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操作的图形、小筐若干;小熊头饰、小动物的家;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石头”的不同。
2、引导幼儿捡起自己喜欢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观察小路,说说小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办法把坑填好。
3、幼儿思考并尝试操作,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
4、引导幼儿发现,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变出一个新的图形来。从而理解图形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
三、伴随着音乐,幼儿和教师一同欢快地走出活动室。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此次教育活动的目标是: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复习、巩固认识的图形:
活动开始我鼓励幼儿捡一些不同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自己的小石头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对每个图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为他之后的填坑活动奠定基础。
二、在玩儿中学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在引导幼儿捡图形的环节上我设计成捡石头要去建房子,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萌发他们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小动物的家这样温馨的背景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直接利用小路作为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在边玩儿填坑的游戏中边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提供幼儿充分探索、尝试、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如:是什么形状的、有大又有小。为的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办法来获得这些图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坐在小路的两边,把身边的坑填满,不能漏洞,也不能让石头叠放在一起,这些提示语会引导着他们不断尝试、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设计的坑多数都大于幼儿手中现有的图形或是没有这样的图形,一块石头不可能直接填满,这就给孩子创设了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个图形拼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可是哪些图形更合适呢?这就激发了幼儿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过程。
3、考虑到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个图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图形,这让能力强的和能力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愿意参与活动。
四、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重在启发、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在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看到好的做法及时鼓励、肯定;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启发全体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并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幼儿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系。
【活动设计】
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此次活动以幼儿分组操作为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组织讲述、讨论,帮助幼儿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升华。
【活动目标】
1、通过拼贴,进一步熟悉圆形、长方形、梯形的特点,以及各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2、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多解性。
重点:用已知的图形概念来判断。
难点:初步感知能拼和的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圆形、长方形、梯形娃娃各一大小半圆形若干,大扇形1个背景图一张。
学具:能相拼的大小半圆形、扇形、正方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若干浆糊、透明底板、擦布。
【活动过程】
一、今天来了三个图形娃娃,请你猜猜它是谁?
1、第一个图形宝宝说:我像小朋友爱玩的呼啦圈,我像奥利奥饼干。(出示圆形)
2、第二个图形宝宝说:我像一本书,我像教室的一门。(出示)
3、看,第三个图形宝宝是谁?(出示)你从那里看出它是梯形?
小结: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有两条边是平行的,有两条边不是平行的。
二、呀!多美的一片草地呀!圆形说,我要变成一朵小花打扮草地长方形说,我要变成小石头铺条五彩路。梯形说,我要做个小蘑菇,让小兔吃个饱。可是,我们的朋友太少了,怎么办呀?(我来帮助你)等会儿,我们要找一些和它们张得很像的朋友,找的时候看仔细,看看像不像,如果不像,就想想办法,等变像了再贴在底板上,送到它的朋友那里去。
三、幼儿自由操作。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变化图形。
2、鼓励幼儿多找几个图形宝宝。
3、引导个别速度快的幼儿用拼好的图形搭成一定的造型,装饰花园。
四、讲述、讨论。
1、谁帮助圆形宝宝找到朋友啦?你是怎么找到的?
讨论:怎样的半圆形才能拼成圆形。〈教师演示两个不一样大小的半圆形拼圆形,引出讨论〉
小结: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才能拼成一个圆形。
2、这些都是长方形的朋友吗?你用那些图形拼成长方形?
3、你帮梯形找到朋友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引出讨论:1是不是梯形?为什么?(引导幼儿用梯形的概念进行判断)
五、延伸。
今天,我们拼了圆形、长方形、梯形,把它们变成小花五彩路、小蘑菇,把大草地变得美丽多了。下次,看看能不能拼成其它东西,把大草地变得更美丽。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 (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 “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课后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确有许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支持。比如,那些幼儿无法凭借现有的条件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师要直接给予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当出现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时候,需要给幼儿演示其基本的用法,当幼儿出现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的时候,及时的予以解除。图形变变是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我没有给任何提示,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中间稍微介入一下,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变,孩子们的探索有了别样的成功体验。
活动设计背景
图形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小朋友对拼图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启发法、操作法等。整个活动,通过欣赏拼图引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拼图,说一说拼图的拼法及组成,再通过幼儿示范拼图激起其他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兴趣,最后自己尝试剪出各种图形,利用图形进行拼搭出有主题、有情节的画面,共同欣赏,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 能够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多种物体及主题画面。
2. 拓展幼儿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说出拼图的拼法和组成,难点是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活动准备
拼搭图若干布置成展览区,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小朋友进入教室欣赏拼图并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放轻音乐)
二. 出示范例《小兔晒太阳》拼图,让幼儿说一说这幅图的拼法及组成
1. 太阳:一个红色的圆形作脸,许多黄色的三角形作太阳光芒。
2. 树:三个绿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树叶,一个细长的紫色的长方形作树干。[教案来自:.]
3. 花:一个黄色的圆形作花心,五个桃红色的梯形作花瓣,一个蓝色长方形作 花茎,两个绿色的半圆形作叶子,一个大的紫色的梯形作花盘。
4. 两个红色的椭圆形作长耳朵,一个黄色的大圆作头部,三个小圆分别作眼睛、鼻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作嘴巴,一个浅蓝色的扇形作身子,一个紫色的半圆形作口袋,两个深蓝色的半圆形作腿。
小结: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的图形都是好朋友,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画。
三. 请幼儿示范拼图
1. 拼房子(几种不同的房子)
2. 让幼儿知道同一种东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四. 提供2—3张卡纸给每位幼儿,让幼儿尝试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进行自由组合拼图,教师巡回指导,要求拼出有情节的画面。(播放音乐)
五. 欣赏及展示作品,并说说怎么样拼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