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老师到底有多大
今天自由活动时,发现好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好像在讨论什么,马腾宇还时不时地看看我,好像是在讨论我,一副很神秘的样子。我很好奇,轻轻走过去,问道:“你们在说我什么呢?”汤嘉希快人快语:“我们在讨论你到底多大了!”“那我到底多大呢?”闵浩文说:“你可能120岁了。”把我说得这么老,我心里可不乐意额,但还是装着好奇的样子问:“你为什么觉得我有120岁呢?”“因为你的个子好高哦!”张陈浩淋羡慕的说。原来这样啊,我暗暗松了一口气,略带自豪地说:“呵呵,我没那么大,那么大不是老妖精了!”马腾宇接着说:“我猜你30岁。”把我说小了,我好高兴:“为什么说我30岁啊!”“我觉得你和我妈妈差不多大,我妈妈今年30岁。”“呵呵,我不止30岁了,我的孩子已经上大学,我40多啦!”“哦,但老师好漂亮啊!”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秘的,高大的,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那样才能和孩子融入在一起,打成一片,孩子喜欢这样的老师。
教育随笔:说到做到的家长
我们小一班的睿睿小朋友,是一个较为倔强的小男孩。一天早晨爸爸送他来上幼儿园,他看见小朋友在玩皮球,便对爸爸说:“老师说要带一个皮球来幼儿园玩的,让妈妈给我买一个,我今天放学要妈妈来接。”爸爸因急着上班,便答应孩子说:“好的,你在幼儿园乖乖的,下午让妈妈带着皮球来接你。”
接孩子的时间到了,睿睿看见爸爸空着手来接他,失望的问:“我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得很好,老师还表扬我画画好看了,你看,我的画就在外面贴着。妈妈呢,为什么没有带皮球来接我?”睿睿爸爸则不耐烦的说“回家再说吧,我现在送你去奶奶家,我一会还有事呢!”睿睿这时可不会乖乖的回家的,他放声大哭,爸爸一直把他拉到幼儿园大门口,可是睿睿依然不愿意回家,就一直站在幼儿园大门口,直到我下班,父子两依然僵持着……
睿睿的爸爸有可能是真忘记了早晨答应孩子的事情,也有可能是根本不打算做到,早晨的答应只不过是敷衍一下孩子。可是他不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他的行为无疑是在向孩子表明:说谎是合理的,欺骗也是正常的。面对孩子质问的目光,他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失去了教育孩子诚实做人的资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说过的话、答应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随随便便。如果经常给孩子许愿,给你买什么,带你去哪游玩,结果因工作关系或种种原因落空了,父母说话不算数,这样就会给孩子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孩子说话也会随随便便。其次对孩子,首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自己做到了,就可以来要求孩子,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没有做到的话,那即使你用高压手段强迫他做了,那效果也肯定会大打折扣的。另外,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尤其是对自己,我们做错事的时候,都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欠。还有,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的做到这一点。但当他们知道你会怎样做,或犯了错会发生什么时,他们就可以预测他们选择哪种行为的后果,这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因此,我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孩子的良好品质主要是由家长来培养的,因为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责任也最直接,要想让孩子具备说到做到的良好品质,家长首先要负起责任,为孩子做出好榜样。上面描述的睿睿的事件,他的爸爸根本没有必要对孩子敷衍,完全可以对孩子解释现在不能给孩子买风筝的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就可以了。这样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学习通情达理。
“老师,他口袋里有玩具。”“老师,他口袋里有糖果。”“老师,他带了口香糖。”````````
每天早上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小朋友们有个习惯,喜欢去观察旁边的小朋友是否有带东西来幼儿园,发现以后马上报告老师,他带了什么,这样的好奇心每个小朋友都会有,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东西以后,自己不能够拥有,就会报告老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小宝贝”,总会偷偷的带来幼儿园,有的是好玩的玩具,有的是好吃的零食,还有的甚至只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带来以后,他们会像好朋友们炫耀,时不时的拿出来玩上一会。没收他们带来的玩具,只是一时的对策,他们下次还是会将“小宝贝”带来,只不过他们会藏的更好些,怎样让他们不将玩具带来幼儿园呢?我想了很多的方法,把小朋友带来的玩具放在玩具商店,供幼儿分享,小朋友对于自己的玩具的独占性是非常强烈的,让幼儿分享,即加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又让幼儿为了避免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而减少了带玩具来幼儿园的次数,这样小朋友就不轻易将玩具带来幼儿园了
记得刚入园时,小朋友们喝水总是拿错茶缸,为此我和方老师下了不少功夫,让小朋友不停的认识自己的茶缸。后来我们在茶缸上做了标记,一段时间的认识,小朋友们基本不会拿错自己的茶缸了,可是我们班的宏坤小朋友,他和别的小朋友不太一样,无论你怎么跟他说,在喝水时,他总是先拿拿别的茶缸,然后看看你,等你说那个茶缸不是他的时,他再换下一个拿拿,跟他一起喝水的小朋友都知道哪个茶缸是他的了,就他不知道。每次只要宏坤拿错茶缸,小朋友们就帮他拿他自己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有一天,我看到宏坤居然拿着自己的茶缸在喝水。我惊讶的看着他,他喝完水把茶缸又放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夸他:“宏坤真棒!”他嘿嘿的笑了。高高兴兴的去玩玩具了。
从那以后,我看到宏坤很少再拿错自己的茶缸了。我想: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只要愿意做,自己一定能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懒惰的一面。只要用心、耐心引导,孩子会做到的!
