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提出一个优秀幼儿园的10个标志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04-28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提出一个优秀幼儿园的10个标志:

1.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玩玩具或与别的孩子玩,而不是无目的地四处活动或被迫长时间地安静坐着。

2.一天中孩子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搭积木、扮演角色、看书、涂颜色等。而且他们不是天天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

3.孩子们从学习数字和字母、探索动植物世界、烹饪、做服务工作、准备快餐等获得有意义的日常生活经验。

4.教室用孩子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装饰。

5.教师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经验和背景进行指导,课程表只适用于那些比别的孩子强的孩子和需要额外帮助的孩子。

6.只要天气许可,孩子们每天有机会到室外活动。户外游戏决不被太多的室内教学时间所占用。

7.一天中老师分别与单个孩子、小组以及所有孩子进行接触,跟他们一起活动。

8.全天任何时候老师都可以读书给孩子们听,不只限于讲故事的时间。

9.填写工作表不应是老师的基本活动。

10.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期待上幼儿园。送孩子上幼儿园父母感到安全。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美国顶尖级幼教专家和你谈谈幼儿教育 


3月21日-4月2日,四位来自纽约的顶尖幼教专家带着他们近200年的幼教经验,开启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这次访问活动由美国爱文世界学校举办,四位幼教专家在中国发表演讲,参观学校,还跟家长和教育者探讨了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对中国的父母比较关注的几点有关幼儿教育的疑惑,专家们给出了她们的意见,一起来看看吧!

1.一年级学生寄宿,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

南希: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很难回答。

艾伦: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作为父母,我希望自己是影响我孩子的那个人——除了我自己和我丈夫,我不愿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其他任何人。与此同时,在一个有着祖父母、表兄弟姐妹和叔叔阿姨的大家庭里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孩子没有那样的经历。

杰奎:我觉得孩子会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并且无法理解。那个年龄的孩子在你离开一下下的时候都会担心你会不再回来,如果你把他们送去长期与他人生活,可能会造成情感依附障碍的问题。

莉迪亚:父母扮演的角色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差别的。父母是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并全身心地投入,而老师则需要更客观。就情感方面而言,我觉得就像杰奎说的,一年级的学生寄宿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伤害。

南希:此外,在一个群体里面生活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我觉得这取决于父母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也许他们没有其它选择,也许他们没有祖父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我会想知道为什么父母做出这一选择,或者他们是否有其它选择。

莉迪亚:是的,如果这个家庭生活的地方没有学校,而送孩子上寄宿学校是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这是一回事;父母忙于经营生意而不希望将孩子留在身边则是另外一回事。

南希:比如,我们参观的北京郊区的民工学校,那些父母很少见到他们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地方都离家很远,这些孩子寄宿在学校可能生活质量更好。所以要看情况。

杰奎:作为一个父母,我不想放弃给我的孩子塑造价值观的机会。价值观是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我可不想让别人塑造我的孩子的价值观——就连对我的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也是这么想的。

2.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不丢中国文化又能学到西方的知识?

南希:如果你指的中国文化是传统和一个家庭重视的东西,如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庆祝仪式、家庭生活等等,我觉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教育完全不冲突。

艾伦:我同意。纽约就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多元社会,但是在那里你会发现,人们既保留着他们各自的特色文化——食物、家庭、宗教信仰等等,又能够融入大环境并找到一种平衡。

莉迪亚:但是,如果你指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孩子必须听话、不质疑长辈,那么这中间就可能产生冲突——特别是如果他们正在学校学习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的话。

杰奎:我觉得你在拓宽孩子的知识面的同时,要非常努力让你的孩子接触他们自己的文化。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莉迪亚:另外,如果学校可以赋予孩子优秀的社会技能和自我意识,孩子们就会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家里和祖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很听话;而在学校,我就会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

南希:我觉得这对哪里的孩子都一样。在游乐场跟朋友一起玩和在祖父母家玩不是一回事。你必须教孩子这些东西。

莉迪亚:语言规则的转换。

艾伦:是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并不冲突。一个是有关道德行为,一个是有关探索、拥有好奇心,以及提出质疑——不一定是挑战权威。在大人让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拥有爱探索的好奇心。

南希:这也是为什么规则和界限很重要。父母和老师应该教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但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冲动情绪和行为。

艾伦:说到这点,人们经常误解“开明的教育”这一概念,以为这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教育。但事实上,我觉得开明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纪律和自我控制。

南希:因为开明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没有人告诉一个孩子要做什么,孩子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杰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莉迪亚:父母有时可能会因此处于两难境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速把握语境并进行模式转换。我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父母可能需要向祖父母解释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祖父母的不尊重,而是跟他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关。

3.双语教育,几岁开始最佳?

