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和图形无处不在,对于成人来说要发现它们的存在这不足为奇,但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并不能理解数和图形的抽象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现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数和图形的结合
旧的教学模式是把数和图形两者分开教的,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单纯地教幼儿学数或是认识图形,孩子们都表现出并不乐意接受的态度,但是当我在组织开展“找朋友”“图形游戏”“有趣的房子”等活动时,利用了数和图形结合的方法,从形象的几何图形入手,把抽象、理性、枯燥的数学启蒙变为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模式,这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起幼儿自己从生活中挖掘数和图形的求知欲。
2、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1)孩子们对几何形体中的立体知觉较差,常把车轮、瓶子、脸旦等说成是圆的,把盒子、书包、电视机等都说成是方的,这种说法不仅笼统而且也说明幼儿并不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因此要加强关于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教学。
(2)由于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图形组合的多变性的关系,孩子们对图形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有碍于我的教学,如这个图形,大部分孩子会说只是有4个长方形,但个别孩子却会考虑到组合后的图形个数说有7个,总结这两种分歧,前者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能力来说不算错,而后者根据正确的逻辑推理算更是对的,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并不做出肯定答复,而是鼓励幼儿找出更多的图形,对于个别“精明”的小孩,就采取成人的理解方式与他们解释,做到因材施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和图形无处不在,对于成人来说要发现它们的存在这不足为奇,但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并不能理解数和图形的抽象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现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数和图形的结合
旧的教学模式是把数和图形两者分开教的,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单纯地教幼儿学数或是认识图形,孩子们都表现出并不乐意接受的态度,但是当我在组织开展“找朋友”“图形游戏”“有趣的房子”等活动时,利用了数和图形结合的方法,从形象的几何图形入手,把抽象、理性、枯燥的数学启蒙变为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模式,这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起幼儿自己从生活中挖掘数和图形的求知欲。
2、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1)孩子们对几何形体中的立体知觉较差,常把车轮、瓶子、脸旦等说成是圆的,把盒子、书包、电视机等都说成是方的,这种说法不仅笼统而且也说明幼儿并不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因此要加强关于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教学。
(2)由于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图形组合的多变性的关系,孩子们对图形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有碍于我的教学,如这个图形,大部分孩子会说只是有4个长方形,但个别孩子却会考虑到组合后的图形个数说有7个,总结这两种分歧,前者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能力来说不算错,而后者根据正确的逻辑推理算更是对的,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并不做出肯定答复,而是鼓励幼儿找出更多的图形,对于个别“精明”的小孩,就采取成人的理解方式与他们解释,做到因材施教。
正逢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春天是缤纷多彩;它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来到了每一个角落。沐浴着春的阳光,嗅着春的清香,这是一次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的中班主题活动,每一个活动都由语言、艺术、观察、实践等几方面交叉、综合来完成教学目标。我深刻的体会到:
1、由于是预定的计划,因而对于目标以及在实践中根据幼儿发展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由于春天的植物变化很明显,因而教师可以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幼儿学习连续观察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时间让幼儿连续进行比较观察,培养了幼儿细致的品质。
2、在活动过程,我们并不强调幼儿对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将知识与概念隐含于幼儿乐于参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
3、由于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摆脱传统“教师教、幼儿学”的模式,而是鼓励幼儿更多的尝试,体验不同的学习策略,利用多通道的参与,使幼儿更积极,更专注于自我实践获得的过程。
4、对于集体中的每位幼儿在主题实施过程中,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人,都是参与者、设计者、收益者。通过实践,我们感到主题活动以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更利于幼儿的参与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5、教师在主题活动中的角色更多是观察者,支持者。因此还应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己对幼儿的认识和幼儿教育的理解。只有善于吸取新型的理念,并有效的指导实践,才能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富有实效。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景中”来。
