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1-3对期间,各阶段有不同的语言发展标准,孩子每个阶段间的进步是明显的,希望家长们多注意多留心。
13-15个月
1.努力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语言;
2.能够听懂10个左右常用物品的名称和语句;
3.会说的单词3-8个左右,处于单词句阶段;
4.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五官的位置及熟悉的人和物;
5.会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
6.常说出一连串成人听不懂的“小儿语”。
16-18个月
1.能理解简单的语句,理解的词语大于能说出的词语;
2.理解并且喜欢歌曲、故事、儿歌等;
3.理解并执行成人的简单指令;
4.会说的单词10-20个左右;
5.喜欢翻阅图书且“指指点点”、“叽哩咕噜”,好像在讲解;
6.会对看到的物体进行命名,命名时常有泛化、窄化等现象。
19-21个月
1.常用的词语达100个左右;
2.处于双词句阶段,即说出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3.能理解并执行两个动作要求的命令;
4.喜欢听成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并且能简单复述大意;
5.能够理解并说出一些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
6.说到自己时,总是用名字代替;
7.不断地提出问题,疑问句较多;
8.语句中出现“重叠音”(如狗狗、猫猫)和词语“接尾”现象。
22-24个月
1.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2.理解并能正确地回答成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3.理解的词语达300个左右;
4.能够说200-300个左右的单词,小儿语逐渐消失;
5.双词句仍占优势,可以模仿着说出三词句;
6.与人交往依靠语言,表达时动作及手势相应减少;
7.能理解一些方位介词、时间介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25个月-30个月
1.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相关的指令;
2.会用语言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谈;
3.喜欢提问,且会使用某些动词、形容词、介词、数量词、副词等;
4.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请求、拒绝、肯定、提问、求助等;
5.能够模仿成人说出一些复杂句,“重叠音”和“接尾”现象较多;
31-36个月
1.重叠音和接尾现象逐渐消失,但仍有发音错误;
2.能理解并正确回答“谁”、“什么”、“哪儿”、“什么时候”、“如何”等问题;
3.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属相等;
4.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互不相关的指令;
5.能够说出5-6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复杂句;
6.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语;
7.会用语言描述一些物体的外形特征;
8.能说出一些数量词以及1-10以内的数字;
9.语言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到了这个年龄段,宝宝能更好地调节他的情绪。他表达需求、想法和感情方面的能力表明一些以前可能最后是以眼泪收场的情况现在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妥善处理一些强烈的感情(如生气),他会说:“我并没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头而不用来打我。”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适当的时候,继续给他选择食物、服饰和游戏的自主权,还有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你要鼓励他尽量与人为善。
父母也经常会为3岁的孩子犯愁,例如孩子将自己喝水杯里的开水倒入鱼缸,并说:“鱼儿也要喝水。”此时,你别责怪孩子,更不能打他,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这样做。这是3岁孩子“自我中心”心理特点的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孩子认为他自己所想、所感、所要,便是别人所想、所感、所要。例如,妈妈指着盆里的黄瓜告诉孩子:“看,这叫黄瓜。”孩子回答:“不,妈妈,这是绿瓜”。妈妈是让孩子认识黄瓜,但孩子认为这瓜的颜色是绿的,应该叫绿瓜。3岁的孩子都有点“自我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摆脱自我中心观念。因此,父母可帮助3岁的孩子在不同情境中学习,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导读:在语言发展方面,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自言自语是宝宝社会性语言的基础。一岁以前的宝宝尚处在自言自语阶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有关宝宝语言发展的问题!
宝宝喜欢自言自语怎么办?
Q:我家宝宝刚满一岁,他老是自言自语,但不愿与人交流怎么办?
