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害羞的孩子
杨杨,女,三岁。杨杨比其他小朋友晚一周进幼儿园的,她不哭不闹,给人的感觉非常懂事,可是当我们正常上课后发现,原来她非常的内向,胆子也很小。每当她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她就会主动让出来,当别的小朋友有攻击行为时,她更是躲避、退缩,从来不会还手或还嘴,也不会告状。上课游戏虽然听的、看的很认真,但不会参与,就连小朋友最喜欢玩的大型玩具也是敬而远之。
每天早晨小朋友来园都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杨杨来园后,跟往常一样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看其他小朋友玩。我过去叫她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被她拒绝了,后来我提出跟她一起玩,她才慢慢的跟我进了活动区。上课时,小朋友齐声唱着歌,我发现杨杨边唱歌边表演着,于是我对小朋友说:杨杨表演的真好!我们请杨杨站起来唱歌,好吗?只见她满脸通红,害羞地低着头,说什么也不肯唱歌。我只好请其他小朋友唱,过了一会她又跟着唱了起来,她的声音好听且节奏感强。午饭过后,小朋友们玩了会儿游戏,准备睡觉了,我带着他们去上厕所,大家都排队了,只有杨杨还坐在椅子上,我过去一看,杨杨眼泪汪汪的摸着小手,好象是被椅子夹到了,问他怎么回事,她还是闭着嘴不说话。
杨杨的妈妈常常问我:“杨杨在幼儿园里会跟小朋友一起玩吗?上课和游戏能参与进去吗?愿意到户外做运动吗?跟小朋友的关系好不好?”杨杨妈妈还反应杨杨在家里其实很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常常一个人表演,但是到了幼儿园了怎么就完全不一样了呢?我认为在幼儿园里,由于杨杨比其他孩子晚进园,因此和其他小朋友有种距离感,不愿意主动游戏,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及其他活动中来。
我发现杨杨对音乐比较敢兴趣,所以在上音乐课或是音乐游戏时经常会请她唱歌给大家听,在她自动给音乐加上动作表演时,引导其他孩子一起表扬她,跟她学习。虽然一开始杨杨还是不敢在大家面前唱歌,但是慢慢的开始愿意在大家面前表演了,现在杨杨是我们班歌声最响亮的小朋友了。找到了自信,似乎让杨杨变的开朗起来,会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前几天放学的时候我带着小朋友玩大型玩具,当杨杨奶奶来接的时候她不肯走呢!
自信心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幼儿期又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机会获得成功和满足,从而产生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次尝试的欲望。因此幼儿无论在幼儿园,我们应该为其创设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幼儿生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情感,幼儿用独特的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幼儿有可能大胆表现,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提供了机会。其实,困难、挫折在幼儿生活中常常发生,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大胆尝试,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每个孩子都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而我们老师也常常会发一些小东西,如:小红花、贴纸等做为鼓励孩子进步的奖励。可是近些时间,我发现这种奖励也有些变味了:有的孩子得到小红花是为了应付爸爸妈妈每晚的检查;有的孩子则是为了攀比谁多谁少;还有一些孩子对这些奖励漠不关心,不一会就掉在地上找不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忧心忡忡,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鼓励能够让孩子更有进步表现,要好的心理呢?我不禁将一些常见的鼓励方式拿出来细细分析一下:
小红花:它虽然价值不高,但却也是只能在幼儿园表现好时才能得到,所以它在幼儿心目中孩子有很高地位,幼儿都喜欢得到。如果能够提醒幼儿好好保管,应该还是很好的。
口头表扬:口头表扬不是什么物质奖品,但是应用最广,基本没什么成本(主要是老师观察孩子的时间成本)。口头表扬是需要技巧的。表扬孩子一定要真诚、到位。敷衍的表扬没有价值,泛泛的表扬不能传达正确信息。比如孩子问“老师好”,你表扬“好孩子”,这是不到位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降低你的威信。
体态表扬。比如拍拍孩子头(大班以下适用)、拍拍孩子后背、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拥抱亲吻等等,都是有效的奖励方式。孩子也愿意接受。不要吝惜你的体态表扬,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的。当孩子在成人之后还常想起小时候老师的温馨接触,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贴纸。贴纸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这个一定程度上是受小学生的影响。粘贴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有动画片的各种形象,也有成人化的符号表征,如美女、恐龙、红心、星星等等。价格便宜,孩子喜闻乐见,效果不错。但教师在选择时最好能选择一些适宜幼儿年龄的贴纸进行分发。
机会。机会包括表现机会、表演机会、劳动机会。某孩子不自信,背后做个准备,让他回答问题,大加鼓励,是一种表现机会。讲故事时,让表现好的孩子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一些比较弱的孩子做故事的主角,是一种的表现机会。做值日、整理教室,孩子们争着做,是很好的劳动机会。运用此法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机会均等。