南希:越早越好。学习第二语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不过这也取决于你怎么做。在爱文世界学校,孩子从三岁开始接受沉浸式语言教学——这不是单纯地教一门语言,而且用一门语言进行内容的学习。区别就在于:这样他们学习语言就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他们是通过在语言环境中接触那门语言学会的。就好比是你教你的孩子学中文一样,他们是自然而然学会的,并不是通过每个星期上一节语言课学会的。如果开始的早,他们学起来就更加容易,越晚则越难。所以,沉浸式教学就可以帮助孩子轻松掌握一门语言。

4.怎样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杰奎:让他们广泛接触各种东西。

南希:让他们接触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你为他们选择的东西。比如说你想让他们学习拉小提琴,这跟他们自己对音乐感兴趣而想学习拉小提琴是有区别的。接触音乐也不意味着必须在这个年纪上音乐课。

艾伦:这一区别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以音乐为例,你不应该送他们去上音乐课,而是给他们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他们自己探索音乐并乐在其中。再如艺术,你应该给他们很多艺术素材,带他们去博物馆并讨论你们看到的东西。这不像是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上课,听别人讲何为艺术。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经历。

5.我们经常听说“在玩中学”,一个孩子应该怎么玩最好?

艾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给孩子玩的时间。还要提供给孩子那些鼓励他们有创意玩的材料,比如纸张、剪刀、蜡笔、水彩笔、积木等等。你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服装道具,让他们扮演其他的角色。之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玩。他们会展示给你看他们的创意和想法。

南希:多运动,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大动作能力。

艾伦:是的,室外玩耍。到外面去,让他们在游乐场玩耍。让孩子奔跑、攀爬、强健身体非常重要。我们发现在纽约很多孩子因为长期不锻炼他们的肌肉,他们都需要接受特殊治疗。作为一个父母,你看着他们玩都会觉得快乐。我觉得再没有比坐在地上看孩子玩耍并参与其中更好玩的了。

8位儿童教育专家的提醒


8位国际儿童专家最近专门为年轻妈妈们做了最实用、最科学的育儿经验总结。只要你记牢并坚持照着这些经验去做,你的孩子不仅可以快乐成长,他们还会真心感谢你所提供给他的这片最为健康的天空。

1.不要在饭桌上争吵

家长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食物。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

美国儿童及成人不良饮食习惯专家依琳·萨特

2.下班后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工作忙碌的父母习惯用买上一大堆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歉意,可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什么不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一起来放松一下呢?做游戏,讲讲白天发生的故事和笑话,多问问学校里的事情,别忘了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光。有了足够的时间交流,即使你的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你的。

儿童护理学博士李翰君

3.逐渐向他灌输对学习的热爱

如果能把“这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会感到分外激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他自然会充满热情。和在学校的学习相区别,父母在家里主要是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以及做智力测试、科学小试验等。组建一个亲子图书角,和孩子一起体验学习的乐趣吧!