A:在语言发展方面,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自言自语是宝宝社会性语言的基础。一岁以前的宝宝尚处在自言自语阶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到一岁半以后,有的宝宝会停止这种自言自语而对与人交流感兴趣,这一阶段,宝宝往往能理解成人的句子,但他的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能发出的音还比较少,这种能理解的句子大大超过他们能发出的句子的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一般大约到一岁半左右,家长会发现孩子更加不爱开口,甚至停止了自言自语,在儿童发展周期中进入了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宝宝,父母要多用积极的方式与宝宝进行交流,告诉宝宝现在正在做的事,或将要做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能告诉宝宝的尽量与宝宝说,长此以往,宝宝有时就会用一些发音来呼应父母,有时哪怕宝宝只能发出一些音节,也要及时赞扬他,用积极的方式来强化宝宝的行为。比如用相似音来加以引导与强化,使宝宝能发出更多的音节来。
方言会影响宝宝语言发展吗?
Q:我们家的语言环境很杂,爸爸跟宝宝讲普通话,奶奶和宝宝讲宁波话,我跟宝宝常常讲上海话,请问这样的语言环境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有什么方法帮助宝宝的语言发展达到正常水平?
A:在这种多语的环境下,最关键的是与宝宝的“主要交流方”及主要扶养人(照顾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宝宝模仿的语言样板。如果宝宝平时主要由奶奶来照顾,她是用方言与宝宝交流的话,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希望孩子使用哪一种语言,如果确定是普通话的话,那么,妈妈或爸爸就要将普通话作为固定语言与孩子交流,这样,宝宝的语言发展将会受到普通话语言样式的影响,模仿并学习普通话的发音。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固定交流对象,这将会延缓宝宝语言发展的速度,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何引导宝宝叫人?
Q:宝宝明明会发“爸爸、妈妈”这个音,但他不会有意识地叫人,我们该如何引导?
A:有的宝宝在6个月大时会发“爸爸”这个音,在正常的刺激下,在10个月大时,会模仿发出“妈妈”这个音。对宝宝来说,由于受到生活经验与思维能力的局限,要他有意识地叫人是有困难的。家长在引导时,一定要指代明确,用实物配合法和动作配合法来进行训练。比如:要求宝宝叫妈妈时,一定要用语言来启发他:“叫我妈妈,妈妈是长头发、穿裙子的。那个戴眼镜的是阿姨,叫她阿姨。”指代明确,将便于宝宝模仿和理解。宝宝需要具体而又直观的实物来形成最初的概念。到了两岁半至3岁,宝宝才渐渐会“对号入座”。
宝宝能听懂便不开口怎么办?
Q:宝宝似乎什么也听得懂,可就是迟迟不开口,有何妙招?
A:我们都知道,每个宝宝的语言发展是有差异的,主要是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有的宝宝可能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机能还不够成熟,以及家族遗传史的影响,比如父系或母系家族中有开口晚的现象,宝宝可能也会迟迟不开口,如果是这样,父母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因为随着宝宝语言中枢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宝宝一旦开口,是会很快赶上同龄孩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一如既往地与孩子交流,不能放慢各种语言刺激的速度,因为这一阶段的语言交流与刺激,对宝宝来说都是一些语言素材的累积,这种贮存和积累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要提醒年轻父母的是,不要强迫宝宝开口,否则会影响宝宝发展语言能力的积级性,有的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如果是因为后天的语言环境比较单调而缺少刺激的话,比如妈妈沉默寡言,与孩子很少交谈,孩子的认知能力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十分不利。对策是:增加给宝宝语言刺激的频率,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另外,宝宝生活在过于复杂的多语状态中,往往也是宝宝开口晚的一种原因,可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加以引导。
可以教孩子学讲英语吗?
Q:我的宝宝刚开始学说话,他爸爸有时教他讲英语,我们则与他讲中文,请问,这样是否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为什么?
A:对于0-3岁的宝宝,可以多让他们倾听各种声音,包括英语,因为在婴儿刚来到世界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对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很感兴趣,父母可让他们听一些英语磁带,但不能要求或强迫宝宝学发音。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语音尚不清晰,家长对他们的发音评价往往会降低宝宝学英语的兴趣。此外,他们的母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善,学英语也许会影响或延缓母语的表达。世界上许多操双语的地区与国家的儿童语言发展状况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在儿童语音知觉或语音发展较完善的4岁以后,如果家长的英语发音比较标准,可以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启发孩子学英语。如果发音不够标准的话,应暂缓让孩子学英语,因为儿童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往往是靠模仿获得的,一旦形成不纯正的发音,将来纠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何丰富宝宝的词汇
Q:我的孩子现在已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请问有什么方法能丰富宝宝的词汇?
