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吃饭时,阿姨则只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吃饭时间结束,如果没有吃,饭菜就会被收走。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孩子若是饿了,他自己就会吃的。
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个性受到压抑的人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做别人没做的事———没有独立性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在瑞士商店门前的广场上,总能看到不少年轻的妈妈将汽车稳稳地停下来后,便从车厢内抱出婴儿,然后一只胳膊挎着他,孩子的脸朝外,小胳膊小腿伸着。冷风飕飕的,他们对孩子不遮也不盖。而在中国,大冷天里抱孩子,大人总是两只手一上一下地把小家伙搂在怀里,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瑞士人从不这样做,他们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就像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大人不可过于控制孩子,要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一只手抱孩子,他的小手小腿就可以自由活动,眼睛可以观察更多的外界事物,全身可以充分地与阳光、空气接触,有利于孩子适应自然环境。
尽管瑞士是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瑞士的不少孩子在16岁以后,就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他们打工有的是为了看看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有的是为了做职业兴趣分析(瑞士的孩子在上高中以前,很多学校都要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以帮助他们选择将来的人生道路);还有的是为挣钱交学费或把打工挣的钱全交给了慈善机构……
瑞士孩子最能自食其力
1、在俄罗斯的学校里,开设体育课中,有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开冰,让学生们在刺骨的水里游泳。俄罗斯孩子的家长们无论天气怎样寒冷都让孩子用冷水洗脸,出门的时候大人也不让孩子穿得太厚。
2、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特殊的归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规定内容如下: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不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一些小的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父母上班没时间要每周给家里打扫除一次家庭卫生。
3、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在人生漫漫旅途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4、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已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
5、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6、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新学期开始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园、开开心心的学习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断的增强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鹌鹑蛋,在分菜的时候,老师很焦急,想着要快快帮孩子们将蛋剥好,大家都不会自己剥蛋呢。
老师刚想给奕奕剥蛋时,奕奕竟然说:"项老师,我自己会剥的。"
"你真棒!"老师对奕奕竖起了大拇指。老师转身刚想给怡怡剥,只见怡怡正努力试着自己剥着呢,虽然剥得有点儿困难,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剥完了。于是,老师不再试着给孩子们剥蛋,而是观察着孩子们,当个别幼儿真得碰到困难时才进行指导帮忙。
由此可见,习惯于服侍孩子,不仅不是一个为他们服务的举动,而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因为它容易窒息孩子们有意的自发的活动。不动手做的孩子永远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师在工作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锻炼。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会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事事为孩子包办,其结果是,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的尝试机会,他们就会变得事事处处都依赖爸爸妈妈。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
其实,孩子是很具有创造力的,如果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就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内心还是渴望能够自己去尝试,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宝宝。家长老师不应该过分地保护孩子,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在锻炼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性格”与“独立的行为能力”,勇敢是独立的性格的一部分。
但如果孩子具备了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缺少独立的性格,也是无法展现出独立的行为。教出具备独立性格的宝宝,比重视孩子表现独立的行为能力来得更重要。
独立的性格包含几个部分:有良好的安全感、具有责任心、勇于尝试新事物、乐于分享、具备自我管理的态度。独立的性格,可能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表现能力的不完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是父母可以努力的范围,天生气质因素是父母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因应孩子的不同气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怕黑、怕鬼的宝宝
案例现象: 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天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帮小立点上小夜灯,房间绝不能漆黑一片,否则小立总说房间里好像有人看着他,不肯一个人睡觉。即使是点上小夜灯,有时小立也会做噩梦惊醒大哭,一定要大人陪着他才肯继续入睡。不仅是在睡觉时胆小怕黑,连上下楼梯间时若光线昏暗,也会造成小立的恐惧,紧紧抓住大人的手不放。
