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妈妈,当第一次听到儿子口中这样的称谓时,我惊呆了,多么美丽的名字呀!教儿子画画,每次要画妈妈的时候,他马上会从一大堆蜡笔中找出绿色的一支,说:画绿色妈妈。不仅是画画的时候,他平时也喜欢叫我绿色妈妈,他叫的那么自然,似乎这就是妈妈本来的名字。
原来,妈妈在他心里是绿色的!这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妈妈最想得到的回报。
绿色,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平衡、和平和生命力。而妈妈对孩子而言,不仅给了孩子生命,更是不分日夜,悉心照顾和疼爱孩子,给了孩子依靠,平和和安全感。
绿色是最容易被看见的颜色,因为绿色经过水晶体几乎刚好落在视网膜上。而妈妈,只要孩子需要,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的面前。
绿色是治愈的颜色,可以消除神经紧张、改善心脏功能,可以解除眼睛的疲劳,给人宁静。孩子哭泣的时候,疼痛的时候,孤独的时候,紧张的时候,妈妈,是最好的药物,能最有效的安慰他们。
绿色是准许行动,充满希望的颜色,交通讯号中绿色代表可行。当孩子在别的地方碰壁,回到妈妈那里,永远可以畅通无阻。妈妈,总是鼓励孩子一路前行,让孩子的心中充满希望和力量。
绿色是保护和勇敢的颜色,陆军和野战队通常用绿色制服。妈妈总是不遗余力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哪怕自己受苦受累,甚至明白会受伤,总是将孩子护在自己身下,而且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苦累和疼痛。
绿色本身就是自然界的母亲,有了绿色,才有姹紫嫣红,才有硕果累累。而妈妈的天性就是为了孩子。对孩子付出的一切,都是出自本能。母亲的爱是世上最崇高的爱,因为它是无条件的给予:不因为你能给她爱的回报,不因为你漂亮让她自豪,不因为你聪明让她骄傲,不因为你弱小让她同情,不需要任何理由,仅仅因为你是她的孩子。
当看着孩子在我怀中熟睡,赖在我身边撒娇,当看他送我出门的小小身影,回来后伸开双手大笑着向我跑来,当他什么事情都希望和我一起做,看到什么也指着要妈妈看,当他半夜醒来闭着眼睛只要妈妈,当他奋力举着小手把糖送到我嘴边……我常常为自己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而感动,幸福。
尽管经常身体疲惫,但是常常在给予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活力。或许,这就是绿色妈妈最深层次的含义:甘当绿色,就算自己不断调零枯萎,可当看到开花结果的时候,却觉得自己闪亮无比。我要做孩子心中的绿色妈妈,哪怕到风烛残年的那一天,我希望还是孩子心中那个平和,宁静,勇敢,永远让他感觉依靠,保护与希望的绿色妈妈。
为了让孩子的圣诞节过得像模像样,每年这个时候我都把自己搞得像地下工作者。因为圣诞老人都是从烟囱里爬进来的,趁着孩子们睡着的时候,把他们想要的礼物放进孩子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所以我不得不做出些许的神秘来。
那时候孩子还小,不太晓得圣诞节是个什么东西,在我的灌输下终于知道是个可以收到想要的礼物的日子,于是她告诉我想要一双奥特曼的漂漂鞋。在她幻想着收礼物的圣诞节快快来临的日子里,我悄悄地买好了她的漂漂鞋。
她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床头的袜子,然后高兴得直叫,在电话里跟我说:“妈妈,我得到奥特曼的漂漂鞋了。”奶奶笑得憋不住了,说其实圣诞老人是爷爷,你夜里没听见什么吗?她像真的听见什么一样,说:“好像听到过门响。”但她不相信那是爷爷。
再大一点她上的剑桥英语班开圣诞PARTY,学校找了一个年轻的老师打扮成圣诞老人的样子,在他们联欢的中途给每个孩子送礼物。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和伙伴们跑到圣诞老人身边,拽着他,跟他照相。照相结束,她跑过来,惊讶地跟我说:“妈妈,我发现一个秘密,你猜是什么?”我猜不着,她说告诉你吧,别看圣诞老人有白胡子,其实圣诞老人是个女的,她的手可软乎啦!
