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老师,明天我妈妈歇班,能到咱班来吗?“一个小朋友问道。
“当然能,告诉妈妈,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欢迎她来。”我说。
家长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干些什么?老师都教些什么东西?为此,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爸爸妈妈来当老师”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家长的需要,而且便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园的活动。
对家长实行“全天候”的开放,即一周之内的每一天都对家长开放,家长哪天有时间,只要提前一天通知老师,就可来幼儿园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为避免造成同一天的家长过多,影响孩子们的活动,所以每天只允许1-2名家长来园。在参加活动时,家长可以看老师的教育资料,知道老师当日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也可以帮助老师组织某些环节。老师也可随时听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开展了这一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家长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和家长好像已经成一个教育整体。家长们经常给我们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帮我们做一些教具,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换牙期教育时,逸凡小朋友的爸爸来了。他是一位医生。他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图片,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使孩子们更感兴趣,更易于理解。当孩子想了解小学的情况时,我们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孩子们来当小记者,向当小学教师的翰卿的妈妈询问有关小学的问题。孩子们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家长也了解了孩子,孩子也了解了学校。
可见,这种“请进来”的方法使家长易于接受,易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可以起到“家长学校”所起不到的作用。
评析
如何调动和发挥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主体作用?这是实现家园共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穆老师对家长实行“全天候”开放的实践表明,这是发挥家长教育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穆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这种方式起到“家长学校”所起不到的作用。
家长来到幼儿园,在参加孩子的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学习和掌握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从而能与幼儿园老师协同一致地教育孩子,在这种协同教育家长的主题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案例实录:
下午,小朋友都在区角内自由活动,有的在玩插塑,有的在玩娃娃家,有的坐在聊天角聊天。这时,孙老师走到离自己最近的结构角对玩插塑的小朋友说:“谁能帮我把这本书送到小四班去?”话音刚落,玩插塑的五个小朋友顾不上放下玩具,一拥而上抢着说:“我、我、我。”看着拥上来的小朋友,孙老师没有马上说让谁去,而是先扫视了一下每一位幼儿,然后选了一位最能干的强强。强强带着微笑拿着书走了,留下了一片叹息:“哎!又没请我。”
案例分析:
其实像这样的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去帮老师拿一支笔”“把外面的图书拿来”“把这个东西送给楼下的姚老师”“去看看区角的物品整理好了吗?”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小事,对幼儿而言,不用费力或稍费力就能办到。案例中的幼儿为了能帮老师做事,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游戏,这一切都表明他们对“帮老师做事”这个活动有着很高的热情。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教师可以利用请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在案例中,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谁能帮我把书送到小四班”而同时激起了几位小朋友做事的热情,他们都在用期盼的目光等待老师,而这时老师并没有在意他们的目光,仍然用一种高高在上权威者的姿态选了一位她心目中最能干的孩子去做。因此引来了一片叹息“哎!又没请我”教师这时只想到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我认为教师这么做不好,伤了幼儿的自尊,教师完全可以单独把做事的幼儿请出游戏角和他商量,如果他不愿意,教师可以再请别的幼儿,这样既可以保护幼儿的自尊,更能体现师幼之间的一种平等与和谐。
案例启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崇拜、依赖、尊敬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1,幼儿是帮助者,不是服务者。
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更希望你此时的身份是朋友,是同伴、是长辈,而非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因此,在请幼儿帮助时,应用商量的口气和他们说,如:“你能不能帮我。。。。”“你是否愿意。。。。”“有件事我很想请你帮忙,你有空吗?”等等,在得到他们的允许后,才可请他去做,这样他们才能感到你和他们是平等的,才不会有压力、有负担,才更愿意帮助你。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把孩子当成你手中的指挥棒,想划到哪儿就划到哪儿。要知道他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为你老师服务的。
2,教师是指导者,不是支配者。
幼儿在幼儿园是学习者、探索者,他们主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活动来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社会规则。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幼儿喜欢、愿意帮你做事,就没有顾忌,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或者自由活动时,只要是你需要的就不管时间、地点,事事都支配幼儿去做。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不管对幼儿成长多有利,我们也要看场合,看对象。特别是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应考虑,这件事请哪个幼儿去做更好,这对他哪方面的培养有帮助,而不是盲目地点差。
3,培养与照顾应共同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是需要培养一些能干的幼儿临时代替自己监控约束其他幼儿的行为,以此来缓解自己在工作中的繁忙与紧张。但在引导策略上我们该讲些技巧,面对众多的幼儿,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不要把目光总锁定在能干、聪明、可爱的孩子身上。再次教师应主次分明,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次要的,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师幼之间的一种平等与和谐,请老师的眼睛朝那些期盼以久的目光看看吧!在众多的小事中总有他们能做的,也许他们更需要你的培养,你的关心。
【案例】
早晨,小朋友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活动,这时,我正在算着这个月的伙食费,正需要用计算机,于是我不假思索的讲到:“谁去张老师那借个计算机呢?”话音刚落,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玩具,一拥而上抢着说:“我!”“我!”看着拥上来的幼儿,我扫了一眼,挑了一名平时最能干的幼儿杨飞。杨飞自豪地跑出了教室,耳边留下了一片叹息:“哎!又没请我!”
