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创编诗歌的教学活动大体的路子是这样的: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幼儿观看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教师对每张图片都给予幼儿观察的自由,让幼儿去理解故事的发生、进展和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以往创编七言诗歌的经验去创编诗歌,这期间教师又运用分组创编等形式并很好的利用电脑这一教学工具,充分调动了教学工具对教学活动施加的影响。最后,每组幼儿把自己创编的诗歌展示给大家,经过一翻讨论、修改最终创编成功诗歌。
这节活动我们明显得感觉到在活动之前,这班幼儿对诗歌的结构、特点的了解。说明教师是充分了解了本班幼儿创编诗歌的水平,从而设计课程内容。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非竞争式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自由运用语言并且自主的去选择表达的方式,但当和诗歌的特点相悖时,
教师先对幼儿大胆的表达给予肯定,则又能及时引导幼儿应按诗歌的韵律去完成句子的创编,从而使幼儿能够按照诗歌的正确结构去思考,规范了诗歌语言的准确,我认为这是相当正确的。在幼儿创编诗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渗透在教学中的开放的观念。如:教师对幼儿创编给予支持、鼓励;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之间的分享等。尤其是中间环节,教师引导幼儿编完前几句诗歌嘎然而止,不再继续引导幼儿集体创编下去,而是把下面几幅图的创编权交给了每个幼儿。教师的立意一下子呈现给大家。原来前几句的创编是“师傅领进门”,后面创编则是“修行在个人”。可见,教师后来把幼儿分成几组,是想通过幼儿小组操作讨论的形式来满足每个幼儿交往、参与、表现的愿望,使每个幼儿都有运用语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又鼓励小组成员集体说出自己商讨的诗句,而非一个代表说说算了,这样小组成员都有了表现的机会。这种做法既节省了一个幼儿单独回答时其他幼儿等待的时间,又使胆小的幼儿也能表现自己,并且每个幼儿都去积极思考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而把注意投入到活动中,这是个很好的手段。
以上教师在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观念的开始转变也为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组织活动以启迪。诚然,在这节较出色的诗歌创编活动中我看到了一些不足。如:教师在创编诗歌的过程中总是试图以自己已有的诗歌来取代幼儿创编的诗歌句子。有时幼儿创编的句子也押韵,字数也相等,但教师肯定后,仍没有采纳,而是推出自己的句子,似乎只有老师的才是压韵的,才是唯一的。我们都知道,压韵是诗歌的生命。但诗歌又与古诗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它相对于古诗来说韵律不是非常严格,所以,诗歌中的句子如何表达不是唯一的。幼儿只要能抓住韵脚积极的、快乐的去参与思考,并敢于表达就应给予极大的鼓励,而不应要求孩子们非要选择教师的答案不可。
11月24日我有幸承担了我园三年课改成果汇报的公开观摩活动,这是一次没有经过试教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师行为最大的检阅!活动后,我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教师行为进行了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多重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首先我是一个支持者,对孩子们挑选不同的竹子、选择不同的连接材料以及采取不一样的连接方法我都给予支持,我用赞许的目光、微笑的表情给予幼儿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和支持,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激发他们更高的积极性,有时他们的一些想法在我们成人来说一看就知道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在今天的活动种,一个孩子选择用双面胶来粘竹子,也许他在平时的一些制作活动中尝试过用双面胶粘平面的东西非常好使,但是用来粘竹子就未必行得通,但是我仍然支持他的做法,因为我支持他通过尝试找到更好的经验,而我如果不支持他的做法一开始就打断他的想法,告诉他用双面胶粘不行,那么也许这次活动对他就失去意义了,而他或许也享受不到探索的真正乐趣了。我微笑着在旁边注视他们,鼓励他们,站在一边等待观察,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等待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一组的孩子经过尝试也发现了用双面胶不行,改用了其它材料。因此我试着不以成人的思想去衡量孩子的行为,用鼓励、赞许和欣赏的态度去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
在活动中我还是一个参与者,我将自己的身份降低,融入到孩子们中间,象孩子的同伴一样,我蹲在他们的身边,帮他们扶一扶竹竿,递一递透明胶,打一打结,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但是我不主导孩子们的想法,他们用什么材料什么连接方法我都不拿主意,因为他们才是活动中的主人。
而我的参与也更能激发孩子们探究热情,我每到一个小组,孩子们看到我的参与,干得就更带劲儿了一些。
同时,在活动中我也是一个引导者,有时我用语言引导,有时我用手势或动作给予幼儿提示,在引导前我都有一段的等待时间,考虑是否要介入或者什么时候介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发现一组的小朋友用包装绳捆绑竹子,怎么捆都捆不好,捆了老半天,孩子们也快失去耐心了,这时我走过去,对他们说:你们用包装绳来连接竹子,这办法真好,你们试一试用绳子将每根竹子依次绕过去,看看行不行?同时我加上手势进行比画,孩子们很快就得到了启示。
在活动中孩子们随时都有一些突发的问题和一些闪光点的迸发,如在今天的活动中,有一组的孩子非常又创意,给竹排还装上了浆;有的组小朋友之间互相合作、配合得非常默契,也有的反复尝试豪不气馁,我把我观察到、捕捉到的这些情况和问题这些记录下来,在集中分享讨论的时候,有目的的让这些孩子进行介绍,将我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孩子们一同讨论,这样就避免了每组幼儿依次介绍时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当然,我看到和听到的毕竟不是全面的,难免会有遗漏的地方,因此我借助录音机,照相机,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谈话实录,情境,让幼儿在活动后去分享,通过过程回顾,总结经验,同时这也是幼儿评价的一部分。
这次活动中,我觉得我做得比较不足的地方是后面进行划竹排比赛时,我着重关注比赛的幼儿,而忽略了旁边观看比赛的幼儿,没有引导他们如何观看比赛。同时由于开放活动中幼儿都很活跃,因此课堂有时教师会不好把握,组织起来较困难,因此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将是我仍需要研究和努力的地方。
