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前的几分钟,我组织幼儿看我们学过的故事动画。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说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看的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看,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看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
当我走近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批评的表情,突然我就心软了,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他们旁边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电视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电视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游戏。奥!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电视机声音有点小,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那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电视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手指游戏,结果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一直到放学孩子还玩的兴致勃勃。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示,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作为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老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教育随笔:嘘,请安静!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有几个孩子会走神,或者做出令人烦恼的事。此时,老师如果停下教学来进行教育,这不仅仅打断了孩子们的思路,而且效果不必须很理想。但如果老师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状况下,用表情、体态语等非言语手段给予用心的提示,则效果会事半功倍。这时的你,该如何选取呢?
在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本来教室里只听到我讲故事声音,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啊—嚏!”重重地打了一声喷嚏,这时全班孩子开始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于是我拍了几下手示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孩子们似乎没有停止笑声的意思,声音十分得吵,甚至有两位孩子已经趴到了地上。我下意识地将一只手盖在了自己的耳朵上,顿时孩子们也开始模仿起我的动作,我立刻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冲他们眨眨眼。啊呀,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我拍拍手,然后又拍拍腿,大家个个坐得端端正正。于是我伸出大拇指表扬他们,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顺利地开展完我的教学活动。
由于每位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都不同,对于小班孩子来讲,他们处于好奇心萌发阶段,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与神态。在平时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现象随即做出各种反应。
在这件事件中,我巧妙利用非言语交际手段,调动了孩子们的用心情绪。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平时生活教育中。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发现极个别孩子不认真听讲,能够走过去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当孩子们在玩玩具时,发生争执或者乱扔玩具,能够皱皱眉头表示不满或者摇摇手阻止他们;当发现孩子们大吵大闹时,能够带领他们学习小猫等动作,学会轻轻说话。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并能正确地领会其中的暗示,自觉、愉快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还很小,为了让他们愉快地理解老师的教育,同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做的还有许多……
今天,孩子们吃完午餐后,都到区域里安静的坐下来,像往常一样,有的孩子在看图书,有的孩子在区域里活动。我忙着擦桌子,然后准备组织孩子们午休。这时,正在看书的文文小朋友,走到我身旁,我以为她有问题要与老师说,可是,文文来到我身旁说了一句:“苗老师,您辛苦啦。”然后高兴的跑回到自己的座位。让正在忙着擦桌子的我,一时感动的不得了,感动大班的孩子知道老师每天忙忙碌碌的辛苦,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事情过后,我静下心来思考了许多。因为,平时文文这个孩子,一直是班里比较文静的小姑娘,既听话又乖巧,很少让老师费心。今天,却出乎意料的给老师送来了美好的祝福,看着她有些羞涩的笑容,我在感动之余,不免有些愧疚。因为,在班里我每天经常关注的是两部分孩子,一部分是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一部分是那些特别活跃积极表现,踊跃发言的孩子,而忽视了中间这些不让老师费心,又很乖巧的孩子,他们其实也很需要老师的关注。此时我又忽然想起,有时文文在晚离园奶奶来接她时,会跑到我身旁,给我一个小小的拥抱,才给我说:“老师再见”。此刻,我才感受到孩子的对老师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老师给她一个关注,都期望老师给她一个小小的拥抱,尤其是这些乖巧的孩子,心思比较细腻敏感。作为每天忙碌的老师,不要只关注部分孩子,我们也要经常的为那些乖巧的孩子留一部分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这些乖巧可爱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因为她们就像小小的茉莉花,虽然小小的,静静的,却给我们带来美丽与芬芳。
