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玩“我会变”的游戏,体验“变”的快乐。
2、启发幼儿在仿编的基础上创编,并能跟着音乐节奏变化动作
活动准备:图片若干
(一)农场里的叫声(中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说出不同动物叫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象声词:叽、呷、咩、噜。
2.指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相同之处,知道它们都是从嘴里发出的叫声,都与"口"有关,初步了解汉字构成的规律。
3.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幼儿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大量认识汉字是小学的教学内容,而在学前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让幼儿学习和习得一些前识字的经验,使他们乐意观察汉字,了解简单的汉字认读规律。此活动目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在此活动中,教师是引导幼儿认读四个带有"口"字旁的动物叫声汉字,重点是启发幼儿找出这些汉字的相同之处,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强调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叽、呷、咩、噜"汉字卡片各一张。
2.小鸡、小鸭、小猪的图片各一张。
;3.教学挂图"农场里的叫声"。
4.幼儿会唱歌曲《在农场》。
活动过程
1.出示农场图片及小动物图片,并提问:在农场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要求幼儿能完整地回答问题。
(先采用出示图片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地点和人物即农场和农场里的小动物。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看图讲述农场里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从而为下面的幼儿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2.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
(1)逐一出示汉字卡片,并放在相应的小动物嘴边,让幼儿结合图片,想象并认读动物叫声的汉字,可采用集体练习和个别练习的方法,让幼儿学习这些象声词。
(2)出示汉字卡片"叽、呷、咩、噜",带领幼儿认读汉字。
(本次活动是围绕认识"口"字旁的动物叫声汉字进行认读活动的,故将本次活动的背景安排为农场,角色为农场里的小动物,这样的设想较合理。教师采用让
幼儿看动物图片猜汉字叫声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认读汉字。这种方法较直观形象,幼儿易理解,也易掌握。)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启发幼儿找一找这四个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它们都有"口"字旁。再组织幼儿开展动物图片和汉字卡片进行配对的游戏活动。教师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帮他们找到表示各自叫声的汉字朋友(汉字卡片)并且贴在下面。
(在这一过程围绕"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开展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汉字的构成规律。接着采用配对游戏的形式,启发幼儿将动物图片与汉字卡片匹配,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学习汉字的目的。)
4.
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农场还会有哪些动物或还有哪些动物的叫声也会有"口"字旁呢?教师快速地将动物的主要形象及相应的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带领幼儿认读汉字,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理解"口"字旁的汉字,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
(采用引导幼儿想象各种动物的叫声汉字记录的形式,带领幼儿进一步巩固认识"口"字旁的汉字,从而扩展
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本次阅读重点内容"口"字旁汉字的印象,加深对汉字构成规律的认识。)
5.
采用对话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对动物叫声的练习。可以问:小鸡小鸡在哪里?幼儿边做鸡嘴动作,边回答:叽叽叽叽,在这里。教师问:小牛小牛,在哪里?幼儿边用手做牛角动作,边回答:哞哞哞哞,在这里……
然后,带领幼儿采用接唱的形式,仿编歌曲《在农场》。建议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的叫声,如教师说:"猪儿在农场……"幼儿说:"噜噜",教师说:"鸭子在农场……"幼儿说:"呷呷"。……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通过对活动和音乐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幼儿练习动物叫声,提高幼儿对阅读象声字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所氛中阅读本次活动的内容,从而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一、案例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小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较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
案例二: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
三、案例分析
结合对小晴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
四、案例反思
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则,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
案例:
谢宇斌是我们班今年的新生,平时很会动手动脚我们班小朋友给它取了个外号“破坏大王”。什么东西到了他的手中,一会儿功夫就会遭殃,就连自己身上衣服也会遭到破坏,不是少扣子就是拉链坏了。今天美术活动是画瓢虫,老师给小朋友讲了瓢虫的形状、种类、颜色,并示范瓢虫是大圆的身体、和小半圆的头连接后,让孩子自己尝试画一画,郑梦扬小朋友一会功夫就画好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我画了五星瓢虫。”谢宇斌看到后拿起一只笔在瓢虫身上点了几笔。梦扬大声喊:“老师,他把我的画画乱了。”谢宇斌拿起树叶说:“我想让它变成七星瓢虫。”这时旁边的语薇说:“老师他经常捣乱,刚才还抢我的彩笔,我不喜欢和他做在一起。”过来一会儿昊昊大叫:“老师,你看谢宇斌在自己的裤子画画。”
我走过去一看,果然,他的左腿的膝盖上有黑笔画的圈。这次我郑重把他拉过来进行教育,告诉他:“今天我要告诉你妈妈,要是你妈妈知道不爱护裤子的孩子,以后肯定不会给你买新裤子了。”这次他急了:“老师,不要告诉妈妈,我以后不画了,真的不画了。”
分析:
我觉得谢宇斌小朋友属于顽皮的表现,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我想,应该先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屡教不改的话,适当给孩子一些惩罚,虽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我们老师应该让他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当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很快改正时,不要以说理为主,用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改正错误,老师有心,家庭有心,就没有不快乐的孩子。
教育问答
孩子答非所问
我儿子3岁2个月。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他经常答非所问,比如问他一个问题,他不但没有回答,还问出其他问题,或者说了其他的话;如果继续问,他仍然不回答,继续说其他的话。有时问题并不难,就是问他有没有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他是自己想找台阶下吗?请专家帮忙分析一下。
3岁2个月的孩子应该可以与家长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了。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您再继续观察以下情况。
1.孩子是否在感兴趣的问题上能回答,但在不感兴趣的问题上不愿意回答?如果是,这与该年龄段孩子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有关,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度不够。此时,父母需要逐渐
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问题、并能回答问题的能力,为日后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打好基础。
2.孩子是否在犯了错、担心父母质问时不愿意回答?如果是,就需要父母转换教育方式,用“对事不对人”的方法来评价,不指向人格品质,仅指向具体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法。比如,不要说:“孩子,你怎么总把玩具弄得这么乱?”而是说:“孩子,玩具放在地板中央大家走路不方便,也容易踩到,请把它收到箱子里,好吗?”
