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讲道理对孩子不管用该怎么做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07-03

家长讲道理对孩子不管用该怎么做

其实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说道理也是正常的,乏味的道理让孩子都能背下来了,家长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却嫌家长啰嗦,让亲子关系十分紧张。那么当孩子不能理解家长良苦用心的时候,该怎么做才不会伤害亲子关系,又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家长言传身教

所有的道理都是空洞的,如果遇事就跟孩子讲人生大道理,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而且本能的厌烦。家长一定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因为自己亲自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能很直观的看见,再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应该怎样做,就会增加孩子对道理的认同感。

比如发现孩子没有礼貌,不要急着当时教育孩子该怎么做,而是慢慢引导。接孩子放学时,看见孩子的同学主动问好,买东西结账后主动表示感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以前没有礼貌的行为是不对的,达到教育他的目的。

正确的批评和赞美

有两种极端的家庭不可取,一种是盲目崇拜孩子型,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好,不管发生什么都夸奖孩子,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变得特别骄傲,不能听取其他意见,犯错误时无法接受批评。另一种是过度否定孩子型,孩子做什么都冷冰冰,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倾向,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其实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正确的赞美和适度的批评,孩子做的好为什么要吝啬赞美呢,孩子做的不好批评才是为了孩子好。

营造自由的环境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身体和思想,不要步步紧逼,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孩子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是非观就会更明显。

当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遇到事情孩子就有判断力,对与错只需要家长稍微提醒孩子,他就会明白。但是也不能过度让孩子自由,正是因为没有判断力,孩子对是非观的概念并不清晰,控制好孩子的状态,教育的时候才会更顺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作业不会做家长该怎么办


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兴致勃勃教孩子一个新知识时,被孩子一句“我不会”的冷水一盆泼下,丧气之余对孩子的“愚钝”也很是恼火。

孩子一次两次地说着“我不会”可以理解,但如果孩子总是把“我不会”这句话挂在嘴边,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孩子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 01 -

“我不会”,是因为所有人都说我很笨

之前我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碰到一位妈妈带着他8岁的儿子。

听到这位妈妈吼道:“你能干点啥,这么笨,连道题都不会做,将来想跟你爸一样卖菜吗?”

“我不会做,再说,我为啥长大了就不能卖菜,挺好的呀。”

妈妈听到儿子这样说,立马就抄起了旁边的棍子往孩子身上打去。

我当时赶紧拦住那位妈妈的手,生怕她再打下去,伤到了孩子。

接着,我走到了孩子的身边,蹲下来告诉他:“孩子,其实你一点都不笨。

没想到孩子却说:“在学校老师说我笨,回到家妈妈也骂我笨,我那么笨了,怎么会做呢?”

听到这话,那位孩子的妈妈对我尴尬的笑了笑,不知道她当时是什么感受?

其实,很多孩子都像那上面那位孩子一样,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 02 -

“我不会”,是因为我觉得好难

有个妈妈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她说儿子当时学写数字,也经常说“我不会”。但是她当时没有质疑孩子的智商,而是拿出自己的耐心,手把手教孩子写了两个。

之后孩子就会自己写了,而且只要写的好看一些,她就会特别真诚的夸孩子:“哇,你写的真是越来越好了。”孩子听到后很开心,于是继续写,而且写一个,自己就夸自己一句真棒。

但是,有一次她教孩子学写数字9,教了好几遍孩子都不会写。心里就特别着急,就冲孩子发了脾气:“这么简单,怎么还是不会呢?”孩子明显感觉到了她的情绪,就开始退缩说:“我觉得好难啊,不会,我不写了。”然后,把铅笔也放在了桌子上。

结果,这位妈妈意识到了自己刚刚的不对,然后立马温柔的对孩子笑笑说:“你看你最后写的这个9,就比刚才的好看多了,已经进步了。要不要再写一个?”“不写,太难了。”孩子噘着嘴对妈妈说。

“不难的,来,我再教你一下。你这么聪明的,肯定越写越好。”孩子听到这里,才变得开心起来,拿起笔开始写。

其实有时候,孩子说“我不会”也是对面对困境时的一种退缩表现。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内心都渴望着变优秀,得到父母及周边人的认可。

- 03 -

“我不会”,是因为父母会帮我的

多多学习上很聪明,但是一旦遇上生活自理上的事情,往往都做不好。有一次上劳动课,老师教大家削水果皮,其他同学都完成的很好,唯独多多不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她坐在角落里哭了起来:“我不会。”老师经过了解才知道,在她的家庭中,父母都是不让她做任何事情的,就连扫地都没让她干过。

像多多这种情况其实很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所以大包大揽。你说,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呢?

