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启蒙应该怎么进行?如何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关于科学启蒙的书籍有哪些?作为蒙氏教育及奥尔夫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当当妈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儿子今年幼儿园大班,这半年幼儿园教了一些小学的内容,如学拼音、练听算、学珠心算等,这应该算提前教育,而不是早期教育吧?这样做好吗?
当当妈: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我经常和一些妈妈交流,她们说有了孩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如此贫乏,天文地理都想知道,但是要工作,要带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掌握各种知识。其实,幼儿的科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一种探索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有位科学家回忆童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情,是发现自己放在小瓶子里的蚕竟然结了茧,后来变成了飞蛾。这一事件,给他带来的冲击,使他终生对自然充满浓厚的兴趣。童年的经历造就了一个科学家。反观我们现在早教中,老师带着孩子养蚕,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全过程,而不是等到孩子自己去发现。
2、那什么时候进行知识的灌输最合适?我的孩子喜欢玩土、玩石头,不喜欢看画报怎么办?
当当妈:活的知识任何时候都不是灌输的。孩子需要第一手的关于世界的体验,而不仅仅是通过书报得到的二手资料。在蒙氏教育中,关于自然的部分,我们尽可能带孩子去见实物,去摸实物,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概念,进而对书报中的知识感兴趣。玩土玩石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呀!孩子接触不同材质,对重量、形状等等有了真实的感觉,就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第一步,这也是蒙氏教育的最根本。
3、贝贝妈:当妈好!我儿子快6岁了,喜欢看科学类的电视节目,比如《蓝猫淘气3000问》和《比克曼的世界》。一个是传统的演示说教,一个是闹哄哄的有趣实验,你觉得哪类更好?你有什么好节目推荐吗?
当当妈:坦率地说,我不是很喜欢蓝猫,太灌输了。比克曼可能六岁以上的孩子比较喜欢,对小的孩子来说有点太闹了。其实,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有机会和自然接触,和动植物接触,对它们感兴趣,了解一些概念,就可以了。只在五六岁之后,才会对其中的逻辑关系感兴趣。我推荐一套图书,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亲亲自然丛书》,很适合亲子共读。但孩子的第一手经验是最主要的。
我觉得不少妈妈还是想给孩子一个唯一的、最正确的答案。但实际上,首先幼儿需要得到的不是这种答案,而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且,许多事情科学上并没有最后的答案。
给大家讲个故事:上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美国的费曼,讲过父亲是如何给他做科学启蒙的。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那是一只什么鸟的时候,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生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所以只有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A
前几天有一个机会陪朋友(以下简称妈妈)去接小孩。
在幼儿园门口,妈妈介绍,这是孟迁。坐进童车的女儿看了一眼,只是看了一眼。我问,我可以推你吗?女儿用纯正的童声说,不行。(后来知道这是自己缺乏经验,推一个孩子对孩子来讲需要很大的安全感,等于她的整个身体交付你,和让你抱差不多。)
上路。妈妈推着车。我走在一侧,安静地听母女聊天。
目的地是一个儿童游乐场所(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在商场的四楼。女儿去用塑料做成的水池里捞鱼,我和妈妈坐在一旁。我去问女儿:可以看你的绘本么?女儿继续用纯正的童声简洁作答:不行。
女儿玩了一会儿,转战另一个场所(还是不知道怎么称呼),里面有可以钻来跑去的房子,有可以买卖东西的角落,还有可以旋转能骑上去的大气球什么的。
