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假了,孩子们期待这个自由快乐的时光早日到来。让孩子过个安全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对家长是个不小的课题,据笔者了解,小学至高中的孩子过暑假选择的主要方式有几种。
补习班各取所需
由学校主办暑期补习班(SummerSchool),收费很少,6周左右,半天。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习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如捷刚来美国时,参加英文补习班。二是为学生在正常学期腾出时间上其它课程,捷高中时很喜欢上暑期班,因为下学期可以有时间和精力上HonorClass和APClass,这些课有助于申请大学。
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办的补习班。这里的社区学院在暑期为小朋友们开设数学和英文等课程,基本上免费或收费很少,但要提早报名才有位子。此外,高中生也可以去社区学院拿课,作为补习,也可以选修一些大学的课程。
私人办的补习班。有不同档次,根据孩子的学业需要而选择,如有些高中生参加“美国高考”SAT,Pre-SAT班等。
值得一提的是,法律规定,小于12周岁的孩子不可以独自呆在家。如果家里没有大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照看,父母要想尽办法安排他们。送他们到亲戚家,如果没有其它去处,只得安排到私人办的补习班,家长的主要期望是照顾好孩子。
学才艺益智健身
暑假当然是好时机,如,踢球、游泳、唱歌、跳舞、画画、跆拳道等等,市政府、学校、社区学院和私人都办有这些培训班,费用不高。捷小时候,我们送他参加各种训练班,只要他愿意都让他参加,不指望他学得多精,只当作锻炼,和欣赏教育吧。
夏令营主题鲜明
SummerCamp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了,有各种主题、多种形式的夏令营,如旅游、科学、音乐、宣教等等。
学校或单位主办的主题夏令营,具有教育意义,费用也较省。如,捷上小学时,曾参加过市警察局主办的DARE夏令营,为期一周,去风景优美的大熊湖。多名警员同行,每天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为警察局的宣传活动配套的夏令营,平时,市警察局每周派一名警察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毒品的害处,如何抵制毒品和遵纪守法等等。
一位朋友自费送孩子去欧洲参加音乐夏令营,费用就不菲了,但他们说很值得。
许多教会举办夏令营,主要是宣教意图,孩子的个人收获也不小。有的教会送孩子们到发展中国家,体验当地孩子的生活。在美国优裕生活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亲身体验贫穷和缺乏教育,触动巨大。不少孩子回来后,个性得到改进,领悟珍惜生活。
旅游野营也不错,全家出动,外出天餐露宿,一起享受大自然。有人因工作无法脱身,只好送孩子独自参加一些旅游团,当然要选好旅游团和同伴。
还有一个好主意,一些华人家长送孩子回中国度暑假,不但让他们联络亲人感情,还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打短工助人利己
美国的孩子从小被鼓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打工是他们一个重要生活体验。
高中生可能找比较正式的工,如到快餐店、超市做临时工,或当家教,女生还可以帮人家照看小孩,虽然时薪很低,但总比向大人要零花钱痛快。一位朋友的孩子暑假去一家电影院打工,挣了3000多美元,开心极了,说自己以前向妈妈要零花钱多可怜啊。
家教挺适合孩子,有的高中生给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每小时约10-15美元,不错的收入。
有的孩子帮助父母干活,也可以得到一些报酬。一位朋友让孩子到他的公司帮忙计数,按每小时最低时薪付给孩子工钱。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家里也有工可打,如,我的一位亲戚有两个小孩,10岁的哥哥和5岁的妹妹,她让哥哥教小妹学画画,每次5美元。这样哥哥得深入“钻研”画画技巧,融会贯通才能教别人。
别忘了还可以当义工,许多地方都提供机会。几个暑假,捷都抽时间去图书馆和动物避难中心当义工。他申请大学时,这些单位还为他写介绍信呢。
还孩子好时光--当美国家长的暑期感想
美国的学校暑假作业很少,孩子们才有机会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记得我小时候,暑假作业很多,每天要做一些,拉一天,第二天负担就重了。既然放假,还是应该给孩子多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尽量给孩子安排轻松愉快的活动,
对于打工,也许有的家长或孩子本人认为,去打这些“粗工”,挣这些“小钱”,丢脸。其实,孩子可以通过适当打工,学习社会经验和与人交往知识,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不打工,鼓励孩子去做义工也不错。
孩子给家长打工,如果家长付工钱,不必理解为孩子“不孝”。当作一个机会教育孩子劳动可以得到报酬,而且必须是有质量的劳动,或者当作换种方式给孩子零花钱。
家长尽量抽时间多陪同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如体育运动和旅游,有父母相伴,比较安全,也给孩子鼓劲。总之,暑假应当是孩子体验生活的绝佳机会,劳逸结合,把快乐时光还给孩子。
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经历