花样都玩遍了,我就学着人家在圣诞节的时候冒充圣诞老人给她写信。在她熟睡的时候,把打印好的信件悄悄地塞在她的床头,等她第二天发现后,带着她一起朗读,让她知道她有许多人想着、爱着,包括那个一年才来一次的圣诞老人。
转眼她已经十岁多了,从前的花招已经不灵了,我就不得不套她的话,想知道她想要些什么好提前买办。不能太直接,只好暗示她可以给圣诞老人写封信,把自己想要的告诉他。她说她想要一个跟她一样大的。我一惊,心想该不是想要一棵跟她一样大的圣诞树吧。哎呀呀,真是坏了,要装扮那么大的一棵圣诞树得破费我多少的银子啊,圣诞老人不好当。
正当我开口问她是不是圣诞树的时候,她说算了,她还是写信吧。
信写好了,她问我地址。想起美国1954年启动的“圣诞老人行动”,该不该告诉她写“北极圣诞老人”收呢?那座只有2000个居民的卫星城里有“北极”的邮戳,我可没那个能耐做一枚给她回信用。想了想对她说,就写上“住在天上的圣诞老人收”。她很执着,还要问我一个邮政编码。这下真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孩子突然哈哈大笑:“妈妈,其实我是给你打圆场的,哪里有圣诞老人啊!”
她说她在信里跟圣诞老人说了,她想要一个跟她差不多高的抱抱熊,每天可以陪她睡觉,大概一百二十块钱左右,虽然有点贵,可是还希望圣诞老人能满足她。她把“圣诞老人”几个字说的很古怪,以示她知道圣诞老人是谁。
自信是一种情感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就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评价系统,树立自信,会为他将来成功度过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才能把自信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呢?幼教专家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无条件地给予爱
让孩子知道,不管他好看与否,健康与否,父母都会爱他,这将是孩子自信心滋长的最佳土壤。作为父母,应该慷慨地给孩子爱,更多地拥抱他、亲吻他。在帮他改正某个错误时,明白地告诉他,你不能接受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孩子,这样会让他感觉到来自父母的重视。陪孩子的时间不一定要很长,只要你在上网浏览时,停下来跟正想和你交谈的他聊上两句;或者关掉电视,回答他提出的一个问题;等等。保持与孩子眼睛平行的交流,这会清楚地告诉他,你是在认真关注他。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给孩子选择时,最好让他在两种选择中作出决定,比如,穿背带裤还是条纹裤;画硬笔画还是水彩画等。因为如果不加限制,孩子往往会做出数不清的选择。孩子在一次次为自己作主的同时,也一次次赢得建立自信的机会。在自己的判断得到肯定时,孩子的自我评价也会大大提高。
支持孩子健康安全的冒险行为
支持孩子在安全状态下探索新鲜事物,尝试各种体验。尽管这些冒险行为会有多次失败,然而,不去尝试就永远也不会成功。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如果能在自己“帮助和保护孩子”的愿望和孩子完成冒险的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会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允许错误发生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鼓励孩子冒险,无疑会使孩子时不时犯些错误。事实上,这些犯错体验,也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必修课。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横加指责,而应帮他找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使他明白,接受和改正错误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给孩子的成功搭个梯子
给孩子买易穿易脱的衣服;准备一个可以让他够得着的地方,放他的书和玩具……所有这些,都是给孩子创造满足自我需要的机会,不仅有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会让他产生“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的自豪感。
肯定良好的行为
每个人都会从别人的肯定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父母每天应尽量多地夸夸孩子一天中做对的事情。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具体实在的表扬语言,会令孩子产生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同时,也让他懂得做什么是对的。
给予鼓励
鼓励是一种认可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对所取得成绩的奖励。它意味着,尽管孩子在学着用餐具的时候,把一盘食物掀翻在地,你还是面带微笑支持他;尽管孩子在学唱一首歌的时候漏了好多词儿,你还是会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
表扬和鼓励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奖励行为(你做到了!),后者奖励人(我为你感到自豪!)。表扬让孩子觉得把一件事做得完美的时候是好孩子,而鼓励则是对努力的认可。
例如,被老师批评了,自己穿的衣服没有小伙伴的好看,上台表演时出现了差错……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心中暗暗焦急。这种自卑心理,会不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会不会影响到他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伴随他一生呢?其实,为孩子清除心中自卑的阴影,您完全可以帮他做到!