女儿坚持要妈妈进去。我便一个人坐在四方形的圈起来的场外沙发上。没感到无聊,只是在那里,在这不熟悉的氛围里把自己熟悉的写作、咨询、追求生命真相、发博客等放在一边,小迁像一首手机里的音乐在此获得了暂停,愣愣地在那里看着大家、看着自己。
B
看到一个胖爸爸给儿子买了条裤子试来试去觉得不好看,孩子只是停止了玩配合毫无意见;看到身边那位美女妈妈长得像《父母世界》的主编,和漂亮女儿在那“哼哼”地撒娇;看到一个白领状的小姨找姐夫要一个电话,姐夫不愿意给;看到操着口音的爷爷捂着胃在身边走来走去……远处有一个文雅的中年男子很安静。
这时候,一个大学生状的年轻人像电影里的群众演员一样穿梭着卖蛋挞。太像群众演员了,行头不突出,台词也很少,默默的走来走去,偶尔说一句:您买蛋挞么,我们自己做的。
C
第一次碰到他的时候,我说,不,谢谢。因为我没有这种习惯。第二次遇到的时候,我请他过来打开盒子看了看,说,不,但我不知道下次你过来的时候我会不会买。第三次遇到他的时候,我说,好,来一盒。
一盒六个,二十块。自己吃了一个,给已做回身边的妈妈一个,问她还要么,听到“不了”之后,突发奇想,要实行一下自己刚接受的“无条件地自然给出和接受”,一方面:如果我被帮助了,我会感谢但不觉欠情,我给出时接受感谢但不觉得付出;一方面:无条件,我对你好不是因为你是我的谁或者你为我做了什么,而只是因为我遇到了你,你需要就是我给我的理由;同样我需要就是我要求的理由,像我的给出没有条件一样,我的要求也不需要资格(当然我会尊重你满足我)。现在这样公共场合,大家都是陌生人,太符合实行的条件了,于是,我决定把剩余的四个送给一同在场外陪看孩子的父母们。
身边的美女妈妈是第一个,很顺利,笑了一下就接了。
我对身边的妈妈说,我送了一个美女,你旁边有三个男士,你去送给他们好不好?妈妈身子后仰了一下说,哦,我没准备好。我说,好吧,我来。
我站起来,心里也颤颤的。我发现从自己过去习惯的模式中,原来给和要都不那么自由,不仅是“要”需要理由,“给”也需要理由。我假想人家会猜测我想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给人家送蛋挞,不认不识的。
然而,既然站起来了,就不愿再坐下去。
给孩子买裤子的爸爸拒绝了,说不想吃;
操口音的爷爷站起来走到另一边去了;
安静的中年男士带着小诧异说:我可一分钱都没带。我说:不要钱,您收下我就高兴。他说,那好,谢谢啊。
回来时,妈妈问:成功了么?我说,送出了一块。
然后去追操口音的爷爷,爷爷说,不,不,谢谢,我牙疼。我有点受挫了,因为场边的人并不多,而我只送出了一块蛋挞。忽然爷爷说:你可以送给看场子的两个小姑娘,她们很辛苦,可能还没吃饭。我闻之大喜,说,谢谢。
两个小姑娘不好意思要,我说:我不想带回家,自己也不需要吃了,如果你收下,我会很开心。小姑娘很开心的收下了。
哇,成功!
D
在妈妈身边坐下后,内心有点不平静,因为这件事是我从来没做过的,它有触动自己过去的习惯模式,那种新的体验在我内心还挺激烈,嗯,得离开一会儿平静一下。
对一个吸烟的人来讲,这通常就是吸烟的时候。但是困难有两个,一个是场所一个是没带打火机。
场所呢,洗手间和安全通道能将就用,打火机得找人要。找谁要呢?看到一个白衬衣很干净的小兄弟在饺子馆吃饺子,就走进去问,有带打火机么?小兄弟说,没有。又想去厨房问,服务员姐妹过来说,我们这没有打火机,厨房也不用打火机,而且这里不允许吸烟。听完,遂决定离开。
谁知刚转身欲走,忽然那个小兄弟过来说,你等下,我去帮你找一个。
我注意到饺子馆左侧门口外是一家KTV,我猜小兄弟是那里的工作人员。果然,很快,小兄弟拿来了一个打火机,并说:你可以那边的等候区坐在沙发上吸,那里还有烟灰缸。
哇,真是太好了……
E
等我回到场边,意外发生了,女儿开始接纳我,她让妈妈去超市买饼干,居然让我照看她!
女儿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要纸。她刚吃完东西,想擦擦手继续去玩。她对我说:我想要纸。我说好,然后去找了纸给她。稍后,女儿看到我帮助她的小伙伴骑气球,她似乎更加信任我,虽然没有和我说更多话。
插一句,父母们通常觉得孩子需要自己,其实父母更深深需要被孩子需要。当父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的时候,自己也是很大的满足,那种连接是很享受的。这一刻我也是。
就这样又过了不知多久,时间到了,大家开始回家。我和推着女儿的妈妈一起去找电梯,发现需要上一层楼才有直梯。这时候妈妈说,不行,闺女,你得下来,我把车收起来,到了直梯那就可以了。但是女儿不愿意,我看了一下楼梯说,应该可以。妈妈试了试,确实可以,但有点吃力,说,有点危险。我说,没什么危险,我在后面。
当我们克服困难把车通过台阶推上去的时候,母女俩都很开心,妈妈甚至比女儿还开心,甚至称赞女儿的车是越野车。
来到楼下时,外面下起了雨,我义不容辞的出去勘察雨情,回来向母女报告,不大,没事儿。妈妈说,我给女儿找件衣服盖上。我说,先问孩子冷不冷吧。经确认女儿不冷。三人上路。
等走到转弯处,妈妈说:你是继续送我们,还是右转回家。我正犹豫,这时候女儿说话了:我要孟迁送我们回家,我要孟迁去我们家睡。
我听了好惊讶呀,内心瞬间闪过的黑色幽默是:你真大方,爸爸出差了,请我去你们家睡觉,当然这是小浮云,呵呵。我俯下身子对女儿说:我今天不想去你们家,但是听到你的邀请我特开心,谢谢你!