女儿正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幼儿园上学前班。从她3岁进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几乎两年的美术课上,我都去担任美术助教。在国内的时候,我曾经在高校学前教育系担任美术教师,所以亲历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感受颇多,姑且记下,给国内的同行和家长一点小小的借鉴。
"小画家加小音乐家"
第三堂课:音乐画
记得有一天,我5岁的大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嘴里念念有词,用她稚嫩的声音在唱一首怪怪的歌,我留心听了听歌词,不是小孩的歌,就问:"宝贝,你唱的是什么歌啊?"女儿说:"是LadyGaga。"我心想,什么怪名字?但假装知道地说:"啊,原来是LadyGaga啊,你们老师教的?"女儿眼睛一亮说:"老师没教,是老师在我们画画时放的音乐。"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小家伙的高兴样儿让我顿时满心好奇,撇下炒菜锅一个箭步蹿到电脑前,去Google查询LadyGaga。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是个脸上红黄绿蓝、打扮得前卫十足的女子。
还有一次,听孩子说起JustinBieber,我根本不知道JustinBieber是什么人。女儿说:"他就会唱baby,baby,baby,Oh。"似乎一副很讨厌的样子。我说:"又是你们画画时老师放的音乐吧?"女儿点点头。我心想,这美国老师搞的什么把戏,老是让孩子画画时一心二用。
终于在一次担任美术助教时,我亲身经历了,美术原来确实可以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
举例:音乐画课堂实录
老师这天选了两首歌和一首轻音乐。第一首是TaylorSwift的《Fifteen》,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第二首是黑人歌星TaioCruz的《Dynamite》,这首歌动感十足,朗朗上口,劲歌热舞,风靡全美。第三首是鬼节(万圣节)的音乐,听起来有点恐怖。老师首先将这两首歌和一首音乐在录音机里播放了一遍。
结束后,老师说会重新播放一遍,并且提醒小朋友说:“大家仔细听好,体会一下这三首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老师再次播放音乐,所有的小朋友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甚至眯起眼睛,教室里安静极了。播放到《Dynamite》时,有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开始扭腰摆臀,有的还打起响指。当鬼节的音乐响起时,小朋友又变了一副样子,有的小家伙故意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捂起耳朵。
音乐结束后,小朋友们一个个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就在这时,老师在每个人的桌上放了3张纸、一些彩色铅笔和油画棒。
老师说:“刚才大家都听得那么起劲,现在请大家把你听到的三段音乐或者你的感觉画下来,一张纸画一首音乐。”
老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迅速拿起笔“奋笔疾书”:有的落笔潦草、狂放,有的则慢吞吞、中规中矩;有的线条是弹簧状的,有的是交叉状的;有的用蓝色表现宁静,用黑色表示恐怖……笔触、线条、色彩表达之准确与深刻,连我这个职业画家也自叹不如。
看了小朋友的表现,我只有赞叹的份了!原来在美国学校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绘画活动--音乐画。
音乐画有两种,一种就是把听一段音乐的感受用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画下来;还有一种就是小朋友在画画或者做手工时,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来营造气氛。老师播放的背景音乐不光有当今优秀的流行音乐,还有古典名曲,不光有儿童歌曲,还有民间音乐。为什么要进行音乐画?为什么要把这两种基于完全不同的感觉通道生发出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音乐与美术都是艺术,但分属不同的领域,似乎没什么交集,但其实两者是融会贯通的。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位同时精通绘画与音乐的艺术家,他认为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它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与绘画都有节奏;音乐与绘画同样有比例关系;音乐与绘画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他的见解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同。
把音乐引进美术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生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寻找绘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了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可以变成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是给人听的,但是小朋友也许就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音乐画能让小朋友对艺术的理解升华到更高的一步。
