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的梦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
同小乔丹一样,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孩子们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往往会神采飞扬、美不胜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对孩子的梦想不屑一顾,甚至大泼冷水。
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曾对母亲说,长大了要去当舰长,而母亲却说:“瞧你那糟糕的成绩,打扫军舰都轮不到你的份儿。”孩子的梦想被母亲的讥讽伤害了。如果这位母亲能像乔丹的母亲那样认真对待孩子的那份梦想,孩子日后没准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舰长呢。
孩子的梦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创造不辍,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据对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成就卓著的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早年的梦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孩子有了梦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为他有了“理想的我”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为了使孩子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孩子追梦的过程中,还应予以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帮助孩子寻找梦想的偶像,和孩子讨论偶像的成长史、奋斗史、成就史,明确成功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让偶像在孩子心里生根;给孩子的圆梦计划提供建议和支持;经常提醒孩子践诺,在孩子怀疑梦想时给孩子鼓励。
导读: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来越强调要给宝宝吃母奶。然而,吃母奶却不单纯是一个营养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心理保健。
人的一生都存在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我们的人生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不要小瞧了婴幼儿,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都处在萌芽阶段,并且发展迅速。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宝宝的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小天使的心理健康哟!
“醉翁”之意不仅在奶
满月内的宝宝叫新生儿,一周岁以内的宝宝叫婴儿,被称作“吃奶的孩子”。你能想到吗?宝宝吃奶也有心理健康的问题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来越强调要给宝宝吃母奶。然而,吃母奶却不单纯是一个营养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心理保健。请先让我们看一个历史教训:国外一家育婴院,由于保育人员少,给宝宝喂奶忙不过来,于是他们突发奇想,竟然采取自动化喂奶的方法,一按电钮就往孩子嘴里灌奶。结果保育员够用了,可是,大多数孩子的情绪却日益变得很坏,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增高了。后来保育院发现了问题所在,改变了做法,在增加人手的情况下,规定保育员必须抱起孩子,让小宝宝自由自在地吃奶,同时还规定保育员每天都要给每个宝宝抱起来逗着玩玩。这样一来,情况很快有了改观。
A妈妈和B妈妈的差别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同样吃母奶的宝宝,由于母亲对宝宝的态度不同,宝宝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也不同。
A妈妈是这样给宝宝喂奶的:她把给宝宝喂奶当成任务,宝宝吃奶时,她自己想别的,忙别的。实际上,这样喂奶,宝宝的心理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B妈妈呢,她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一边吃奶,她一边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宝宝微笑,一只手轻轻拍着和抚摸着宝宝,同时还跟宝宝说着话。
两个宝宝同样吃到母奶,而B妈妈的宝宝不仅吃了奶,而且还得到了许多其他心理需求——母爱、触摸和安全感。因此,B妈妈的宝宝发育比A妈妈的宝宝更好。因为,B妈妈的喂养充满了爱心,跟小宝宝有更多身体、语言和心理上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宝宝健康情绪的发展。
哺乳习惯学问多
婴儿的哺乳真的那么重要吗?是的。甚至有专家研究称,除先天因素外,一个成人良好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都与婴儿时期的喂奶习惯有关呢
给宝宝喂奶抱与不抱,大不一样,多抱孩子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孩子一旦被抱起来,视野就会豁然开阔,绚丽多姿的外界信息就会大量映入眼帘,这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大有好处。还有,婴儿从六个月起到一周岁,是心理活动急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能让孩子多和母亲接触,孩子容易培养良好的情绪;反之,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母爱,往往会夜惊、拒食、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发育缓慢。
断奶,妙在不知不觉中
