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让小朋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有一个特点,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喜欢跟老师告状“谁谁谁不给我留位置”、“谁又打谁了”、“谁插队了”等等,都喜欢跟老师说。每天这些声音都在耳边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歇过。老师就每天忙碌在这些小纠纷中。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因为来得比较晚,小朋友们的椅子已经摆好了,没有给她留位置,便急匆匆的跑来跟老师说“谁谁谁没留位置给她”之前我会去帮她跟小朋友说,移一个位置给她。但是我也发现这类事情经常会发生,一旦发生了,小朋友的第一反应就是找老师帮忙,而不会自己想办法去说自己去跟小朋友沟通。这一次我告诉那位小朋友“你可以自己去跟那位小朋友说,让他移一下位置”于是我便看到她们两个很快就协商好了,也都找好自己的位置。
我们班小朋友的表达能力基本上都挺不错的,很多事情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去跟别人沟通,表达出来。通过了第一次尝试之后,那位小朋友确实没有像以前一样什么事情都找老师说,找老师帮忙了,她开始知道自己也能解决问题,会主动的去沟通。所以老师应该要多给小朋友这些机会去自己尝试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到小朋友的表达能力对小朋友们的社会人际交往也有帮助。而不是事事都要找老师说要老师帮忙从而产生对老师太过于依赖。
多放手让小朋友自己去尝试不同的事物,老师只需要在旁边观察,需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醒和指导。小朋友可能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喜。
为了丰富幼儿的课间活动,让孩子在空余时间有事可做,我们鼓励孩子从家里自带一些小玩具到幼儿园来玩。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想以此培养孩子合作、谦让、互助的精神。因此,在孩子带来玩具时,我们都是极力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着玩。就这样,我们的自带玩具活动开展了两个多月,原本认为非常适合孩子的活动,可现在带的孩子却是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起来。
午饭过后,孩子们都围坐在一起,一些孩子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起劲地摆弄着。这时,几个没有带玩具的孩子走过来要求加入,因为玩具比较小,没有共同玩的空间,于是遭到了拒绝。立刻,其中的一个孩子嚷了起来:“你不谦让,老师说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我告诉老师。”几个孩子转身就朝我走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总是在倾诉自己的理由,诉说别的孩子的自私、不团结。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正想按照惯例叫那几个有玩具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分享,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于是我说“今天是星期四,是我们的玩具自己玩日。今天,如剽尔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分享的,就自己做主,自己的玩具自己玩。”立刻,这几个孩子傻了眼,原本以为我会支持他们来分享别人的玩具,这时不知该做什么好了。我从教室里拿出一些小玩具、书本,分给没有玩具的孩子,但这些的吸引力明显没有那些新鲜的自带玩具强。
下午孩子游戏时间,我特意找了一些天天带玩具来的孩子谈心。“你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玩一会呢?”孩子们给我的回答让我惊讶:“我就一个,给了他们我玩什么呢?”“他天天都不带,都来要我的,我不喜欢给他玩了。”“××上次把我的玩具都弄坏了,我妈妈说不许给别人玩了……”孩子们的理由都很充分,让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这也让我联想到“带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是不是也和这有关呢。于是,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那些不带玩具的孩子,真的有一部分是很少甚至是从来没带过玩具来。我悄·哨地问了其中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哑口无言。“我们家的玩具带来要弄坏的,我妈妈说玩玩人家的也是一样的。”“我不想给人家玩,所以我就不带了。”
孩子的话,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反思。在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知道谦让,有好东西要分享。但却往往忽视了责任、天性方面的考虑。自我为中心是3—6岁孩子的年龄特征,当他只有一个玩具的时候,我们以“谦让”、“分享”的大帽子扣在他们头上,为了得到老师、同伴的肯定,孩子不得不忍痛“分享”自己的玩具。久而久之,为了不“忍痛”,干脆就不带了。而不带的孩子更可以向带玩具的孩子“分享”不同的玩具,这更让一些孩子的责任心越来越淡,带的人越来越少。同伴问的分享,有时难免会造成一些玩具的损坏,于是更让一些家长、孩子不满,就难怪带来的玩具会越来越小了。
于是,在以后的自带玩具玩的活动中,我不再极力鼓励孩子来分享,而是让孩子自己作主,选择是否要分享,和谁分享。并且将星期四定为“玩具自己玩日”,所有带玩具的孩子之间可以交换,不带的孩子由老师提供一些图书和小玩具。这样既给孩子相互交流、分享的空间,也给孩子自己作主的机会,更给孩子提高责任心的空间。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解决
