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育随笔:炒豆豆

中班教育笔记随笔 中班教育随笔笔记 06-08

中班教育随笔:炒豆豆

民间体育游戏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朗朗上口的歌谣、浓厚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在中班时,我们分别组织过“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边吟唱边运动,情绪盎然,整个沉浸在民间游戏的欢乐中。一到户外游戏时,当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询问孩子们今天的游戏主题时,孩子们便异口同声地喊出这些民间游戏的名称。

游戏“炒豆豆”也是民间游戏的一种,它主要要求孩子们掌握立滚翻的技巧,体验和同伴结对玩耍的乐趣。中班孩子的动作灵敏性较强,也已经学会了合作,因此今天下午我带领孩子们开展了这个新游戏。游戏开始前,我先引导孩子们学习朗诵儿歌,当孩子掌握了儿歌内容后,我便鼓励孩子们大胆讨论:炒黄豆应该怎么样炒?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单手炒、双手炒,两个人一起炒等等,接着当我请一个孩子配合我进行动作示范讲解时,孩子们开心至极,拉着身边小伙伴的手尝试着游戏起来。一开始,孩子们对于“同时钻翻”的动作不大了解,发现好多对小伙伴没有“立滚翻”过去,而是直接把手放开、身体转过去再把手拉上。于是,我改变了游戏玩法,将双手炒改成单手炒,发现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单手立滚翻的动作。接着,我引导孩子尝试增加难度,再次学习运用“双手炒”的方法进行游戏。有了之前的基础练习,孩子们学习这个动作就显得比较得心应手,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好几对小朋友都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孩子还不能较好地掌握这个动作要领,我将在户外体育游戏中继续加强这个动作技能的强化。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分豆子


今天的教学活动是:生活中的小工具。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发了小插曲,生成了新的课程。过程是这样的: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设置了情景表演《买豆子》,故意造成失误,使得红豆和绿豆撒到盆里,混在了一起!孩子们听到我的求助,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我把两种豆子分开:“老师,我来帮助你吧”我说:“太感谢你了,你打算怎么做呢?”“我们用手把它们分开!”几个孩子们这么说。我邀请其中的3名孩子来尝试徒手给豆子分类,他们很起劲地做起来,其他小朋友羡慕有加,没几分钟,薛超活动手关节:“哎呀!好慢啊!”王玮杰听到也附和:“是啊,太费劲了!”我耸耸肩不可置否,接下来他俩迟缓的行动影响了刘泽宇,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引来了座位上其他小朋友的哄笑。看着他们的举动,我好奇的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事了?”他们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不好意思,要不然你请其他人给你帮忙吧!这样太慢了,我捡的手都疼了!”我问全班的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两种豆子,有什么不同?”“红色的豆子大,绿色的豆子小。”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连忙追问:“那一大一小的豆子,除了用手分,还能用什么方法呢?”冯燕妮说:“老师,用簸箕簸一簸就能分开”我肯定的说:“嗯!这个方法不错,可是我们需要现在就完成这项任务,但又没有簸箕这种工具,怎么办?孩子们,想想还能怎么办呢?”这时朱俊合说:“要是有个东西能把他们漏一下就好了。”李雨析说:“要不我做一个吧!”说着就拉着朱俊合和她一起来到美工区。过了一会儿,她们拿了一张中间有许多小孔的大卡纸过来了,两个人各拉住纸的两个角,将纸拉的不那么直,呈有弧度的样子,让我抓一把豆子放在上面,晃动卡纸,果然绿豆漏下去了一些,但是很少,于是李雨析又去把孔扎大了一些,再试的时候,果然分拣效率提高了,孩子们都高兴地嚷着:“成功了!成功了!”就在这时有豆子从卡纸的边沿掉了下来,有小朋友提议:“应该做个有边沿的,能防止豆子掉下来”说着,就有一大半孩子走向了美工区,打算动手制作更科学的分拣器。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没有告诉孩子们任何答案,而是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探索空间,过程中,我对孩子们的行为也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让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尝试着成功与失败,在活动中就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尝试、验证,更好地培养挖掘了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利用孩子们身边的伙伴作为榜样,引导和教育孩子懂得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有成功的可能!

