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家长给予的温暖
上班之前就有人和我说,幼儿园很单纯,孩子也很可爱,就是有时与家长之间不好沟通,有的家长喜欢给老师找茬.可是我上班几年了,真的,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家长,我觉得这是我的幸运,有时候想一想,只要自己尽力了,去好好照顾孩子,去好好教育孩子,我想家长看在眼里,也都会理解你的.
从去年开始,我带小一班,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孩子也不是就没有出过事,可是家长的那种理解和宽慰,真的让我感动.
小班上学期就要放假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班,哪天上午,下完课以后,孩子们都出去玩了,出去没一会,小宝有些不对头,一边往教室跑来,一边说:老师,我要拉巴巴.我一看那情形,是快憋不住了,早上来时就打招呼说小宝拉肚子,赶紧的就拉着小宝去卫生间,大宝看我拉着小宝往教室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能是想来看看弟弟怎么了,就跟着望教室走,走到教室门口台阶的地方摔了一跤,结果摔到了下巴,去医院缝了针,看着孩子受那份罪,我们也很心疼,就更别说家长了,心里一定也是很心疼的,当时,我挺内疚的,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看好孩子,我都做好了被家长责怪的准备,可是大宝的爸爸没有这么做,他反而还安慰我,我真的很谢谢他对我的宽慰.
小班下学期五一放假后,程泰一小朋友就生病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来幼儿园,我们小朋友都听想他的,于是,我就让小朋友想一想想对程泰一说什么,我们打电话和他说,后来给泰一打了电话,让小朋友和泰一说话,也在自己的博客上留言,希望泰一小朋友能快点好起来,做这些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只是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就做了,后来泰一的爸爸给我打电话,说谢谢我们,给予的关心,接到电话后我有点受宠若惊.
升中班了,孩子很兴奋,第一周我就没接受住考验,扁桃体发炎,说话时嗓子特别的疼,王玉潇妈妈知道了,提醒我注意一点,还说一个人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能遇到这样的家长,我真的很开心,我很谢谢这些家长给予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他们给予的不止是这些,更多的是温暖.谢谢你们,家长们!
写得好的随笔,这样既鼓励了写作者,又推广了教师身边的经验,让教师觉得更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营造了全国教师互相学习的氛围。
许多幼儿园都要求幼儿教师写教育随笔,并将它作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然而许多幼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她们写随笔仅仅是为了应付园领导的检查,因此在写作时,要么是记流水帐似地简单叙述某件事情,要么是查找有关幼教资料,从中东抄一句,西摘一段,揉合在一起完事。这种走过场的做法使写教育随笔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我认为幼儿教师要写好教育随笔,首先应充分认识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述而且作。我们一些教师常把写教育随笔认为是一种负担,一听说要写教育随笔,她们就说:“我们平时忙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写东西!”每当教师有这种想法时,园领导就应在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有关文章,让教师认识到“述而且作”的重要意义,让教师明白教育教学与写好随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经常写,才容易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欠缺,才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经常认真写随笔的教师,她总是时时留心有关教育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和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案例,能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成果、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有新的起色和突破。只要教师有心,我想教师作文的时间,总是有的。
二是有感而写。一些教师知道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也想写,可一旦写起来,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也许一些教师会说,自己每天带孩子,事小又繁琐,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写作应该是有感而作,这样写的东西才有血有肉,才有价值。因此,教师在写随笔时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是点滴体会,将它写出来,也比东抄西摘来的东西有价值得多。教师要写出真情实感,也须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琐事到活动组织过程,从幼儿园教育到幼儿家庭教育,教师都应注意观察、分析,不断地拓展教育随笔的内容。
三是为用而写。教师要对自己做的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转变观念,把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是写随笔的最终目的。当整个幼儿园的教师都形成一种乐写、会写随笔的气氛后,园领导就要引导教师朝写的终极目标方向去努力,即便写随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达到为用而写的目的,我采取的做法:一是在教师的每一篇随笔上写批语,要么肯定优点,要么直言不足,以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水平;二是和教师一起探讨随笔的写作技巧;三是在业务学习时学那些
写得好的随笔,这样既鼓励了写作者,又推广了教师身边的经验,让教师觉得更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营造了全国教师互相学习的氛围。