美国孩子的胆子特别大,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去陌生的地方,也不怕昆虫和小型野生动物。他们喜欢提问,挑战权威,敢想敢闯。“一定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让美国孩子特别胆大心细。”通过家访和让孩子写作“我成长的小故事”,江楠老师了解到了练就孩子“胆大心细”的方法。
江楠老师在苏州的一所国际学校任教,她所在的班级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1个国家的孩子,他们多是随父母举家来中国办企业、经商而成为了“小留学生”。在她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所有的这些孩子中,美国孩子的胆子特别大,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去陌生的地方,也不怕昆虫和小型野生动物。他们喜欢提问,挑战权威,敢想敢闯。“一定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让美国孩子特别胆大心细。”通过家访和让孩子写作“我成长的小故事”,江楠老师了解到了练就孩子“胆大心细”的方法。
自立训练从小开始
美国孩子大多从婴儿时期起就独居一室,等他们长到3、4岁,有了想像力和恐惧感以后,也会闹着和父母一起睡。此时的父母不是让孩子和他们一起睡,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独居一室而不害怕。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让带有父母气息的大衬衣陪伴孩子,让孩子的布狗熊陪伴他,或者开一盏小夜灯,让孩子安心入睡。而训练孩子自主进食则从孩子6、7个月就开始了。你可以看到小婴儿用双手乃至双脚,像可爱的小考拉一样捧着奶瓶喝水;又或者是坐在婴儿椅中,用勺子甚至手抓吃辅食,弄得满脸都是猪肝泥和玉米糊。美国父母为了孩子的自立,宁可孩子弄脏桌子和地面,把自己的衣裳和脸面糟蹋得像个大花猫,也决不去喂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主进食。
教孩子使用工具
在美国,4~14岁的男孩子最喜欢的生日礼物是“工具箱“,箱子里有“儿童版”的手锯、刨子、螺丝刀、钳子、各种起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要他们帮忙修理自己的玩具或家中坏了的小件物品。美国父母认为:一个从小没有动手机会和欲望的孩子,是不会有创造力的。他们不担心这些工具会弄伤孩子,反而认为,消除孩子对工具的恐惧感,就得细心地了解它,娴熟地运用它。
在美国,孩子5、6岁时,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电炉、洗衣机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家用电器,充分满足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
教会孩子适应环境
在冬天,大部分美国家庭会带着孩子外出滑雪,父母会教孩子依据山坡的走向来判断雪深和滑速;在每一个拐弯点和“迫降点”上判断后面会不会有滑速更快的人“追尾”。一些小滑雪能手还被父母带出去“夜滑”,教他通过观察星空来判断滑道的方向。外出旅行时,父母会让孩子观察山涧的水势,教会他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以安全地徒步通过。上山时,他们不会让孩子坐缆车,而是教孩子看地图选择登山路线,并根据路线来确定自己要不要带保护绳和拐杖、带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锻炼,孩子逐渐成为胆大心细的小冒险家。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孩子2、3岁时,父母就教他们看红灯,告诉他们安全的行车方向和过马路的方法,也嘱咐他们记住警察局、消防局的电话。等孩子长到4、5岁时,通过播放DVD和角色扮演游戏,教会孩子在火灾、游泳抽筋等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和呼吁救人。通过这些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培训,孩子应对紧急情况时,就能表现出镇定和有条不紊。
美国父母始终认为:“我们无法跟从和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要靠他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保护自己。”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美: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 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 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
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日: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 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法: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陆续颁发的三大法案中有关条文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