教育随笔:抢豆子


背景:

幼儿交往能力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日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培养,大部分幼儿已经能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相处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他们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案例:

今天我要进行语言活动《豆豆买豆豆》,活动中我根据诗歌内容设置了东四南北四个商铺,并请了四个“小老板”。孩子们在掌握了儿歌内容后,我做了延伸活动:买豆豆。请其他幼儿扮演买家去买豆豆。正当大家都很投入的进行活动的时候,突然传来了牛思远大喊的声音:“朱老师,张一诺抢我的豆子!”我连忙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两人都抓着一瓶豆子,谁也不松手。我还没开口,就听张一诺急着说:“是我先拿到的!”“不对,是我先拿到的!”说着两个人有你争我抢起来,眼看就打起来了。我急忙拉住两人,拿走豆子什么也没说。只见两人愣了一会,就各自又去选其它豆子了。活动结束后我将两个人叫到身边来,让他们自己先说刚才做的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孩子说说出现两个人争抢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分析:

在交流中我发现,孩子对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认识还不够,这里面有个性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影响。另外,当幼儿在相处出现矛盾时,幼儿还没有掌握一些比较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友好相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练习家长和家长一起,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谦让,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接纳同伴。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掌握跟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学会与同伴相处。

措施:

1.多与家长交流,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从小培养孩子平和地与人相处和体贴别人的情操,是父母送给孩子这一生的瑰宝。”所以事后我们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存在的问题,引导家长配合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及时引导、矫正。

2.帮助幼儿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影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往往受不得半点委屈,吵架、告状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或先让孩子自己感受矛盾,分辨是非。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

3.交给幼儿一些友好相处的方法。

多数幼儿总是要求别人想着她,不要求他想着别人,使得许多幼儿性格非常任性、自私。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幼儿之间发生的纠纷,主要是由于有而缺乏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造成的。所以我们平时随时随地的交给幼儿一些与伙伴相处的具体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随笔:有趣的“夹豆子”


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两项活动,上午的户外活动,可以加强孩子们强健的体魄,递进互相的友情,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在户外快乐玩耍;下午的区域活动是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在每个不同的区域里学到不同的知识和技巧。

最近益智区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以前喜欢益智区的小朋友都选择了别的区域,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再选择这么好玩的益智区,看着他们无精打采的样子,我问了益智区的小组长马梓宸,只听她说:“袁袁老师,我们不想再玩七巧板、拼图、扑克牌。”

我一听也对,孩子们最近一直在玩这些东西,确实也有些腻了,我安抚下剩下的这几个准备想走的宝贝,在益智区转了一圈想到以前记得有些家长带过一些小豆子,我把豆子分为三种颜色呈到三个盒子里,找出几双筷子,几块七巧板的空盒子,放到他们的桌子上,还没有说游戏规则,这几个孩子脸上的微笑,和那期盼的小眼神,让我知道他们肯定很喜欢。

这个游戏是夹豆子比赛,比一比看谁用筷子夹的豆子多,但是三种豆子的颜色必须区分开;比赛开始了,本来可以坐着玩的游戏,因为孩子们太兴奋,都站起来开始往自己的盒子里夹豆子,只听罗瑞莹说:“马梓宸,你慢点夹,你不能这么快。”朱乾恺又说;“你们都慢点行不行,我这还没拿好筷子呢!”马梓宸骄傲的说:“你们都太慢了,一看就知道你们不会用筷子。”这是于新颖笑着说:“别说话了,赶紧夹吧,再不夹就到点了。”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开心的边夹豆子边聊着天;其他的区域的孩子们也不时往这边好奇的观察。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马梓宸开心的走过来给我说:“袁袁老师,你看我已经把盒子夹满了。”我一看真的是满了,问了一句:“宝贝,你是不是在家一直用筷子吃饭?”只听她骄傲的说:“我在小时候,就已经会用筷子吃饭了。”我笑着跟她说:“你很棒,那你可以去帮帮他们吗?”她骄傲的点点头,投入到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游戏结束了,谁也没有说谁是第一名、最后一名,在整理区域的时候,只听于新颖和罗瑞莹开心的跟我说:“袁袁老师,明天还可以玩夹豆子吗?这个好好玩啊!”我笑着说:“好啊,明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我想明天益智区肯定又恢复到以前的热闹了。

