的第一步。
爸爸妈妈的呵护也能够让孩子培养自信,如果爸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是孩子一直没有改善的话,可以尝试下预约家庭医生或者寻找推荐的行为治疗师或精神健康专家。
牛顿有个有趣的小经历。话说某一天,牛顿的朋友来作客,午饭前饭菜都摆好了,牛顿突然想到什么,奔进了实验室迟迟没出来。朋友很生气,自己吃光了饭菜没跟牛顿打招呼就走了。不知过了多久,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上的残羹冷炙笑了:“我还以为我未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继而转身又走进了实验室。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有没这种特质,是孩子未来是否有更大成就的关键。这种特质就是专注力。
西方曾有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在8个月的婴儿面前摆着一个会动的木头人,他们发现,那些能长时间注视这个木头人的宝宝,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的成就都大于那些短时间注视木头人并转移注意力的那些宝宝。后来他们得出结论,婴儿专注地注视物体或人的时间长度与他们在日后的成就水平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你家孩子有长时间专注某个活动或玩具的特质吗?当然,越年幼的孩子,专注力越差,但如果你家孩子优于下面的标准,说明他们在专注力方面优于一般的孩子:
另外,孩子的专注度越高,说明他们的专注力越好。具体表现在,比如一个孩子埋头组装一个变形金刚,拆了蓝色的组件,替换白色的组件,发现不对再拆了重组,一边组装一边思考如何是对的,一遍又一遍,甚至完全没理会大人在一旁的谈笑风生。
这个年龄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关键
1~2岁是孩子好奇心迸发的阶段,这阶段由于他们的动作、视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虽然这时他们的专注力尚短暂,但他们对某些事物的长时间专注的欲望最强烈,也最容易培养孩子专注力习惯的关键阶段。
所以当孩子长时间专注玩耍玩具或端详某个物体时,最好需要避免这样的事情:
“来,宝宝喝一口水”
“水果好吃,咬一口”
“一边吃饭一边玩吧”
……
虽然你很关心孩子,但殊不知却是在无知地破坏孩子专注习惯的养成,多么遗憾!
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怎么办?
如果说孩子到了3岁,甚至已经是6,7岁的年龄,专注力不足已经表现出来怎么办?坚持让孩子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是最好的挽救办法。所以应该避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不良习惯:
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拖地拖了一半要洗玩具;
刚写了几个字要画画;
绘本看了几页要吃冰淇淋;
……
让孩子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的最好做法,应该是完成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或者某个时间段只做这件事,时间到了再做下一件,以保证100%的注意力放在一个事情上,这样的习惯对孩子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来说,都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尤其注意的是,看电视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有学者曾经做过实验,让一些孩子在看电视前抄写一段句子,孩子们普遍抄写得还不错,然后集中让他们看电视1个小时后,再次让这些孩子抄写同一段句子,他们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涣散的表现,有些孩子虽然写了,但笔画歪扭,也出现了不少错别字,有些孩子写了几个就写不下去,甚至有些孩子只是在本子上乱涂。
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实验人员还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个3~7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一小时以上,TA的注意力涣散程度将成倍增长;
一个8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一小时以上,TA的注意力涣散程度将增长50%;
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一小时以上,TA的注意力涣散程度将增长44%。
这是因为电视节目的快速运动和鲜艳的色彩持续吸引孩子的关注和反复刺激,从而导致幼儿的大脑匮乏,减弱了他们对其他外界事物的关注度,长期下来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长。
所以越小的孩子,尤其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次数和时间,6岁内的孩子建议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应该超过40分钟。
家长不要混,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
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也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反问:“你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是改复印件还是原件?”道理并不深奥,却是父母常常疏于自醒的问题。
都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你若趿拉着拖鞋逛大街,你若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你若从不读书从不看报,你若总是抱怨生活嗟叹人生,如何苛求孩子完美无瑕?
别奢望坐等花开
养育是个种因得果的事儿,别妄想“小投入,大产出”,没有父母可以坐享其成。你在打麻将码长城,却让一墙之隔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得倒美!就像养花,不施肥浇水就想坐等花开,那是撞大运。别总说谁谁谁没人管,照样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运气。
也莫要说你不懂浇灌滋养,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你可曾为了孩子思变图新?我们读过《傅雷家书》,你可曾有一封信是写给孩子的?
你不安身立命,他能出人头地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尚不能安身立命,吃完就睡,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儿。父母不必显赫不必腾达,却必须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用你的诚实、勤奋、坚韧,影响孩子的人生。
郑渊洁说,从孩子出生起,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我开始玩命写作,当着孩子的面,一个人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孩子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有的父母爱把人生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苦口婆心:“孩子啊,爸妈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指望你有点出息。”你从小没拉上提琴,就让女儿帮你实现梦想;你一生没当上球星,就让儿子帮你完成夙愿。这都是孩子不可承受之重啊,儿女又不是来还债的,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今生今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谁也无法拜托谁。
你才是照亮孩子的光
其实,父母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你若黯淡,孩子又怎会熠熠生辉?老布什的领袖范儿,就是小布什的光;六龄童的猴戏情结,就是六小龄童的光。
萍老师曾有个学生,父亲每日酗酒,母亲打牌为业,从不过问孩子课业,等到孩子成绩下滑,他们就暴跳如雷,从不自省吾身。他们不懂,要让孩子的世界明亮,父母先要有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