我直起身后对妈妈说,就冲这句话,得送到家呀,呵呵。
路上我们的话多起来,全不似来时那个境况。孩子的世界是诗意的,下雨很快被当做冲冷水澡,而风则是一切,既是浴帘,又是墙壁,她还给汽车一个很意外的比喻,但我的头脑太理性了,忘了是什么。
女儿开始不时叫我的名字,让我猜她把路上的东西看成什么。我们甚至开了不少的玩笑,其中有一个玩笑是关于“拜托”。
那天晚上的高潮是我们三个人穿过广场时遇到一片二三十平米的水洼。先是我们三个人中某个人扮演起火车,另外两个人用赤脚撩水当做下雨,轮流交换;后来我们就成为一辆火车,在水里转来转去,不断跳跃性的报站名,如同神游全世界。
我们三个人在水洼里玩得很嗨,不时有路人侧目或驻足,他们大概不太常见大人和孩子这么玩。我想肯定有人认为我们三个是一家人,但我心里觉得,我们大家何尝不是一家人呢?
当我们从水洼里结束旅行走上岸后,我弯腰粘凉鞋的带子,女儿问:孟迁,你在干嘛?我说,我在给我的凉鞋系腰带。母女俩爆发式的大笑起来,我现在还不明白怎么会这么可笑。但看到她们笑,我也很开心。
走出广场离朋友的家就很近了,我们说笑着很快就到了。当我们在小区门口挥手道别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充实很温暖,有一种《菊次郎的夏天》片尾的亲切感。
F
这样近距离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半年前有一次,今天这次更让我体会到一件事,和孩子连接,不必急,重要的是你内心准备好随时爱她和她连接,但是让她来决定,决定要不要和你连接,什么时候、什么方式和你连接,以及和你连接到什么程度。不需要努力地热情示好或创造机会,不需要去显示或者证明什么,那个内心的潜台词是:你怎样都行,我对你的爱已准备好,你来决定吧。
孩子慢慢长大,语言认知能力也慢慢增强,对阅读的要求也开始慢慢变多。那么,父母们,你可知道,究竟孩子多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引导孩子们阅读了呢?
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可以给他展开阅读教育,就是说故事。跟孩子说故事也就是引导孩子喜欢阅读的开启点。
如何跟孩子说故事?
在跟孩子说故事时,父母秉持的原则:
1、就是单纯的“说故事”,而不是想用说故事来“教训”孩子懂礼貌、要孝顺、用功学习……孩子聪明得很,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开始排斥父母“说教型”的故事了。
2、建议采取“交互式”的说故事方式,也就是说在跟孩子说故事时,要鼓励孩子插嘴提出自己的看法,让故事成为亲子沟通的媒介。
可以让孩子听故事带来取代父母讲故事吗?
不赞成这种以“录音带”来取代父母给孩子念故事,即便是张口就念的念故事,也比让孩子听故事带来得好,因为跟孩子一起念一本书,是一个父母陪伴、引导、协助、倾听孩子心里声音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了。
可以在跟孩子讲故事时的声音录下来,做“自家的”故事录音带,这种录音带比市面上卖的录音带更具价值。
讲故事的时候让孩子认字,好不好?
不需刻意去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可以在讲故事时用手一个个点你念的字,看久了,孩子自然就认得了。
如何将教育性的东西教给孩子呢?
不要忽视孩子的“智慧”,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思想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去“预设”出一些结论来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孩子想出来的结论和观察,常会吓爸妈一大跳呢。
孩子听不懂怎么办?
父母不要贪快,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速度陪着他一起慢慢的读、慢慢去理解,让阅读成为一颗“悦”读的种子,这颗种子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开出花朵,但不知何时会在他生命中产生重大的影响。
孩子为什么他只喜欢一本书?
孩子只喜欢一本书,一定有他的原因:
因为第一次读这书时的父母说得特别精采?喜欢里面的绘图或故事?对书里的汽车或恐龙等特别感兴趣?
可以从他喜欢的书来作为观察他的长项,并引导他去寻找跟这本书有关的书籍,如同样的作者,同样讲述汽车、恐龙的书籍…等,自然扩展他阅读的书籍。
如何替孩子选择书籍?一定要以孩子喜欢为主吗?
不全尽然,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两本他喜欢的,父母选择一、两本,然后去彼此讨论“你选的书好在那里”。
选择无字的图画书好呢?还是有字的图画书好呢?
年龄较小的孩子,建议以图画为主、字少少;升上小三后,图画与字各半;小五后字可增加为全书的三分之二。
图画书有中英文对照的,这样的图画书好不好?
不好,字会太小、影响视力和“悦”读的效果。
《典范英语》专家委员会成员霍庆文先生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高考三门必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很多家长而言,英语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不知该如何引导孩子学好英语。为此,《北京晨报·教育周刊》采访了知名英语教育专家、《典范英语》专家委员会成员霍庆文先生。
北京晨报: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拼读,为什么要学拼读?