儿童教育学博士陈逸梅

4.纪律并不是多余的

要明确你对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会保证安全。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诉他,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浑然不觉地走过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听从,但只要你态度坚决,对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最终肯定会乖乖地听从你的约束。

马丽(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

5.制定目标,而不是惩罚

或许你有制定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的习惯,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儿童。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和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学,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释“性”是怎么回事,免得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别人对这件事的不正确议论时,不能正确地看待它。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李艾(著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6.打骂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变得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丝毫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正误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能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

陈砚(著有《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调适》)

7.担当起家长的责任

有了孩子,我们就要为这个小小的生命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尽量不要占用生活时间,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等。作为妈妈,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场合也不再只限于为了工作。孩子的毕业典礼和家长会上,你都应该有积极的表现。

汪亚茹(著有《我们能为明天做些什么》)

8.给孩子闲聊的乐趣

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心里所有的喜悦、困惑、恐惧、压力……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可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时总是不能得到理解,他们会很容易走到危险的道路上。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罗伯特·施韦伯

家长感受:看看美国的幼儿园教育


导读:在美国,特别著名的幼儿园,里面可能有总统的孩子及很多明星、高官的孩子。按我们的想象,这样的幼儿园应该非常宏伟、豪华,也应该是所见的漂亮校舍的集中地。但是真的见过之后,才发现校舍是多么简陋。

多角度善待孩子

在美国,对教师的行为规范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条是: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成为成年人的典范,或者是不能爱护幼儿园的设施,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师。

在国外,一进幼儿园,就可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的,幼儿园里很多画都挂得比较低,它可能是孩子进幼儿园时最先看到的东西。幼儿园里的鞋架、玩具架等,都适合孩子,所以孩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幼儿园环境的设置,时间的安排,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孩子有自主权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孩子愿意进行什么活动(有时包括具体的活动时间),很多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比如说唱歌,小朋友们坐成一圈,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来唱歌,但是具体唱什么歌,每个小朋友都有权利来选择。如果有两个小朋友点的是同一首歌,那么老师就为孩子唱两遍。

在很多方面,他们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比如,对一个2岁的小孩,当他起床的时候,让他选择喜欢穿的衣服,他能从t恤衫、裤子、袜子中挑选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美国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长大后能从容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选择。在国内,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升级、考试等很多方面做的太多,作为家长,应该像美国一样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幼儿园非常尊重家长

在国内,通过与孩子家长的接触了解到,孩子在家里可能不是特别守纪律,所以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想让幼儿园培养一下。在国外的幼儿园里,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想要表现什么。孩子在1岁左右时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某一天,他突然会叫妈妈或爸爸;某一天他可能突然会走路。如果孩子在家由妈妈亲自带,她看到孩子走出了第一步,说出了第一句话,会特别的兴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妈妈可能没有这个机会。

在国外的幼儿园,当老师发现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她不会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会走路了!”她会提醒家长:“你注意看看,也许你的小孩要走路了,我觉得他可能要走路了。”当家长在家发现孩子真的会走路了,她是多么的高兴,然后再告诉老师“我的孩子会走路了”。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国外幼儿园非常体贴家长、尊重家长,让家长充分感受到自己既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最好的老师。

让家长参与其中

在国外幼儿园,有很多家长轮流帮助幼儿园搞清洁卫生,帮助小朋友外出郊游。幼儿园提供每个家长的参与时间,少数特别忙的家长才能免除他的义务。幼儿园非常鼓励家长参与。家长通过帮助幼儿园做工作,可以知道幼儿园是怎么进行的,也知道老师的辛苦,教学思想是怎样的,又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就多一些。在国内,孩子开家长会、演出等活动一般是一个家长来,而在国外,一般都邀请父母一起来,因为这在国外都被认为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活动。家长的参与,体现了家长在亲子教育、幼儿教育当中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幼儿教育非常多样化,有很多种类的幼儿园,如果家长非常喜欢某一种教育理念,他就想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但是,很不巧,比如他住在加州,他喜欢的幼儿园却在纽约,没有办法,不能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于是,他就和其他有同一理念的父母共同建成一个这样的幼儿园,让他们的孩子享受他们认为理想的幼儿教育。

生活照料欠细致

在我国,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可谓无微不至,一位老教授说:“刚到国外,送外孙去幼儿园,心里特别不舒服。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带午饭,幼儿园都不给热一下。孩子只能吃凉的,孩子怎么吃啊?”美国人习惯吃凉食,虽然在生活习惯上与国内不一样,但也体现了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幼儿园的优点也充分体现出来。在生活方面,幼儿园的细致入微,给孩子统一的照料,使很多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家长说;“还是国内幼儿园在生活方面照顾得细致,我们可以专心工作,不用为孩子的饮食而费时费力。”