鼓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寻找,一定会找到合适孩子的奖励。
沟通技巧:说话也有温度:
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小心说话而且要“说好话”,话说出口之前先思考一下,不要莽莽撞撞的脱口而出。事情再怎么急迫,也要清楚的让大家知道问题以及来龙去脉,但往往是越急越说不清楚,反而耽误了时间。而且,要坚持这样做,便难能可贵了,可以做成大事业。怕就怕坚持不到最后,前功尽弃,如何善用说话技巧,一般说话技巧的要点有:
1抓住重点(沟通主题具体、精简)。
2速度适中(不急不徐)。
3保持微笑(伸手不打笑脸人)。
4察言观色(看对方反应调整说话情境)。
5间接指出对方错误(人人都爱面子)。
6善用形容词(增强说话效果)。
7叫出对方的名字与头衔(表示亲切与尊重)。
8以对方擅长为话题(每个人都有引以自豪的成就)。
9分辨混淆字词(如十与四)。
10注意说话礼貌(多说“请”“谢谢”等礼貌词)。
11避免滔滔不绝(让对方有说话机会)。
12善听对方的话(能抓住对方的语意与重点)。
13清楚传达讯息(让对方了解有关信息)。
14保持合适的谈话距离(视人际关系亲疏而调整)。
15以自然姿势辅助说话(不装腔作势)。
16以低而稳的态度沟通(一般人讨厌高傲者)。
17重述与整理对方语意(对方语意不清时)。
18投入到对方话中(融入对方话题)。
19适时调整音调(引起对方注意)。
20预先计划沟通所需时间(按部就班达到目标)。
21让对方能畅所欲言(营造轻松开放的气氛)。
22提示对方你想要听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愿)。
23确认关键性问题(避免日后起纷争)
我儿子2岁3个月了,平常在家能说会道,特别活泼开朗。可一出门就胆小,见了生人总是害羞,连话都不敢说,更不敢和小朋友们抢玩具,只是一个人在旁边看。我也经常引导他,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可他就是不敢。请问赵教授:我应该如何教育他?
这位家长:您好!
一、孩子胆小、害羞是怎么回事?
孩子胆小、害羞属于性格问题。在前边我解答问题时,曾谈到过这类问题。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天生活环境和受到教育的影响,还跟孩子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关系。天生的成分,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家长在教养方式上要做一些调整和变化。
孩子胆小、害羞,应该和平时见世面少有关系。家长要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出家门,与别的孩子或大人接触。接触多了,没有被伤害,觉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自然就会渐渐地胆子大一些。
带孩子到外边,孩子见了生人,不敢说话、打招呼。“显得”是没有礼貌,其实这不是没有礼貌。这一是性格怯懦、拘谨,二是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三是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不大方,不知道叫人,就觉得很伤大人的面子,从而训斥孩子。家长一训斥,孩子就更不敢见生人了,开口说话了。
孩子开始不敢教人可能不好意思,家长要多鼓励,让孩子大声叫人。然后,再提出,叫人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表示友好、尊重等等,逐步提高要求。这就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启蒙教育。
二、要对孩子进行礼仪启蒙教育
著名画家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很重视对儿女进行礼仪启蒙教育。儿子陈宝小时侯,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懂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编一本书,把小陈宝也带了去,让他借此机会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有一天,来了一位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同丰子恺谈完事告辞后,转过身来也同小陈宝打了个招呼。小陈宝一下愣住了,不知如何应对是好。父亲送走了客人,便循循善诱地说:“客人同你打招呼,你也应该说‘再见’。”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丰子恺总是跟孩子们强调:给客人倒茶、添饭,一定要双手捧上。他打个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倒茶、添饭,就好像是皇上对臣子的赏赐,或者像主人对乞丐的施舍,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告诉孩子们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们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还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菜馆里宴请一位朋友,把他几个十来岁的子女都带去作陪。宴席刚散,有的孩子就嚷嚷着想先回家,丰子恺立即悄悄制止。事后,他耐心地对子女们说:“孩子们,我们家请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是主人呀。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许这样做。”
三、该如何看待孩子胆小、害羞问题