【案例分析】
其实,类似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去帮老师借把梳子!”“去把在中(2)班的书拿来”“把这个东西还给楼下的老师!”“我今天要请一个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当老师。”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每个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而言,不用费力或稍费力就能办到。案例中的幼儿为了能帮助老师做事,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游戏,这表明他们“帮老师做事”这个活动有着很高的热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利用请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能力,锻炼能力弱的幼儿的能力,拉近老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个别关注,个别教育的好机会。在本案例中,因为我的一句话“谁能帮我借个计算机”而同时激起许多小朋友的热情,他们都在用期盼的目光等待老师,而我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每个人迫切的目光,仍用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力挑选了一位在我心目中最能干的孩子。因此,引来了其他孩子的失望。我当时只是想到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而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
【案例启示】
通过这个案例,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不足,同时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崇拜、依赖、尊敬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与幼儿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在活动中,我们身为教师,应注意哪些呢?
一、幼儿是老师的帮助者,而不是服务者。
在活动中,孩子们更希望我们的身份是他们的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因此,我们在请幼儿帮助时应用商量的口吻:“你能帮我……?”“你是否愿意……?”“我想请你帮个忙,你愿意吗?”这样,幼儿在老师的影响下,在请别人帮忙时,也能变得更有礼貌,而他们也会更愿意为你帮忙,因此,我们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把孩子当成你手中的指挥棒,想怎么指就怎么指。
二、教师是指挥者,不是支配者。
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喜欢,愿意帮你做事,就没有顾忌,无论是课间,或游戏时间,只要教师自己需要,就不管时间、地点、事情都支配幼儿去做。我们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不管对幼儿成长多有利,我们也要看场合,看地点。特别是在选对象时,我们应考虑,这件事让哪个幼儿去做更好,这样做对他哪方面发展更有利,而不是盲目地电差。
三、照顾与培养应共同进行。
我们老师在做任何事情,都存在主观因素,我们易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可爱,能干的幼儿身上。其实,能干的幼儿也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培养照顾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光应多朝向那些期盼已久的目光。在众多小事中,总有他们能做的,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培养,我们的关心!