我班的小朋友每天来园时,喜欢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喜欢在一起玩玩具,有的自己玩,有的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间长了,孩子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一定得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明明小朋友一向都十分爱惜属于自己的东西,玩具带到幼儿园里,自己不玩的时候总是很小心地把它放在玩具柜里,可是别人的玩具有时候也很好玩的,于是他就藏好自己的玩具,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拿回但他却还没有玩够,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再给我玩一会儿吧,不要这么小气,老师说有好玩的玩具要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如果小朋友真的大方还好,要是碰上真的“小气”的,那就要发生纠纷了。我却装作没看见这一现象,我想尽量让小朋友通过的规则发挥作用,让孩子的行为得到自然的后果。后来,明明发现每次在争抢玩具时自己都是失败者,因为别的小朋友都会站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身边说:“明明是个小气鬼,我们不要跟他玩。”于是,每当他要玩别人玩具的时候,大家都会马上把玩具抢回去,抱在怀里,不肯给他,他觉得很委屈,就到我这里来倾诉:“老师,他们不和我玩。“是吗?那为什么呢?”明明嘟着嘴巴:“我也不知道。”我假装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好办法,下次你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跟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有用,不信你试试。”后来,明明在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会事先询问:“让我玩一会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碰到不爽快的或讲条件的“我们交换玩”,这时,他有时会犹豫,考虑半天,在玩别人的玩具时,老惦记着自己的玩具,赶快又换了回来。渐渐的明明也能把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了。
在传统教育玩玩具的做法是:小朋友要学会谦让,老师往往回说“你们俩一起玩吧”或者“先让他玩,玩好了他会换给你的”。这些要求和劝告虽然常常能够奏效,但久而久之,活动室里发生了问题,就会找老师投诉,要求处理。其实,小朋友在交往中出现争执,让他们自己来解决,当时机不成熟,孩子没有内在迫切需要的时候,老师不出面。孩子自私,藏自己的玩具,“不合法”地玩别人的玩具,可让他满足一下自己一时的欲望,教师不必干预,也不指责,让他来尝尝自己的行为带来的苦果,让孩子自己碰壁、自己回头。陈鹤琴说过:“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自己能够想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想,要让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慢慢认识他自己的行为同他自己经受的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要坚持奉行“让孩子自己解决”的教育原则。
每天午睡起来,我们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孩子。
“老师,帮我穿穿衣服!”“老师,我的纽扣扣不上了!”“老师,给我系一系鞋带!”孩子的叫喊声总是把我们急的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不给他们穿吧,望着一张张可怜兮兮的小脸,我还真不忍心,但是往深处一想,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来就差,再这样下去,岂不更糟!怎么办呢?
这段时间的天气非常好,午睡起床后,孩子们仍像往常一样,围在我身边要我帮着做这做那的。
看着那一张张期待的小脸,我“狠”了“狠”心,和彭老师、张老师商量后,我们下了一个决定:“宝宝们,今天我们来个比赛,看谁最先穿好自己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好吗?都是自己穿的宝宝,老师奖给他一个小星星。
”说着,彭老师还拿出了一整张“金光闪闪”的小星星。
不知是小星星起了诱惑,还是衣服穿少了,孩子们都投入到了比赛中。
过了一会儿,一些能力强的如:佳丽、俊豪小朋友已经穿好了,经过我的检查,穿得还蛮好,我当即给他们贴上了小星星;看见我的举动,其他没穿好的宝宝加快了动作,又过了一会儿,几个平时一直要我帮助穿衣服的孩子,竟然也穿“好”了,虽然他们有的衣服,把领子穿到屁股上了,裤子穿反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穿的,我一样鼓励了他们,给了他们奖品。
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仍拿着衣服坐在床沿上一言不发。
我知道,他们的确不会自己穿,于是,我帮这几个小朋友穿好了衣服。
事后,我仔细想想,其实穿衣服这些事情小朋友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平时主要是我们老师都包办代替了,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于是,吃好点心后,我和孩子们来了一次“深入”交流。
我提出:以后午睡起来,小朋友都要尽量自己穿衣服、裤子,看谁的自理能力最强,看谁的进步最大,就可以评上“明星宝宝”了。
孩子们都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
以后的起床,我兑现了我的话,每次起来,都尽量叫孩子们自己穿,有的能力强的小朋友自己穿好后,我还引导他们去帮助那些能力弱些的孩子,这在无形中也给了孩子更多交流的机会;少数几个能力实在弱些的孩子,我则耐心地一步一步教他们,指点他们;还不忘告诉他们要多练习练习,争取早日学会自己穿衣服、穿裤子。
每次看见孩子们或自己或在帮忙下终于全部穿好了衣服,穿好了裤子,看到一张张劳动后满脸通红,鼻尖上微微冒汗的小脸,我心里感到一阵欣慰。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坚持这样做,虽然这可能有点烦,也会让我花更多的时间,但是,对孩子来说,让他们自己穿衣服、穿裤子,他们有了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我相信,慢慢地,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孩子们对自己也会更有信心。
从这件事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凡事要敢放手,要敢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做的效果总会让你“出乎意料!”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爱
