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又到,不少妈妈让刚过2岁或2岁半的孩子插班上幼儿园,除了面对宝宝嚎啕大哭的表象,其实宝宝的内心除了恐惧,还将会对年幼的宝宝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孩子更容易生病年幼的孩子抵抗力比较小,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2. 导致厌学、自卑、焦虑孩子由于年幼,理解能力差,很多时候会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在跟大孩子的日常相比中,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接触。年幼的孩子很多时候,跟年长的孩子玩不到一块,这样也让幼儿感到焦虑和烦躁,不利于心理的发展。3.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指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与牛津大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以上观点。由于在缺 乏安全感的因素下,过早上幼儿园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也导致他们的身体发育迟缓常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 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4.亲情冷淡幼儿在3岁之前仍处在亲子依恋阶段,过早入园会导致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不懂调节情绪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变的不愿意主动社交和表达。过早地把孩子推向陌生人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这些孩子会逐渐变得与父母的交谈越来越少,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没那么密切。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孩子内分泌和 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而过早入园的孩子,缺少了情感调节器,容易导致孩子情感的缺陷
1、不利于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时间观念较差,起居习惯需要大人帮助培养。如果做父母的经常睡懒觉,想什么时候送孩子就什么时候送孩子,必然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行为拖拉、懒惰、缺乏时间观念,到了上小学就会很难适应纪律的约束。
2、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正在组织教育活动,一声“老师早上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迟到者身上,个别家长还可能在那里与孩子难舍难分。这样一来,不但教育活动被打扰,而且教育活动的时间也被侵占。微信公众号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3、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送孩子晚了,孩子既得不到锻炼,又不能按时吃早餐,有的家长便从街上买包子或其他小食品给孩子吃。孩子吃过后,由于离幼儿园午饭的时间较近,必然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时间长了,幼儿的消化系统会受到影响。
点评:迟到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时间观念不强的大人,一定要注意别把坏习惯传染给孩子。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无关紧要,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多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吧,作为家长的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导读: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儿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响声。他们从6个月起就开始害怕陌生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3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害怕离开父母,还害怕体型大的动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过世、成绩不好和新闻中发生的事件,比如战争、恐怖袭击和绑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这些焦虑长期持续并导致严重精神紧张、影响家庭和谐或干扰儿童的发育或教育时,就可成为问题。
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成人不断地给予安慰和表扬。他们经常会出现烦躁、紧张,并抱怨头疼、胃疼等其它身体症状。
社交恐怖症。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特别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们老粘着父母不放。
恐慌症。在恐慌症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到无法抑制的恐惧或厄运即将来临,还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包括担心失控、“发疯”或者垂死感。
分离焦虑症。害怕离开家或者父母,这种情况对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这种障碍自发发生或在重压下发生,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发作也会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发生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可能会整天粘着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创伤后压力症。这种疾病是由于经历或目击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导致的,比如严重事故、自然灾难等。这种疾病有三种症状:一是在强迫行为中再现创伤事件的倾向和面对能使之回想起这种经历的时间时发生焦虑。二是由于急切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人和地点,最终产生对自己的感觉麻木冷漠并疏远他人。三是容易激发烦躁、暴怒、神经过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现等。
随着二胎三胎的放开,很多家庭都有几个宝贝,但有些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从而偏心其中一个。那大家知道父母偏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以及父母偏心的表现有哪些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阅读!
1、对自己的偏心理直气壮,或不承认自己的偏心,坚定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孩子的抱怨而自我反思,更不会承认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更多的强调自己的付出,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时正确目合理的。
2、家庭财产更多向其中一个倾斜。愿意支持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甚至买车买房,但是对另一个不愿意过多付出。
3、对不同的小孩期望不同。比如,老大光宗耀祖,老二陪在自己身边。
4、下意识的否定和贬低其中一个小孩,经常拿几个小孩做比较,话语中表达对其中一个的满意和骄傲,而对其中一个失望和否定。
5、要求一个孩子无条件支持另一个孩子。比如,压榨女儿去帮助儿子
6、对一个孩子主动的表达关心和在意,对另一个孩子选择性的忽视,不是父母感受不到情绪,而是他们想要感受谁的情绪。
7、孩子寻求支持和保证时,一个倾尽全力,一个不愿意投入太多。当喜欢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不顾自身处境,拼尽全力去支持,另一个则要求其自己解决问题。
8、把自己拥有的好的东西都留给其中一个。吃到好吃的,遇到好玩的会先想到其中一个。
9、对待不同小孩同样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即双重标准。一个犯再大的错误都可以原谅,另一个一个小小的问题都无法接受和包容。
10、对待不同性别区别对待,比如,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男孩是一个家庭的延续,女孩会嫁人。
1、对于被父母偏爱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就会恃宠而骄
父母长期宠爱或者是被偏爱的那个孩子,其由于习惯了父母的溺爱的原因,在性格上便会逐渐变得恃宠而骄,甚至是出现长大后的"啃老"这一情况,也是很正常的。
2、对于被父母忽视甚至不喜欢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没有自信
而对于那些不受到父母喜爱的孩子来说,因为童年的不幸福生活经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自卑的情绪,因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意学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影响其的一生发展。
1、重男轻女的偏心
这种类型的偏心比较常见,根本原因是传统观念认为,男人就是门第的和家族的象征,是权威和家庭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偏远落后一点的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特别严重。在这类父母看来,生儿子可以给自己家传宗接代,而生女儿都是给别人家生的。
因为这个思想观念的存在,一些父母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子女就会区别对待,出现偏心的情况。
2、出生顺序的偏心
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家中的老小也会成为父母偏心的对象。家中的老幺通常是在父母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出生,更加宠爱。
哥哥和姐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和父母的距离也没有那么近了。老小也就成了父母的心头肉,自然能得到更多爱。
再加上这些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面临着哥哥姐姐作为他的竞争者,他们需要用各种策略来博得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这就是为什么老二比老大更精。
3、性格偏向
挪威心理专家经过研究总结出,家庭中那些“叛逆”的孩子,会让父母感觉厌烦,从而疏远他们。而那些温顺、听话或者和父母性格相近的孩子则受父母的关注程度更大、更多。
3、强弱偏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曾经在《天生反叛》一书中曾经用达尔文主义解释“偏心”这一问题:他认为父母偏心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是因为这些孩子最可能获得成功,最可能将家族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是父母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节,这也是最原始的动物本能。
5、功能性养育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还有一种偏心根源,就是功能性养育。
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老师指出,每个孩子的功能不同,决定父母对待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也就是父母偏心的最本质的根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