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童话的善良小仙子

爱的童话 幼儿故事童话 04-15

今晚给然然读到《魔法灰姑娘》的第七章,道过晚安为孩子关灯,回到电脑桌前坐了近半小时,却隐隐听到外面有哭声,循声找到孩子房间,发现然然正蒙在被子里放声大哭。

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孩子在为童话里的主角感叹,一次又次地说“爱拉太可怜了!”却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续效应。

然然一把抱住妈妈:爱拉真的太惨了,她妈妈送她的最最珍贵的项链拿不回来了,咒语也会被海蒂知道的,海蒂是个坏孩子,她一定会让爱拉更难过的,我不要爱拉受那么多苦!

然妈轻声安慰:爱拉是个勇敢的孩子,她会战胜所有的磨难,咒语也会解除。况且,如果不受这些苦,后面怎么能显示出爱拉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呢!所以,然然不要担心,一定要相信爱拉。

在然妈的安慰下,哭泣仍然持续了近十分钟,直到睡神降临!

《魔法灰姑娘》讲的是小姑娘爱拉一出生便得到了仙女恐怖的礼物——服从,从此,仍何人只要对爱拉发出命令性的指令,爱拉都无法抗拒。之后,最最亲爱的母亲的去世,自私的父亲对爱拉毫无爱意的行为等等,让爱拉的生活陷入了磨难。

只读到了第七章,却已可以看出爱拉是个极具反叛性格的坚强而且善良的小姑娘,后面的章节,然妈想跟着然然一起读,所以没有去探究。

其实刚读没几页时,有点担心然然不大能听懂,特别是文中不动声色地表现母亲和厨娘的爱,父亲的自私,爱拉的叛逆……然妈不由自主地想做解释,到后来发现,完全没必要,因为然然都听懂了。

不知道明晚的然然重新陷入童话时,是否会坚强一些,会象爱拉一样勇敢,不管怎样,能在然妈相当不标准的川普阅读中轻易进入爱拉的世界,实在是然家亲子阅读的一大成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避免陷入亲子教育误区的8个原则


沟通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一些雷区你可能不断地触碰却并不自治。那么要怎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呢?下面小编总结了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的盲点,希望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有调查显示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 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 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 问题,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甚至采取“沟通不好就 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8个法则教你避开亲子教育雷区

亲子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走入一些误区,怎么才能避免这些误区呢?

亲子教育法则一: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

孩子火冒三丈时,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原则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亲子教育法则二: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

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错了。当父母批评行为本身,孩子知道他只要改进行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父母如果对孩子说“你这个笨蛋!”“你这个不争气的人!”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可能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亲子教育法则三: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要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样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且不愉快。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长的心得,父母应该积极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

亲子教育法则四: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侦查举止会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属于孩子的隐私。

亲子教育法则五:当顾问,不当领导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十分重要。如果用命令口吻,可能会吃闭门羹,换一种语气就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心,如“我建议你可以考虑……”。

亲子教育法则六:不说“但是”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父母使用“但是”一词,会让孩子渐渐感受到父母并为未认真倾听自己,不过摆姿态,从而厌倦交流。家长可以用“如果……会更好”句型来取代“……但是……”。

亲子教育法则七:澄清语意的沟通法

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有过多错误的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父母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亲子教育法则八:做建设性的批评

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使用建设性的批评技巧来开口,以成功地协助孩子矫正行为。例如,孩子早上出门,来不及吃早饭。建设性的批评做法,则应该是谈事件、感觉、期望和好处。如“你今早出门没吃早饭。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育儿心得: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