教育随笔:如何让孩子自觉捡玩具?
今天的游戏中,我为小朋友准备了雪花积木,可是在游戏开始后不久,我就发现地上的雪花积木撒了好多,于是我在旁说了声:“宝宝们,积木掉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啊?”可是不知是因为宝宝们玩得太高兴了没听见,还是听见了也不想捡,宝宝们谁也没有去检。本来碰到类似情况,我总是会让小朋友把积木捡起来再玩。可是,我想,为什么孩子们非要我去说了,才肯捡呢,难道真的是我的常规工作没有做好吗?我在思考着,能不能想到一个孩子主动愿意去捡的方法呢?孩子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那个空筐,灵机一动,拿了筐说:“宝宝们,地上有这么多的蘑菇,我去采蘑菇了。”并捡起了一片雪花积木。这个方法真灵,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积木,抢着捡地上的积木。一会儿,就把地上捡的干干净净。在积木捡完后,有的宝宝说:“这是红的蘑菇,这是黄蘑菇”。然后他们把红的黄的各放在一边,开始把捡起来的雪花片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分别放在了两个筐里。而且嘴巴里还不时的说:“这边有好多的红蘑菇,这边有好多黄蘑菇。”分类进行完了之后,他们开始拼插雪花积木,整个游戏玩了很长时间,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只用了雪花积木和塑料篮子两样东西,但他们的兴趣始终浓厚,而且游戏也进行的有声有色。在游戏结束时,我问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他们齐声说“开心”,还一再要求我下次再玩“采蘑菇”的游戏。
三、我想,如果在开始时我以传统的方式“命令”小朋友们捡完了积木再玩,那么他们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对今天的游戏也会失去兴趣。而2—3岁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而且他们的模仿性强。我所采取的“采蘑菇”的游戏,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虽然到后来游戏的性质产生了变化,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仅有的篮子和雪花积木,使游戏进行得有声有色。这其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事项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非常的关注。
教育随笔:从分数到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质量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从分数到素质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也比较赞同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般通过与孩子做游戏的方法进行沟通,有必要的提出一些问题,使孩子在快乐的同时增长一些知识,这样的做法,比起给她出几个问题给她做更有效果,也容易记住,既营造了快乐的气氛,又让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说要然后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的,因为兴趣是孩子快乐学习最好的导师。
另一方面,避免孩子过度的学习,现在的家长身感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多学点知识,今天这个兴趣班,明天那个补习班,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度紧张的学习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也会对学习知识有一种厌恶感,也会产生我在为父母学习的意识,即使得到一定的知识,日后很有可能不会继续砖研。相反,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孩子,不仅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再一方面,不要用过激的语言,行为刺激孩子,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忘忘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训斥孩子,比如说:你真笨,你看某某小朋友多聪明能干,你什么什么都不如等等,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日后的成长。
童年是短暂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在成长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知识。
教育随笔:让幼儿学得更轻松
以往的教学工作多半是老师讲、孩子听,老师教、孩子做,老师以大纲为中心、孩子以老师为中心,孩子学得很被动。如何让孩子学得更轻松呢?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既然幼儿天性爱玩,我就满足幼儿爱玩的需要。春天,万物复苏,我和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找春天”的游戏;夏天,雨过天晴,我和孩子们在积水处玩“照镜子”的游戏;秋天,金黄色的树叶满天飞舞,我和孩子们一起拾落叶,玩“天女散花”的游戏;冬天,白雪铺满大地,我和孩子们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看着孩子们在迎春花前欢呼雀跃,在积水边手舞足蹈,在满天飞舞的落叶中叫喊奔跑。在雪地里追逐嬉戏,我也仿佛年轻了许多。幼儿从这些游戏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丰富了各种经验,获得了不少知识。
比如,通过赏秋景,孩子们知道树叶黄了,风儿凉了,冬天就要到了;通过找春天,孩子们知道树变绿了,花要开了,小鸟要回来了;通过玩积水,孩子们知道雨水经太阳一晒会慢慢蒸发的……
二、了解幼儿求知的兴趣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工作中,我观察到孩子们对乐器发出不同声音很感兴趣,稍有空闲,就跑到音乐区去敲打。我想为何不利用幼儿对乐器的喜爱进行数学教学呢?于是,我利用餐前准备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创编了游戏“听听响几声”、“什么乐器响五声”、“我来当老师”、“我来敲,你来拍”等。幼儿对这种游戏非常感兴趣。每当玩“我来当老师”的游戏时,幼儿情绪最为高涨。这样,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音乐知识和计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注意力、听力和自控能力。
三、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孩子们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对听故事也情有独钟,于是我就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夸宝宝。故事的来源有“宝宝信箱”的家长来信,也有老师日常积累的素材。有时我直接表扬某人某事,有时先讲故事内容,再请小朋友猜故事表扬的是谁。
教育也可以与表扬相结合。比如,工作中我发现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就用故事的形式讲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好。于是,孩子们便在老师的启发下,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当我讲到孩子们的问题时,有的会低下头,有的会偷着乐,有的会睁大眼睛听,有的则坐得直直的……每当讲完时,孩子们都很兴奋,争相举手说:“老师,再讲讲我的故事吧!”