为了尽快把已塑封好、但还没剪好的“菜场”游戏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去,一大早,我便拿着剪刀在一边“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一会儿,旁边围了一群早来园的孩子,“唧唧喳喳”地讨论着,有的孩子还抢着拿我还没剪好的材料放来我用来放置材料的篮子里,有的还从我抽屉里找来了剪刀-------我一看这阵式,知道他们也想来剪,但孩子使用剪刀太危险了,若孩子不注意的话,危险随时会出现,于是我连忙将他们安排到桌子边玩桌面游戏。可不一会儿,又有孩子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虽然没有像前一次一样拿剪刀-------,但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想参与,看着他们急切的神情,我想:是否可以挑几个小朋友帮我一起来完成呢?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早点完成任务。于是,我问小朋友:“你们谁会使用剪刀?”没想到,每个小朋友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老师,我会!”“------”看着孩子们急切、期盼的神情,我犹豫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黄灯铃拿到剪刀后,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呢?-------但看着他高举的小手,我思索着:给他一次机会,也许这对他很重要!!------经过再三地考虑,我同意他们参与进来,但不准随意的拿剪刀指人、戳人-----
在我的再三的提醒下,孩子们终于拿起了剪刀,跟着我“喀嚓、喀嚓”的剪了起来,也许是很少使用剪刀的原因吧,他们剪出来的东西就像是牙齿一样,一点也不光滑,但他们还是在努力地剪着,还不时地递给我看,刚开始,我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事可做,随口说了声“不错!”“很好,继续努力!”“-----”没想到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你们看看,老师说我的不错,很好!”我转身一看,是黄灯铃,只见他高兴地拿着“大牙”似的作品在向同伴炫示,“拿来,老师再帮你修一下会更棒!”我笑着拿过他的作品,两下就帮他修剪光滑并递过去,他认真地看了又看。接下来,我偷偷地发现,黄灯铃剪出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进步了,而且,以往喜欢说话的他安静地没见一点声音-------
这个案例使我懂得: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但如果我们能正确地以“幼儿指导者”的身份先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己言行的示范性和感染性来引导孩子,使孩子对它产生新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案例:
区角活动结束了,孩子们都加紧整理玩具,然后去完成户外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大小便、脱去外套、塞裤子等,很多小朋友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可是美工角的文文、明明和寒寒三位小朋友却还在慢悠悠地整理玩具,于是老师走过去说:“你们动作快点,外面音乐都响了。”然后又无意识地用本地话对明明说请他先去摆放小椅子,这时,文文说:“老师,你说本地话了,你犯规了,你犯规了”。我一听,心想这是我和小朋友之间定的规矩呀,我自己也犯规了,怎么办?我忙为自己找理由说:“是吗,可能老师心里一急,就忘记说普通话了,老师犯规了,接受你的批评,以后一定不会说本地话”。这时,文文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分析:
普通话是学校语言,在大力推广正确使用普通话时,我也要求小朋友在幼儿园只许说普通话,不能说本地话。我们还有一个小小的约定,即互相监督,谁犯规了就受到批评,此项约定效果较好,大家都能自觉使用普通话,而且语音较以前正确了。刚新来的几位小朋友不会说普通话,现在在小朋友的帮助下也能坚持说普通话了,特别是明明小朋友进步尤为明显。
在这案例中,我很有感触:1、要求小朋友做到的,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这样才有榜样的示范作用,真正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这才是良好的教育方法。2、老师难免也会犯小错误,但是在孩子面前不能摆起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应和小朋友一样,知错就改,这样老师在小朋友的心里会建立起威信,同时孩子觉得老师犯错了也会承认,也会改正,无形间教育孩子以后也要知错就改。
实录:
一天下午,我和小朋友们玩起了“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游戏。我戴上兔妈妈的头饰后,就带着“小白兔”(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出去玩了。在“兔妈妈”的带领下,“小白兔”们尽情地蹦啊、跳啊、扭啊。当听到“兔妈妈”说:“我的小乖乖肚子饿了吧?我们去拔萝卜吃吧!”时,“小白兔”们纷纷学着妈妈拔萝卜、吃萝卜,看到“兔妈妈”在喂个别“小兔”吃的时候,好多“小白兔”争先恐后地也要喂“妈妈”。我就提醒他们可以去喂同伴,于是就看到了“小白兔”们互助的场面。当我换上“大灰狼”的头饰用粗声粗气的语气说:“哈哈!我要吃了你们!”时,“小白兔”们都吓得逃回了家。只有一只“小兔”动作太慢被我抓住了,为了不让孩子们太害怕,我这只“大灰狼”说:“我要把它带回家再吃!”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活动积极性很高,两次游戏下来,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已能很好地扮演“兔妈妈”和“大灰狼”了。
游戏结束休息时,李千皓笑着对我说:“老师好可爱啊!”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也学着皓皓说了起来。我有些吃惊,还有点窃喜,于是笑眯眯地问:“为什么说我很可爱啊?”皓皓说:“你做了兔妈妈。”朱月大声说:“还做了大灰狼,好怕哦!”我们一起开心地笑了起来。
分析: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选择、编排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进行。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儿童实际。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形式,也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以上案例中的游戏是我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小兔乖乖”设计的,游戏情节简单又充满童趣,可爱的小白兔又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物,连平时几个总不爱参与集体游戏的孩子都轻松地玩起了游戏,在愉快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进入游戏角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夸张有趣的肢体动作带领孩子进行游戏。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轻松愉悦地游戏时,我真的感到,用一颗天真的童心和孩子相处,孩子们一定会越来越喜欢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