轻硬件重软件

在美国,特别著名的幼儿园,里面可能有总统的孩子及很多明星、高官的孩子。按我们的想象,这样的幼儿园应该非常宏伟、豪华,也应该是所见的漂亮校舍的集中地。但是真的见过之后,才发现校舍是多么简陋,因为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特别有名的幼儿园只是借用一个教堂办学。他们的资金不是用来盖多么好的房子,而是用来帮助孩子怎么进行更多更好的游戏。

幼儿心理健康的5个标志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这是家长必须了解的。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专家揭秘幼儿园的评级标准


幼儿园的等级分为四种,排名第一的是示范园,其次是一类园,再者是二类园,最后是三类园。一般刚开办的幼儿园经审核后,就是三类幼儿园了。等级是由有关专家来评定,满分为100,一般达到85分,就评定为二类幼儿园,达到90分,才能评定为一类幼儿园。

左看右看如何评定大家看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幼儿园的等级从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来评定。专家评定的标准和爸妈的可能不太一样,就请爸爸妈妈和我们的专家一起来看看评定的细节吧。

爸妈困惑

现在许多民办的幼儿园硬件设施都很好,又大又漂亮,但是收费很高,和一些公办的一类园相比,究竟选条件还是选等级呢?

专家揭密

硬件设施不要最好,但要丰富多彩

很多家长第一次参观幼儿园,首先看的就是硬件设施,有没有宽大的活动场地,有没有明亮的教室,有没有温馨的餐厅、卧室,有没有多样的活动室……其实,硬件设施固然要看,但不是最主要的,只要老师能因地制宜,把有限的空间布置得丰富多彩,每个角落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的快乐。而有些幼儿园虽然开设了许多活动室,设备齐全,但是却做不到充分利用。

美国儿科专家纠正孩子的6个坏习惯


尽管幼儿在学说话阶段的表现令人兴奋,但他们的有些行为却会令父母抓狂,还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健康栏目邀请儿科专家总结了一些应对孩子坏习惯的解决方法。

1、发牢骚。美国纽约巴纳德学院幼儿发育中心的主任托哈·克莱因博士说:"幼儿发牢骚是他们表达沮丧或愤怒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发牢骚表现出强烈的烦躁情绪,或是简单地告诉他别这样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克莱因建议,先承认孩子的感受,比如,"妈妈知道,你生气是因为不能玩玩具了",再给他讲道理。

2、乱发脾气。幼儿哭闹、踢踹、躺在地上撒泼是正常现象,此时的孩子已完全沉浸在负面情绪里,父母和他们讲不通道理。克莱因建议,父母此时应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设法让其冷静下来,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感觉得到了关爱,然后再就事论事。

3.总是说"不"。当幼儿对你说"不"时,他并不是有意这样做,也不是言行粗鲁。克莱因认为,这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自己会处理好这件事"。克莱因建议,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或给他足够的空间,做某件事情前告诉他"爸爸妈妈准备好了,就等你了"、"我们相信你能做好。"

4.攻击性行为。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做出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正在发怒,父母要适度承认这种情绪,允许他跺脚或打泰迪熊。有时,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只是想向另一个伙伴打招呼,这时父母应教他如何用挥手或拥抱等正确的方式欢迎新伙伴。如果这种攻击性行为持续较久,孩子可能是用它来吸引注意力,特别是当他受责骂时。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愤怒发泄行为模式。

5.缺乏耐心。"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得到",这是幼儿的正常行为。他们的大脑还没发育成熟到"可以等待"的阶段。然而,学会耐心有助于孩子处理挫折及应对今后生活中的挑战。所以,父母不要责备缺乏耐心的孩子。每次孩子有要求时,父母可稍微迟缓些回应,让他慢慢适应等待,学会有耐心。

6.打断大人谈话。如果他总是打断父母的谈话,很可能是他感觉被拒绝的次数太多了。专家认为,目前引起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克莱因建议,父母应控制好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及时解决孩子的需要,多进行亲子互动。有时,眼神接触、拥抱或讲个故事就能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