有不少的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小孩子胆小、害羞,其实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是个性格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强壮,实践机会的增多,交际的广泛,自信心的增强,会逐步解决的。
另外,孩子胆小、害羞,也不是绝对的缺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个优点,比如,不张扬,显得稳重、有涵养,不会常在外边招猫逗狗、打架斗殴、惹是生非,不易被坏人拐骗等。
有的家长把这个问题看得过重,主要是觉得孩子不外人面前表现得不够大方,畏缩,怯懦,让家长难看、难堪没面子。这是家长的虚荣。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我们还是要孩子学会交往和沟通,但要慢慢来。
我不主张家长把这个问题看得过重,是因为我担心家长会因此而情不自禁地厌烦孩子,不喜欢孩子,或采取过激的批评和训斥。要是那样的话,孩子胆小、害羞的问题就更不好解决了。
四、家长要改变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
孩子胆小、害羞,跟家长教养方式也有直接关系。比如,有的家长好包办代替。有人跟小孩子说话,家长怕孩子说不好,常常有家长“抢嘴”,替孩子说。无形中这就会加重孩子的胆小、害羞。孩子不需要“代言人”越俎代庖,遇到有人跟孩子说话,家长要鼓励孩子,把孩子推到前台,让孩子独立应对,进行锻炼。小孩子,说错了,或说的不得体也没关系,“童言无忌”嘛!人们一般都不会计较。
也有的家长是“完美主义者”,太好强、好胜,对孩子要求过高,不切合孩子的实际。小孩子太完美了,就显得早熟,不真实了。缺乏童心、童趣的孩子,其实并不讨人喜欢。家长对孩子批评、否定过多,使得孩子无所措手足。只好胆小、害羞、躲避,企图把自己隐藏起来。
家长要放开手,创造条件、情境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说,去自由地大胆地与人交往,不要过多的评论。对胆小、害羞的孩子,不管说得对不对,好不好,得体不得体,都不加评论;而对孩子性格、态度上的积极变化要多鼓励、多肯定。这样也许会渐渐好起来。
至于小孩子不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问题,前边我谈过。也是不能批评,要循循善诱。家长先带着孩子跟别的小朋友玩耍,看没有被伤害,情况也就会渐渐好起来。再大一点儿,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情况就会更好。不必担心。
在家庭教育中,表扬的方式要“虚实”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表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儿“虚”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爸爸妈妈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并不好,幼儿园老师每次要求孩子们作画,孩子总有自卑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再加把油!”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表扬中“虚实”的程度。为此,在含有虚内容的表扬中,应该注意三点:一要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二要不脱离实际;三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妈妈带着三岁的洋洋去超市购物,这时妈妈突然遇见了一个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热情招呼时,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妈妈的腿,并且对朋友简单的“你好,洋洋”这句问候置之不理。妈妈对洋洋的这种反常行为感到惊奇,立即询问洋洋:“宝宝,你怎么啦?你不是很喜欢她家的小妹妹吗?”洋洋却仍然躲在妈妈身后,一言不发。生活中像洋洋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会对新情境表现出突然的“退却”。这样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小心谨慎。实际上,这是他们特有的、先天的气质所决定的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害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孩子的害羞程度大到阻止他结交好朋友,或者让他们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时,他们害羞的特性才会成为一个问题。爸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家有一个害羞宝宝,任凭你怎么鼓励,他都大胆不起来,此时爸爸妈妈往往会表现得焦急万分,这种心态其实不利于帮助宝宝消除他们的害羞,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在害羞宝宝面前,你的态度很重要。接受孩子害羞的气质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有些友好、外向,有些胆小、害羞,有些则徘徊于这两者之间。不要因为他的行为没有符合你的期望而当面指责害羞的孩子,要接受他害羞的事实,并把它当作孩子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夸奖你的孩子当你的孩子在一次谈话中发表意见时,给他一点鼓励和赞扬。例如“我很赞同你对那只小狗的看法,洋洋,它的脚掌确实不同寻常。”成为一个好榜样