所以从一开始,父母就要教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思想。不过,有些父母跟我讲,孩子可懒了,让他干了,但是他不想干,我也没办法啊。

其实,孩子不懒的,最懒的还是父母。懒得教育孩子独立的性格,所以干脆大包大揽;懒得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所以直接说:“你跟别人家的孩子好好学学”;懒得反省自己,所以会觉得:孩子身上怎么这么多毛病?

所以,孩子真的懒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句的“我不会”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用心的解读孩子背后真正的想法。

作为父母的我们,一起保护他们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长大。

孩子“不听话”时 家长应该怎么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立场以及想做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想必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天气变凉了,你觉得要穿毛衣,孩子却说他要穿衬衫;晚上9点,你觉得要睡觉了,孩子还要玩玩具;你觉得爬树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孩子还是跃跃欲试;你想让孩子睡前刷牙,他偏偏说不……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新妈案例:

案例一:睡觉就是一场“战争”

我家大宝5岁,每天晚上到睡觉时间,他总是不能按着点睡,典型的“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来”好话说尽了也没用。有时候我气急了,凶他几句,他又哇哇大哭,搞得每个人都不愉快。

案例二:刷牙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

小美3岁半,特别不喜欢刷牙。由于我和老公本身牙齿就不好,所以对孩子的口腔卫生很关注。本来是为了她好,希望她不要像我们一样,但是每次到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她哭得撕心裂肺地把牙刷了,就是我极度失去耐心一走了之。唉!刷牙真是件头大的事情!

析案例:

1.太多的“管束”会让孩子更“不听话”

做父母的爱孩子,就会特别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教给孩子,有些时候,由于爱子心切,我们甚至会顾不了孩子愿不愿意接受或者适不适合,都会希望他们“听话”,因为我们害怕他们出错,担心他们不好。这种“厚重”的爱,在潜意识里可能是因为父母还不太信任孩子的能力,也带有一些小小的控制感,希望能驾驭孩子。但是有时候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多,他们就容易觉得父母太唠叨,甚至会有逆反心理,从而让父母“引导”孩子的功效降低。

2.打骂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父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通过打骂的形式去“教育”孩子。

可能在这种歇斯底里或者怒火之下,孩子确实是屈服了,父母会觉得让他长了一次教训,但是他心理上没有完全的接受。因为他很恐惧,不服不行,是被强迫的去“听从”的,等到父母不在时,他又会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并且这种发火可能一次两次有效,但是长期下去,孩子也会“免疫”,对于他的行为不是一个很好的引导途径。

如果父母太容易“暴躁”,孩子也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孩子将来长大可能也会表现得比较暴躁,容易发火。在他的世界里可能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就是发火,没有商量,没有忍耐,没有退步。

支招: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1.该不该听话要分类讨论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有反思和判断能力。当孩子“不听话”时,要想一想他这种不听话有没有道理,我们说的东西适不适合他,然后尽力调整自己的教养或者是建议,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孩子不可能完全听父母的,遇到问题要分析是应该由着孩子还是应该坚持我的东西。对于一些原则性比较强的问题,比如孩子碰电闸了,那就一定要让他听从我们。但是对于一些没上升到原则问题的事情,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主。

2.必须听话的事情要立规矩

孩子的自知能力是有限的,有时确实需要父母的监督。就拿睡觉这件事情来说,对小孩子来讲,他的兴趣很浓的时候,就会特别不愿意停止和结束。孩子的自控力是比较弱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玩得都睁不开眼了,但是他还依旧不愿意去睡,可是第二天上幼儿园,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我们是不能的妥协的,因此这件事情上,并不能完全听他的话。我们就应该坚持让他去睡觉,不能听他的。

小贴士:孩子总不按时睡觉怎么办?

首先就要讲好规则几点睡觉,形成好的睡眠习惯。其次,如果孩子出现了耍赖,给他的让步是有限的。比如,在这个时间你再玩三分钟。或者是在快要到约定的时间点时,提前15分钟提醒他。假如九点钟睡觉,那八点四十五就要提醒孩子,让他提前有个进入角色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可以安排个睡前特别吸引他的事,让他一想到睡觉就觉得想有好事了。比如,睡前故事。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听睡前故事,每天给他讲个有趣的小故事,慢慢地他到了睡觉时间就会赶紧去睡,因为他期待睡前故事。

3.以维持一个良好友善的关系为前提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遇到分歧时,要以和孩子维持一个良好友善的关系为前提,尽量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闹得很不愉快。因为关系闹一旦僵了的话,孩子会很不愿意与你合作,他就会不信任你,他认为你给他的要求只是为了满足你自己。