育儿心得: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

要说我的育儿心得真的没什么,大家都初为人母,一切都得摸索。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也和她一起慢慢成熟,怎样理解孩子,学习探索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点点是一个脾气很倔的孩子,但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你越对她凶,她就越哭闹得厉害,你要是蹲下来好好和她说,反而会乖乖听话,懂事的让我们吃惊,跟小大人一样。所以我经常和她互换角色,让她来当我的姐姐甚至妈妈,她会一一告诉我这个要这么做,那个不可以这样做,之后她也就慢慢改掉了平时不好的习惯,而我达到了预先的目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的性格也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培养很重要,点点虽然有脾气,但很爽直,我不喜欢孩子像个牛皮糖那样粘。她就是哭也不会很长时间,在她没完没了的时候,我们就采用转移的方式,比如她吵着要去哪儿哪儿玩耍,或者买什么什么玩具的时候,我会突然说“哎呀,昨天爸爸买的那个玩具怎么不见了?”她就马上不闹而是去把那个玩具找不出,还说“你看呀,不是在这吗?”早上孩子往往会赖床,特别是冬天,闭着眼睛缩在被窝里不肯起来,我就拿了一样东西,在她耳边说“看看这是什么呀?”“你知道吗,今天亲公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吗?”她马上就清醒过来,呵呵,还屡试不爽呢。但有时候也会很无理取闹,这个时候什么大道理都不管用,那就不理她,把她晾一边,全家人步调一致,她会哭到东哭到西,然后有个“好人”就站出来,跟她讲道理,这个时候她马上止住哭闹,还一个劲的说“妹妹乖,妹妹不哭了”我们全家就马上会意的笑起来。孩子还小,我们的教育都是正面的,从来不恐吓她,说什么大灰狼来啦,妖魔鬼怪来吃宝宝啦,也从来不把孩子关到黑房子里。不能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老师经常表扬她的小手很巧,我们大人当然很受用,可这也是她每每把家里搞的一团糟后才出的结果,让她收拾干净,必是不愿意的,只有说我们一起来比赛看看谁收拾的最干净哦!她才会跟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兴奋的干起来。孩子从小就好学好动,最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看到我们搞卫生,她就抢着抹桌子扫地,看到她拿了餐巾纸沾了水到处擦,尽管有的时候反而弄脏了,可是看到她认真快乐的样子,我们就都开心了!我们全家还常常跟她一起互动,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那个“你想吃什么菜”,我们都认真的说“我要吃蛋炒饭”,“我要吃清蒸鱼”,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大家吃,我们就装作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的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她马上咯咯地笑个不停。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概念。刚到学校什么都不懂,老师发红花,她扔掉,因为她不喜欢,有的小朋友做了不对的事,老师为了教育大家,让他们站到上面给大家讲什么是不对的,可她会跟他们一起站到上面,这个时候就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结合在家的表现,她也喜欢玩水,比如把好多器皿在水龙头上冲洗,一来把身上的衣服都弄湿了,二来还浪费了水,我们就跟她说衣服湿了要咳嗽,浪费水是错的,结合南方干旱的事,给她讲南方的小朋友因为没有水而不能洗澡啦等等,让她懂得要节约用水。现在她还经常给我们大家发小贴纸呢,边发边说谁表现好就发小贴纸给她,我们全家都是她教育的对象呢。

孩子从小就有虚荣心,喜欢争第一。开始的时候她看到自己不能得第一了就赖皮,一定要我们等她让她,有时候干脆哭闹,这时我就教育她:第一是要自己努力争取的,而不是要大家让给你,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其他小朋友得第一,那是人家的本领大,你要得第一就要跟人家竞争,得到第一是很光荣的,别人得第一你也该为朋友高兴。慢慢的她懂了,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第一而哭闹了。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们还是会惯着她一点,看着她咳嗽咳的喘不过气来我们都会很心疼,可是医生不让吃甜的,我们就和她说等身体好了吃,结果到超市看看这个甜的,那个又是甜的,说怎么都是甜的呀,讨厌死了!我听了又好笑又怜惜,希望她早早地把身体养好,做一个健康的宝宝!