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看到爸爸妈妈在与其他人交往中的表现,同时,和你的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教他在特定的场合说话。例如“当别人对妈妈说‘你好吗?’时,妈妈通常会说,‘很好,你呢?’”。帮助宝宝克服害羞有了正确的态度之后,爸爸妈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克服害羞。社交训练和不同社交场景的角色扮演,可以帮助这些宝宝减少害羞,增加自信心。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行为又是不利的呢?SAYYES创设一种没有责备的环境如果你的孩子知道犯错误后不会受到责备或羞辱,他就会更容易放弃那些害羞的行为方式。例如你的孩子使牛奶溢出了,你应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清理干净。”练习回答问题如果你的孩子陷入害羞的模式中,他可能会告诉你,他需要得到怎样回答问题的帮助。你可以在乘车的时候或洗澡的时候和他练习。你可以这样说:“当有人说,‘你叫什么名字?时,你应该说,‘洋洋’。那样他们就知道你是谁了。现在,我们来练习。当我说,‘你叫什么名字’时你要说什么?”和你的孩子每天练习几遍,直到“洋洋”成为孩子的一个自动化的反应时为止。和家人、朋友一起谈论给你的孩子提供参加谈论的机会。每天可以有些这样的家庭讨论:“你觉得今晚的比萨怎么样?”或者,“给奶奶讲讲你今天去动物园春游的情况。”SAYNO不要侮辱或者惩罚
即使面对孩子的害羞感到很焦急,惩罚或侮辱会更加打击他社交的信心。如果爸妈以告诉其他人“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或“他不会说话”这种方式来为他的行为而道歉,只会加深他对其他人的恐惧。不要恳请虽然你会有极大的可能倾向于请求你的孩子回答别人的问题,但是这样做会加强他的沉默,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拒绝。不要贴标签对你的家人和朋友解释说你的孩子是害羞,会造成孩子的一种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害羞的人
赵忠心
赵教授:您好!
我儿子2岁3个月了,平常在家能说会道,特别活泼开朗。可一出门就胆小,见了生人总是害羞,连话都不敢说,更不敢和小朋友们抢玩具,只是一个人在旁边看。我也经常引导他,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可他就是不敢。请问赵教授:我应该如何教育他?
岁岁平安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
一、孩子胆小、害羞是怎么回事?
孩子胆小、害羞属于性格问题。在前边我解答问题时,曾谈到过这类问题。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天生活环境和受到教育的影响,还跟孩子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关系。天生的成分,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家长在教养方式上要做一些调整和变化。
孩子胆小、害羞,应该和平时见世面少有关系。家长要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出家门,与别的孩子或大人接触。接触多了,没有被伤害,觉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自然就会渐渐地胆子大一些。
带孩子到外边,孩子见了生人,不敢说话、打招呼。“显得”是没有礼貌,其实这不是没有礼貌。这一是性格怯懦、拘谨,二是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三是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不大方,不知道叫人,就觉得很伤大人的面子,从而训斥孩子。家长一训斥,孩子就更不敢见生人了,开口说话了。
孩子开始不敢教人可能不好意思,家长要多鼓励,让孩子大声叫人。然后,再提出,叫人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表示友好、尊重等等,逐步提高要求。这就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启蒙教育。
二、要对孩子进行礼仪启蒙教育
著名画家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很重视对儿女进行礼仪启蒙教育。儿子陈宝小时侯,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懂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编一本书,把小陈宝也带了去,让他借此机会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有一天,来了一位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同丰子恺谈完事告辞后,转过身来也同小陈宝打了个招呼。小陈宝一下愣住了,不知如何应对是好。父亲送走了客人,便循循善诱地说:“客人同你打招呼,你也应该说‘再见’。”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丰子恺总是跟孩子们强调:给客人倒茶、添饭,一定要双手捧上。他打个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倒茶、添饭,就好像是皇上对臣子的赏赐,或者像主人对乞丐的施舍,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告诉孩子们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们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还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菜馆里宴请一位朋友,把他几个十来岁的子女都带去作陪。宴席刚散,有的孩子就嚷嚷着想先回家,丰子恺立即悄悄制止。事后,他耐心地对子女们说:“孩子们,我们家请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是主人呀。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许这样做。”
三、该如何看待孩子胆小、害羞问题