对宝宝来说,断奶可是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绝大多数宝宝都不情愿断奶。因此,在这种时候,做父母的一不留神,就会在断奶问题上伤了宝宝的“心”。
C妈妈给宝宝断奶时,第一次断奶没有成功;隔一段时间又断一次奶,还是没有成功。就这样,连续断了几次奶,才总算了断了这段母乳缘。
D妈妈呢,为了能够干脆利索地做到彻底断奶,采取与宝宝暂时隔离的办法。
E妈妈则采取往乳头上抹辣椒面的办法,好歹给宝宝断了奶。
F妈妈比较细心,她为给宝宝断奶,还专门列了个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地给宝宝断了奶。
以上四位妈妈的做法,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呢?聪明的父母一看就明白,前三位妈妈的做法都有问题,只有F妈妈的做法才是最好的。原因很简单,前三位妈妈的做法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不良情绪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
因此,母亲为宝宝断奶,要像F妈妈那样,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宝宝长到6个月左右,就应该陆续添加辅食,及至断奶前的几个月里,应该逐渐引导孩子多吃辅食,甚至是成人食物,如稀粥、蛋糕等,达到吃饭为主、哺乳为辅的状态,这样就使断奶大问题水到渠成,不会给孩子留下过多负性情绪刺激。
对这样的“游戏”说不
很多人喜欢小孩的方式让人担忧,因为他们以让孩子感到害怕为乐趣。他们做出令人害怕的表情,对孩子大声恐吓:“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Baby了!”当孩子被吓得老实了,不敢动了,他们才感到很好玩。其实,这样跟孩子进行“游戏”,对孩子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试验揭示的道理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孩子正在与小猫玩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当他再与一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如此反复多次,以后这个孩子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几乎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
告诉你,孩子真的很怕
对以上那种成人的游戏,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们真的很害,怕,甚至为此受到惊吓。这些恐惧感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与生俱来的惧怕很少,更多的恐惧感都是后天学来的。例如,从未见过狗的幼儿并不怕狗,如果大人说狗会咬人,或者他被狗叫吓了一跳,孩子就会怕狗,而且由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全,以后这些恐惧感还会“泛化”,长大后见到类似狗的动物都会害怕。
许多孩子怕鼠、怕蛇、怕雷或怕黑暗等,大多是在有意无意间跟成人习得的结果。如果孩子从小怕这怕那,谨小慎微,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所以,父母以及其他成人千万不要吓唬孩子,否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
童心是一泓清泉,晶莹剔透;童心是一朵花蕾,欲放美丽。在我眼中,每一颗童心都是一个新世界,多彩斑斓、各有千秋,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全心的对待。
我在托幼一班担任班主任的时候,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促使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记得那是一次午餐以后,在饭前我答应孩子们午餐后去楼上大班走廊散步,后来,由于忙着指导吃饭慢的孩子,便忘了自己与孩子们的这一承诺。当我组织孩子们午睡时,我感到封文清情绪有了异样的波动,不愿意睡觉。她可是个乖娃娃,今天怎么了?!这时,封文清瞪大了眼睛,走到我身边说:“蒋老师,你不是说吃完午饭带我们去楼上大哥哥姐姐那里散步的吗?怎么不去了呢?”孩子大胆而又友善的话语令我恍然大悟:是啊,我答应孩子们的话,怎么能这么随便应付呢?我岂不是成了失信的典范了吗?我连忙向所有的孩子道歉:“真对不起,我刚才帮助几个小朋友吃饭,耽误了小朋友去散步的时间,明天我一定记住。”清清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蒋老师,这次原谅你,下次可不行了。”于是她伸出小手指和我拉钩,全班孩子忍不住地呐喊助威:“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悔……”看着孩子们那股认真的劲儿,恍然之间,我体验到了“真诚”与“平等”的绝妙滋味儿,我想:孩子的感触和我是一样的。我为我抓住这次可贵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课堂以外的东西而感到欣喜;我为我没有逃避孩子的问题而感到庆幸;我为我能坦诚地向孩子们认错而感到高兴。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点的指出无疑告诉我们:在与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地进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仅仅只是在学习活动中吗?在我们每时每刻与孩子的生活交往中,是不是就不需要了呢?或者说将师幼的角色仍旧回到原来的命令者与服从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是“文明交往”,文明则决定了两者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并且是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展开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角色转换应存在于与
幼儿交往的每一个瞬间,从而使积极大胆、活泼开朗这些良好的品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当有一天,我们的爱,让孩子不再封闭自己的心扉;我们的爱,能走进每一颗童心,和他们一起放飞快乐和梦想;那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大喊:“我和孩子零距离!”让我们共同走进童心,倾听童声,感悟童真吧!
