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调皮的孩子更多的关爱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单一或成套的教育方式适合所有孩子。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明明是我们班个子最高,长得最结实的孩子,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看上去很讨人喜欢。可他又是班上典型的调皮大王,捣乱鬼。在与小朋友游戏时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明明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在区域活动中,他都积极的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但它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经常让小朋友给打小报告。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多关注他,摸一下他的头,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告诉他如何与小朋友相处,鼓励他多关心同伴,与同伴互相谦让,有玩具大家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
由于明明小朋友唱歌很棒、手工制作非常好,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意请他在同伴前面唱歌,拿着他的作品向小朋友进行展示,进行表扬,引导孩子们向他学习。慢慢的,明明小朋友的笑声多了,小朋友们都爱跟他玩了。
幼儿园教学反思: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喜欢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我们的教育宗旨,爱是我们的教育手段,让我们多一点爱心,多一些赏识,多关爱一下调皮的孩子吧!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给幼儿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已引起幼教界的广泛重视。但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教育者自主性的发挥。不是么,幼儿园制定了许多硬性的规章制度,如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每日制定详细、周密的活动计划等。殊不知这在禁锢教师的同时,也禁锢了幼儿的发展,就如同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无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幼儿一样,没有自主性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有自主性的幼儿。因此,我们在管理工作中注意给教师一个弹性工作空间。
在目标的制定上,幼儿园依据幼教法规、本地区特点、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总教育目标,教师可根据各自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完成教育目标,使目标实施方案更有针对性。
在课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点及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想研究的课题内容,在园内立项,进行研究。这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研之中,成为教研的主人。
在课程的安排上,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与幼儿共同制定相应的生成性课程。这既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使课程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各类活动情况随时调整幼儿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的次数,以增强幼儿的兴趣、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这可以有效避免刻板实施一日作息时间带来的弊端。如大班教育活动时间原则为30分种,若幼儿兴趣正浓,到时间后可以不结束活动以免影响活动的有始有终进行和幼儿对事物的探索欲望。
同时,幼儿园调整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将原有的通过测评幼儿对本学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的方法,调整为将测评的重点放在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上。这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教师们开展教育研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给教师一个弹性工作空间,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导读: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个案:
朴女士的孩子现在6个月,是个胖嘟嘟的男孩。采访时孩子正在婴儿车里睡觉。孩子3个月大时,朴女士就给他放《三字经》的录音,还有钢琴曲。她家的宝宝最爱听舒缓抒情的曲子,只是一听快节奏的笛子之类的音乐,就会表现得很烦躁。朴女士在每天下午宝宝心情不好时放给他听,宝宝最喜欢一边别人给他洗澡一边听舒缓的曲子。另外,朴女士每天跟宝宝一起做“亲子操”,一边有节奏地轻轻地抻宝宝的胳膊、腿等关节,一边逗他开心。朴女士反映宝宝爱看电视屏幕,只要开电视他就死死地盯着不放,电视里有人笑他也跟着笑,电视里有人哭也会把他吓一跳,孩子对鲜艳的颜色很感兴趣。
朴女士还告诉记者,宝宝喜欢抓东西,经常抓过纸来撕,只要宝宝玩得高兴,不把纸塞进嘴里,她一般不会阻止;宝宝还特别钟爱吃手,尤其饿时吃得最厉害,她也不会阻止,只是勤给宝宝洗手。
专家点评:婴儿在3个月时就给他放《三字经》,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音乐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喜欢可以给他听;“亲子操”利于婴儿骨骼肌肉的生长,但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婴儿撕纸、看电视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吃手的问题需耐心疏导。
专家支招:
给宝宝以足够的“破坏空间”
李教授提醒宝宝的父母们“撕纸”行为几乎是每个婴儿都会有的,家长不必在意。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撕纸时破坏物体所产生的“咔嚓咔嚓”的声音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而且撕纸等活动是婴儿在尝试体验改变物体形状的快感,婴儿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感受外界物体属性的。因此,家长不仅不应阻止,反而应该给婴儿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纸撕,但要慢慢告诉婴儿像书之类的不能撕,更不能把纸塞进嘴里。
让宝宝看电视感受五颜六色
电视屏幕的影像不停跳动变化,而且五颜六色,声画俱全,婴儿很喜欢。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对颜色的认知,所以孩子爱看就让他看,只是要注意尽量选择动画片等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还要注意和电视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音量不要太大,免得孩子受惊吓,时间每次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
宝宝吃手要耐心疏导
李教授指出,婴幼儿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旦固定化了纠正起来很困难。一般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3个月,如果要巩固这个习惯还得3个月,因此纠正时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李教授说,其实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都会有吃手的习惯。因为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到一种最便捷的替代和自我安慰的途径———吮吸手指。这是孩子自娱自乐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孩子饿了或无聊了,用吃手来表达。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