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爱的教育笔记 05-27

实录:

今天上午第二节是美术课,我刚发完水彩笔,宋玫便大声嚷嚷:“汪老师,王志煊把水彩笔打开了。”王志煊看了看宋玫,又看了看我,急忙关上水彩笔盒。

这节课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玫玫喜欢东张西望,画得比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王志煊早早地涂好了,王志煊上下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宋玫的手臂,玫玫马上质问王志煊:“你为什么撞我?”王志煊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玫玫不听,噘着嘴告诉我:“汪老师,王志煊推我的手,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的作品的时候了,我给画得快涂得好的小朋友戴上了小红花。“老师,孙非凡还没画好!”玫玫抬起头,弯着小脑袋:“汪老师,王志煊把线条画在外面了。”yJs21.cOM

事实上,玫玫到现在还没画好,她想拉几个跟她一样不能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做伴。

分析:

简单的一节15分钟美术课,玫玫为什么这么爱告状呢?

其一:玫玫爱表现自己,希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

其二:玫玫通过打“小报告”,希望别人受到批评,从而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

其三:玫玫心里嫉妒,看到别人戴小红花,自己好想也能得到一朵,可是涂色任务没能好的完成。于是,就产生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

对策:

对于玫玫这种频繁告状的行为,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当看到玫玫告状有她可取的一面。她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高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孩子常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如王志煊不小心碰到了玫玫的手臂,让玫玫站在王志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逐渐养成宽待别人的良好品质。

第三,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玫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纠正,使玫玫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改正。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


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认为这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种理论上的反思。

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儿童来到人世,就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进入如蒙台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期。这个时期,不同于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于日后的成人生活阶段。蒙台梭利认为,“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精神胚胎期,儿童开始心理建构的工作。这种工作,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成人的协助,但儿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长大成人。“儿童并非毫无能力,并非须事事依赖成人,好似一只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曾经经历过的儿童时代的创造而长大成人的。”“是儿童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创造了人类智能的所有要素,以及人类所幸具有一切。”对儿童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幸福的过程,只有当儿童的精神建构活动不断受到成人的无理阻挡的时候是例外。

总之,儿童的幸福是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发儿童不断地创造、探究和成长。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与幸福无关。

2.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现实生活是否让幼儿感受到了幸福?这个问题涉及到影响幼儿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无法对这个问题作全面深入的讨论,而只从幸福为何远离幼儿、至少是部分幼儿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首先,我要认定的一点是,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我也断定,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专业人士在呐喊“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内在的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会、家长及教师应为儿童真正的幸福而努力,这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那么,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下,幸福是如何与儿童至少部分儿童失之交臂的呢?

幸福观的偏差。教师尤其是家长,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不可否认,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但这仅仅是外在的方面,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儿童同样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儿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就越幸福。对有的儿童来说,各种图书的确会给他带来内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儿童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有的儿童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乐此不疲;但也有的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感到幸福或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是儿童的不幸福甚至是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苦难。因此,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所以,对于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成人来说,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儿童精神世界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就是“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教师和家长“必须遵循这些法则而行动,因为它们表明了普天下共同的人的权利,”并为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生命法则的展开提供适宜的而非奢侈的条件。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幸福观偏差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经常误把儿童的“高兴”、“愉快”当作幸福本身,甚至在生活和活动中刻意去追求这种‘高兴”和“愉快”的效果。在家庭经常能听家长们廉价的许诺;在幼儿园,经常能看到教师以本应属于儿童自身权利之一的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奖赏,经常听到教师在要求儿童“高兴地”说和“高兴地”唱。其实,在这种要求下,儿童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是短暂而廉价的,也是转眼即逝的。那并不是真正的高兴和愉快,因为它们并不是发自儿童内心,并不是建立在儿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儿童的内在需要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其次,对个体需要认识的偏差。个体能否真正体验到幸福,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成人经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强加给儿童。有的成人以为,自己需要的,儿童也一定需要。其实,儿童与成人处于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儿童在生命法则展开的过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兴趣。卢梭在其经典名着《爱弥儿》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个成年人确实必须知道许多对儿童似乎无用的东西。可是,成人所应当知道的一切,难道儿童都该学、都能学吗?把做儿童时用得着的东西教给儿童,你可以见到那已是很够他忙的了。为什么要叫他去求那也许终生都用不着的学问,而忽略那些足以满足他现时需要的学问呢?卢梭提出的问题,其实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在每周五天工作制下,还有许多儿童在并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双休日);幼儿园课程内容不断超载,人们只知道往幼儿园课程里不停地添加内容,从没有想到儿童的发展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内容,也从不考虑是否要从现有的课程中减去些什么、课程的内容对儿童是否适合。人们要在幼儿园课程中注入成人自己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而需要学习的内容。但儿童不是成人,儿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质,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儿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灵的迫切需要,却被忽视了。在儿童心灵里活着的人依然被压抑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解放儿童。要知道,儿童自有其特殊需要,无视这些需要,就是无视儿童的幸福。