就拿刷牙这件事情来说,大量的信息告诉我们保护牙齿很重要,如果牙齿坏了,就会有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今天不刷牙了,牙齿就会有问题。牙齿是否健康跟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不愿意刷牙,你可以好言相劝。年龄小的孩子,他刷几下,让他自己去选一些他喜欢的牙膏或者是刷牙,给他调整一下。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他一直不能养成刷牙的习惯,家长也就告知他便可以。因为说太多孩子会逆反或者是应付了事,牙刷就放在嘴里两三下,可能都没完全湿透,很快的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可能你说好多遍,甚至大发雷霆都没用,但是如果他因为长期不刷牙有了口臭,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大家给他提意见了,他很可能就改了。

虽然像刷牙这类的事情确实对孩子有好处,但是也建议不要因此而孩子弄得特别僵。因为这种僵对孩子大人彼此都是伤害,可能造成的伤害会让将来两个人的亲子关系不顺畅,它会因为一件事情引发很多别的事情。家长让孩子“听话”有时也要有个度,孩子总是要哄的,家长可以退一步,让他刷三下四下,或者只是漱漱口等等。

延伸:父母这样做孩子更“听话”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希望孩子能采纳自己的的建议,父母怎么做孩子能更听得进去他的“话”呢?

孩子和父母有情感上的依恋特别信任父母

家长跟孩子特别亲,孩子不会因为惧怕你而屈服你,而会因为信任你而愿意跟你亲近。因为有情感上的依恋,他非常的信任你,你给他提供什么建议的时候,他就更容接受。他会相信你是爱我的,是尊重我的,你是为了我好,而不是你要强迫我,你要控制我。如果你经常跟孩子有身体接触,经常抱他亲他,经常跟他做快乐的游戏,在他伤心的时候给他抚慰,孩子会跟你特别亲。如果你每次给孩子的建议,他都能从中受益,馋到甜头,慢慢地他心里就累积起信任感了,也就更容易“听话”。

辣妈分享:

1.挫败会教会孩子

@香烟在沉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有自主的思想,我们不能强制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来做,打着以爱为名的招牌,妨碍孩子自己的摸索。孩子会在挫败中学会守规则,这是我们强行干预所达不到的效果。

2.多问宝宝为什么

@广州-滕妈:宝宝做错事肯定有,作为妈妈我最近学会先多问宝宝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宝贝却不理会,也不说话,这个时候我就会急了,偶尔会控制不住地大声叫。

教育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与孩子交流。

2、“别跑,会摔跤的。”

这样当然是好心,作为家长,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知道吗,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肯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家长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孩子也就慢慢对家长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宝宝的短。

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想过没有,当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会这么做。作为父母,责任是爱并且帮助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家长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家长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呢?

家长最好经常说这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可以对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家长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什么让家长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就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然后请孩子帮家长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家长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家长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家长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孩子出了问题,最好不责怪他,因为问题的出现总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理由。孩子怎样,跟家长的语言极其相关。应该慎重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期待培养好的孩子,要从家长的言行做起。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该怎么办?

案例描述:

10月9日 早晨,小朋友们陆续来园。涵涵穿着一双拖鞋,奶奶手里拿着一双皮鞋。“杨老师,涵涵在家不肯穿鞋子,怎么办?”“涵涵,小朋友都要穿好鞋子来幼儿园的,怎么会穿拖鞋呢?穿拖鞋怎么进行活动?”老师见状,说道。“那我们进教室换鞋子吧。”奶奶边说边牵着她的手走进教室。

过了一会,老师走进教室一看,涵涵已经换好鞋子在进行晨间建构活动。吴老师说,她换鞋子的时候很乖呀,没有任何反抗的情绪。

10月12日 周五早操比赛,孩子们都按照要求,穿着牛仔裤来到幼儿园。涵涵的奶奶拎着一个袋子,走到老师面前说:“杨老师,涵涵不肯穿这个牛仔裤喽,你帮她穿吧。”

到了教室里,老师问“涵涵,为什么不穿牛仔裤?”涵涵低着头,不说话。“那我们现在把裤子换上吧。”“好的。”

早操比赛结束后,老师又问:“涵涵,为什么在家不穿牛仔裤?”低着头想了一会说:“妈妈不让我穿。”“妈妈不让穿?为什么?”“我不知道。”“我要和妈妈打电话了,问问她为什么不让你穿。”“嗯,好的!”