点点超喜欢跳舞,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扭屁股,每次都让我打开手机里的音乐,然后让我们坐好,她就开始舞起来了。其实从她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对音乐有感觉了,总能抓住节拍,扭的很欢,而且是自编自演,而我们只需要当她的观众就行了,结束了还要鞠躬致谢呢。有时还要唱上一段,虽然有的歌词唱不全,但我们都笑着给她鼓掌,所以她就更喜欢舞蹈了吧,而我们全家也一致决定要她去学拉丁舞,绝对不埋没她的这个小天分。

其实,我并没有要她有多聪明、多能干,顺其自然,告诉她生活的常识、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就够了。幼儿园是孩子最快乐的地方,是孩子的天堂,是最先感知的大家庭,让他们有节制的玩耍,认知,让他们知道尊老爱幼、亲切待人、友爱同学、关心别人,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学习,身心都健康这就足够了。

和宝宝在一起,自己常常也会变成小小孩,甚至一家人都会变成小小孩,亲婆常笑称全家都要变弱智了。我们用她的心感受这个世界、解读这个世界,亲爱的宝宝,希望你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全社会的希望!

你是否陷入育儿误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教育的误区。如何来避免这些误区呢?需注意如下几点:

1.要引导,不要唠叨。

引导是指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是家长发自内心智慧的教育方式。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体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而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让孩子如何做,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慢慢也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2.要人情味,不要打骂指责。

这里的人情味,其实是指小孩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断的打骂指责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情味?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在父母这里找到温暖和安全感。有些父母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花时间陪孩子,也不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考砸了,立马就是打骂指责。父母认为这样就是在关心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父母要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将会越来越难。

3.要意见统一,不要自乱阵脚。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处于比较矛盾的境地:想对孩子严格,又怕伤着孩子。于是,“一人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现象很多。父母认为,这样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灵也安抚了,两全其美。幼教专家指出,这样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双方甚至一个家庭不明确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图,所以也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些家庭年轻一辈和长辈在教育小孩的观念上有冲突,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发生互相反驳和指责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应该先统一家庭的教育观念,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要以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最好单纯地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旧账。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头磕了,这次又把脸划了!”这样说,一方面会加强矛盾冲突,使孩子的情绪激烈化,错失教育的时机。而且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惹妈妈生气。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养成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慎微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5.要公正对待,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来看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恶语相向,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从而给父母的教育增加难度。同时,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严重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使孩子的情感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

育儿观念:善良需要从小培养


育儿观念:善良需要从小培养

学习内容:善良需要从小培养,您做的如何呢?(参考P169)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岁月的摸爬滚打中,如果不加以培养孩子的善良品格,那么孩子们的善良就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耗殆尽。爸妈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善良品格,可不是一件易事。到底爸妈该怎么做呢?

我不是上海人,所以对于上海人总说“外地人----”我觉得很不公平,家里爷爷奶奶也会总说外地人怎么怎么不好,为此我很生气,但又无法改变老人的想法,我只能教育女儿,希望女儿能够正确认识“外地人”,能够善待外地人。于是我会和她聊来沪人员都为上海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们会一起设想“如果没有外地人会怎样”女儿会说:“没有他们我们的房子没有人盖,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买早饭的地方,没有他们我们家的房子就没有人租,没有他们就没有更多的人为我们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女儿还会去告诉她奶奶,让她奶奶给租我们家房子的人便宜点。而且平时我带女儿出去旅游,都会告诉她每个人到了不是自己家乡的地方都算是“外地人“,所以女儿还是有正确的观念。

有的时候,在外面看见有乞讨的,我也会给女儿几块钱,让她献上自己的爱心。有很多家长说他们都是骗子,但是谁又能保证他们一定是骗子呢?也许几块钱却能帮助别人,所以女儿每每看到残疾的人都会说:“妈妈,我眼泪都要出来了。”我看到了女儿的善良。

孩子们都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想要孩子善良,那么父母必须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只有父母们自己做善举,才可能让孩子们也有善良之心。爸妈们为了让孩子善良,那么爸妈自己也要做善良的人哦。