A: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其实家长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比如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初升的太阳时,妈妈可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太阳”或者“明晃晃的太阳挂在空中”等等。对于孩子来说,词汇学习一定要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家长可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学到各种词汇。2、在观察中丰富孩子的词汇。家长可利用外出旅游或购物的机会,让孩子仔细观察某一事物。比如看到一只小乌龟,妈妈可用语言进行解说:“它慢慢地伸出头颈,又慢慢地缩了回去,它的头颈是伸缩自如的。”这样,孩子就会对伸与缩这对反义词与具体的情景相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对动词。3、在游戏中丰富词汇。父母在与孩子一起玩时,要善于“借题发挥”,比如“走”这一动词,就可延伸为“慢慢地走”、“大步流星地走”、“三步并作两步走”、“摇摇晃晃地走”等句子,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词汇搭配。4、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孩子在看图画书或动画片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孩子往往能从直观具体的形象中学习和模仿。尤其是一些动画片中人物的语言,有的孩子模仿起来简直是惟妙惟肖,十分有趣。在模仿的同时又学习了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子。5、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习词汇。家长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自己的孩子与成人交往及与同伴交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同时也学会了别人在交流中所使用的新的词汇。
宝宝语言发展有敏感期吗?
Q:我看到有些育儿书上讲:2-3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展敏感期,请问,作为家长应注意哪些方面?
A:用敏感期这一词汇来界定似乎不太确切。一般来讲,2岁左右是宝宝名词、动词增长最快的时期;4岁左右是幼儿副词、介词、形容词增长最快的时期。5-6岁是幼儿对语法、句子的理解、表达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如果家长能了解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就能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孩子。比如,对2岁左右的宝宝,家长尽可能运用较多的名词、动词来与宝宝交谈,激发宝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丰富宝宝的“语言素材库”。
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宝宝没有得到必要的语言刺激,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受到影响,有个别的甚至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狼孩”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周岁内的宝宝是怎样感受美的呢?
人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是审美的主要器官。培养周岁的宝宝认识美和丑,首先,成人要经常用悦目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去刺激他的感官,促进他的视听感官的发展,使宝宝常常处于欢乐之中。
一般说来,宝宝喜欢鲜艳、绚丽的色彩。因为鲜艳的色彩、五彩缤缤的色彩最为醒目、艳丽,也最能使人兴奋和欢快。同时,他们喜欢听和谐的、富有变化的音乐,而不喜欢听那种刺耳的、单调的噪音。这是因为和谐的、有变化的声音,是最能从听觉上给人带来快适感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宝宝凭借这一标准来判断美与丑,是可以理解的。
培养周岁内的宝宝认识美与丑,还要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美。宝宝的生活环境包括居室环境、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及文化环境等。宝宝的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光线柔和,空气新鲜并具有童趣;宝宝的用品和玩具,必须有固定的地方放置;家庭中的成人言谈举止应该文明,一家人和睦相处,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还可为宝宝创设一定的家庭艺术氛围,使宝宝尽早地接触音乐和美术,接受美的熏陶。
另外,成人要多带宝宝去接触大自然。大自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应尽早使宝宝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一岁以后是宝宝学习自己走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解放和建立自信的关键阶段。自如的在世上行走,自主的满足强烈的好奇,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挑战,他努力了、战胜了、成功了,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心理跨越。相反,如果孩子妥协了、受挫了、退缩了,就可能蒙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一岁之前,孩子都是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快,如饥饿或尿湿了等。过了一岁以后,他们不再仅仅通过哭泣来申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像成年人一样,开始用表情和动作来表达。
由于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主张可开始渐渐变得强烈起来。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想要别人做的事情,孩子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实现。但因为还不能清楚地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意见,由于着急而闹别扭也是常有的事。
当孩子闹别扭而大哭大闹的时候,需要冷静对待。好好想想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这时如果母亲也不耐烦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不好的。根据孩子要求的内容可分为满足他们的时候和不被允许的时候。对于那些无理的要求,要坚决地说不,并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微笑,但要将自己的态度贯彻到底。