在集体活动时,每到提问环节,我发现总有一些幼儿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与他们正相反,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今天,涛涛没举手,我试着让他回答,他答得挺好。 再看媛媛,最近上课时常常举手,神情很是专注。因为她平时不怎么发言,所以见到她举手我会先请她回答,可一喊到她的名字,她立刻局促地将手放下了,并涨红了脸摇摇头。这样的状况不止发生过一次了。 其实,在幼儿园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平时伶牙俐齿、活泼好动的幼儿会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着急地站起来等你发现他;而平时言语不多、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缩在一边,充当旁观者。老师认为不举手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偶乐也会请他们发言,而结果往往是: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紧张心理。像涛涛这样不举手但知道答案的也占有极少的比例。我们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而媛媛这种现象则与家长有关。媛媛的妈妈常常这样告诫媛媛:“上课时要认真听,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她也会对老师说:“老师,你要经常喊我们家媛媛,就是她不举手,你也可以让她发言,多锻炼锻炼她。”媛媛是知道举手了,可她对于总是问题的答案却不甚明了。
教育措施:对于常见的不举手的幼儿,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锻炼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们班的聪聪十分腼腆害羞,平时话很少,总是用一双大眼睛悄悄地看老师,而当老师注意到他,他会迅速将目光移开。有一次,我带孩子们玩大型玩具时,聪聪一个人站在旁边唱歌。我悄悄走到他的身边,发现他在唱一首很长的儿童歌曲,我感到非常吃惊,不由得夸奖他说:“你唱得真棒,能把这首歌唱给小朋友们听吗?” 聪聪听了有点害羞,但还是轻轻地点了点头。此后,聪聪不再怕羞,教室里时常传出他快乐的歌声,他的妈妈也说:“孩子胆子变大了,比以前活泼了。”
2.鼓励每个孩子都举手。当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并用老师最富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得是好是坏,老师都应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予肯定。相信有了这良好的开始,不爱举手的孩子会慢慢勇敢、大方起来。
3.在集体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发言气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玩“开火车”的游戏,每个幼儿按坐位顺序依次回答,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了保证“火车”连贯下去,每个幼儿都努力思考,认真回答,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站起来,有的甚至回答得十分精彩。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幼儿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起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小杰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的好动着实很让人头疼。学习活动中,坐不住小椅,不断晃动的是他;游戏中屡次违反规则的是他;休息中,随性碰触同伴头为乐的是他;用餐时,米粒掉了满桌的也是他;午睡时,在床上翻滚,小嘴不断发出声响的还是他……可是,这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也有他善良,温柔的一面。
清明时节,天气时阴时雨时变好转。这天,乘着天气好转,我们组织大班幼儿前往吴健雄墓地扫墓,一路上,孩子们两两手拉手,一对跟着一对,有序前进。由于怕那多动的小杰在路上不“安分”,我亲手拉着小杰的手,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发生。“呀,老师的手好冷!”小杰在碰触到我的手后,反射性地说(一年四季,我的手一直是凉凉的)。“那你就帮我捂捂好吗?”我问,“我才不高兴捂手呢!会把我的手也弄冷的。”小杰一下回绝了我。“老师,我来帮你捂。”旁边的俊俊爽快地说。我不忍回绝俊俊的好意,于是让俊俊拉着我的手。“哇,俊俊的手好暖和哦,谢谢你,俊俊!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啊!”这话,我一半是说给小杰听的,我内心深处想知道小杰到底是怎么想的。而小杰听了我的话,没有任何反应,低着头继续往前走(我有点失望)。“老师啊,你的手怎么就捂不热的呢。”一段时间后,俊俊不解地问。“我来我来,这次轮到我来帮老师捂手了。”小杰分开了我和俊俊的手,主动拉上我的手。“你不怕我把你的手弄冷了吗?”我试探性地问道。“没关系,冷了,我还会变热的。”就这样,我和小杰拉着的手再也没分开过,他的手掌不断向我传递着温暖。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刻:午睡时分,孩子们基本进入了梦乡,唯独小杰还在床上翻滚。我轻轻走到他的床边,提醒他闭上眼睛,并握着他的小手示意他不要再多动啦。当我碰触到小杰手的同时,小杰反过来握住我的手,并把手放在他的胸口一动也不动。小手传递过来的温暖,让我一下明白了小杰的用意。就这样,小杰一边帮我捂手一边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此时,我悄悄抽出了我的手,心中却始终保留着一份温暖:多可爱的孩子啊,别看小杰平时多调皮,他也有细腻、温柔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教育随笔:幼儿园里的小矛盾
幼儿园里,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许多矛盾是由于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恰当引起的。倘若孩子缺乏必须的知识经验,不会解决问题,就会给进一步交往带来困难。
这天早晨刚入园不久,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告状。“老师郭婉晴哭了!”“老师,是郑浩泽打她了。”“我亲眼看见了。”……郭婉晴在哭,郑浩泽也委屈的要掉眼泪。
郭婉晴与郑浩泽平日里是很要好的朋友,早上刚入园怎样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于是我让郑浩泽和郭婉晴讲一讲事情的起因。郭婉晴边抹眼泪边说:“郑浩泽打我。”郑浩泽分辨说:“没,我没打他。”看两个人的样貌,都不象说谎。到底谁错了呢?“我明白郑浩泽不是有心要打人的,郑浩泽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回事吗?”“我想跟他玩儿!”哦,原先是孩子想找朋友,由于表达的方式不恰当,而引起了小朋友之间的不愉快。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幼儿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或争执,我们应时常引导幼儿对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冲突。
春季来临,一定要做好预防卫生疾病的工作,这对于幼儿园抵抗力低的小朋友来说,十分重要。此外还需要关注幼儿自身的卫生习惯,例如经常咬手指是不好的习惯,还会给自己带来细菌,引起身体的不舒服。那么关于幼儿园爱吃手的孩子教育笔记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幼儿园老师教育随笔爱吃手的孩子”,欢迎阅读。
