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该不该这样激励孩子?
昨天女儿上舞蹈兴趣课,完课我到教室门口接到女儿,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我有红苹果”(即为剪纸红苹果)。我问女儿你有吗,女儿说:“没有”,同时很失落的样子。我知道女儿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就安慰她说,“老师忘记给你了,妈妈看见你跳得很好,等等妈妈去问老师拿一个好不好?”。还好,老师给了一个红苹果贴在她胸前,自贴上这个红苹果后,女儿就像保护什么似的,一直用手捂住红苹果,生怕不小心弄丢了,并见人就说自已有红苹果,直到今早起床还让我给她重新贴好,以此为荣。
其实跳舞时我们家长也在旁边看到,老师只是很随机的给孩子贴在身上,并非跳得好的孩子才贴,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跳得很不错,可能要人人都贴老师麻烦,同时也贴不过来,但这在孩子看来是多么荣耀啊,贴到红苹果的孩子可能无意间受到鼓励,没贴到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被这老师的无意伤到,如果这种无意在这所学校要是经常发生,在这里成长的幼儿(特别是像我女儿一样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极有可能形成自悲的性格,影响孩子一身,老师是幼儿心中的太阳,无比神圣,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远大过爸爸妈妈,作为幼儿教育的细心的老师们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悲摧的形为呢。
不知这样激励孩子会对大多数孩子小小的身心造成什么影响,真的好担心。
宝宝长大了,却不再像小婴儿时那么乖巧了,越来越调皮,还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常常对大人哭闹不止。宝宝不听话时该不该打呢?不听话时,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宝宝不听话该不该打
作为中国的家长,很多时候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尤其是爱面子的家长,如果是大人说出的话或者发出的命令,就要孩子能够立刻执行,否则会非常严厉。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因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哭闹不止,有些家长就会忍不住怒气大打出手。其实打孩子是没有用的,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在下次犯错误时更谨慎的寻找别的方法。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当宝宝出现种种问题,不听话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以更平和的态度解决问题。
宝宝不听话家长如何应对
宝宝越长大,却越不好管,常常会不听话,跟大人顶嘴,满足不了宝宝的要求他就会发脾气,而且哭闹不止。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当宝宝出现这些情况时,家长应该弄清不听话的原因,再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宝宝都处于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有的家长会发现宝宝脾气越来越大,爱扔东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在性格的敏感期,当他得不到满足时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让宝宝把不好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宝宝出现过激行为时,家长要安静地陪在他身边,支持他,让他的坏情绪慢慢地得到缓解,而不是用暴力的行为制止他。
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不但让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如果孩子性格较内向,打孩子则会让他产生阴影,而且有自卑的倾向;如果孩子性格较活泼,就很容易有暴力的行为。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小心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造成严重后果,只会教给孩子用野蛮的方法处理问题,同时也会破坏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我的周围有些朋友在谈育儿时,会说孩子打一打也没什么,孩子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以后会“长记性”。而我总是急切的想要与他们争辩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倾听孩子》、《游戏力》这些好书帮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让我与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实对话。
70后的家长中,童年没有挨过揍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时,我在家里被很多亲戚称为“被溺爱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惩罚”。那次是爸爸正在写材料,我在边上非让他给我听写生字,被磨烦之后,爸爸伸出了铁砂掌。我当时惊讶大于恐惧,因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负”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强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当我发现无论怎么威胁爸爸,他都不停下时,才认清形势。我说:“别打了,我错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绝对没有一丁点儿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事后我对爸爸说:“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难受不难受。”爸爸打完我,一会儿就后悔了,一个劲儿的求我原谅,好话说了一箩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谅他。这次的事情让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爱我的爸爸会下此狠手,我不能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这个事实。所以我后来反复的欺负他,在他跟前说话不算话。其实我就是在反复的验证——爸爸是否还爱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验,一直没有再对我发火,于是我也逐渐的消除了对他的恨。
我想身边很多人早就忘记当年自己挨打、受惩罚时的感受了,所以能够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时,理直气壮的边打边说:“我是为了你好,才打你的。”这个逻辑如何让孩子来理解?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挥起了手?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点燃引线的那一点点火星,而炸药,其实是我们集聚已久的个人负面情绪。虽然我爸爸早就忘记了当年打我的原因,但当我们一同回忆过去的时候,他总是肯定的说:“一定是那天我本来就很烦,你又在边上调皮捣乱。我对你那么好,这么点儿事儿你还记得哦。”
我当了妈以后,立下誓言——绝不打孩子(打过一次,很懊悔),但是总有很多忍无可忍的时候,会生气的不理孩子。我还用一个前几年比较时髦的词来美化自己的行为——冷处理!