宝宝恐惧感的萌生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但在恐惧感中,既有那种天生本能的反应,也有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各种体验而逐渐感受到的东西。比如说那些一看到狗就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也许有过在路上被狗追逐的经历。此外,如果父母有极端讨厌动物的倾向,那么即使像小猫这样的小动物,孩子不仅不会有亲切感,反而会退避三舍,不敢靠近。
虽然孩子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惧感,但若是因为受父母影响而形成的话则有些遗憾。特别是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最为敏感,因此即使看到了非常令人恶心的蟑螂,母亲也不要惊慌失措。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看到小狗而害怕地哭出声的话,只需要轻轻地搂住他并安慰他说:“没关系,一点儿也不可怕”就可以了。孩提时代的恐惧心理会在母亲温柔的关爱中逐渐消融,而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
每年幼儿园的招生季都有一批新宝宝初次离开家,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踏入上学的道路,在这期间,很多宝宝都无法适应,那么为了让孩子们适应人生中的第一次集体生活,家长们可以在入园前做好三件事。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宝宝入园前要知道的三件事”,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上幼儿园后,一般一个班里三个老师,带着10-20左右个宝宝,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顾得过来,作为家长们提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同样也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专心体验在幼儿园的快乐时期。
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是培养他们独立和自理能力的重要一步。
1. 适当年龄:
确保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会自己吃饭的生理和认知能力。通常来说,大约在1岁到2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开始表现出兴趣和能力自己拿着勺子或者手指头开始吃饭。
2. 提供适合的餐具:
给孩子提供易于拿取和使用的餐具,例如适合婴儿的小餐具和浅碗。确保餐具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手部发育水平。
3. 示范和指导:
教给孩子正确的餐桌礼仪和用餐方法。你可以先模仿,让孩子观察你的动作,然后引导他们跟着做。例如,用手指指示孩子抓取食物,用勺子舀取汤等。
4. 给予鼓励和赞扬:
当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时,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赞扬。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 提供适当的食物选择:
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食物选择。精心准备的小食物可以激发孩子的食欲和学习兴趣。
6. 给予足够的时间: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尝试和学习自己吃饭。不要过于着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来逐渐掌握技巧和独立性。
7. 清洁和安全:
确保餐桌清洁和儿童友好的环境。使用易清洗的餐具和安全的椅子,以确保孩子在自己吃饭的过程中安全和舒适。
让孩子自己学会大小便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
1. 建立明确的时间表:
为孩子制定一套固定的大小便时间表,包括早晨起床、饭后、睡前等。帮助他们养成按时上厕所的习惯。
2. 提供正确的设备:
确保孩子可以轻松进入并使用厕所。为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马桶座圈或便盆,使他们感到舒适和自信。
3. 鼓励自我监控:
教导孩子如何辨认尿尿和大便的感觉,并鼓励他们在感到需要时主动去卫生间。让他们学会听从自己的身体信号。
4. 奖励和表扬:
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回馈和奖励,当他们成功使用厕所时,及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将增加他们的自信和动力。
5. 帮助培养卫生习惯:
教导孩子正确的洗手程序,包括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以避免细菌感染。
6. 接受意外和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或错误。要保持耐心,不要责备或惩罚他们。相反,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让孩子学会自己表达是培养他们有效沟通和自我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培养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鼓励他们参与家庭讨论和决策,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声音和意见是被尊重和重视的。
2. 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意见: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倾听他们所说的内容。不要打断他们的发言,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表达完整的想法。
3. 培养孩子直面表达自己的需求:
鼓励孩子用清晰和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使用"我需要..."和"我不喜欢..."等句型来表达自己。
4. 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鼓励孩子参与戏剧、演讲或朗诵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培养他们自信和自主表达的能力,并锻炼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5. 提供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避免嘲笑或批评他们的表达方式,而是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反馈。
6. 教导孩子有效的沟通技巧:
如倾听他人的观点、使用适当的非言语符号(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以及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等。
7. 鼓励孩子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或"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来促使他们思考和表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