最后,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儿童是怎么学习的?3~6岁的幼儿是怎么学习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如饮食、劳动、游戏、散步、卫生等等都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幼儿的学习内容。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静听,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所明示的。

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在某些幼儿园,幼儿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的手被要求摆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幼儿在动作中学习。但幼儿动作被控制了,难道不影响幼儿动脑吗?儿童需要活动。蒙台棱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这一点:“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我们给他这个活动场地,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可见,活动对于幼儿是多么的重要,活动又是多么有效地在改变幼儿。是儿童的生命潜能作用影响着活动的时长及活动的性质和质量,并使儿童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3.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儿童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定,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幸福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是因为:

一方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类包括儿童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而幼儿教育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幼儿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才促进了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另一方面,教育应包容幸福。当然,全面包容幸福的教育一定是依循现代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而实施的教育,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发展的教育,即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兴奋。使儿童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这样做”。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只有这样,儿童教育才可能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联系起来,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最终与儿童的幸福联系起来。

案例:当孩子的告状时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见贝贝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超超又打我了。”后来我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是中午吃好饭,大家都在看书的时候,贝贝拿了超超最喜欢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超超就跑过去要问她拿那本书,可是超超也不是好“欺负”的孩子,她哪肯把书给贝贝,于是她就说:“这本书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为什么一定要给你看呢,我就不给你看!”这可好,在家就要风得风的“小皇帝”,他哪受得了这等气,但是他还是忍住没有“动手”。正巧在这个时候我走过去,贝贝就向我告状了。(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都不可以受一点的委屈,自己都没有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就去告状了)。甚至有一次华华的美术作业上不小心被别的小朋友画到了一点,他就跑过来向我告状了。

反思:

为什么幼儿这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并非天生就会告状的,他们之所以学会了告状,是与他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关的。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儿出去之后受到别人的欺负,与别人发生口角、打架等行为。所以成天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也有些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教幼儿如何去求救老师,或者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又或者就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给了幼儿一种错误的意识,即“有问题找大人。”当然我们受保护弱者的传统思想影响太深,往往对弱者给予过多的同情和保护,这也是幼儿告状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儿长期处在家庭和成人的保护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独立性,缺乏处理事物能力,依赖性很强的人。

幼儿告状的内容不外乎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到损失,三是打抱不平。然而,幼儿告状之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及后果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有的幼儿告状成功了,就会露出窃窃自喜的样子,进而会得寸进尺,而有的幼儿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要,使得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更差了。因此,我们就应正确对待,要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当幼儿遇到争执或委屈时,家长不必担心、不必心痛、不必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问

题的机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直接的批评,警告或适当的惩罚,当这些手段产生效果时,我们可以给予他表扬,肯定,以强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依赖性教强的的孩子,要注意引导,让他学会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宽容,使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一个充满自信、能充分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人,绝不会是遇事就会搬救兵、爱哭闹、爱告状的人,他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独立思考、去自己做判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同伴中才更具有威信、更具有号召力。

案例:教育机智源自对孩子的挚爱


课间活动时分,我听到办公室外有不少孩子吵吵闹闹的声音,便走出去看个究竟。刚一出门,便被门外的一切惊呆了:不少孩子双手撑在地上,头朝下,双脚往墙上伸直,整个人倒立着。

这是多么危险的游戏!“别”字刚开口,我便下意识地摁住了嘴,害怕由于我的大声说话惊吓了他们,由此带来意外的不测。再仔细一看,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许多班驳的小脚印。

怎么办?!怎么办?!我心乱如麻。突然,我看见一个孩子双手撑在墙壁上在看那些顽皮孩子玩倒立游戏,他的身子和墙壁形成了一个弧洞。我急中生智,决定利用墙壁教孩子玩钻山洞游戏!