当孩子不太听话,或者是我认为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再三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愤怒的转身离去,让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扑上来抱着我的腿哭哭啼啼,我会适时的问上一句:“知道错了吗?”儿子很执拗的不说话,或者继续他的错误行为。我很奇怪他为什么就不能嘴软点儿呢?最近两年我常常会想儿子犯拧,跟我当年在挨打时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其实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想试试我与你的联结到底怎么样?你能否经受住我的考验。很遗憾的是,当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没有经受住这个考验。
打孩子是家长特别无能的一种表现,说明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说明你只能恃强凌弱了。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议或者是争执什么问题的时候,老板最后的态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别说了,你再这样只有炒鱿鱼一条路了!”
《游戏力》一书中对冷处理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冷处理,是人类特有的摧残孩子的方式,但不知为什么却成了时髦的“积极育儿”工具。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
对于少数孩子来说,冷处理也许可以提供冷静和反省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折磨。孩子需要抚慰,害怕孤单,在他们眼里,冷处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间,是一种驱逐。为了抵抗这种“驱逐”,他们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他们可能会可怜兮兮地承诺,坚决改正,不会再犯,好好听话,但到了下次还是做不到。他们由于恐惧而被迫做出承诺,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们却总是给他反复的演示冷酷。
孔融是东汉文学名家,被誉为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出身世家,为孔子第二十世孙,其年少聪颖,才思敏捷。某次,家里在吃梨,孔融主动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并称,哥哥比他大,应该吃大梨。而他又是弟弟的哥哥,因而得将大的梨让给弟弟。孔融之让,一时名传当时,声留后世!
这就是千古流芳的“孔融让梨”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尊长护幼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时至今日,“孔融让梨”依然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当代,由于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一些孩子自小娇生惯养,从小养成独占独有、不懂谦让的不良习惯。以谦让、尊长、护幼为核心教育内涵的“孔融让梨”故事无疑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意义。
但是,“孔融让梨”是否是当前科学育儿的普遍化标准、具有普遍化的参考意义?是否在孩子面临正常竞争之时需要提供“孔融让梨”的谦让之道?“孔融让梨”,该让不该让?这是很值得思考并极具争议的话题。
在多数人眼里,中华传统文华多崇尚谦让、和谐之道。但与之相比,提倡正当竞争是我们现行教育中的一个短板。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如果对竞争认识不足,亦或是事事谦让,无益于在工作生活中脱颖而出。以西方早教教育成果来看,早日接触社会,早日认识社会的竞争残酷现状有益于提升孩子社会竞争能力。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孔融让梨”更适用于日常的礼仪与品德之教育,当孩子面临成长过程中各种正当的竞争之时,家长或者长辈更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敢于面对竞争,敢于主动争取正当之所得!须知,己有富足,方可救济大众。
所谓育儿无标准,关健在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教育方式!“孔融让梨”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故事,但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什么场合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
不久前,我从单位辞职的时候,一位朋友不无担忧地问我:“今后你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你不打算为她提供更好的教育了?”这话问得我一楞一楞的,我不明白的是,在我辞职的时候,他不担忧我的生计,反而担心小孩的教育,足见,在他心目中,孩子的教育比生计更严重也更难对付一些。
其实,如果知道他这些年的人生轨迹,就一定不会诧异他有如此的看法。早在几年前,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就有个比较激烈的争论,而这种争论一直持续着,谁也没有说服谁。
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他是个坚定的环境论者,即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也并不反对,但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以及判定什么是"好环境"上,我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他觉得能给孩子好环境的只有机关幼儿园或私立贵族幼儿园,认为那里硬件设施好,而且安保措施也得力,最重要的是那里就读的孩子非富即贵,给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有营养的人脉环境非常有必要。虽然,为此每年多花个一两万元(现在更多),那也是很值得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