一、从“课堂中学习”到“社会情景中学习”当我们提出参观小区时,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高涨。在孩子们去广场的路上,我和赵老师抓住时机向孩子进行了各项有关交通设施及交通规则的教育,使孩子们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例如:过马路时应看哪边的红绿灯,走路要走右边等。过了路口,来到安全的地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指着路上的车辆说起来了。“这是奥迪,我坐过。”“这是公共汽车,它有好多窗户。”“这是公安局的,抓小偷的。”“那是出租车,上车时要把前面的红灯扣下来,下车要给钱的。”“那是桑塔那,跟我爸爸的一样。”“那是货车,能装好多的东西,你看它的车轮子。”……孩子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观察也很仔细,我都插不上嘴了。孩子们每个学习细胞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景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我们的教育效果远比预期的来得好。我们来到小区的中心花园位置,小区内拥有场地(休憩场所)、布景、安全保障等有利的资源,小区的老人正在进行歌舞表演,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听着孩子们一声声问好声,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心里乐开了怀,孩子们也被老人们的秧歌舞逗乐了,大人、小孩们一起坠入了欢乐的海洋。有很多在广场带孩子玩的爷爷、奶奶纷纷向我们走来。有几位老大爷向我说:“你们能带孩子们出来学习,很不错。”“你们幼儿园的做法很好,孩子们很活泼,很可爱啊”。有位喜欢摄影的老爷爷还很有兴趣的对着孩子们拍了很多照片。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某天中午,随着阿姨推开门,挂在教室顶墙上的装饰雪花、小鸟挂件在刹那间飘动了起来,孩子们见了,欢笑着,不停地叫着:“噢~~~~,小鸟飞啦~~~”“噢~~~~下雪啦~~~”,看着孩子门兴高采烈地模样,我想,关于风的问题,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那里来的呢?”,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是天上的神仙吹出来的气,有的说是从海洋上刮过来的……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孩子们去收集关于风的一些资料,然后再来讨论。在确定了风来了这个主题之后,我制订出了这个主题的实施框架: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风从那里来;第二部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第三部分让幼儿收集资料,讨论风的好处和风的坏处。
在实施第一部分的时候,多数的幼儿向父母询问答案,还有的幼儿则通过翻阅图书和上网查找获得信息的,在交流的时候,答案仍然很多:风从南方来的;风从大海上来;风是由高低气压形成的;风是空气对流形成的……面对各种答案,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扇子、小纸条,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实验如下:
实验1:扇扇子
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扇子扇动了什么?扇动了空气形成了什么?
实验2:吹纸条
思考:我们吹动了什么才使纸条动起来了呢?
通过争辩、实验、讨论、总结,使孩子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在孩子知道风的形成之后,通过制作风车和玩游戏《风车转转转》,让幼儿想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幼儿地体会到空气流动快,风就大,空气流动小,风就小;还通过放风筝,幼儿真实地感受风的存在和风产生的力量;通过找找风在哪里,使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风的存在:我看见树叶在抖动;大风把我家晒的衣服给吹走了;风把门给带上了;风会翻书;风吹来的时候,小风铃就叮叮当当地响了;我的头发给风吹乱了……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在他们纯净的眼神中闪现着因发现而喜悦的辉光。
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实施,孩子们对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时,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风对于人类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们开始起了争执,于是,我组织幼儿进行一场辩论,来说说风的好处和坏处。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和自身对于风的认识,在辩论中,正反两方各执己见,如在辩论龙卷风的时候:多数的孩子认定它能摧毁房屋等,因此对人类有危害,但是有的幼儿在收集资料时知道了,龙卷风带来的大量雨水,可以缓解干旱,所以认为龙卷风对人类也有益处。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提升了孩子的经验:使孩子知道风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想办法减少风的危害,让风为我们人类服务。同时还通过吹画梅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风为我所用的快乐,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勇于探索发现的种子。
分析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教育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风来了”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我们的社区”是我班开展的一个主题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教育目标,选择了这一主题,通过活动的开展,了解社区的生活设施,感受社区生活的便利、社区环境的整洁和美丽,萌发热爱社区的情感,提高美的感受力。
回顾三个多月来“我们的社区”活动的产生和实施,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为期初我们幼儿园正在搞基建(建厕所和厨房),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难免会提出与房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房子建造时为什么要在地上挖一个很深的坑?”;“房子是用哪些材料建造的?“房子的建造过程为什么需要拉线?”……等等。在与幼儿共同讨论中他们又萌生了探索社区中各式各样房子的新主题,以及探索社区的各种生活设施的兴趣和意向。就这样一步一步生成我们这一活动的主题“我们的社区”主题网络就这样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在这个主题中,每一次的探索活动都是幼儿所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都十分的投入,积极地参与探索,可以说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开展主题活动时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内容。教师在主题进行中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依据来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边实施边及时调整。例如:在探索房子的结构,教师本来预设了:“方便的电梯”这一活动内容,但在活动中幼儿可能受生活经验少的限制,对这一内容不感兴趣,于是我立即取消了这一内容,更多地从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将活动改成了幼儿所兴趣的“盖房子”这一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
其三,充分利用家长这一社区资源,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我们的社区”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发动助我们收集有关的资料;组织家长参与:“亲子活动”,与幼儿共同制作各式立体的房子;帮助收集废旧材料(空的盒子、饮料罐等);利用上学、放学的机会,向幼儿介绍路上的一些社区设施,及时的向幼儿传授一些知识,解答幼儿的疑问,这种一对一的亲子交流对幼儿来说非常有益,幼儿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弥补了教师不能全面顾及的缺陷。家长真正成为了我班工作的坚强后盾,使我们开展主题以来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