在本次的区域活动中,只是新加了一项新的游戏,孩子们就已经玩的很开心了,我也并没有重点纠正如何让他们如何拿筷子,而是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在游戏中改正过来不正确的习惯,我也会给孩子们创新更多好玩又能动脑的益智游戏,让孩子们也可以利用游戏的环节改正一些自身的不足。

炒黄豆游戏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炒黄豆游戏”!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总觉得我们班的孩子比别的班的孩子活泼,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我是真的觉得这样。

今天午餐过后,我们班的孩子一组组围在一起,玩起了“炒黄豆”的游戏,看着孩子玩得有说有笑的,我也很高兴。

不一会儿,我们班的小宇哭了起来,我感到很奇怪,其他的小朋友玩的都挺高兴的,怎么他自己突然哭起来了呢?我走过去问:“小宇,怎么了,大家玩得挺高兴的,你怎么哭了呢,是谁欺负你了吗?”小宇抬起头看看我说:“老师,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玩“炒黄豆”就只有我自己没人跟我玩。

”我听了他的话以后,向四周看了看,果然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玩“炒黄豆”,还真只有他自己没人跟他玩。

“炒黄豆”是三个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来的恰好是双数,所以就多出一个人来,这也难怪。

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想了一下,问小宇:“那小宇,你想不想跟其他的小朋友玩“炒黄豆”呢?”小宇急着回答说:“我当然想了,我很喜欢玩“炒黄豆”这个游戏。

”我就去找了昊昊那一组,我说:“昊昊,你们再回上小宇吧,你们四个人一起玩“炒黄豆”好吗?”昊昊说:“老师,炒黄豆是三个人一起玩的游戏,四个人怎么可以呢?

”我说:“你们就破一次例,加上小宇吧,你们都在玩游戏,就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他会很孤单的,加上他吧。

”昊昊说:“那好吧,那就我们四个人一起玩吧。

”说着,昊昊就给小宇腾出一块地方来,小宇就坐下了,接着小宇就和他们高高兴兴地玩起了“四人组炒黄豆”的游戏。

就这样,午餐后的活动就在一场简简单单充满孩子欢笑声的“炒黄豆”游戏中结束了。

不知道本文“炒黄豆游戏”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教育随笔:种植蚕豆带来的乐趣


教育随笔:种植蚕豆带来的乐趣

前一阶段,正是蚕豆种植的好时节,我们就带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蚕豆宝宝的模样,孩子们对种子充满了好奇。在老师运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讲解之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跟随老师来到种植园地,在老师和保育员奶奶手把手的指导下,将蚕豆种子放入坑内,最后小心地把泥土盖在上面,大家兴奋地忙活了一个上午。孩子们表示,一定要好好照顾蚕豆宝宝,期待着蚕豆宝宝快点发芽、长大!