霍庆文:拼读(phonics)也叫自然拼读法或拼读教学法,是英美等英语国家为培养儿童阅读能力和拼写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孩子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英语是拼音文字,单词的拼写与读音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hop、mop、pop、top等。研究表明,大约84%的英语单词发音有规律。因此,掌握拼读规律非常重要,“是英语学习的突破口”。
英国孩子一般从学前班(4岁)开始系统学习拼读规律,一两个学期下来,很多孩子就能读简单的英文故事了;两三个学期下来,有些孩子能读相当于《典范英语》四五级的英文故事了。《典范英语》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拼读的理念,并于2011年推出了《少儿英语拼读教程》。自然拼读法符合英语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比我国传统的音标教学法更直观、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我国小学应大力推广。
北京晨报:您曾多次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那么应如何培养语感?
霍庆文:无论学语文还是学外语,都需要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语感。”外语教学也不例外。许国璋先生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年英语大考只有一道作文题,题目是“重述该撒本事”,他“答得很详细,句子也比较顺,句法也有变化,只觉得无心造句,句子自成”。可见他的英语语感到了高中已经如此之好。有了语感,不仅交流不会有障碍,考试也不会有问题。
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讲,需要大量阅读原版故事或文学作品,围绕着原版故事或文学作品“多听、多读、多说、多写”,这是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语感是“听”出来的,“读”出来的,“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几年前,不少省市取消了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很多学校随后取消了英语听力训练,这违背了外语教育的规律。学外语不练听力怎么能行?听力不行怎么能跟外国人面对面地交流?语感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包括听的积累、读的积累、说的积累和写的积累。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自然会有语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北京晨报: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怎么办?背单词有没有用?
霍庆文:首先,选择的故事不宜太难,生词要有,但不宜过多,否则孩子读不下去,会失去兴趣。其次,遇到生词要先根据上下文来猜意思,实在猜不出再去查查词典。为了给孩子扫清阅读的障碍,《典范英语》专门提供了注释,这些注释很有特点,完全是从帮助顺利阅读和理解的角度来设计的,准确、方便,孩子可“无师自通”。
第二个问题,建议把故事读熟,故事读熟了,不仅语感出来了,单词也自然记住了。不建议孤立地背单词,这种方法机械重复,费时费力,解决不了语感的问题。再说,一个单词往往不止一个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往往取决于上下文,脱离了上下文没有具体的意思。很多孩子在单词上花了大量时间,却依然没能学好英语。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时间没用对地方。
北京晨报:学英语过程中要不要给孩子讲语法?
霍庆文:不建议讲语法,一是孩子对语法不会感兴趣,二是通过语法来学语言根本学不好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从整体出发,“整体输入,整体感悟,整体输出”。
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问,说《典范英语》一开始就有很多过去式,要不要给孩子讲?不讲。《典范英语》语言真实、自然、地道,反映了英语的本来面目,只要引导孩子“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就可以了,孩子积累多了自然能掌握时态的用法。学外语要多模仿,一要模仿人家的语音语调,学会一口“洋腔洋调”;二要模仿人家的用法,人家怎么用你就怎么用。
北京晨报:平时该如何检测孩子的学习效果?要不要做题?
霍庆文:不需要做题,可以通过朗读、复述、仿写、写作等方式来检测,这些方式简单科学,符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朗读不仅能检测孩子的朗读能力,而且能检测孩子的理解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测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至于表达能力,则可以通过复述故事、仿写、改写或续写故事等方式来检测。
1、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牠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牠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3、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1、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
2、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学校里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有的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与惶恐,特别是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时更不知如何是好。作为家长在孩子刚入学的这一时期,就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常关心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及时解决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有些事情在大人眼里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一生的一道坎,不能草率了事。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较为胆小的学生,他们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本来就不强,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是很难去面对新环境的。这将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障碍,也将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诸多不良因素。
3、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求知欲,来源于儿童内心的积极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就是使孩子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心理要求。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比如给孩子讲名人伟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孩子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或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读书。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可以多角度来着眼。比如说语文科的学习,帮助孩子明确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的交流工具,培养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为学好各门功课打下基础。只有让孩子真正知道学好语文有多么重要,他们才能努力学好它。其它功课也是同样的道理。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身,可是一种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孩子能自己去养成的。孩子的天性是“玩”,“对于他们来说是比学习更具吸引力的”。因此,孩子会常常出现为了玩而不做作业,或边玩边做作业的现象。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和孩子好好谈谈心,善意地指出孩子这些不良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这样有多么不好。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订出几条要求。这样还不行,家长还必须花较长的时间做一个尽职的督促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孩子适应了新的环境,明确了学习目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小学生活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