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会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大人所恐惧的事物,而联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恐惧这个东西。或者是电视里的人物害怕什么事,孩子也跟着怕。或是动漫节目中提到某些怪兽、鬼、坏人之类的,让孩子害怕自己也会遇上这些虚构的人物,而没有节目中的正义使者可以保护他。有些孩子其实不是真正怕黑,而是怕跟大人分开的焦虑感,怕被大人遗忘、失去爱的感觉。
解决方法: 父母不要光用口头上说没有什么好怕的,可事先跟孩子商量,可采取紧紧抱着孩子在孩子的房间中经历短时间的黑暗,让孩子感觉房间里根本没有其它的东西存在。会极端恐惧的孩子就保持灯光明亮,不要勉强孩子去面对他不能处理的事情。或是给孩子一个守护娃娃代替父母保护他,陪他一起睡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怎么这么胆小?”或是“怎么这么黏人?”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护,会更恐惧与父母分离。
挑嘴的宝宝
案例现象: 只要是过去乐乐没有吃过的食物,不管大人好说歹说的,乐乐就是一口也不肯尝试。妈妈说:“乐乐,这是很有营养的,对你的身体好,你看妈妈很喜欢吃耶,这很好吃喔!吃一口看看!”但是乐乐依然不肯把嘴打开来。奶奶说:“乐乐,奶奶也很爱吃,你吃一口就好,等一下奶奶就带你去公园玩。”乐乐依然无动于衷。最后妈妈跟奶奶都只好放弃,让乐乐自己挑选想吃的食物。
分析原因: 乐乐有可能是因为曾吃过某种由大人给的东西,但是一点也不好吃,所以就不愿意再尝试新的食物。每个孩子反应强度与坚持度不同,有的孩子在父母软硬兼施的要求下还愿意吃一口,有的孩子怎样也不愿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曾看过大人吃到不好吃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时的样子,不愿意自己也一样。
有些孩子是吃惯了零食甜食,知道吃了正餐后就没有胃口可以吃零食,宁愿少吃正餐。有些孩子是因为食物外观看起来好像是某种令他感到害怕的样子或颜色,所以不肯吃,就像小鸟看到鲜艳色彩的毛毛虫,就不会吃下去一样。少数有可能是因为牙齿发育的关系,有些食物吃起来并不舒服。
解决方法: 记录孩子的饮食模式,跟孩子聊聊试着找出原因。有些孩子有了玩乐的乐趣,就愿意试吃看看。上述的乐乐,最后因为爸爸跟他玩飞机运送食物到嘴巴的游戏,就愿意尝试一口看看。
上述例子,都是孩子不能展现出勇敢独立的行为表现,看起来是同样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有时孩子因为年龄过小,能力还不够所以不能表现出独立的行为;有时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是因为天生气质的关系。
天生气质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活动量、生活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阀、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可能让人感觉比较莽撞,不要常常责备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后不敢尝试的心理,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时大力称赞他的行为。活动量小的孩子,多带领着他从事动态的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同形态的活动方式。
生活规律性: 作息不规律的孩子常让父母伤脑筋,试着一点一滴改变孩子,不要太急,要让孩子知道服从团体规定的重要。可以鼓励很规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点变化也没有关系。
趋避性: 趋避性高的孩子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容易表现出退缩的态度,容易让人误会胆小、不主动、没兴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诉孩子可能会接触到的事情,让孩子心理有个准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负面的话语,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尝试。
适应度: 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与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属于适应度。适应度低的孩子,面对新环境与团体生活需要时间比较长,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让孩子接触几次,多事先跟孩子沟通,或者事先多练习。
反应阀: 是指引起孩子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反应阀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较高的刺激量才会有反应,容易被误解为迟钝或漫不经心,父母要多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导孩子分辨别人的身体语言与意图。但是反应阀低的孩子,易被外在发生的事情影响,而静不下来,父母可让孩子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帮他定完成的顺序。
反应强度: 孩子对外在刺激反应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脚了,只会“唉呦”一声,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闹。反应强度小的孩子,看起来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响应时,父母要认真的聆听。反应强度大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冷静,不要怕孩子吵闹,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跟孩子讲道理。
情绪本质: 有些孩子天生笑瞇瞇,有些则不是。没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误解他在生气,人际关系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养孩子正面思考,培养幽默感。天生乐观的孩子,父母则要提醒孩子小心谨慎,不要对危险过于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尽量减少孩子书桌上的杂物,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空间,不要在旁边走来走去。专注力高的孩子,别在专心的时候打断他,跟孩子说话时确认孩子真的有听见。
坚持度: 面对外在干扰或是阻碍,孩子倾向解决问题的程度。坚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弃,父母尽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单元,让孩子分次完成,比较有成就感。坚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执,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换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气质没有好坏,是天生的差异,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多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对待之,孩子才会有被接纳的安全感与自信。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蹲下来与孩子视线平视,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处理,也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跟你一样强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