在刚入园的孩子中,往往会发现有少数幼儿时不时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吮指,咬手指,这种不良习惯有碍身心健康,必须纠正。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空洞地说教和消极地训斥不会奏效的,想让孩子不吮手指,最重要的一条是别让他的小手闲着,因为幼儿吮手,是在孤独和不愉快时更爱吮手指,为了减少幼儿吮手指的机会,老师要严格注意和关心吮手指习惯的幼儿,让他们有事可做,有玩具可玩,像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多引导他们,关注他们,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玩具时应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玩具,当他们对这些玩具表现出厌倦情绪时,要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及时更换,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玩具和游戏活动上,也就无暇吮手指了。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可以多与孩子接触,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这时再适当地用灵活的方式,给他们讲一些浅显的卫生常识,孩子更容易接受。
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教师的努力也会前功尽弃。
小班的孩子可能是年龄段的原因,总是喜欢吃手。我发现我们班有好几位小朋友都有这个习惯,没事总是把小手放到嘴里,我们老师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说不可以吃手,不可以吃手。但我觉得效果好像是适得其反,在老师的一遍遍重复下,孩子吃手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更加严重了,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怎么办呢?
我仔细想了想,我们只是告诉孩子们不可以吃手,但从没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为此,我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我举起双手问孩子:“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手”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回答。我接着说:“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两只小手,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我们吃它对不对啊?”“不对”我接着说:“我们的小手可以拿很多东西,但是,我们拿过东西以后,小手就会沾到好多细菌,如果我们再把小手放到嘴里就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我们小朋友就会生病的。所以,吃手是很不好的习惯。”。
慢慢的吃手的现象还真的变少了。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不能做什么,我们更要告诉孩子不能做的原因,这样我相信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幼儿园的宝宝做错事,或者是紧张时,多数会咬手指。这种行为一是逃避责备,另一种是给自己寻找安全感。那么如果幼教发现幼儿有咬手指的坏习惯时,你要怎么帮助纠正呢?
按理说,这种小事本不是幼教所管的,应该是家长管教的。但是幼儿园即使是打扫的再干净,也会有细菌和灰尘,孩子在幼儿园里玩耍,再咬手指,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会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进入到孩子的口腔,导致生病。
幼教们必须清楚,孩子咬手指,多数是一种心理反应,包括了紧张,抑郁,沮丧,或者是感觉到自卑,对你有敌对情绪等等。其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孩子缺乏了被关爱,被疼爱,缺乏起码的安全感造成的。有些幼教发现孩子咬手指,给予的不是关心和温柔言语,而是批评,训斥,这样做反而让孩子更紧张,更焦虑,根本无法改掉咬手指的坏毛病。
幼教发现孩子有咬手指的习惯,一定要耐下心来,围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靠在你的怀里,然后以耐心的说服和鼓励为主,用最温柔的道理让孩子明白,咬手指是不对的。而且平时也要注意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关注,消除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紧张心理感。或者是引导孩子们参加一些活动,多交朋友等。
当然,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帮助孩子剪手指甲,对于大点儿的孩子来讲,给孩子讲道理,就更是很有必要了。
对于纠正孩子咬手指的习惯来讲,幼教也要记得,用行为来进行约束的。
下午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玩自己喜欢的皮球玩具。突然,阳阳大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啊,好可怕!”“它是不是蛇?怎么这么小?”说完她又自言自语。“它不是蛇,它是蚯蚓!”旁边的小博说。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条蚯蚓不知怎么爬到了跑道上。小朋友们都被吸引了过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洪老师,你快来看呀,小蚯蚓怎么在这里呀?”成成一边说还用他的小指头去碰碰小蚯蚓那软软的身子。更多的孩子们围拢过来,大家都要去拨弄小蚯蚓。由于拥挤,阳阳还差点踩在小蚯蚓身上。“哎呀,你们别挤呀!”“小蚯蚓受伤了,好可怜哦,我们把它送回家吧。”“可是,小蚯蚓的家在哪里呢?”孩子们你一句,我一言的在讨论着。阳阳瞪着大眼睛问我:“洪老师,你知道蚯蚓的家在哪里吗?”“蚯蚓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小蚯蚓会不会咬人?“蚯吲没有脚为什么还能爬得这么快?”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我并没有一一回答,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他们来到了草地上,想把蚯蚓挖出来,大家决定把班级里平时玩沙的小铲子和小钉耙拿下来使用。阳阳拿着小钉耙迫不及待地在地上刨了起来,小钉耙的耙齿更利于对付较硬的草地,不一会儿,地上的杂草很快就被耙开一大片。其他小朋友见状也都纷纷换工具忙开了。可是忙了好大一阵子,地面的泥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兴趣。大家决定晚上回家后继续寻找和蚯蚓有关的答案。
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情感交流和行为上的学习。
教师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使孩子成为一充满爱心的人,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所努力的方向吗?
