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快一学期了,幼儿基本的生活、学习、常规都已经熟悉并能较好的控制自己。可是天气转冷,孩子衣服都穿的厚实,解小便脱裤子不方便而且天冷容易感觉要解小便,所以小便解出的问题增多,我班的袁铭泽小朋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孩子在班中本身自理能力差,行动起来动作缓慢,情绪容易紧张,一到关键时刻就要解小便,近段时间小便解出的几率直线上升。加上铭泽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但是自尊心特强,表面虽没说什么可是心理却很排斥小朋友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进而更加重了他尿裤子的行为,导致他更沉默寡言了。
案例分析:
铭泽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是情绪紧张,这样的情绪反应给他的排泄系统从而带来消极的影响,造成小便失禁。另外跟铭泽内向的性格有关,而且比较敏感,对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怀着一种忧心忡忡和不安的心理,同时又不愿把这种紧张心理向别人吐露,从而使不安的心理和情绪更加严重,尿裤子就是这种心理和情绪影响的结果。而且其他小朋友的嘲笑,也使他更加紧张和羞愧,从而使尿裤子的行为更加严重。铭泽之所以会持续尿裤子,并不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和动作的缓慢,而是自己的情绪的紧张和自我压力所造成的。
案例措施:
1、安慰、关爱孩子,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作为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告诉孩子,尿裤子不是什么大事情,很多孩子小时候都会尿裤子,长大后自然就不会了。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这样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教孩子将心中的紧张心理向老师或家长吐露。孩子因为过于内向,心理对尿裤子担心害怕又从不说出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去直接面对自己的事情。平时也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多到外面去接触一些陌生的世面,多给予鞭策和鼓励,去除自己紧张的心理,使孩子表现出勇敢的一面,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来。
3、在幼儿园内应该经常询问孩子排尿的情况,如需厕所马上去厕所。如果孩子能主动去厕所,更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反复多次相信孩子会主动愿意去厕所。
今天上午,小班的王嘉义小朋友又尿裤子了,不愧是“尿裤小王”啊!
当小朋友来向我报告王嘉义在班里尿了裤子时,顿时心里涌上莫名的火气,心想又尿裤子,这孩子真是一点也不让人省心,急忙赶到教室,看到他趴在桌子上呜呜大哭,本想教育他一番,看到他满脸泪水的样子,心一下子软了,赶忙领他到办公室,给他脱下尿湿的裤子,找了件衣服把他包了起来,又赶忙给他家里打电话,给孩子送条裤子。在等待家人的时候,我跟嘉义说:“嘉义呀,咱们以后想要大小便,就跟老师说啊,不能自己憋着尿裤子了(其实这话不知道跟他说了多少遍了,但这次还是说了),你能不能答应老师呢?”王嘉义只是点了点头,或许他也意识到自己又做错了。看到他不高兴的样子,我就跟他拉勾勾,告诉他:咱们拉勾勾,答应老师就得做到噢!下次一定不会尿裤子了,老师相信嘉义一定是最棒的!”这时嘉义脸上露出了微笑,我也笑了,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通过王嘉义小朋友屡次尿裤子这件事,我再次意识到作为一名幼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对待孩子们,毕竟我们老师是孩子们的第二任父母,有时候甚至付出更多的爱去呵护他们的成长,看见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
俞宸彬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别看他小,可是说话做事就像一个小大人,还喜欢跟我聊天,每次有什么事都要与我分享,的确很讨人喜欢。
在一次午休后,我要他们去解小便,彬彬摇摇头不想去,于是我就让他先回到教室,等其他小朋友小便后回到教室做好了,我看见彬彬自己站在椅子旁不肯坐下,于是我走过去抱了抱彬彬,当我的手触到他的裤子时,他的裤子湿湿的了;我问彬彬你是不是尿裤子了,彬彬一边挣开我的怀抱一边说“没有没有是我的小椅子上有水把我的裤子弄湿的”我笑着看看他的小椅子根本没有水,我想了想可能是他尿裤子害羞了,不好意思告诉我,,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对他说“是吗?彬彬没有尿裤子,那要是彬彬尿裤子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打电话,可要是尿裤裤不告诉老师穿着湿湿的裤子是很不舒服的而且还会感冒的,?”彬彬低下了头抿着小嘴说“我尿裤裤了”我笑了笑领着彬彬去打电话,等妈妈来换上干净的裤子,经过这次尿裤子事件,我每次要小朋友解小便时彬彬一定会很积极,有时忘了我也会提醒他一下让他去小便,每次去小便回来后我也会检查一下他的裤子是否尿湿了,没有尿我就表扬他一下,到现在为止他再也没有尿过裤子。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名叫红红,她文静。羞怯。
红红的妈妈告诉我,红红以前上过幼儿园,去了三个月,哭了三个月。一提起送她去上幼儿园,当妈妈的就犯愁。她还说:“红红在幼儿园里常常尿裤子,时常穿着湿裤子回家。”我听了,大致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刚入园的孩子对幼儿园有一种陌生感,对新环境不熟悉,不适应,会产生紧张情绪,这是很常见的。但长此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形成一种病态。我决心要治好红红的病。