育儿观念: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雨果也曾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善良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美德,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但现在,这种品质无疑也正在慢慢消失。在这个人心浮躁、追求物欲的年代,善良成了?傻子?的代名词,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傻子"?,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吃亏",也正是如此,孩子之间一些无关紧要的打闹变成了家长之间的战争,而"吃亏是福"也变成了一句废话、一个谬论。

曾经做过一个兼职,一个车展专门为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儿童游乐室,里边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供孩子们玩耍,家长也可以趁机休息或者去试驾,而我就在这里带着孩子们一起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免费开放的地方,家长们的表现真的是让我惊讶万分!

记忆最深的事情有两个:

1、游乐室里专门为孩子提供了海洋球池,很多孩子在里边玩,打打闹闹的,有点小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况且海洋球质地柔软并不存在会把孩子打伤的问题,有个孩子拿球扔的时候不小心打到了另一个孩子,距离并不远,我也肯定,一个球的重量再加上这一点的距离并不会给那个“被打”的孩子造成多大的伤痛,然而“被打”孩子的父母却不依不饶,非让自己的孩子还回来,孩子拿着妈妈递过来的球,手足无措,这时候“打人”孩子的家长也不愿意了,两个家长就吵起来了……

2、游乐室里为孩子们准备了沙画,孩子们可以在里边画画,画完的可以带走,许多家长说在这不方便画,跟我们工作人员要材料回家画,拗不过他们,就改成每个孩子发一个,后来碰见了一个家长,让我发现,这是世界还真是无奇不有,她领着一个孩子来的,孩子的手里已经发过一个了,但是那个家长一直胡搅蛮缠让我再给她两个,我说一个孩子只能有一个,你家孩子已经有了,就不能再给了,她就说,别的孩子怎么都有好几个,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我,那个野蛮啊,看的我还挺害怕,然后自己就去装材料的箱子里边拿,真是无语了啊,中国人贪小便宜这个毛病啥时候能改啊……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这种事情也是随处可见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有这样的父母,孩子的善良从何而来?如果一个世界没有了宽容和谦让,那将是多么可怕!

我们呼吁:教我们的孩子做个善良的人吧,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世界也不再冷漠!

育儿心得:关爱是孩子心中善良的种子


育儿心得:关爱是孩子心中善良的种子

“阿太,你慢点走,小心台阶!”伊伊很认真的提醒道。“真是一个懂事的心肝宝贝”老太太眼角噙着泪花,满是皱纹的脸却笑开了花。

伊伊的曾祖母今年已经是八十四岁高龄,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双膝肿胀,行动困难。每每见她艰难蹒跚时,小伊伊总是抢在我们之前第一时间上去搀扶一把。在黄昏,落日的余晖印衬了两个背影,虽然一个佝偻,一个稚嫩,却两相依偎,拉的很长很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到女儿这自然而又亲切的举动,我不自觉的想起了伊伊曾经对周围老人的尊敬,她会对每一位老人报以甜美的微笑和亲昵的称谓,那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善良和关爱。在“小悦悦事件”“艾军事件”等事件屡屡见诸媒体,仿佛这个社会人性的关爱和善良已经越来越缺失,但我欣慰于童稚的孩子内心,总不缺少关爱。关爱犹如夏日里的甘泉,关爱犹如寒冬里的阳光,关爱犹如沙漠里的绿洲,关爱犹如阴森森山洞里的火把。无论年轻时候如何叱咤风云、如何独立强悍,但终究会走过不惑、知命时节而日渐老去,或许在风烛残年的某一天,当一切浮华都将散尽时,最需要的只是一双由衷想要搀扶你的臂膀。

在结尾处,我不吝用“高尚”来形容女儿在对待老年人时的表现,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或许是我们成年人都未必能做到的,玩笑时,女儿也曾天真的说:“爸爸妈妈,等你们年纪大了,我会养你们。”听到这甘泉般的话语,我知道关爱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只要悉心培养,总能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