一天、两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有的孩子就急着去翻土看,不时地问我:“蚕豆怎么还不长出来?”我劝他们耐心等待。又过了好多天,我再一次带孩子们来到种植园地时,陈张楠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跟我说:“老师,蚕豆种子发芽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观察,还真有许多小芽芽冒出来了,“蚕豆真的发芽了,让我看看像什么呢?”冒宇航抢着说:“我觉得有点像托东西的小手。”“圆圆的叶子好可爱。”我为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表扬了第一位发现者——陈张楠。从此以后我们就经常来看看蚕豆的变化,给它浇水、除草、记录它们发生的变化。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孩子们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

教育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


教育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

 我坚信:我们一起看青虫的一幕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在整理自然角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在蚕豆秧上有只约3厘米长的青虫,它直挺挺地将身体粘在蚕豆秧的茎和叶之间。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那只不过是从蚕豆秧的茎上分出的一个枝杈。这让我立刻想起《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神奇王国(4月)》中,曾经有一个《它们这样保护自己》的教学内容,活动目标是: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多种方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当时我只是借助图片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苦于没有实物更没有进行实地观察的良好时机,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想到这儿,我立即召唤正在室内进行晨间活动的孩子们,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棵蚕豆秧的茎、叶、果实,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孩子们见我兴奋的样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寻找着。1秒、2秒、3秒……孩子们没有发现那条青虫,我有些按捺不住了,真想马上指给他们看,可是转念又一想:不能着急,要给孩子们充分去观察、探究、发现的时间。时间又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孙迪惊喜地说:“看呀!快看呀!那是一只虫子,在那儿不动了。”他边说边指过去,其他幼儿的目光也看了过去,片刻,也发现了在蚕豆秧上为保护自己而一动不动的那条青虫,便议论起来:“我刚才怎么没看见?”“它跟蚕豆秧的样子还真象呀!”“它是绿色的,怪不得我们很难发现。”“不,还有一点白色。”“老师,我们在书上看到过这个,对吧?”“它多聪明呀!”

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条青虫给蚕豆秧带来的危害,紧接着,我又带领孩子们继续观察蚕豆秧的叶子。只见孩子们观察得更仔细了,他们边看边说:“快看!这片叶子就剩下那么点儿了,肯定是被这条虫子吃掉了。”“老师,快点把虫子拿下来吧!要不然,蚕豆秧就会都被虫子吃光的,我们的小蚕豆可就长不大了。”我又提出了问题:“不知道虫子身上会不会有伤害我们的东西,或者它会不会咬我们。你们看虫子都有它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捉虫子时是不是也要想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呢?”“老师,您可以戴手套呀!”“用咱们带来的冰棍棒把它挑下来行不行呢?”“不然我们用纸把它捏下来”……这么多的好办法,最终孩子们用冰棍棒把虫子挑了下来。孩子们又问:“老师,它叫什么虫呀?还有没有别的名字?”看到孩子们对这条青虫如此的感兴趣,而且还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很高兴。可是,这条虫子我们一般就叫它青虫,至于还有没有其它的名字,我还真的不知道,不过既然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只能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这种精神,何况这也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就对他们说:“真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它还有没有别的名字了…”我刚说到这儿,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似乎感觉到他们有些失落,我赶忙接着说:“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去寻找答案呀!从书上、电视上,还可以问一问我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听了我这一番解释,孩子们的失落感立刻消失了,那份兴奋与激动又重新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在这之后,我又根据上面的活动生成了《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活动。有谈话活动: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吃,我们怎么办?在外面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怎么办?有情景表演活动:不乱走、我不跑、大马路宽又宽。有绘画活动:这些东西不能玩儿、我这样上楼。有智力游戏:我家的电话号码、特殊号码拼一拼、交通标志我知道。

我坚信:我们一起看青虫的一幕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教育笔记:快乐剥毛豆


早上,阿姨提来一袋子毛豆,交代说:“今天中午要吃毛豆,请你们帮忙剥一下。”这可乐坏了孩子们。洗手的洗手,卷袖的卷袖,拿盆的拿盆……一副大干一场的模样。

剥毛豆并非所有的孩子想得那么简单。瞧!当当不知道毛豆的开口在哪,举着毛豆一副不知所以然的样子;静静用力抠着毛豆,可怎么也不见剥开毛豆的外壳;雄雄卖力地拔着毛豆外壳上的“毛”,可仍然不见豆子的出现;萱萱不停地扭着毛豆,“咯哒”,外壳断了,大叫:“我看到豆豆了。”……

看着他们的举动,觉得可爱,内心却有一丝的心酸。现在的家长,什么事都包干,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劳动权利。其实,孩子们非常乐意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向大人证明“我长大了”!“我能行!”