就这样,把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幼儿的学习活动逐渐变得更轻松了。
教育随笔:让孩子轻松一点儿
本来打算周日可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当我美美地走在大街上时,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孩子”背着“行囊”在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陪同下去上各种特长班。心里不禁就想:“特长班”为什么这么多?
我和很多家长探讨过这个问题,总结下来大概2/3的家长认为应该早点让孩子学点东西,以便能在以后的社会中有更强的竞争力。有1/3的家长觉得周末孩子没地去,天天在家呆着还不如到特长班学点东西,还有一小部分家长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在上特长班自己孩子不去的话,有点对不住孩子,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真的会出现家长们所想要的结果吗?
第一: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时期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什么?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即有多聪明,而是取决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通常的智力而言的心理特征,它主要由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因素共同组成,最通俗的即是坚持性、自信心、勇敢、活泼、合作性等等品质的发展。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期最好的途径就是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我们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幼儿更不能例外,素质教育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固定答案,但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当你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很显然在幼儿阶段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认多少字,背多少诗,会算多少题,如果想让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就应该从长处着眼,先着重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第二: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不过为什么在孩子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差异呢?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因素。家庭在孩子发展问题上所持的不同的价值观、教育观直接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从而作用于儿童,出现了个体差异。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少高学历家长在孩子入托时并不希望幼儿园教给孩子单纯的技能知识,他们更希望孩子在一种友好、合作、安全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乐观的活泼的性格等等,他们更强调孩子的意愿,他们的家庭属于民主型家庭,就像刚才的案例一样他们会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支持孩子的行为,当然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要好许多,作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的孩子可能现在还达不到很高的生活标准,但他们应该拥有一样的快乐童年。
我们班里的东东有天对我说:“星期六我要学英文,还要学美术呢?”我问她:“宝贝,你累吗?”“嗯,当然了,可我妈妈让我去学,我很听话!”真想不到,周末孩子比我们还忙,好像有的孩子还要上三个特长班,他们才是真正的奔波呀!但最令我们担忧的是有多少特长班懂得幼儿教育,略懂得幼儿教育的又有谁会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兴趣是要培养的,但我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刚刚萌芽的兴趣,不知道是会被扶持起来,还是会被拔苗助长。都说特长班办得好不好,要看家长的反应,而家长观察到的也便是孩子们最直观的表达:比如几张画,几个动作,甚至几个单词,因此特长班也就特别重视这些最表面的可呈现东西,但那些不能呈现,也就是最关键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呢?这些能力都是隐性的,而且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在这个功利性如此强的经济社会里,谁会来做,谁能来做?!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特别有舞蹈的天赋,肢体语言很丰富,想送舞蹈班,可是她才4岁、5岁,甚至更小;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即便不是也想让孩子多接触一点音乐,可是总会学着学着就变质了,钢琴是外国的乐器,外国人听都没听的考级成为许多家长趋之若骛的目标,实际上舞蹈也罢音乐也好他们到底都是用来干什么的?谁都知道,它们是人类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最原始的行为,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如果没有快乐可言,它们还会有延续下去的生命力吗?
第三: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了,他们最爱的是玩,最需要的还是玩,别老让孩子待一个地方,他们会感觉统合失调的,会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往的,难道我们小时候玩的高兴时被父母叫回家时会高兴的忘乎所以?借用在上海学习时一位学前教育专家的话:可怜可怜幼儿园的孩子吧,让他们多玩会儿,等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哪里还能如此彻底的玩?!所以当妈妈准备换好行装去逛街的时候,当爸爸说出无数个理由要加班的时候,请别把孩子送到他不能好好的放松的玩的地方,那样对他们是有些不公平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你会找回久逝的童心;你会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小鸟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蚂蚁地窝是什么样的?等等,从你的行为中孩子会学会怎样查询资料,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怎样和别人合作研究,怎样适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怎样遇到困难不放弃……别说这是孩子的事情,其实这才是最伟大的事情!
你能够带孩子在一个周末去春游,但下一个周末呢?下一个季节呢?别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他们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当然这种快乐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收获孩子和你真正的幸福!让孩子轻松一点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