下午,妈妈来接涵涵,我向妈妈了解情况,并把和涵涵的对话原封不动的转述给她。妈妈听了以后,很气愤的说:“这个孩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撒谎。明明在家是让她穿的,她自己不肯穿。在家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每天晚上都要无理取闹,我们真是对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那她在家都是因为什么而无理取闹呢?”我问。“有时候是吃药,有时候就是事情不合心意了就闹开了。”妈妈回答。

观察分析:

通过将近两个月的幼儿园生活,老师发现涵涵在班级里表现很好。活动时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吃饭睡觉都很独立,基本不需要老师过多的照顾。而且对于老师的一些建议也是能够采纳的。

但是,通过与妈妈沟通后了解,涵涵在家的表现和在园是截然相反的。在家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而且很强势,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其自己的意愿进行,稍有不如意就大声哭闹,而且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妈妈对于其的表现很是无奈,最后不管是动用武力还是劝解,总归都要屈服。

再次沟通后了解到,涵涵从小是和外婆住在一起的,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的顺从。等到孩子要入园的暑假里,妈妈才把其接到自己的身边,想调整其午睡习惯,结果发现孩子的脾气很大,主意也很大,根本不接受家长的任何意见。妈妈对其的行为没有任何有效措施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常常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再加上涵涵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很懂得察言观色。所以就会出现开头的一幕。

指导策略:

1.推荐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给妈妈和孩子。给妈妈的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推荐给孩子的是《生气的亚瑟》

2.建议家长平静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左右自己。

3.对于涵涵的无理取闹视而不见,冷处理。

以上三点是这个月给家长的建议,让其先实行。并把实行后的效果与老师交流,再做进一步的调整。

对孩子发火后该怎么做?


我一直要求自己不做情绪化的妈妈,也倡导大家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可成人的世界也不一定都能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你对孩子发火,毫不保留的表达你的情绪时,一切提醒说教都来不及不可挽回,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或茫然、或害怕的表情?该如何快速的与孩子和好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呢?下面就让育儿知识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和经验。或许你还想了解《教育孩子要用心》

上周末,面对午餐时间到处乱跑嬉闹的兄弟俩,我忍不住对他们发脾气了,勒令他们离开餐桌,到旁边罚站,看依然逞强嬉笑的老大,有些害怕的老二。我意识到我该尽快做点什么......

一、与自己和好

先反思了下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好好吃饭失败,引起我的愤怒。马上离开餐厅,不再让情绪化的自己继续面对孩子,喝了杯咖啡让自己安定下来。再整理了下自己的思绪,梳理下要和孩子们表达哪些内容,重新返回到孩子面前。

二、与孩子和好

1、先向孩子承认错误

蹲下来,向孩子解释刚才我为什么发脾气,请他们原谅妈妈的冲动,让他们知道我已经平静下来。“妈妈很抱歉,刚才对你们大喊大叫了,有没有吓到你们?”当我们示弱时,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纳原谅我们。老二过来抱着我说:"妈妈,抱抱我,我不喜欢刚才你那样。"老大说:"妈妈,没关系,是我们太调皮了。”

2、和孩子分享我学到的经验,回到原点就事论事。

愤怒下的妈妈可能会说些过激的话,笼统的情绪的宣泄并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如:“你怎么这么讨厌!”“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妨分享下你的经验。我对孩子说:”我很生气,但不应该说你们讨厌。”如果妈妈这样说:”我提醒你们3次请不要打闹安静吃饭你们都只答应但没停,妈妈有被骗的感觉,很伤心,生气。“这样你们会不会明白妈妈的话安静下来。老大说:“那我会马上知道自己说话不算数了,马上不闹的。我一开始就是没和弟弟玩够,还想玩,没注意自己说话不算数,对不起妈妈。“

3、和孩子约定以后的处理方法。

我问孩子们:”以后如果你们做的不对,你们希望妈妈怎么做提醒你们?“孩子们制定了一个”暗号“,说如果他们再做的不对,我就说这个“暗号”他们就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4、谢谢孩子们的原谅

最后,拥抱孩子们感谢他们的原谅,也约定以后彼此生气时不能乱发脾气,而要好好告诉对方,表达出来。

一场暴脾气的宣泄以和解告终。孩子们安静的回到餐桌用餐,看着他们我自己在想,如果刚才我不和解会怎样?可能表面上的结果也是一样,孩子最终回餐桌吃饭,但实际呢,那个对他们愤怒的妈妈的恐惧与不安依然存在那里。这对他们未来勇敢坦然的面对事情有害无益。相反,和解会让孩子依然感受到爱,也能更正面的面对事情。我们常对孩子说,妈妈不怕你犯错,但犯错要及时改正,这话放妈妈身上依然受用。我们不是圣贤不是女神,只是个妈妈,有时会愤怒、有时会生气、有时会伤心,都别担心让孩子看到,及时正确的去和解才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