小朋友们区角游戏结束了,需要幼儿安静下来,可他们丝毫不听我的,只顾自己讲话。我不声不响地打开了录音机,播放起好听的童话故事来。这时,我看见豆豆、果果、乐乐等几个小朋友停止了讲话,静下来听故事了。可其他小朋友还在吵,他们听不清楚,豆豆就大声喊:“别说话了,我都听不清楚故事了!”慢慢地,讲话的小朋友陆续都静下来听故事了。听完故事,我请那几个大声抗议的小朋友来谈谈他们刚才的体会。他们都说刚才心里非常恼火,大家都在说话,害得自己故事也不能听了。我又问刚才说话的那些小朋友,如果换作是你们,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受呢?他们都害羞地低下了头。最后,我适时总结:“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仔细地倾听,你们说对吗?小朋友们听了都频频点头。在听别人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对别人所说的话,要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同意,就点点头,身体要倾向于说话的人,表示出渴求的姿态,如果自己不能理解,应在别人发言后提出问题,适时的请教问题。这样做,给讲话的人感觉是你在仔细地听。最后小朋友们都表示该讲的时候讲,该听的时候听。特别是在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地倾听,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要让幼儿真正做到认真地倾听,把理念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在不断地培养。
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变成了嗓门的吼叫,老师们美丽的笑容变得焦灼不安,温柔的话语变成声嘶力竭的呵斥,拍得要散架的铃鼓成了老师离不开的“武器”。。。。。
很多老师抱怨幼儿园的吵闹是因为孩子一届比一届难管。而我认为根本原因出在老师身上:
一是教师过分强调大声。活动中常常听到老师说:“大声告诉大家。。。。。。”“声音再大点”。。。。。。。导致孩子们以为声音越大,老师越喜欢‘而老师也以为声音越大越是孩子自信的表现。于是孩子们常常出现喊话、喊唱的现象。长期如此,孩子们自然养成了扯着嗓门讲话的不良语言习惯。而是老师语言啰嗦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园老师说话喜欢重复,一个要求说好几遍,导致孩子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对老师的话语充耳不闻。老师喊“一二三”,幼儿一般要听到三子出口才行动。三是老师喜欢用大嗓门说话,用大声控制局面。幼儿园的老师十有八九嗓子不好还嗓门大。因为老师们习惯用大嗓门和孩子说话,特别是在集体活动或者生活环节中对孩子的控制多,孩子等待时间多,导致孩子的大声喊叫是一种发泄。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交替过程中。幼儿等待的时间较长,老师一般不会组织幼儿活动,但是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老师们又要限制孩子的行为,一次孩子们常常用大声喊叫作为一种发泄或游戏。在喊叫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快乐。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建议老师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注重自身的语言习惯。尽量用自然、轻松的语调,简洁、清楚、生活化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第一,注意运用一些控制或结束幼儿吵闹的小技巧。如用悄悄话对付大声叫;用生动的语言道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点带面;让孩子学习看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第二,关注一日生活环节组织,在自由的基础上建立活动规则,先将好活动中、活动结束以遵守的规则后再行动。第三,重视幼儿良好的用嗓习惯和倾听习惯培养。
教育随笔:大班孩子很安静
自从到了大班,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加强了,他们能自己穿衣叠被子,能迅速拍好队伍,能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也能迅速加入到游戏中去,遵守游戏规则。可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大班的孩子越来越吵了。
特别是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穿得少,活动更加灵活,可是这样的“灵活”使得班级中越来越吵,老师也要很多次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让幼儿安静下来,可是这样循环往复总是得不到最终的解决。
我陷入了思考……老师的严厉只能安让幼儿安静一时,他们只是就安静地坐那儿,象木头一样,我认为从幼儿身心方面来考虑都是不合适的。于是我就会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小声地交流,或小范围地活动。如音乐活动中自己找地方和同伴结伴跳舞做动作等。可是有时候,我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有个别幼儿会自由地穿梭,或故意捣乱,推挤边上小朋友,引起告状。于是,接下来,我把跳舞的事情先放一边,把他们先调整纪律。接下来孩子们安静多了,可是我和他们的心情已经没有了刚才的轻松和愉悦,活动只好草草收场。
这几天天气特别炎热,孩子们吃好点心与吃好午饭后,又开始吵闹,他们似乎不懂得热了就要安静下来,要是能像刚来学校一样安静就多好呀。忽然我脑袋中灵光一闪,想到他们来学校第一天,我给他们讲了个故事,他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特别安静,于是我开始拿起班级中的故事书。果然,孩子们看到我拿书了,马上停止了和其他幼儿的玩耍,开始盯着我的书本,等到我开始小声讲故事了,幼儿们居然都不讲话了,都开始认真地听我讲故事,还对故事中的一些片段引起了共鸣,于是我就故意将声音放低,再将速度放慢,或者有时候特别有带情绪,幼儿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故事,没有谁再乱说话了。一个故事讲下来,没有吃好点心或者午饭的小朋友都吃好了,幼儿们也没有哇哇大吵,这样我们又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并且趁着幼儿们安静的时候,我再次强调了下一环节的要求,果然,幼儿们的注意力要比平时好得多。原来大班的幼儿们也可以很安静,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较成熟的思维来说一些稍微有难度的话题或者故事,让幼儿们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安静下来!