有不少的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小孩子胆小、害羞,其实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是个性格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强壮,实践机会的增多,交际的广泛,自信心的增强,会逐步解决的。
另外,孩子胆小、害羞,也不是绝对的缺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个优点,比如,不张扬,显得稳重、有涵养,不会常在外边招猫逗狗、打架斗殴、惹是生非,不易被坏人拐骗等。
有的家长把这个问题看得过重,主要是觉得孩子不外人面前表现得不够大方,畏缩,怯懦,让家长难看、难堪。这是家长的虚荣。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当然,我们还是要孩子学会交往和沟通,但要慢慢来。
我不主张家长把这个问题看得过重,是因为我担心家长会因此厌烦孩子,不喜欢孩子,或采取过激的批评和训斥。要是那样的话,孩子胆小、害羞的问题就更不好解决了。
四、家长要改变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
孩子胆小、害羞,跟家长教养方式也有直接关系。比如,有的家长好包办代替。有人跟小孩子说话,家长怕孩子说不好,常常有家长“抢嘴”,替孩子说。无形中这就会加重孩子的胆小、害羞。孩子不需要“代言人”越俎代庖,遇到有人跟孩子说话,家长要鼓励孩子,把孩子推到前台,让孩子独立应对,进行锻炼。小孩子,说错了,或说的不得体也没关系,“童言无忌”嘛!人们一般都不会计较。
也有的家长是“完美主义者”,太好强、好胜,对孩子要求过高,不切合孩子的实际。小孩子太完美了,就显得早熟,不真实了。缺乏童心、童趣的孩子,其实并不讨人喜欢。家长对孩子批评、否定过多,使得孩子无所措手足。只好胆小、害羞、躲避,企图把自己隐藏起来。
家长要放开手,创造条件、情境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说,去自由地大胆地与人交往,不要过多的评论。对胆小、害羞的孩子,不管说得对不对,好不好,得体不得体,都不加评论;而对孩子性格、态度上的积极变化要多鼓励、多肯定。这样也许会渐渐好起来。
至于小孩子不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问题,前边我谈过。也是不能批评,要循循善诱。家长先带着孩子跟别的小朋友玩耍,看没有被伤害,情况也就会渐渐好起来。再大一点儿,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情况就会更好。不必担心。
在家里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宝宝,一进幼儿园就化身卓别林,什么话都不说。宝宝在幼儿园为什么不爱说话呢?怎样才能让宝宝在幼儿园也开朗活泼、勇于表达自己呢?
逼迫反成沉默儿,追根溯源找解决办法
如果宝宝只是在幼儿园才保持沉默,而在家里就口若悬河的话,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孩子有语言发展的障碍,也不必给“不爱说话”扣上“没礼貌”的高帽子。如果家长心情急切,强迫宝宝说话,他会更加紧张,说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误解为口吃,情况就更加糟糕,家长也会更加慌乱了。所以家长一方面要重视宝宝的选择性缄默,另一方面又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宝宝马上就改变状况,而要循序渐进地从正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不是因为刚上幼儿园,孩子还不习惯而用沉默保护自己?是不是因为不自信而不好表现?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责怪而存在自制的反应?在责怪孩子不说话前,不妨先找找原因,才可对症处理。
多吃肉和谷,调整激素平衡任何心理活动必有其相应的生理因素变化。当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营养学家相信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能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进剂的产生,同时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给孩子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奶类、豆制品、鱼类、禽类,尤其是红肉类(牛肉、羊肉)。如果孩子贫血,也会造成懒惰,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和木耳、鸡蛋也能调整这一状况。
使用积分法鼓励宝宝快乐说话
积分法是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多多配合,积分法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积分法的好处有很多。因为孩子的正确行为需要积累到足够的次数才能获取对应的物质活精神奖励,所以他的动机和持久性可以从中得到培养。而且如果宝宝不能做到预期行为,就要倒扣积分,并不直接对宝宝的身心进行惩罚,它的客观性避免了对宝宝的伤害。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一:用肯定句向宝宝明确目标行为。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要每天与小朋友说话。”不能这样说:“你不能整天一个人待着。”因为只有肯定句才能让宝宝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而否定句只是告诉他不能做什么,结果宝宝就无法明白他究竟能做什么。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二:从比较容易做到的目标开始。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只要拿够3个积分就可以获得奖励,慢慢地需要5个、10个积分才能获得奖励。这样子会树立起孩子的信心。积分法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