有好多的家长反映,本身的孩子"自私、任性、不会体贴人",我想这是大都独生子女的通病。是孩子生来就不会关爱别人吗?我想不是的。是我们的家长在"无私奉献"中,放纵、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和任性。绝大大都父母除开要求孩子学习好,就再也没有另外要求了。日常平凡,即使孩子要主动做一些家务,父母也总是急忙避免,怕孩子做欠好,怕孩子磕着碰着。有些父母时常说:我只要孩子过得好,并不求他给我回报。这样的"关爱",这样的"无私",早就让我们的孩子习气了。其实,爱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流。让本身的孩子也来爱本身吧,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父母献上一句祝福,端上一杯热茶……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他的体贴。让藐小的体贴成为习气,让爱的交流成为时常,也让本身去享受孩子的体贴。让本身的孩子来体贴本身,敬服本身吧,让这份爱也成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因为,一个人会爱本身的父母,未来才会更好地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教育随笔:让孩子拿出自己的勇气
勇气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敲门砖,只有大胆的去敲门,才能走进幸运女神的庭院。当然,或许你敲开的是失败之门,但是你接着敲下去,幸运女神的门就向你敞开了。
勇气是成功的保证,如果面临抉择犹豫不决,那么你就会错过瞬息即逝的机会,只有拿出当机立断的魄力与勇气,机会才会牢牢的把握在你的手里。
希腊有句谚语:“勇气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却引人入地狱。”缺少勇气的孩子是可悲的,这将意味着他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勇于展开翅膀飞向蓝天的学生才能享受到飞翔的快乐,才能俯瞰到大地的壮观,才能到达知识殿堂的大门。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对于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且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纯洁的,他们之间没有歧视与嘲笑,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孩子们拿出勇气,做各种尝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只要有勇气一切都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做就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自己能行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就有勇气去做任何的事情。
记得曾带过的几个孩子,党昊明是我新接大班带的一个孩子,一个聪明、羞涩的男孩子,记得刚接触他时,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无论他说得多么的精彩,都会把他自己紧张得满脸是汗,更有甚者会泪流满面。针对他的情况,我与家长交换的意见,建议他们多带他走出去,提高他的交往面,同时鼓励他多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清楚地记得在我们第一次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中,他只是朗诵了一首古诗《枫桥夜泊》,但是他站在台前声音是颤抖的,最后是留着泪朗诵完了,当他终于走下台的时候,我带头和所有家长小朋友一起送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在泪眼中他看到了大家赞许的目光,也自信的扬起了头。从那次以后,无论做什么他都能够大胆的去做了,在我们的新年联欢活动时,妈妈陪他一起表演的节目,看着自己虽然仍十分害羞但已不再胆怯的儿子,妈妈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
我们大班刚开学几周,我就发现新的画报摆出几天后,封面与内芯就分家了,水彩笔用了几次,不是少了笔帽就是少了几支,新的玩具拿出来没多久也会变得七零八乱的。尽管我反复强调孩子们要爱惜幼儿园的玩具、学具,可是收效并不大。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于是,玩具损坏了,我收起来了;图书撕破了,我就收了起来,不再添置新书;彩笔、蜡笔颜色不齐了,我也不提醒了。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发现没有书看了,也没有玩具了,画画时想用的颜色也不齐了,他们就觉得难受了,也开始着急了。见此,我对孩子们做成了一次教学活动《物品去哪儿了》,让孩子们自己来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讲了起来,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孩子们都自然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没有书看,没有玩具玩,没有蜡笔用是他们自己不爱惜的结果。后来我把新书、玩具、蜡笔都补齐了,孩子们都能很爱惜物品了,班上的新书、玩具、彩笔少掉的情况也减少了很多。
总结:对于大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单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我们当老师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错误效果会更好,切忌以教师为中心,让幼儿无条件地服从。
记得刚入园时,小朋友们喝水总是拿错茶缸,为此我和方老师下了不少功夫,让小朋友不停的认识自己的茶缸。后来我们在茶缸上做了标记,一段时间的认识,小朋友们基本不会拿错自己的茶缸了,可是我们班的宏坤小朋友,他和别的小朋友不太一样,无论你怎么跟他说,在喝水时,他总是先拿拿别的茶缸,然后看看你,等你说那个茶缸不是他的时,他再换下一个拿拿,跟他一起喝水的小朋友都知道哪个茶缸是他的了,就他不知道。每次只要宏坤拿错茶缸,小朋友们就帮他拿他自己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有一天,我看到宏坤居然拿着自己的茶缸在喝水。我惊讶的看着他,他喝完水把茶缸又放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夸他:“宏坤真棒!”他嘿嘿的笑了。高高兴兴的去玩玩具了。
从那以后,我看到宏坤很少再拿错自己的茶缸了。我想: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只要愿意做,自己一定能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懒惰的一面。只要用心、耐心引导,孩子会做到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