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先在头脑中想像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储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洗刷阴影法
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逆向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做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1、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如果没有地方画,孩子就会在被子、衣服、墙上、沙发上画,家长会因为怕脏、怕乱而限制孩子画。
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让他感觉很自在,哪怕空间小一点也没关系,阳台、房间的角落都可以。同时要给孩子提供美术材料,如画笔、颜料等。
2、不要提供参照物
有时孩子会说:“妈妈,我画得不好。”他这样说,是因为有一个所谓的“好”的参照物。这种参照物尽量不要有,不然孩子会觉得自己画不好这个物体,就不愿表达了。
3、赞美孩子的作品
不要看到孩子画得不像,就觉得他画得不好,其实我们成人也不可能画得很像的。画得像不像,是我们成人看世界的习惯,但绝对不是美术作品的衡量尺度,我们通常认为一幅好的画应该把世界再现出来,其实更好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再现,而要表达画家的各种观念和创新。
对孩子来说,在他还不具备再现能力的时候,他要表达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是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具有想象和创造力。
所以,对孩子的作品,你要多鼓励,多赞美,不要以成人所谓好坏的简单标准来评判它。
理解尊重孩子,做孩子平等的朋友。
还是在《好父母好方法》里看到一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有位母亲发现一个问题,女儿活泼、聪明,但是最不爱逛商店,每次带她去商店,她总是死活不愿意进去。这位母亲十分不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子,正是爱美的年龄,而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却不愿逛商场呢?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一次,母亲自己逛商店,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系鞋带,就在那一刻,母亲突然发现眼前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在孩子还小时,孩子看到的都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两条腿。而当时孩子还小,无法抗拒母亲的“带领”,只能乖乖地随妈妈逛商店,所以孩子会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单调感。时过境迁,做母亲的终于理解孩子不愿逛商店的原因了。
蹲下来,给孩子一个相同的高度,和孩子进行相互尊重的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看待问题,和孩子交朋友,想办法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忧其所忧,爱其所爱,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中的对话,做孩子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也才能有效、有力地帮助孩子。而当父母蹲下来时会发现,这种蹲下来的姿态得到的回报一定是丰厚的,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言传身教不强迫,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道理。
有时候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没有爱心,更没有孝心,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更别提责任心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啥样孩子就啥样”,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待人接物是否适度?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做父母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让孩子耳濡目染中体味、学会那些大道理,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遵守父母意愿。
我父母在每年的初秋季节都会来我家小住一段时日。每次来时,我和爱人总是忙前忙后,周末除了陪老人聊天、游玩外,还为老人购买在他们眼中属于奢侈类型的生活用品。每天晚上,我会用两个大大的木盆盛满水为父母泡脚,有时也会帮他们洗脚,剪脚指甲。那种把父母的脚抱在怀里的状态反而让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记得有一次,父母走了,我自己用木盆洗脚,孩子就过来了说:妈妈,我帮你洗吧,我开玩笑地说,好的,洗完再帮妈妈剪脚指甲。果然,孩子真拿来了剪甲刀,学着我的样子,卖力地帮我剪着指甲。稚嫩的小手笨拙地动着,不小心剪到肉,我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孩子紧张地摸着我的脚,连声说:“妈妈,一定很疼吧?”看到孩子那紧张的样子,我知道,孩子从我身上,不仅学会了孝,也学会了爱,更体会到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自己所该承担的责任。而我眼中,谁又能说那疼痛的泪水不是快乐的泪水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道理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孩子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感受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分量,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的培养。
尝试酸甜苦辣,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有句老话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身为父母爱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如何给孩子适度的爱呢?我们知道,对孩子的保护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导致一个家庭中太多的人来保护一个孩子,有的父母往往打着爱的旗帜给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而正是这种过度的保护却往往使孩子失去体验的机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体验社会的风风雨雨。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总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孩子的自强、自立、自我奋斗的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建功立业的基础。这种能力只能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地锻炼出来,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孩子得不到生活的磨炼和自我奋斗的机会,长大了就很难面对激烈的竞争。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溺爱,更是过度爱的给予。这样的爱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固执、发脾气等缺点。还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立,让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从而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所以,溺爱不是爱,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从另一个角度讲:适度的磨难是一种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难给删除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这无疑是删除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失去应对失望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造成孩子们成人后所具备的优良品质———自律的缺失。我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对孩子来说,规矩就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使他知道,愿望的实现是要经过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决不能随心所欲。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咸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只有在实际体验中,孩子才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在体验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构建对孩子的成长将是终生受益的。
和儿子聊天,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前,隔着肚皮聊。后来,他用眼睛和我聊。现在,我俩正儿八经能嘴对嘴聊。
那天,我俩躺在床上“神侃”。先是谈到了安之是男孩还是女孩的问题。宝妈告诉安之男孩都长着小鸡鸡,女孩不是。“那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呢?”安之恍然一笑:“我是小鸡鸡。”
外婆去倒垃圾,门口两步路的事。安之护送外婆到家门口,止步,目送外婆出门,大声关照道:“路上小心点!”
“妈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宝妈屏息凝神,“哪里有声音?妈妈听不到啊?”“妈妈,你听,是我的肚子在叫!”宝妈笑问:“你的肚子怎么叫啊?”“咕噜噜噜——”小嘴撅得可以挂油瓶。
“外公,你起来!”安之怎么也不让外公坐在沙发上。外公才把沙发坐热,很恼怒,“为什么不让外公坐!”安之抬着头,望着外公一字一顿说:“地铁到站了,请下车!”
妈妈,又香又甜的牛奶来喽!”吼吼,开始用形容词了。“妈妈,我在飞机上看到了电闪雷鸣。”虽然语法错误,但宝妈还是喜欢暂时保留它的原汁原味。“妈妈,安之很十三点!”宝妈停住了伸到嘴边的筷子,又从哪里偷师的?在孩子面前说话,要小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