一、有香味的手
有段时间孩子们擦手用的毛巾很脏,尽管我一再提醒孩子们,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再用毛巾擦,但情况依旧,倒是孩子们之间的一场争议,使我班的毛巾状况有了改观。
一天,昊昊气鼓鼓地来告状,“老师,芊芊没有用香皂洗手。”我带着质疑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奶奶说:“用香皂洗手手是香的,不信,你闻闻”。他伸出一双稚嫩的小手让我闻,我弯下腰,闻了闻,果然有一股淡淡的香皂味。从那开始,我们班便有了一个小秘密,每次洗手后,老师不再唠唠叨叨,只轻轻的说一声;我要闻闻谁的小手是香的,孩子们便为了这个“香”而忙碌了。
自然,班上的毛巾也就从此变的干净了。
二、巧用智慧语言
用拟人化的语言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前在大班、学前班总是一味地用传统的方式点名,结果是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可秩序却还是一塌糊涂,今年,接手小班后,我运用了智慧语言,情形就大不一样;同样是点名,我模仿小鼓的声音叫每个幼儿的名字,被叫到的名字的幼儿上来,用小手轻轻的拍拍小鼓,你会惊喜的看到、一张张小脸有的瞪大眼睛,有的充满好奇,还有的则在偷偷窃喜……,这时,我也被幼儿的情绪所感染,并轻松的融如到了幼儿当中去。
用趣味性的语言教育幼儿,给孩子带来益处,当玩具被丢在地上时,我会引导他们,故意说;“哎呀,玩具宝宝哭了,原来是找不到妈妈了,我们一起帮帮它,把玩具宝宝送回家好吗?”孩子们都回乐意为玩具们效劳。让他们一个个都回家。你听,有的幼儿还轻轻的拣起玩具宝宝、并对它说;“玩具宝宝别哭了,我帮你去找妈妈。”这是多麽动人的画面呀!
教师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使孩子成为一充满爱心的人,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所努力的方向吗?
三、“粉碎机”启动了
顺顺入园已经一个月了,可还是哭闹着不愿意吃饭,其实顺顺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家里已能自己进餐,顺顺家园间截然不同的表现是因为他未适应集体的生活,拒绝进餐是他排斥心理的一种表现,所以解决顺顺的进餐问题还得讲究方法。
这天,进餐时间到了,顺顺仍是那么执拗,任凭我怎么劝说都无动于衷。这时,我看见成成正在大口大口的往嘴里扒饭,嚼得有滋有味,就故意说:“呀!成成的嘴巴真像一只粉碎机,那麽多的饭菜都被他嚼的烂烂的,还吃的挺快,小朋友,你们的粉碎机在哪儿呢?”孩子们听了纷纷张大了嘴巴。“谁的粉碎机最棒,能把嘴里的饭菜嚼得烂烂的?”“我能”说罢,孩子们快乐地模仿开了,我微笑着一一表扬,孩子们更加投入了。当然,我也时刻留心顺顺的表现,他虽然没有参与进来,但小脸明显舒展了,还有了一丝笑意,于是,我走过去,徉作惊奇地说:“哎呀,我说顺顺的粉碎机怎麽不动呢?原来是开关没打开。”说完,就在顺顺的头上点了两下,顺顺便开心地张开嘴巴,表示启动了。我就趁机握住顺顺的小手喂上一口饭,紧接着,顺顺的小嘴巴里发出了咀嚼声,就这样,顺顺的“粉碎机”欢快的工作起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