3.孩子是否在玩得正高兴或话兴正浓时不愿意回答?这是因为孩子注意力的主动转移能力弱,很难中止自己正在做的游戏或正准备说的话,而转移到与父母的对话中。所以建议父母不要干扰或者打断孩子的游戏。
如果孩子在所有问题上都答非所问,就不太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跟同龄小伙伴进行观察对比,如果明显落后,建议请专家当面诊断。
女儿被吓着了,我该怎样帮她
我女儿3岁,前两天家里来了只老鼠,我自己对老鼠非常恐惧,见到的时候就表现出很惊恐的状态。宝宝就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现在就不愿意下地,把她放到地上她就告诉我有老鼠,然后就哭起来。请问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
孩子对于恐惧感的学习是非常快速的、本能的反应,也是重要的能力。比如,只需看到妈妈有一次对老鼠的惊恐反应便能学会,而表现出同样的惊恐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上的保护意义,可以让孩子远离危险。
这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而是要欣赏她表现出来的恐惧感,您可以说:“孩子,你只看到一次妈妈怕老鼠的样子,就知道要怕老鼠,你很厉害呀!这样以后有什么危险的事,相信你就能分辨出来,离它远远的。”让孩子知道她对老鼠的害怕不但不是“胆小”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很聪明的举动,孩子的内心便会多了一份掌控感。
然后,引导孩子看到其他人对待老鼠的行为。比如爸爸不怕,姐姐也不怕,这是在暗示孩子,实际上老鼠对人来说并不危险。最后,让孩子看到妈妈对待不同事物的行为表现,比如,妈妈只怕老鼠,但不怕松鼠,也不怕猴子,妈妈甚至有些方面比别人还要勇敢一些,让孩子明白怕老鼠也是很正常的。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幼儿教师个人教育理念(范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幼儿教师个人教育理念(范例)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职责是引导幼儿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我的个人教育理念是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营造积极、亲切和有爱心的学习环境。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天赋。因此,我注重以个别化的教育方式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我会与每个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和学习方式,以便针对性地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会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发现、发展并深化自己的兴趣。我相信,当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和技能。
我致力于建立一种积极、亲切和有爱心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会关心每个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并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我相信,只有在温暖、和谐和安全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充满信心地探索世界、展示自己。
除此之外,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会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诱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艺术创作、团队合作和户外探索,使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的个人教育理念是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潜能,营造积极、亲切和有爱心的学习环境。我的教育方式多样化,注重个别化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我希望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积极、快乐和有爱心的人。
导读: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在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一女生的课桌里发现一本武侠小说,这本是一件小事。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正面教育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但教师却将该女生罚站并让她停课找家长,这就激化了矛盾,使小事变成了大事,结果导致学生离家出走拐卖,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离家出走、被人拐卖、家长南下救女、家长与学校发生纠纷、家长申诉、对簿公堂等等都是不该发生的事,但因为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这些都发生了,不仅给家庭、学校、社会、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带来了麻烦,也影响教师本人的事业发展,更对学生本人一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尽管学生离家出走与教师体罚选为你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毕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危害甚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避免一些不良后果。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在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我国,就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事件发生的概率而言,并不因大中小城市生活水平的悬殊、城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目前,在中小学校仍存在着打骂学生、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名誉权的不正常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育人者而言,是教师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和教师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良好的师德所致。
针对此做如下建议:
(一)要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一切在校园中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伤害,大多是因为教师的法律意识缺乏、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的。有不少教师仍延续“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认为: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学生,我就不应承担后果,现在的学生如不给点颜色便无法管教,当今的教师真不好当等等。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笔者认为,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开设“未成年人权益保障课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教师继续教育应成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最好课堂。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培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既要不断推陈出新,又要有所发现,在职教师要不断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贴近社会。“十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开始启动,全国有11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如果各进修院校都能在五年中对本地区的教师就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作为培训内容之一,相信若干年后会有成效。
2、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育是影响人、造就人和改变人的事业,教师教育也不例外。尽管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并未出台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强制性的规定,但作为教育政策法规中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公共课开设,各进修院校应予以认可,特别对每学年前来进行岗前培训的新任教师尤为重要。在新教师刚刚迈入从教的门坎时就先打个预防针,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充分认识在人格尊严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主体,作为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应给予加倍的呵护,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一名新任教师如果在他刚刚从教时,就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他未来的从教事业中就会避免和减少出现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使教育者先受教育是今后长期的任务之一,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应该怠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