在集体教学活动“比较宽窄”中,我今天观察的对象是一个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小女孩高雨欣。教师出示黑和红两条皮带: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进行目测)再拿出棕色与红色皮带比较,幼儿用语言描述,重叠法比较。这时教师请晨晨来给三条皮带排排队,欣欣拿起皮带依次按从长到短排列,教师再次请其他幼儿尝试排序,并用语言表达排序方法从宽到窄,在其启发中幼儿知道还可以从窄到宽。在幼儿分组操作活动中,教师提供宽窄不一的材料木条、裤子图样、彩纸条、丝带各5个,欣欣选择了彩纸条进行排序,她先用眼睛看看找出最宽的,并很快将其它四根纸条按从宽到窄正确排好。老师这时提醒幼儿可以用你的最宽和旁边的幼儿比比,还是最宽的吗?欣欣和同伴比起看谁的最宽,这时她的比同伴的窄了,只见她把自己的手里的纸条迅速拿走又再次和自己刚才的纸条比,“是我的宽呀?”她好像有点不服气,又去和同伴比,还说是我的宽,于是两个朋友争吵起来,她们的吵声引来了老师。
中班幼儿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了,在集体教学中能够较好专注的操作,高雨欣小朋友对于比较宽窄的方法,能够很快掌握,但在理解“宽窄的相对性”这一难点时,幼儿有争议,这也正是说明中班幼儿初步建立了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争议”是难能可贵的,也更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在宽窄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于“宽窄”这样的词语表述会用错,会用“长短”来表述。幼儿对5个以内宽窄的排序掌握了排序的方法,但要进一步理解“宽窄的相对性”还是有一定难度,相信教师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这一难题。
在幼儿园里,孩子与孩子之间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争抢玩具、肢体碰触等事件屡见不鲜,碰到这种事,我们老师的做法一般是赶快出面解决冲突,以免矛盾“升级”。而一件小事却转变了我的观念,在重视孩子冲突的基础上,不妨静观冲突的发展,看看孩子本身的解决之道。
一天,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天天与阳阳因争抢一个摇摇车而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我刚想上前处理时,另外一个孩子跑过来,让我“陷入”了另外一场“官司”,延迟了我的行动。当我解决完这一场冲突,再想去处理刚才的争抢事件时,却发明两个孩子已兴奋的玩了起来,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一矛盾,一个骑车,另外一个推车,之后互换,不但和平解决了问题,两个人还在一起开心地讨论车子的玩法。
针对这件事情,我思量了很多,我想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老师不要急于去干涉,而要学会静观孩子的冲突,看看事态的发展,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肯定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在孩子实在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中指导调解。
其实,每一次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我们不要只看到冲突不好的方面,更要看到它有利于孩子成长、进步的一面,是以要善于利用孩子间发生的冲突,这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契机,不要让我们的善意剥夺孩子成长的良机,而应该要把这种权力还给孩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