想到这儿,我忙招呼旁边的小朋友:“看,老师和李明一起玩钻山洞游戏啦!”我指导正在旁边观看玩倒立游戏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双手撑在墙上,双脚并拢放在墙根之外,这样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弧洞。孩子从这边猫着腰钻进弧洞,或者手脚着地钻过去,接着又从那边搭起来,脸上洋溢着欢笑,玩得可欢了!那些玩倒立游戏的小朋友见状纷纷站起来,加入了钻山洞游戏的行列……

一场虚惊终于结束了,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我一方面利用晨间谈话、课间和幼儿个别交流、集体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孩子好奇心强,看见电视里和大孩子玩那种危险游戏,不分青红皂白便学着做,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不能分辨是非,一味地好模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懂得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本身的因素,然后根据他们自身的这些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玩安全又有情趣的游戏,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翻开以前的这篇教育笔记,那惊险又可怕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如果有其他孩子上前一推,倒立的孩子因双手支撑不住,手一松,头撞在地上;或者,时间一长,孩子脑子充血倒流;或者,老师大声一吼,孩子一受惊吓,头撞在墙上;或者……

我不敢想象由于幼儿和教师不经意的举动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局面:是大哭小叫、痛哭流涕还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总之,那样的场面是我们不忍也是不想看到的。

一般教师看到孩子玩危险游戏,闪现在眼前的只有一个词:制止!而且是越快越好!所以,河东狮吼、严词厉句是最为快捷而又最有效的方式!我也本能地想运用它赶快制止这场突如其来的险象环生的局面!

但,多年来积聚在我脑海里的教育理念闪电般告诉我:冷静!冷静!千万要冷静!大声吼叫的后果会是什么?会不会惊吓了孩子?会不会因为我的大声叫唤引起更大的危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时刻提醒和警告我。我所有的思绪全部聚焦几个字:孩子一定要安全!

上面教育随笔中的两个“怎么办?!怎么办?!”正是复杂心情的最好见证!但同时理智又告诉我:必须尽快结束这场危险的游戏!因为幼儿好奇好玩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已有不少幼儿跃跃欲试想加入这支“特殊的队伍”。无疑这是不能不及时制止的时刻了!我的心情岂止用“心乱如麻”四个字来形容和表达?!在这样紧张又忙乱的时刻,我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一定会找到好办法的!我对自己说要是能及时找到孩子喜欢的游戏,既能吸引所有的孩子又能转移玩倒立游戏孩子的注意力,一举两得该多好呀!

所以当我的视线触及旁边双手撑在墙上正聚精会神观看的小朋友时,我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马上联想到我们在课间常玩的钻山洞游戏,那是两个两个小朋友搭成的长长的山洞,我何不利用一面墙壁当个小朋友做成山洞呢?如果让一部分孩子先玩起钻山洞游戏,一定能吸引那些玩倒立游戏的孩子……

新《纲要》说: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我觉得我是把这句话时时刻刻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如果我平时不看那么多教育杂志,不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观念,不把《纲要》精神落实到实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或者平时不重视孩子的一言一行,不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想坏事不可能变成好事,也不可能在关键时刻找到这么好的教育机智,赢得孩子的喜欢和爱戴。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碰到了类似“化险为趣”的事件,如孩子带来军帽发生争抢事件,我引导他们轮流带军帽学做解放军……

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只要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真正把新《纲要》精神化做实实在在的行动,我想我们一定能走进孩子的世界,赢得孩子最真最纯的心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