这次公开观摩活动让我得到了不少收获,使我对自己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将一如既往,在开放教育中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一天,浩浩带来了一辆车。自由活动时他拿出来玩,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个个都说,我家也有的。第二天,又有孩子带来车子,有的孩子带来的车子是买来的,有的孩子带来的车子是自己做的。季瑶将汽车都放在了一起说:“这是停车场,让车子好好休息。”教室的中间一下子放了许多车子,为了方便走路,我搬来了一张桌子做停车场。
实录一
小朋友来园游戏是自己选择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有的孩子看一看车子就去玩建筑积木、橡皮泥了。也有的孩子选择了汽车。他们坐要将车子放在地上开在桌前随意摆弄,一会儿开车,一会儿学车子叫,过后就玩其他游戏了。
分析与措施:
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总是将车子放在地上开,觉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在教室门口设计一条马路,有跑道线。
实录二
马路的出现,确实引来了不少孩子对车子的关注。诚诚说:“嘀嘀,我的车子要开过来了,你们的车子赶快让开。”黄嗣皓说:“你的车子应该在左边开,我的车子才能过去。”诚诚不听硬要开,结果两辆汽车相撞。黄嗣皓的一辆自制车车灯给撞下来了。诚诚见了,说声对不起马上离开。黄嗣皓哭了,来了许多孩子劝黄嗣皓不要哭,有的已经在帮他修车子了。
分析与措施:
幼儿对游戏规则还太了解,交通规则不明确,因此宣传一些规则并加宽马路。
实录三
浩浩在玩汽车,一边玩一边讲述着:一天,妈妈带我去玩,我问:“妈妈你带我去那里啊?”妈妈说:“今天去八佰伴”我说:“做什么车去。”妈妈说:“做公交车”。“公交车来了,是82路车,我和妈妈上车喽。”这时一旁的何世杰说:“停!你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罚款50元。”浩浩说:“我怎么没看见红灯,在哪儿。”何世杰指了指一个很小的红绿灯说:“你看,这就是。”浩浩大笑:“这么小,你回去再做一个来吧,我来不及了,拜拜!”浩浩的车开走了,何世杰在一边发呆。
分析与措施:
1.看了游戏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在没有教师干预,没有任何强求和催促下的幼儿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
2.这个过程使我明白:只要教师敢于放手,还幼儿游戏的本来面目,幼儿的游戏是愉悦的、主动的和有创造性的。
现象:早上室内活动时,有两三个孩子选择了去玩积木。瞧!他们玩得多专注啊!他们正在用方形的小块塑料积木搭手枪。他们边搭边说:“我搭好手枪去打坏人,解放军叔叔就是这样抓坏人的。”没过多久,他们的小手枪都搭好了,互相之间便打了起来,嘴里还发出“啪、啪、啪……”的声响,玩得很开心。周围的其他孩子也被带动起来,纷纷涌了过来,都想搭积木了。
分析:玩具是吸引小小班幼儿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在玩具中能生成不少新奇的小主题,方方的小积木孩子们都愿意玩,而且具有了一定建构技能。积木是玩具,更是教学用具,它具备培养幼儿敏捷思维,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特长。积木又是多变的建构材料,可以搭许多有趣的东西。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参加搭积木的小朋友都是些调皮、好动的男孩,他们的构建主题基本以“小手枪”为主。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搭建简单;其二,是因为喜欢打所谓的“坏人”。
另外,小小班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够,因而在活动中很容易受外界或其他人的影响,产生“串区”和“跑主题”的倾向。当这三个小朋友构建完“小手枪”开始游戏时,周围的小朋友也纷纷涌入来想参与游戏了。
反思:从本次观察到的现象看,我们在小小班开设活动时,应以平行游戏为主,更好地挖掘游戏潜在的价值。小班孩子好模仿,自己的游戏和表现行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或同伴的左右,所以,我们应充分考虑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活动更具价值。
一、案例:
今天的建筑区里真热闹,孩子们拿着一个个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珠子高兴极了。他们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爱不释手。经过一阵噼里啪啦声,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下来。小昭首先拿起毛线,开始试着“串”,不一会儿她高兴的说:“老师,看!我把珠子串起来了。”我马上说:“真能干,你是怎么串的,表演给大家看好么?”于是小昭兴奋的给大家做了现场表演。立刻有几个小朋友也开始串珠了。这时小辉一边招手一边说:“老师,看!我搭的火车。”我蹲下来大声说:“你太棒了,还能用珠子搭火车,再搭一个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好吗?”“好吧!”紧接着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到小辉的搭建行列。这时有一安静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心蕊和玉琪一声不吭的各自忙着。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心蕊说:“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老师这是大桥,漂亮吗?”原来孩子在排序呀,我摸了摸她的头说:“真漂亮,加油干吧。”“老师看!我把黄色的珠子放在这边,红色的珠子放在这边......”“老师,我的项链好看吗?”......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听着他们稚嫩的甜甜的声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动地冲他们伸伸拇指说:“你们真能干,真神气!”孩子们高兴的笑了。
二、分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是各个好奇、好问、好探究。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研究的本能。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新材料——串珠时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串珠能串、串珠能搭建、串珠能分类、串珠能排序......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教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
1、材料有适宜的结构: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材料应能够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幼儿所能获得的。首先“串珠”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另外“串珠”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串珠”还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
2、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他们因此会怀有很高的热情,并及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