“王老师妈妈,我们的毛豆快没有了。”我的思绪被涛涛的话拉了回来。“这么快?”我不敢相信。过去一看,涛涛剥毛豆的技术让我惊讶。“我教他们剥的。”他自豪地说。“涛涛教会了你们,你们愿意去教更多的小伙伴吗?”没等回答,他们各奔其他组,纷纷做起了小老师。

看着满满一盆的豆豆,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他们开心,可能是因为他们帮助厨房阿姨剥好了毛豆,可能是因为自己学会了怎么剥毛豆,可能……我也开心,是因为孩子们的开心。

幼教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


我坚信:我们一起看青虫的一幕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在整理自然角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在蚕豆秧上有只约3厘米长的青虫,它直挺挺地将身体粘在蚕豆秧的茎和叶之间。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那只不过是从蚕豆秧的茎上分出的一个枝杈。这让我立刻想起《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神奇王国(4月)》中,曾经有一个《它们这样保护自己》的教学内容,活动目标是: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多种方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当时我只是借助图片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苦于没有实物更没有进行实地观察的良好时机,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想到这儿,我立即召唤正在室内进行晨间活动的孩子们,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棵蚕豆秧的茎、叶、果实,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孩子们见我兴奋的样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寻找着。1秒、2秒、3秒……孩子们没有发现那条青虫,我有些按捺不住了,真想马上指给他们看,可是转念又一想:不能着急,要给孩子们充分去观察、探究、发现的时间。时间又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孙迪惊喜地说:“看呀!快看呀!那是一只虫子,在那儿不动了。”他边说边指过去,其他幼儿的目光也看了过去,片刻,也发现了在蚕豆秧上为保护自己而一动不动的那条青虫,便议论起来:“我刚才怎么没看见?”“它跟蚕豆秧的样子还真象呀!”“它是绿色的,怪不得我们很难发现。”“不,还有一点白色。”“老师,我们在书上看到过这个,对吧?”“它多聪明呀!”

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条青虫给蚕豆秧带来的危害,紧接着,我又带领孩子们继续观察蚕豆秧的叶子。只见孩子们观察得更仔细了,他们边看边说:“快看!这片叶子就剩下那么点儿了,肯定是被这条虫子吃掉了。”“老师,快点把虫子拿下来吧!要不然,蚕豆秧就会都被虫子吃光的,我们的小蚕豆可就长不大了。”我又提出了问题:“不知道虫子身上会不会有伤害我们的东西,或者它会不会咬我们。你们看虫子都有它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捉虫子时是不是也要想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呢?”“老师,您可以戴手套呀!”“用咱们带来的冰棍棒把它挑下来行不行呢?”“不然我们用纸把它捏下来”……这么多的好办法,最终孩子们用冰棍棒把虫子挑了下来。孩子们又问:“老师,它叫什么虫呀?还有没有别的名字?”看到孩子们对这条青虫如此的感兴趣,而且还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很高兴。可是,这条虫子我们一般就叫它青虫,至于还有没有其它的名字,我还真的不知道,不过既然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只能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这种精神,何况这也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就对他们说:“真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它还有没有别的名字了…”我刚说到这儿,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似乎感觉到他们有些失落,我赶忙接着说:“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去寻找答案呀!从书上、电视上,还可以问一问我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听了我这一番解释,孩子们的失落感立刻消失了,那份兴奋与激动又重新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在这之后,我又根据上面的活动生成了《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活动。有谈话活动: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吃,我们怎么办?在外面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怎么办?有情景表演活动:不乱走、我不跑、大马路宽又宽。有绘画活动:这些东西不能玩儿、我这样上楼。有智力游戏:我家的电话号码、特殊号码拼一拼、交通标志我知道。

我坚信:我们一起看青虫的一幕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