导读:培养宝宝的倾听能力是发展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爸爸妈妈可要注重激发宝宝的倾听兴趣哦,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宝宝倾听能力的发展,让宝宝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培养宝宝的倾听能力是发展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听觉中枢发育较早,宝宝一般是先学会了听音、辨音,才发展出对词义最初的理解力,然后才逐渐学会发音和语言表达。
培养宝宝的倾听能力是发展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爸爸妈妈可要注重激发宝宝的倾听兴趣哦,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宝宝倾听能力的发展,让宝宝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会听才会说
听觉中枢发育较早,宝宝一般是先学会了听音、辨音,才发展出对词义最初的理解力,然后才逐渐学会发音和语言表达。所以,要想宝宝日后能说会道,培养倾听能力是基础哦!
掌握3种倾听技能才叫会听
有意识倾听——即专注性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包括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思维能跟着说话者走等)。
辨析性倾听能分辨听到的不同内容,如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声音等。
理解性倾听能听懂说话的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包括回答问题情况和执行指令情况等。
为什么有些不会倾听
这跟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对有关,也跟宝宝的年龄特点有关。
●你可能认为,听力与生俱来,没必要培养。
●遇到宝宝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宝宝。这种方法会使宝宝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
●总是以宝宝为中心,认为插话等现象是宝宝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宝宝的意思,致使宝宝愈加不会倾听。
●宝宝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宝宝聪明活泼,表现欲强烈,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别人,所以在别人说话时可能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
6招培养会倾听的耳朵
1、倾听奇妙的自然之声
带宝宝去大自然聆听各种美妙的声音浙沥浙沥的小雨声、淙淙的流水声、脚踩落叶的沙沙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如蝉鸣、乌叫声);听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如自行车清脆的铃声、汽笛声。所有这些,都让宝宝心旷神怡,萌发了倾听的欲望和兴趣。
2、“小小录音机”游戏
你和宝宝,一方“放音”(说几句话),另一方“录音”(把刚才对方说的话重复出来)。这样,在游戏中,宝宝的倾听兴趣被调动起来,倾听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3、讲有趣的故事
故事对宝宝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宝宝总是凝神屏息,扬着头听。因此,讲故事是培养宝宝专注倾听的好方法哦。
小贴士:讲故事时,你的声音要抑扬顿挫,并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宝宝倾听的积极性,让宝宝共同参与、
4、美妙音乐伴奏生活
配合宝宝的生活作息时间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故事、儿歌等。如清晨起床,播放轻松活泼的音乐;用餐时,播放优美动听的故事;入睡前,播放温柔舒缓的音乐或讲有趣的故事。
小贴士:为宝宝创设宽容、平等的心理氛围,在生活中对待宝宝温和而友善,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责备宝宝。宝宝在这种氛围中才有安全感、自信心,才能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5、瞧我们是这样倾听的
爸爸妈妈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宝宝向你倾诉或表达情感时,要认真倾听,耐心引导他解决问题;在向宝宝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他的回答。不论宝宝的话题多么简单,都以目光、手势、语言等来传递你听到的感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让宝宝觉得你认真听了,在关注着他。
6、纠正不良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宝宝倾听能力的重要保证。你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结合宝宝的日常表现,使他明白只有专心倾听才不会出错。特别是有些宝宝表现欲强烈,常常打断别人的发言,你就可以通过故事《爱插话的小八哥》等,引导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倾听他人讲话。利用各种手段(如故事、游戏等)鼓励和指导宝宝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不随便插话,培养宝宝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孩子的语言智能发展十分有益。观察发现,那些倾听能力好的孩子,往往是由于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为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1)有趣倾听的习惯。