而我则认为,幼儿园不过就是一个让孩子从孤立的家庭环境走向群聚的社会环境的一个过程,孩子们在这里与同龄人交往磨合,并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与规则。这样目的的幼儿园,不需要太豪华的装修,也不必要付过分高昂的费用,只要安全、干净、温馨就足矣,很多贵得让人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必需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指责和咒骂高额的建园费,认为那是自幼教小孩子们行贿和有钱就能买一切的邪恶价值观,但骂完之后,该缴钱还是缴钱,该拉关系还是拉关系。而孩子们在我们面前学到的第一课便是"心口不一",自幼就学会"宣扬自己所不信奉的东西"。我和朋友的争论,以各自持保留意见而告结束。看着我把孩子送到不交建园费的"小人物幼儿园"时,他那悲悯的眼神,至今令我难忘。
他的孩子比我女儿大几岁,他在孩子读小学之前的几年,就精心规划了孩子的就学路线图,为此,他在自己满意的学区里购了房,谁知学区规划调整,他又动用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他经过几年调查甄选并最终得出结果的小学。为此,他所下的功夫,决不亚于再读一次大学,他曾无限感慨地说:在为孩子写入学鉴定书时,他所费的精力,不亚于当初写毕业论文……
我对他这种近乎于诚惶诚恐的做法有点不可理喻,一如他对我的很多做法也嗤之以鼻一样。我们虽然彼此都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一个共识--他和我对孩子都是爱的,只是我们的方法不一样。
他对孩子的爱,表现在以一副承揽一切甚至代替她规划人生甚至想帮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架势。这种心态,爱孩子的父母多少都有一点,大家总担心在社会的风风雨雨中,孩子稚嫩的肩膀承担不起她们所面临的种种责任与负担。
我们在上学路上,随处所见的由父母或爷爷奶奶代背书包上学的场景,其实是中国式父爱母爱的一种最典型形象--小学时家长代孩子们背书包;初中时父母帮孩子打架;高中时父母成为高考后勤补给团团长;大学时父母到学校帮孩子铺床叠被,经过如此一番无微不至呵护备加的代替式哺养之后,孩子们在毕业之后无所事事,成功成为啃老一族,而成年后的他们,父母依旧在代替他们找工作,代替他们相亲,代替他们全资筹备婚房和婚礼。等他们好不容易亲自生下孙子或孙女,又一次隔代代替式的人生轮回,再一次开始……
这种爱与呵护,是当下中国家长们的主流。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大多数家庭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以稀为贵;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孩子的爷辈和父辈都是经历了物质窘迫的贫穷时代,一切都欠缺的匮乏记忆,造就了大家的饥饿与亏欠的心理,当这种心理与宝贝独生子女扭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并形成当下社会的种种奇观。
一些父母,从孕育孩子那天起,便开始了令人惊奇的盘算,这种盘算不仅止于排卵期之类,而是对环境、氛围、温度和心态,以及食谱,都做了精心考量。有些人,甚至对孕房的风水,都会请人用罗盘来勘测一番。怀上之后,各类名目繁复收费奇高的检查应市场所需,纷纷出笼。各种与婴儿用品用具相关的东西,都以一种公主女儿不愁嫁的姿态,价格屡攀新高。
并不是商人们眼光有多犀利,而确实是因为这个市场的需求太急迫,太跃跃欲试了。而之后的各种高举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早教,幼儿英语、幼儿珠心算、幼儿商学,各种高档智能玩具和特殊食品,应孩子们父母殷切的愿望而出,并煽动着这种愿望之火越燃越猛,越燃越烈。形成一种威压的气氛,让那些不愿被牵着鼻子或没有能力跟着去消费的人们备感压力,甚至产生"我不爱孩子?"之类的困惑。
这种极端物质化的"爱",一直延续于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各种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是为满足这种"爱"的极端化产品,这种人为加大不公平,集优势教育资源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宗旨,就是为了迎合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之需而建立的,而于校方,"更好"的标准,是花更多的钱修更好的房子引进极致的昂贵生活方式提供各种看似高级实际却不知所谓的"皇帝新衣"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极端功利与物质化的教育,客观上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割裂感与焦灼,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是无益的。它对固化社会层级的作用,恶化社会风气,使很多人变成"物质动物",惟物质和金钱至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无论对社会空气还是对个人的修为和性情,都有极其负面的影响。
我那位朋友大致是认同我这番道理的。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是要吃亏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的真实心态,大家被裹挟着,形成一股洪流,一面发泄着不满,一面同流合污。
身处洪流中的我,时常对此发出一些无可奈何的感叹,并努力地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至少做到"独善其身",为此,我从孩子很小时就坚持对她在人格品质上进行培养。我无需她成为一个考试能手,但我希望她成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我无需她成为一个名牌鉴定专家,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从生活细微处品味出美好与幸福的人;我无需她成为一个精于财务算计和权谋规划的人,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不为蝇头小利和利害得失而每天活在诚惶诚恐中的人;我不送她去名校受教育,但我会为她营造一个有情有义的家庭氛围,让她从中体会善意和美好;我不为她延请名师,但会身体力行地在她面前保持风度与节气。
陪她玩,陪她去郊外观察,陪她写相同题目的作文;我不会送她超出我们购买能力的奢侈用品,但我会陪她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并从中体验到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我不会从她幼年时就开始勤挣苦攒学费送她去留学或为她置办令人瞠目的嫁妆,但我会陪她旅行,陪她成长,用心灵和文字,记下与她一起成长的点滴快乐与趣味……
用我那位朋友的标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小人物宣言",是一个不负责任父亲的心灵独白。但关于爱,关于女儿,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并坚持到底,其实很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