我从第一天就注意多关心她,多和她接触,告诉她厕所的位置,并常提醒她上厕所。她时常用一双小眼睛怯怯的看着我,这时我就对她笑笑,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手,发现她尿裤子了,我就赶紧帮她把裤子脱下来,一边脱一边笑着说:“没关系,红红不小心尿裤子的,以后注意就是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为他穿上园里早备好的裤子,然后帮她洗好,晒干。慢慢的红红的脸上有了笑容,尿裤子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了。有时她会主动走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我今天没尿裤子,”我表扬他一句,她会满意地离开。
一天,红红的妈妈拉住我的手,感激地说:“李老师,红红说她喜欢李老师,喜欢这个幼儿园。我这个做家长的不知怎么感谢你才好、、、、、、。”
新入园的孩子由于情绪紧张而尿裤子是常有的事,当老师的不应该为此而轻易的批评孩子或流露出厌恶的表情,而是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熟悉环境,喜欢老师,等到孩子消除了紧张感,陌生感,适应了环境,这种现象就会消失,您看,红红这不是不再尿裤子了。
每天都有几个小朋友是坐校车来的,由于孩子自理能力差,他们家长也都会让宝宝带着换洗的裤子,因为宝宝小,尿裤子是经常地事,家长也觉得是习惯了。这一天早上做完早操,我们班的宝宝集体站好队去厕所小便,到了厕所门口大家都自觉的去了男女厕所,只有润润没有去厕所。于是,我就过去提醒他,他说他不小便,我用手一摸他裤子,他已经尿裤子了。我把他抱到屋子里边给他换裤子边说:“润润,现在天气冷了,你要小便要跟老实说哈,不能尿裤子了,很冷啊”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回答“没事,我奶奶给我还拿了一条裤子,你在给我换”,我真的不敢相信是两岁孩子的思想。我接着说:“润润,你怕不怕打针啊,现在天气冷了,尿裤子容易着凉,会感冒的。感冒了就会打针,这是奶奶给你拿的最后一条裤子了,你在尿裤子就会打针了。”他就默默地没说话。到了第二天,我又提醒了他一次,我说“润润,今天奶奶我没有给你带换洗裤子,你今天小便要和老师说,我陪你去厕所,好吗?”渐渐地,润润再也没有尿过裤子。
我觉得每个宝宝都是一个“小人精”,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思想,他们其实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只要我们慢慢引导他们,他们会越来越听话懂事的。
教育随笔:尿裤子的萌萌
萌萌小朋友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白白胖胖的很招人喜欢。开学也有一段时间了,她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并且带一大袋子的换洗裤子,因为她每天都能尿4——5条裤子。每天她爸爸都愁眉苦脸的来送她,看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怎么办呀,我们家萌萌什么时间能不尿裤子呀?我明天给她带尿不湿来吧,让她穿着尿不湿吧,总是麻烦老师我们也不好意思。”看萌萌爸爸愁眉苦脸的样子我们也感到很着急。怎样才能让萌萌改掉尿裤子的坏习惯呢?这也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再这样下去到了冬天天气越来越冷换裤子也容易感冒。
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治好萌萌的“脖。刚入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有一种陌生感,对新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萌萌入园都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对幼儿园的环境也都熟悉了,那么为什么她还尿裤子呢。于是我开始寻找原因,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萌萌,我发现萌萌每一次上厕所都跟着进去但没过一会儿她就很高兴的跟着孩子出来了,老师们就以为她是尿完了,然后就领着她回教室了,回到教室没一会她就坐着尿裤子了。种种迹象表明萌萌进去后肯定是没尿,所以我在她下回上厕所的时候偷偷跟着她去了厕所,我发现原来萌萌她不是不尿,她想尿但是不会脱裤子,萌萌进去后试着脱了几次可是脱不下来,于是她就放弃了,然后就要转身离开厕所,当她回过头看到我时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二话没说蹲下来帮她把裤子脱了下来,然后她就去尿了。从那以后我不厌其烦的教她穿脱裤子,多和她接触、交流。告诉她厕所的位置,并且会不厌其烦的提醒她及时上厕所。从那以后,萌萌学会了穿脱裤子的技巧,再也没有尿过裤子,我把她搂在怀里说几句鼓励她的话。看我在笑,她也回应我笑笑。几天过去了,萌萌每天都像小鸟似得的脸上有了笑容,尿裤子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新入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而尿裤子是正常现象,我们当老师的不应该为此而轻易的批评孩子,或流露出厌恶的表情,而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孩子熟悉环境,喜欢老师。等到孩子们消除了紧张感、陌生感。熟悉和适应了环境,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亲近、可以信任的时候,这种尿裤子的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上午,小朋友们都在外面玩玩具,不一会儿,雯雯小朋友慢悠悠地走了过来,说:“老师,我尿裤子了,你给我妈妈打电话吧”。我一摸他的裤子,天哪,裤子湿湿的,我们接着就给他的妈妈打了个电话。到了中午,雯雯的妈妈来了,给她换好裤子后,就顺便把他接回了家。可到了第二天的中午,雯雯又来告诉我:“老师我尿裤子了,给我妈妈打电话”。我蹲下来问到:“宝贝,你是不是认为尿裤子之后妈妈就会来接你回家呀?”他使劲的点了点头。原来他一直认为只有尿湿了裤子,妈妈就一定会来把他接回家。我对他解释到:“宝贝,老师可以给妈妈打电话,但是妈妈是来给你送裤子的,但是不能接你回家,放学后再跟妈妈回家,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妈妈来了以后,我向她说明了情况,家长也很配合。
要找出孩子原因,多引导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需要老师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取得一致性的教育,方能达到教育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