这表现为对别人的语音或谈话的内容感兴趣,对和别人交谈感兴趣,并且在双方交谈时对对方的讲话感兴趣,对爸爸、妈妈和老师讲的故事感兴趣,对儿童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外语或其他的方言感兴趣。当您的孩子能够安静、全神贯注地倾听一段谈话、一个故事和一个电视节目中的对话的时候,您的孩子就养成了有趣倾听的习惯。
(2)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的谈话需要耐心,需要克服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要求孩子能够做到自我控制。然而,幼小的孩子一般不喜欢成人之间的谈话,因此父母不要苛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倾听成人们的谈话内容。要想养成孩子耐心倾听的习惯,父母应该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逐步加以引导。如要求孩子复述一个爸爸、妈妈讲给他(她)的故事,这样孩子首先必须耐心地倾听。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做到不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也是做到耐心倾听的一个方面。
(3)有效倾听的习惯。
在听的时候,年幼的孩子往往注意那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非常重要,他们也不能记住。这就提醒父母有效倾听的习惯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有效的倾听包含掌握有效的倾听方法,在听的过程中随时对交谈的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比较、辨别。只有做到有效地倾听,孩子才能领会语言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才能听出弦外之音,才能记住别人谈话的重要内容。
(4)积极倾听的习惯。
这是在态度方面的要求,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要求能够积极投入、全神贯注的倾听。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倾听的习惯,要求他们在倾听的时候积极思考,随时带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去倾听,随时准备发现对方谈话中的错误之处,随时采取策略记住谈话中的关键内容。
个案观察:美术课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画画我自己》,孩子们讨论完自己的特征之后都开始画起来了,希望他们能画出一个最漂亮的自己,我也在一旁巡视着孩子们。我看到大多数孩子们都开始认真的画了,张晨阳抓着笔还没有动手,我以为他还在想,所以就没有打扰他。我又巡视了一圈发现他还是抓着笔没有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张晨阳到现在还没有动笔画画,可能他真的是在思考,所以我也就没有打扰他,希望他能够在思考之后画出独特的作品。可是当有些孩子已经开始涂颜色了,他还是一个都没有画,竟然还是白纸一张,这时的我忍不住了问道:“怎么回事?为什么到现在一个都没有画?不回画吗?圆圆的脑袋在小班就学习过了,快点在纸上画一个圆圆的脑袋。”说完看着他画了一个圆之后我就离开了,继续巡视辅导孩子。可是当我再次来到他跟前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吴榕的椅子上、杨心怡的椅子上全是记号笔画的黑黑的,小朋友都指着张晨阳一口咬定是他画的。
措施:看到这一幕真把我给气坏了,我问张晨阳:“是你画的吗?”他只是用那双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就是不讲话。我又问其他小朋友小椅子上的记号笔是谁画的,孩子们都指着张晨阳。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张晨阳才弱弱的说了一个字:“是”。
记号笔实在是太难弄了,在板凳上是擦不掉的。为了让他长长记性,希望能吸取教训我让张晨阳放学后再把板凳清洗干净。放学时他奶奶看到了这一幕就责备了他几句,张晨阳却用自己的小拳头打奶奶,示意他奶奶不许讲。
观察时间:2013-9-11 观察地点:中三班 观察对象:张晨阳
个案观察:早晨是妈妈送来的,我和张晨阳妈妈交流了昨天发生的事情。他在家时也不允许奶奶在妈妈面前说他对的不好的事情,张晨阳也不怎么喜欢画画。希望老师能正确多多引导他、关注他,培养他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也希望老师能培养张晨阳的绘画兴趣。
措施:今天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张晨阳谈谈,希望我们的友谊能从谈话开始。我问他奶奶在家都哪些事情?他想了想:“洗衣服、烧饭、洗碗。。。。。。”我问:“奶奶做这么多事,还要送你上学,奶奶辛苦吗?”他看了看我:“辛苦的。”
观察时间:2013-9-18 观察地点:中三班 观察对象:张晨阳
个案观察:又到了美术时间了,今天活动的内容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在画画之前我又重新讲了一下用记号笔的要求:只可以在纸上画,不能在别的地方乱画。并且我还强调:我会给画的好的小朋友奖励“笑脸花”。
措施:画画开始了,我先在张晨阳那儿看了看并蹲下来说:“今天我们画的是好朋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好朋友,那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漂亮一下这样好朋友才会越来越喜欢你,你能做到吗?”张晨阳看了看我,点点头。我便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的好朋友也会越来越多的。在我的鼓励之下张晨阳开始了《我和我的好朋友》的绘画,虽然绘画的速度有些慢,虽然画的不是最好看的,但是我在他的画里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希望他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越来越棒!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